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

2020-12-28 李石家的事

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倖免遇難,儘管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脈,不過其子孫後代的事跡已經不可考了。

建文帝有兩個兒子,次子朱文圭倖免於難

建文帝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均為皇后馬氏所生。朱文奎,為建文帝長子,於建文元年冊立為皇太子。1402年,明成祖攻入應天府之後,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均不知所終,相傳朱文奎死於皇宮的大火。此說正確與否,已經無法驗證了。

朱文圭,為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1402年,明成祖攻克南京時,其父建文帝、其兄朱文奎不知所終,其母馬皇后死於大火。而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之後就被明成祖禁錮於中都鳳陽的廣安宮中。此後便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囚禁生涯。不過,因禍得福,他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

禍福難料,朱文圭獲自由不久即死去

朱文圭雖然倖免於難,但只能說「苟活」,過著囚禁的生活。這一過就是50多年,直到明英宗因「奪門之變」復闢而恢復自由。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之前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鎮發動了一場政變,成功復闢,奪回皇位。經歷了長達七年的囚徒生涯,使其性情大變。在第二個執政期內(年號「天順」:1457年-1465年),他勤於理政,任用李賢和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其中為人稱道的一項德政就是釋放了建庶人。

朱祁鎮先前才被禁錮於南宮,對同樣被禁錮的建庶人,動了惻隱之心,想將他釋放。但考慮到預期中的大臣們的反對,他必須很巧妙地做。於是,有一天他找來了大學士李賢,試探性地說了如下一番話:

「親親之意,實所不忍。」

李賢自然明白皇帝的真實心意,對此大加讚賞,說:「堯舜也不過如此。」明英宗當天即奏請太后,可是身邊的人擔心放出建庶人會徒生變故和麻煩。明英宗此時表現地很豁達,如《實錄》中所載:

「如果他擁有天命,那就讓他去作罷!」英宗下令在鳳陽為建庶人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事實上恢復了他的自由。同時為了建庶人能延續血脈,準其結婚,並賜予婢妾十餘人續其香火,同時還派人照顧建庶人的生活起居。而就在這時人們才發現,由於自小就過著囚禁生活,和外界幾乎沒有任何接觸和聯繫,被釋放時居然連牛馬都不認識。也許是自由來得太突然,建庶人聽說後且悲且喜,表示沒有料到聖恩如此,恢復自由之後不久就死去了。

「釋建庶人之系」,被視為明英宗的明智決策之一。

朱文圭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血脈

問題來了,既然朱文圭恢復自由後不久即死去,那麼他有沒有後人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從三件事上能得到驗證。

其一滕昭之請。天順三年(1459年)十月,時任淮揚巡撫都御史的滕昭奏請將建庶人、吳庶人(朱文圭的叔父、前吳王朱允熥)重新看守和拘禁起來,但明英宗不許。此時朱文圭已死,這裡的「建庶人」制的就應該是朱文圭的後人。

其二成化請衣。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上奏,提到了建庶人和吳庶人兩家衣料短缺,明憲宗朱見深命工部予以供給。由衣料短缺,可見其人丁已經很多了。

其三弘治赦罪。明孝宗朱祐樘執政時,圍繞著建庶人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繆恭的布衣上書明孝宗請求給朱文圭後人封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結果卻觸怒了通政使司,將其下獄。後來朱祐樘得知此事,卻將其赦免。不過,封王的事沒有再提及。

由此可見,朱文圭確實有後人在,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但顯而易見,不可能得到重用,更不可能被封王封爵。但這對於大起大落、經歷離亂之苦的建文帝後人而言,這才是最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後代,究竟有沒有血脈留下呢?
    雖然很多人並不認可,但朱棣給朱標留下了一個親孫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朱標的這個孫子後來日子過得並沒有那麼舒坦,但至少命是保住了,不是嗎?而且,後來還生下了兒子……還有朱標的另一個兒子朱允熥,據史籍記載,他也是有後代存在的,而且連名字都記載得非常明確,叫朱文坤!換言之,朱標和朱允炆並沒有絕嗣。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的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朱棣雖狠,但對建文帝的子嗣,還算手下留情了!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朱允炆即位後,即與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密議削藩。在削藩順序上,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先後廢除了五位親王。  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  次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舉家自焚。
  • 未解的明朝歷史懸案: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在靖難之役中?
    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這些傳說或真或假,難以斷定,或許只是人們的附會之言,但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錄。建文帝死於宮中大火中。當時燕王軍隊兵臨城下,將宮城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下落何處?福建寧德:我們有兩個證據
    京城中火光沖天,待火勢被撲滅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眾人發現幾具燒焦屍體,太監們供認這就是建文帝、皇后等人。但面目全非的屍體誰能相信太監所言是真?多數學者認為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並未被燒死,而是出亡了。去了何處?福建寧德方面曾提出了兩個證據,認為建文帝去了寧德。這兩個證據如下:
  • 談談燕王朱棣的靖難檄文,建文帝喊冤:我忤逆不孝,我欺人太甚?
    建文帝年紀雖小,但做事老辣,直接跳過過渡期,大幅度裁減藩王羽翼,惹出兩個過激人物,一個是縱火自焚的湘王朱柏,一個是起兵反叛的燕王朱棣。按照建文帝的說法,他和四叔朱棣的關係最親,遲遲沒有裁撤燕軍,卻唯獨燕王起兵造反,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大軍進入皇宮之後,一場突然的大火之後,就此下落不明,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兄弟姐妹的,建文帝朱允炆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三個弟弟,另外還有四個妹妹,另外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相信稍微熟悉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謎底,這位「名留青史」的皇帝就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隨著宮中一場大火「煙消雲散」,朱棣派人撲滅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招文學博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不想方孝孺寧死不從,勸朱棣立朱允炆的兒子或兄弟,弄得朱棣下不來臺,只能苦笑道:「此乃朕的家事,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邊哭邊罵:「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 靖難之役後,他力勸朱棣登基,為何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實在熬不住了,只能屢次派人去找朱棣議和。這次他派去的,是曹國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和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於洪武年間入仕,曾任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改兵部尚書。建文帝即位後,茹瑺和黃子澄不和,可建文帝十分信任黃子澄。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敗
    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自幼喜愛讀書的朱允炆,自然深知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明白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實權藩王,早晚都會是朝廷心腹大患,重演漢朝時期的「七王之亂」。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永州古村落」新田史家村:疑似建文帝血脈後裔之謎
    八月十三日,自起家行,九月二十五日入湖廣界」史仲彬是保護建文帝外逃的大臣之一,為了讓後人知道建文帝是外逃的,不是被燒死在宮中的,他便把保護建文帝外逃前後情況,寫成小冊子《致身錄》,主要的簡單內容有: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攻入金川門後,建文帝命火燒皇宮,並與身邊的大臣們商議外逃。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而朱棣對於方孝儒等人的酷毒,所以朱棣在後世被醜化了不少,說得他似乎一早就有反心,是蓄謀已久的,而朱元璋其實也早已看出來了,還給建文帝準備了僧袍云云。  然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靖難之役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文官的攛掇之下自己作死的緣故而非朱棣蓄謀已久的造反行為,朱元璋更不可能提前就知道朱棣想要造反,從而為了避免其造反傳位給他了。
  • 即位四年的皇長孫朱允炆,靖難之役落敗究竟是為何?
    要說靖難之役這場叔侄間的皇權爭奪戰,首先要從朱元璋開始。為使後人能在朱元璋稱帝後穩坐江山,二十年來,一直在清除一切可能威脅朱家帝位的潛在因素。曾經與他一起在沙地血戰打下江山的武將謀臣不僅自己難保,親族們也紛紛被殺光。
  • 笑侃大事件·靖難之役(下)
    上期說道,朱棣起兵反對朱允炆的統治,前期屢戰屢勝的朱棣在東昌之戰中栽了個跟頭,隨後撤軍整頓。沒到一個月,朱棣再次和盛庸交戰,此次他將朱允炆禁殺的旨意執行的淋漓盡致,數次穿梭在南軍之中,如同逛自家後院,最後揚長而去,別說南軍士兵一臉懵逼不敢放箭,連主將盛庸都沒有動手。雙方初戰不相上下,再戰時,激鬥正酣,忽然颳起狂風,燕軍順風而戰,一舉擊破盛庸,南軍再次敗退。
  • 明朝那些皇帝兒——建文帝朱允文
    可惜,咱們今天不講建文帝是如何文治天下。講講咱們熟悉的,電視劇裡常看到的三件大事。削藩!靖難之役!建文失蹤謎案!    一、削藩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就是這麼有趣,憑藉朱元璋的才智是不應該犯下這般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