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究竟有沒有血脈留下呢?

2020-12-28 燕子趣談

明成祖朱棣這個人雖然心狠手辣,但對自己的長兄懿文太子朱標,多少還是有些「情分」的。雖然很多人並不認可,但朱棣給朱標留下了一個親孫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朱標的這個孫子後來日子過得並沒有那麼舒坦,但至少命是保住了,不是嗎?而且,後來還生下了兒子……還有朱標的另一個兒子朱允熥,據史籍記載,他也是有後代存在的,而且連名字都記載得非常明確,叫朱文坤!換言之,朱標和朱允炆並沒有絕嗣。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

被囚禁半生的建庶人

明初的「靖難之役」,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發動叛亂,奪取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四年,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另外一位親叔叔谷王朱橞和他表大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一起打開了金川門,把燕軍放進了南京城!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在一場大火中朱允炆與他的皇太子朱文奎神秘「消失」了……朱允炆好歹還留下一具「疑似」是他的焦屍,而朱文奎連具屍首都沒留下!

▲「靖難之役」相關畫卷局部

很多人就此以為朱允炆一脈絕嗣了,其實不然。朱允炆除了皇太子朱文奎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朱文圭。在燕軍攻破金陵之時,朱文奎雖然「失蹤」了,但朱文圭卻依然留在南京的皇宮之中、成了朱棣的「俘虜」。對於這個尚在襁褓之中的侄孫,朱棣也曾糾結過。按理說,殺了他一勞永逸,對外編造朱文圭一個失蹤或者死於亂軍之中的理由對於彼時的朱棣而言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最終朱棣還是放下了屠刀,這其中到底有沒有朱標的「情動」,真的不好說。但個人認為,多少還是有一些的。因為不僅朱文圭活了下來,朱標的嫡子之一吳王朱允熥的後代後來也都活了下來!留著朱標的這兩支嫡脈,朱棣多少還是要冒一些風險的,殺絕了才真的是一勞永逸。因此,個人認為,朱棣之所以如此,很可能與朱標與自己之間的「情分」多少有些關係,但這一切只能是猜測。畢竟,對於朱棣而言,殺幾個對皇位威脅比較大的侄子也就行了,真心沒必要讓長兄朱標徹底斷子絕孫那麼嚴重……

▲建文帝朱允炆

經過權衡再三,朱棣最終留下了朱文圭的性命。當然,放任不管肯定不現實。所以,朱棣下令將年幼的朱文奎囚禁到了老朱家的「龍興之地」——鳳陽。這一關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天順初年,被囚禁在南宮多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復闢之後,才「同病相憐」、下令釋放了被囚禁五十多年的朱文圭。在被囚禁期間,朱文圭這個名字成了「禁忌」,皇子、王爺這些更加與朱文圭無關,為了便於稱呼,朱棣給了朱文圭一個新「名字」——建庶人。後來,吳王朱允熥被囚禁,也同樣被稱為了「吳庶人」。至於朱允熥後來被殺,真不能完全怪朱棣。畢竟有人打著朱允熥的名號企圖謀逆,朱棣再留著他風險實在太大!

▲建庶人朱文圭畫像

朱文圭到底有沒有後代

因為朱文圭的身份特殊,所以明王朝的官方史料對建庶人的記載相當有限,且大多就是記載了一些與建庶人相關的具體事情,不涉及朱文圭的言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比如建庶人家缺過冬的衣料了,皇帝下令有司予以補齊等等。唯一一次記載建庶人說話是在明英宗朱祁鎮將其釋放之後,朱文圭感恩戴德、一個勁兒地叩頭謝恩。

▲明英宗朱祁鎮

正是因為史料少、且很少涉及朱文圭的言行,加之清王朝編纂的《明史》說朱文圭被釋放時「牛馬不識」,所以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朱文圭其實就是個傻子!但本人並不這麼認為,與外界沒有接觸,從沒見過牛馬,「牛媽不識」有什麼可奇怪的?難道說,您沒有去過某個國家,沒見過也不認識某個國家的特定物種,您就是傻子了?至於什麼不允許周圍的人跟朱文圭交流云云,那是清王朝編纂的《明史》中記載的,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就算朱棣不允許,他死後朱文圭的影響力和威脅性已經微乎其微了,明王朝後來的皇帝還會如此嚴格規定嗎?個人認為不一定。更何況,從朱文圭在被釋放後知道扣頭謝恩來看,至少說明他對皇家禮儀還是清楚的,傻子恐怕談不上。

▲清王朝編纂之《欽定明史》

關於建庶人有沒有後代這個問題,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朱文圭一直被囚禁,哪裡來的後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再不濟的宗室那也是老朱家的人,既然沒有被殺,婚喪嫁娶還是允許的。明王朝著名的「鳳陽高牆」內被圈禁的宗室子弟雖然沒有自由,甚至連宗室身份都被剝奪了,但婚嫁依然是被允許的。因此,朱文圭雖然被囚禁,但娶妻生子應該不在被禁止之列。

▲明中都鳳陽

再就是明王朝一些官方記載也從側面應證了建庶人後代的存在。比如成化三年,有地方官上報明憲宗朱見深說建庶人家衣料短缺,朱見深下令有司予以補齊。彼時朱文圭已經作古多年,那麼建庶人是誰?只能是朱文圭的後代,不是嗎?再如弘治年間,有一個叫繆恭的人上書明孝宗朱祐樘,請求封建庶人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結果惹怒了通政司被下獄,後來還是朱祐樘下令將其赦免了。很顯然,在弘治年間朱文圭有後人在世就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明孝宗朱祐樘

綜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不僅有一個兒子活了下來,而且這個叫朱文圭的兒子還有後代。至少直到弘治年間,朱文圭還有後代存在,而且對於外界而言也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事實上,朱允炆的後代恐怕不僅僅是朱文圭一支,那位失蹤的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了哪裡?誰也不知道。最大可能性就是被人帶出了皇宮、隱匿到了民間,他也是很有可能存在後代的,只不過隱姓埋名、沒有人知道罷了……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
    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倖免遇難,儘管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脈,不過其子孫後代的事跡已經不可考了。朱文圭,為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1402年,明成祖攻克南京時,其父建文帝、其兄朱文奎不知所終,其母馬皇后死於大火。而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之後就被明成祖禁錮於中都鳳陽的廣安宮中。此後便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囚禁生涯。不過,因禍得福,他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的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朱棣雖狠,但對建文帝的子嗣,還算手下留情了!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未解的明朝歷史懸案: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在靖難之役中?
    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史料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他究竟是生是死?生,又在何方?死,又在何處?假如沒有死,他跑出去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來推翻明成祖的統治,從當時全國形勢來看是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建文帝是繼承他祖父明太祖的,他才是「正統」皇帝,全國各個地方都服從他的指揮。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朱允炆即位後,即與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密議削藩。在削藩順序上,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先後廢除了五位親王。  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  次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舉家自焚。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下落何處?福建寧德:我們有兩個證據
    京城中火光沖天,待火勢被撲滅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眾人發現幾具燒焦屍體,太監們供認這就是建文帝、皇后等人。但面目全非的屍體誰能相信太監所言是真?多數學者認為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並未被燒死,而是出亡了。去了何處?福建寧德方面曾提出了兩個證據,認為建文帝去了寧德。這兩個證據如下: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大軍進入皇宮之後,一場突然的大火之後,就此下落不明,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兄弟姐妹的,建文帝朱允炆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三個弟弟,另外還有四個妹妹,另外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相信稍微熟悉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謎底,這位「名留青史」的皇帝就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隨著宮中一場大火「煙消雲散」,朱棣派人撲滅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招文學博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不想方孝孺寧死不從,勸朱棣立朱允炆的兒子或兄弟,弄得朱棣下不來臺,只能苦笑道:「此乃朕的家事,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邊哭邊罵:「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 靖難之役後,他力勸朱棣登基,為何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實在熬不住了,只能屢次派人去找朱棣議和。這次他派去的,是曹國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和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於洪武年間入仕,曾任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改兵部尚書。建文帝即位後,茹瑺和黃子澄不和,可建文帝十分信任黃子澄。
  • 即位四年的皇長孫朱允炆,靖難之役落敗究竟是為何?
    要說靖難之役這場叔侄間的皇權爭奪戰,首先要從朱元璋開始。為使後人能在朱元璋稱帝後穩坐江山,二十年來,一直在清除一切可能威脅朱家帝位的潛在因素。曾經與他一起在沙地血戰打下江山的武將謀臣不僅自己難保,親族們也紛紛被殺光。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自幼喜愛讀書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實權藩王,早晚都會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丟掉了江山,在南京皇宮舉火自焚,當然,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身亡這已經是歷史之謎了,但是朱棣稱帝之時,朱允炆之母呂氏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還都活著,朱允炆不管是逃跑出家還是真的自焚而死,總之朱棣是再也沒找到他,但他的兄弟和母親卻都落到了朱棣手中。 那麼朱棣對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餘兒子又如何呢?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永州古村落」新田史家村:疑似建文帝血脈後裔之謎
    八月十三日,自起家行,九月二十五日入湖廣界」史仲彬是保護建文帝外逃的大臣之一,為了讓後人知道建文帝是外逃的,不是被燒死在宮中的,他便把保護建文帝外逃前後情況,寫成小冊子《致身錄》,主要的簡單內容有: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攻入金川門後,建文帝命火燒皇宮,並與身邊的大臣們商議外逃。
  • 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而朱棣對於方孝儒等人的酷毒,所以朱棣在後世被醜化了不少,說得他似乎一早就有反心,是蓄謀已久的,而朱元璋其實也早已看出來了,還給建文帝準備了僧袍云云。  然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靖難之役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文官的攛掇之下自己作死的緣故而非朱棣蓄謀已久的造反行為,朱元璋更不可能提前就知道朱棣想要造反,從而為了避免其造反傳位給他了。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發端者。一個偏好殺戮的和尚,完全違背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教義,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麼事,對歷史又有什麼影響呢?那時靖南之役剛剛爆發,朝延四處抓捕朱棣,姚廣孝前期率軍攻打北平的時候,帶著人守衛城池,然後與朱棣援軍內外配合,因此避開了第一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