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倖免遇難,儘管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脈,不過其子孫後代的事跡已經不可考了。
建文帝有兩個兒子,次子朱文圭倖免於難
建文帝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均為皇后馬氏所生。朱文奎,為建文帝長子,於建文元年冊立為皇太子。1402年,明成祖攻入應天府之後,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均不知所終,相傳朱文奎死於皇宮的大火。此說正確與否,已經無法驗證了。
朱文圭,為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1402年,明成祖攻克南京時,其父建文帝、其兄朱文奎不知所終,其母馬皇后死於大火。而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之後就被明成祖禁錮於中都鳳陽的廣安宮中。此後便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囚禁生涯。不過,因禍得福,他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
禍福難料,朱文圭獲自由不久即死去
朱文圭雖然倖免於難,但只能說「苟活」,過著囚禁的生活。這一過就是50多年,直到明英宗因「奪門之變」復闢而恢復自由。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之前被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鎮發動了一場政變,成功復闢,奪回皇位。經歷了長達七年的囚徒生涯,使其性情大變。在第二個執政期內(年號「天順」:1457年-1465年),他勤於理政,任用李賢和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等人,政治尚算清明。其中為人稱道的一項德政就是釋放了建庶人。
朱祁鎮先前才被禁錮於南宮,對同樣被禁錮的建庶人,動了惻隱之心,想將他釋放。但考慮到預期中的大臣們的反對,他必須很巧妙地做。於是,有一天他找來了大學士李賢,試探性地說了如下一番話:
「親親之意,實所不忍。」
李賢自然明白皇帝的真實心意,對此大加讚賞,說:「堯舜也不過如此。」明英宗當天即奏請太后,可是身邊的人擔心放出建庶人會徒生變故和麻煩。明英宗此時表現地很豁達,如《實錄》中所載:
「如果他擁有天命,那就讓他去作罷!」英宗下令在鳳陽為建庶人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事實上恢復了他的自由。同時為了建庶人能延續血脈,準其結婚,並賜予婢妾十餘人續其香火,同時還派人照顧建庶人的生活起居。而就在這時人們才發現,由於自小就過著囚禁生活,和外界幾乎沒有任何接觸和聯繫,被釋放時居然連牛馬都不認識。也許是自由來得太突然,建庶人聽說後且悲且喜,表示沒有料到聖恩如此,恢復自由之後不久就死去了。
「釋建庶人之系」,被視為明英宗的明智決策之一。
朱文圭有子嗣,延續了建文帝血脈
問題來了,既然朱文圭恢復自由後不久即死去,那麼他有沒有後人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從三件事上能得到驗證。
其一滕昭之請。天順三年(1459年)十月,時任淮揚巡撫都御史的滕昭奏請將建庶人、吳庶人(朱文圭的叔父、前吳王朱允熥)重新看守和拘禁起來,但明英宗不許。此時朱文圭已死,這裡的「建庶人」制的就應該是朱文圭的後人。
其二成化請衣。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禮太監覃包等上奏,提到了建庶人和吳庶人兩家衣料短缺,明憲宗朱見深命工部予以供給。由衣料短缺,可見其人丁已經很多了。
其三弘治赦罪。明孝宗朱祐樘執政時,圍繞著建庶人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繆恭的布衣上書明孝宗請求給朱文圭後人封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標。結果卻觸怒了通政使司,將其下獄。後來朱祐樘得知此事,卻將其赦免。不過,封王的事沒有再提及。
由此可見,朱文圭確實有後人在,延續了建文帝的血脈。但顯而易見,不可能得到重用,更不可能被封王封爵。但這對於大起大落、經歷離亂之苦的建文帝後人而言,這才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