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2020-12-23 老張的歷史觀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因為當時很多大臣鼓動建文帝削藩,朱棣作為藩王,是想除掉這些支持削藩的大臣。所以他一進南京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鼓動建文帝削藩的大臣抓起來,這也是他必須做的事。

如果直接進皇宮,其他藩王就會認為他是奔皇位而去的,成了叛逆作亂,名不正言不順,不會有人支持他,反而會跟他對著幹,這樣就會節外生枝。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除掉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就有理由坐上皇帝的寶座了,其他諸侯王也就無話可說了。當然,他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不進皇宮,先誅殺奸臣,是他做給別人看的,明眼人都知道他就是想發動政變自己做皇帝,清君側只是一個藉口。他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就是想先除掉朱允炆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做皇帝了,要不然他打進皇宮之後只誅殺奸臣,朱允炆還是皇帝,沒有理由把朱允炆趕下臺。只有朱允炆死了,他才能實現他最終的目的。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當時的情景,皇宮已經被完全包圍,滴水不漏,朱棣就偷偷帶著幾個親信進去,先把朱允炆殺死,然後放一把火把朱允炆燒成焦炭,讓人無法辨認。再買通朱允炆身邊的太監,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幫他演一場戲,故意說朱允炆已死,其實也是真的死了。然後製造各種疑點,讓別人懷疑朱允炆根本沒有死,而是逃跑了。這樣就可以把朱允炆說成是畏罪潛逃,錯在朱允炆身上,幫他奪取帝位製造合法性。要不然會背後會有人說他假借「清君側」之名謀權篡位,目的就是想當皇帝,他的那些兄弟、侄子也就不會答應,也可以以這個理由聯合起來討伐他,這是他最害怕發生的事。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堵住眾人之口,獲得那些藩王的支持。其實這一切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處心積慮,製造了這場天大的陰謀。後來為了增添朱允炆逃跑的神秘色彩,讓更多人相信朱允炆沒有死,他又散播謠言,炮製尋找朱允炆的假象,其中包括鄭和下西洋等等。

很多人寧願相信朱允炆真的沒有死,而是逃跑了,其實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一種美好願望罷了。當時的情形,整個南京城都被朱棣控制,不可能有人能出城去,更不可能出皇宮。即使朱允炆真的僥倖逃脫,朱棣會安心的坐上皇帝的寶座嗎?不就成了大明有兩個皇帝了嗎?讓世人怎麼看待?因為朱棣心裡清楚朱允炆已經死了他能才安心的坐上皇帝寶座。

那些史書上記載建文帝出逃,根本沒有事實依據,即使有也含糊其辭。至於那些民間傳說就更不可信了,大多都是編造出來的。有的說朱棣攻破南京後,朱允炆從密道逃離南京,四處逃亡;還有的說,朱允炆逃到蘇州穹窿山,最後死在了穹窿山;更有人說朱允炆從水路逃到了國外……。各種演說層出不窮,讓人哭笑不得。這些在我看來都不足以信,朱棣這樣一個聰明的人,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嗎?而《明太祖實錄》和《明太宗實錄》中都記載了朱允炆死於大火,反而可信度極高,朱棣雖然想把朱允炆的去向製造得撲所迷離,但他畢竟是個明君,像這樣的官方實錄,影響深遠,關係到子孫後代對真實事件的判斷,他也不會允許作假。現在又有人在傳,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朱棣臨死前找到了朱允炆。朱允炆對朱棣說他現在安於現狀,讓朱棣放心,朱棣才安心的閉上眼睛。這更像是小說,應該都是作者憑空想像的,不足為信。當然我不是在抹黑作者,我只是根據自己的常識和判斷發表自己的看法,僅此而已。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有沒有死,到底去了哪裡?各種說法都不一,我們也沒有辦法考證。但我個人寧願相信建文帝朱允炆真的出逃成功,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或許就是大眾所希望的。但有時候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我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建文帝死在了朱棣破城之時的那場大火裡的觀點,至於其他人怎麼看,我並不在意,等待時間去驗證吧!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大軍進入皇宮之後,一場突然的大火之後,就此下落不明,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兄弟姐妹的,建文帝朱允炆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三個弟弟,另外還有四個妹妹,另外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相信稍微熟悉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謎底,這位「名留青史」的皇帝就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 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朱允炆執政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嗎?
    明朝中靖難之役一直是我們後世談論的事情,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奪取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一直被我們後世所詬病。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還是由朱允炆執政的話,會不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允炆登基為帝的時候,由於朱元璋為了朱允炆的地位穩固處死了很多功臣良將,朱允炆即位之後手下完全沒有獨擋一面的將帥之才,朱允炆急於削藩致使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假設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朱棣被削藩也是必然,朱棣也有可能被軟禁於南京永不錄用,又或者朱棣死於非命。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靖難之役  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隨著宮中一場大火「煙消雲散」,朱棣派人撲滅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招文學博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不想方孝孺寧死不從,勸朱棣立朱允炆的兒子或兄弟,弄得朱棣下不來臺,只能苦笑道:「此乃朕的家事,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邊哭邊罵:「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朱允炆到底結局如何?朱棣的尋找最終有沒有結果?
    但他皇位還沒坐熱,一眾藩王之中,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打起「靖難」旗號,公然造反。他在位僅僅四年,就被他的叔父趕下臺了,而朱棣也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究竟有沒有血脈留下呢?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被囚禁半生的建庶人明初的「靖難之役」,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發動叛亂,奪取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四年,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另外一位親叔叔谷王朱橞和他表大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起打開了金川門,把燕軍放進了南京城!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
  • 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靖難之役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朱允炆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永樂,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朱棣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建文年號。
  • 如果當年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太和門等著朱棣,朱棣敢動他嗎?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卻因為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兵變,被逼迫退位成為太上皇;朱元璋在長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皇位,然而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皇位。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發端者。一個偏好殺戮的和尚,完全違背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教義,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麼事,對歷史又有什麼影響呢?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協助朱棣,去世之後以文臣的身份被供入明廟,這可是開天闢地的歷史第一人。姚廣孝本來只是一個通儒和尚,早期進京師的時候,他並沒有如最初想像的那樣獲得僧官。
  • 靖難之役中,李景隆到底是能力不行還是與燕王朱棣勾結
    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自幼習讀兵書,頗受朱元璋器重,李文忠死後,李景隆襲爵曹國公。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擔心他的叔父們擁兵自重而威脅到中央,於是與寵臣黃子澄、齊泰等進行削藩。此舉引起了各藩王的強烈憤怒和不安,尤其是能力出眾的燕王朱棣,得知建文帝削藩後,立馬裝瘋賣傻,然後在暗地裡密謀起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心軟,所以始終沒有以強制手段對付朱棣,給了朱棣喘息的機會和加緊造反的時間。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願背負弒殺叔父之名,燕王朱棣方能夠奪得明朝大統,朱允炆下落不明
    而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一歷史事件是否存在成疑,或是清朝為了詆毀明朝妖魔化開國太祖朱元璋而偽造的故事),就是為了清除功臣、武將擁兵自重,威脅到皇權的統治。但是朱元璋無論如何處心謀劃,奈何天子終歸不是神仙,他算不得朱標身上這股子仁義勁會遺傳給其子的孫子朱允炆,也正是朱允炆的婦人之仁,使得燕王系奪得了明朝大統。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的大軍尚未找到自己之時,用剃刀削去了自己的頭髮,逃往了別處,燕王朱棣在經過一番找尋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為了穩固住自身的地位,將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員全部屠殺,之後沒過多久,朱棣稱帝,史稱明成祖。
  • 即位四年的皇長孫朱允炆,靖難之役落敗究竟是為何?
    要說靖難之役這場叔侄間的皇權爭奪戰,首先要從朱元璋開始。為使後人能在朱元璋稱帝後穩坐江山,二十年來,一直在清除一切可能威脅朱家帝位的潛在因素。曾經與他一起在沙地血戰打下江山的武將謀臣不僅自己難保,親族們也紛紛被殺光。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就避免靖難之役?
    就在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定了大明朝日後的繼承人。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在他繼位的當年,燕王朱棣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朱棣打進南京,朱允炆放火焚燒皇宮,下落不明,朱棣就此登基,是為永樂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