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搶了大哥朱標的皇位,後來怎樣對待大哥家眷?

2021-01-07 吃羊文史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起兵造反成功的藩王——明成祖朱棣的傳奇歷史一直以來都為人所稱道。

朱棣起兵造反殺進京城,把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給奪了,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但是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朱棣的心頭大石。

因為朱棣的皇位來得並不光彩,因此他一直派人明察暗訪建文帝的下落,甚至鄭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還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對於侄子如此窮追不捨,對於前太子、他的老哥朱標的家眷是不是也趕盡殺絕呢?

事實上,並非如此,朱棣對於哥哥朱標的家眷是放了一馬的,甚至可以說是格外開恩了。

基於朱棣對建文帝的追殺,有人說朱棣殘暴不仁,不念手足親情。事實上,朱棣只是對於建文帝朱允炆如此而已,畢竟建文帝存在一天,朱棣的皇位就始終不穩。

朱棣對於朱標的感情還是很深的,因為朱標是一位很仁慈的人,對於自己的手足也是多加愛護。朱棣從小也是兄長帶大的。

因此,朱標在時,雖然他手腳不便,也沒有朱棣南徵北戰,戰功赫赫,但是他的太子之位也是無法撼動的,然而,隨著朱標的早逝,年輕氣盛的朱允炆急哄哄削藩,這才逼得朱棣徹底走上造反的道路。

朱棣造反成功後,感念兄長的撫養之情,也沒有對朱標一脈的親眷趕盡殺絕。然而,「在其位,謀其政」畢竟朱標一脈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因此,雖然朱棣沒有趕盡殺絕,朱標一脈的親眷卻大多離奇身亡,其中到底是意外還是人為,誰也不敢斷定。

前太子朱標有記錄在案的妃嬪就兩個,一個嫡妻,一個妾室。嫡妻出身顯赫,是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女兒,同時還是功名在外的大將軍藍玉的外甥女。

嫡妻生了嫡長子和朱標第三子,然而在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妾室出身也不低,乃官宦家庭出身,是太常寺卿呂本之女。

為朱標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二子、四子、五子、六子,身為朱標遺孀,又是妾室,朱棣並沒有太過於為難她,把她和五子安排在朱標的陵寢,為朱標守墓。後來母子二人所住的地方失火,二人葬身火海。此事是意外還是人為,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朱標的六子四女,兒子的下場大多不太好,而女兒卻能一生無憂,這大概就是女子沒有辦法威脅到皇權吧。

嫡長子長子朱雄英是正妻常氏所出,正兒八經的皇位順位繼承人。然而沒有那個福氣,8歲的時候,意外夭折。次子朱允炆,在朱棣進攻京城之後,下落不明,有人說他出海了,這才有鄭和下西洋,也有人說他被朱棣秘密損害了,總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謎。

朱允炆的長子朱文奎被立為太子,但是同樣下落不明,次子朱文圭因為當時只有2歲,被朱棣囚禁在鳳陽老家,稱為「建庶人」,歷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代皇帝,直到第四代皇帝朱祁鎮重新登基為帝才被放了出來,或許是因為同樣經歷過囚禁生活,同病相憐,朱祁鎮允許他重獲自由,並且娶妻生子,還配備吃穿用度。

可惜的是,朱文圭被關了50多年,已經與社會嚴重脫節,無法融入社會,不久就去世了。

朱標的第三子朱允熥乃嫡妻常氏所出,封為吳王,曾經也是皇太孫的強有力競爭者,但是朱元璋顧及他背後常遇春、藍玉等人的勢力太大,因此選擇了母族勢力比較低的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棣登基之後。廢朱允熥為庶人,連通妻兒一起被囚禁在鳳陽。永樂十五年,谷王朱穗誣陷朱允熥謀反,朱允熥很快就去世了。有人猜測他是不想連累家人,自殺身亡的。

朱標的另外三個兒子的命運也不太好,值得注意的是,朱標的四個女兒過得大多不錯,沒有遭遇太多的波折。

自古以來,皇位之爭都伴隨著清洗運動,朱棣沒有對朱標的遺孀和兒女趕盡殺絕已經算是挺不錯的了。

畢竟如果是朱允炆得勝,朱棣及其親眷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朱允炆也是曾經流放過好幾位叔叔的人。不得不說,權力就是這麼誘人,使人變得冷酷無情,即使親人也毫無顧忌。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沒有在眾多兒子中選擇繼承人,而是直接選擇了朱標次子朱允炆做繼承人,這樣也就導致了朱允炆上位年輕氣盛急於削藩,給朱棣有了篡奪皇位的藉口,最終皇位落到了朱棣手中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靖難成功後,朱棣必然是要自己坐上皇位的,但他也沒有像唐太宗那樣:直接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兒子。那麼朱棣是如何對待太子朱標的其他後人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下這段歷史。據明史記載,太子朱標一生娶了兩個妃子,一個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另一個則是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的女兒。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就避免靖難之役?
    不管是於情還是於理,在朱標死後,朱允炆繼承皇位都是合乎禮法、名正言順的,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真的沒想到,朱老四還真的敢造反!洪武二十五年(1392),剛剛從陝西巡視歸來的太子朱標,突然因病去世,這讓已近古稀之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大受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讓朱元璋不得不放棄原本遷都的打算。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這時朱棣已經7周歲了,朱棣10歲,受封燕王。  太子死後,朱元璋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來繼承皇位。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稱讚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太子朱標病故後,朱元璋對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  朱棣20歲就開始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屢立戰功,在北方軍隊中的頗具影響。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先後去世,朱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朱允炆是怎麼坐上皇位的,在後來又怎麼失去皇位的?朱允炆是明朝皇帝中,最為特殊的皇帝,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造反還能大獲全勝嗎?
    但是,如果明朝還在用兵之際的話,在太子朱標逝世後,也許朱棣成為朱元璋的接班人。但是,明朝趕走了元朝軍隊後,便處於比較太平的局勢,俗話說「平天下用武,治天下用德」,重視這句話的朱元璋在接班人裡,選中了仁德寬厚的朱標作為繼承人培養,而在朱標死後,聽從劉三吾的意見,選定同樣有朱標仁心的嫡長孫朱允炆為帝,杜絕了同姓諸王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朱高煦手握重兵,朱棣卻敢用皇位哄騙他?難道不怕再來一次靖難嗎
    最近有一部關於明朝的歷史劇非常火,這個劇主體思路就是圍繞朱棣,朱高熾,朱高煦,朱瞻基,皇位以及權力爭奪,衍生的一部古裝劇。這部電視劇當中,朱高煦不斷的為難大哥朱高熾。那麼真實的歷史當中,朱高熾,朱高煦,這幾人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朱棣為何用皇位哄騙他的二兒子朱高煦,難道永樂大帝就不怕大明朝再次發生靖難之役嗎?
  • 朱標死了,卻讓苦苦等待機會的朱棣鬱悶不已|「靖難」之謎5
    這樣,朱棣繼承皇位的好事一下子全被劉三吾給攪黃了。(《明太宗實錄》卷1;《奉天靖難記》卷1;【明】高岱:《鴻猷錄·封國燕京》卷7)朱元璋的乾兒子也是朱棣的幹兄弟、建文朝軍事猛將平安將軍戰敗以後投降了朱棣,先是被重新任用,但後來讓永樂皇帝夾槍帶棒地羞辱了一番,平安最終受不了,上吊自盡了;與朱棣作對過的建文朝文臣學士只要被逮住了,個個都被朱棣折磨而死;要是建文朝大臣逃走了,那就拿他的家眷開刀,牛景先跟隨建文帝出亡,朱棣逮住了他的妻子,叫上幾十號人去輪姦她;要是作對的建文朝大臣或家人逃了或早死了,朱棣就叫人去挖他家的祖墳
  • 朱標死後,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長孫朱允炆,而不是兒子朱棣
    他的父親朱標仁善待人、胸懷寬廣,卻英年早逝,朱標見證了父親朱元璋一步一步打天下,直到建立明朝稱帝的過程。他死後他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選中傳位,當朱允炆登基之後,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逼死了朱允炆,奪取了帝位,後世便有人探討,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傳位給實力明顯強於朱允炆的朱棣呢?
  • 朱棣為何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連他大哥朱標,他也是服服帖帖的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以布衣身份經過多年的打拼,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就把自己長子朱標封為世子,也就是繼承人,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後,長子朱標被封為皇太子,成為朱元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究竟有沒有血脈留下呢?
    明成祖朱棣這個人雖然心狠手辣,但對自己的長兄懿文太子朱標,多少還是有些「情分」的。雖然很多人並不認可,但朱棣給朱標留下了一個親孫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朱標的這個孫子後來日子過得並沒有那麼舒坦,但至少命是保住了,不是嗎?
  • 自古王室多悲劇: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如何處理朱允炆的4個兄弟?
    自朱元璋開拓洪武盛世以來,國家的各個方面都在按照朱元璋的意願進行著發展,但是在王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朱元璋卻表現出了感情用事的態度:太子朱標去世之後,因為對太子朱標的喜愛,朱元璋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太子,這就導致了帝國皇位的不穩定。
  • 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所以朱棣在後世被醜化了不少,說得他似乎一早就有反心,是蓄謀已久的,而朱元璋其實也早已看出來了,還給建文帝準備了僧袍云云。  然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靖難之役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文官的攛掇之下自己作死的緣故而非朱棣蓄謀已久的造反行為,朱元璋更不可能提前就知道朱棣想要造反,從而為了避免其造反傳位給他了。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的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朱棣,反而將傳給孫子朱允炆呢?
    按照中國的宗法制度,朱元璋的皇帝應該傳給皇長子朱標,但朱標已經死了。那麼皇位的延續只能在其他嫡幼子之間傳承。但是皇次子秦王、三子晉王也都先後去世。那麼應該輪到朱標的嫡長子。偏偏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更早於父親先亡。結果就輪到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後來的建文帝)身上。
  • 朱元璋為何在朱標死後不繼續從兒子中選太子?這樣能避免戰亂嗎?
    明朝的「靖難之役」是歷史上藩王從地方造反成功的先進典型,至少在所有的大一統王朝中,這是唯一的一次外藩造反成功。從「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和朱棣的交鋒過程、結果,以及朱棣繼位後的作為來看,朱棣很明顯比建文帝更適合做皇帝。很多明朝歷史愛好者就有疑問,既然如此,當初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就傳位給朱棣?這樣就能避免一場戰亂,沒準還能保全愛子朱標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