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他力勸朱棣登基,為何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2020-12-28 騰訊網

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實在熬不住了,只能屢次派人去找朱棣議和。這次他派去的,是曹國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和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於洪武年間入仕,曾任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改兵部尚書。建文帝即位後,茹瑺和黃子澄不和,可建文帝十分信任黃子澄。下面的人為了討好黃子澄,就舉報茹瑺有贓罪,於是,他便被降為河南布政使。

後來朱棣一路打過來,建文帝迫於壓力,只能將黃子澄罷黜,這才又將茹瑺召回來,官復原職。當燕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建文帝再也坐不住了,便派茹瑺和李景隆等人,前去找朱棣議和。

茹瑺等人見到朱棣時,緊張到一句話都說不出,直到朱棣說:「公等言即言耳,何懼至是。」茹瑺等人,這才將建文帝願意割地議和的想法說出來。誰知一說出來,朱棣就笑了,然後回答:「吾無罪而削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為!且皇考封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縛奸臣來,吾即解甲謁孝陵歸籓。」

意思就是說,他並沒有犯罪,卻無故被皇帝廢為庶人,現在他是為了自救,為了除去奸臣。只要皇帝願意將奸臣交出來,他立馬就解甲歸田。茹瑺等人聽了後,什麼話都不敢說,便告退了。

從表面來看,這幾人前去議和,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最多也就是沒有議和成功。但他們回去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是李景隆和谷王,打開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之後是茹瑺,極力勸說朱棣登基。我們都知道,李景隆和茹瑺,原本都是為建文帝做事的,可為何轉頭,就投靠朱棣了呢?可想而知,當時議和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並非那樣簡單。

很可能在當時,朱棣就已經和李景隆商議好,讓他幫忙打開金川門了。而茹瑺見大勢已去,也已經動了投靠朱棣的心思。總之,他們都成為擁立朱棣的功臣,朱棣即位後,就將茹瑺封為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食祿一千石。

靖難之役後,茹瑺力勸朱棣登基,成為永樂朝的功臣。可為何最終,他卻還是落得悲劇收場呢?

茹瑺雖然是永樂朝的功臣,但他卻是建文朝的叛徒。對於他和李景隆這樣的人,朱棣是打心底裡瞧不上了,初期對他們封官進爵,也是面子工程。畢竟他們的確有擁立之功,朱棣不可能這時候處置他們,這樣會被說是過河拆橋,就沒人願意效忠他了。

果然,有一次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到茹瑺家中做客,在離開之時,茹瑺沒有起身相送,結果就被朱棣罷官了。其實這就是朱棣對茹瑺下手,所找的一個由頭罷了。

後來又有人舉報茹瑺,朱棣便派人將其押解進京,之後又放回去。可是在回去的時候,茹瑺經過谷王的封地,卻沒有去拜會,再次遭人參了一本。就這樣,茹瑺被下錦衣衛詔獄。

其實茹瑺心裡何嘗不知,這是朱棣有意要清算自己。眾所周知,明朝的錦衣衛詔獄,一旦進去就很難出來。不僅如此,在臨死之前,還要在裡面受盡折磨。茹瑺也知道,自己逃不過這一劫了,為了避免繼續受苦,他便偷偷叫兒子茹銓,買了毒藥帶進來。

最後,茹瑺就服下兒子帶來的毒藥死了。而茹銓也因此,被人控告毒殺父親,由於茹銓說出是受父親所託,所以免去了他的死罪,不過還是流放到了廣西。一直到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即位,才將茹銓召回京。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發端者。一個偏好殺戮的和尚,完全違背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教義,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麼事,對歷史又有什麼影響呢?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協助朱棣,去世之後以文臣的身份被供入明廟,這可是開天闢地的歷史第一人。姚廣孝本來只是一個通儒和尚,早期進京師的時候,他並沒有如最初想像的那樣獲得僧官。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隨著宮中一場大火「煙消雲散」,朱棣派人撲滅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招文學博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不想方孝孺寧死不從,勸朱棣立朱允炆的兒子或兄弟,弄得朱棣下不來臺,只能苦笑道:「此乃朕的家事,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邊哭邊罵:「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靖難之役  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丟掉了江山,在南京皇宮舉火自焚,當然,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身亡這已經是歷史之謎了,但是朱棣稱帝之時,朱允炆之母呂氏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還都活著,朱允炆不管是逃跑出家還是真的自焚而死,總之朱棣是再也沒找到他,但他的兄弟和母親卻都落到了朱棣手中。 那麼朱棣對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餘兒子又如何呢?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就避免靖難之役?
    就在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定了大明朝日後的繼承人。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在他繼位的當年,燕王朱棣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朱棣打進南京,朱允炆放火焚燒皇宮,下落不明,朱棣就此登基,是為永樂大帝。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 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所以朱棣在後世被醜化了不少,說得他似乎一早就有反心,是蓄謀已久的,而朱元璋其實也早已看出來了,還給建文帝準備了僧袍云云。  然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靖難之役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文官的攛掇之下自己作死的緣故而非朱棣蓄謀已久的造反行為,朱元璋更不可能提前就知道朱棣想要造反,從而為了避免其造反傳位給他了。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靖難之役,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率兵反抗朱棣,他是怎麼死的?
    徐達厲害,他的兒子也不含糊,徐輝祖身材高大,英俊瀟灑,儀表不凡,是一個大帥哥,史書記載,徐輝祖身高八尺五寸,才氣逼人,初以勳衛署左軍都督府事。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輝祖襲爵魏國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練兵,並回朝掌中軍都督府事。靖難之役時,朱棣的燕軍一路進攻,勢力迅猛。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因為處理削藩的方法不當,最終導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靖難之役一打就是四年,最終以燕王朱棣成功進入皇宮之中而告終,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攻入皇宮之後的一場大火之後,就此消失,下落至今成謎。那麼作為靖難之役的勝利者燕王朱棣,是怎麼對待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呢?
  • 笑侃大事件·靖難之役(下)
    上期說道,朱棣起兵反對朱允炆的統治,前期屢戰屢勝的朱棣在東昌之戰中栽了個跟頭,隨後撤軍整頓。朱棣再次起兵後不久,建文帝啟用徐輝祖趕赴前線,對抗朱棣。不到三個月,朱棣率幾萬人,打到了徐州,奈何徐州守將堅守不出,於是朱棣繞過徐州繼續朝南進發,在齊眉山被徐輝祖擊敗。此時天氣酷熱,燕軍新敗,大家都想回北平,朱棣不同意,都已經打到這份上了,回去不扯淡嘛。
  • 朱高煦手握重兵,朱棣卻敢用皇位哄騙他?難道不怕再來一次靖難嗎
    最近有一部關於明朝的歷史劇非常火,這個劇主體思路就是圍繞朱棣,朱高熾,朱高煦,朱瞻基,皇位以及權力爭奪,衍生的一部古裝劇。這部電視劇當中,朱高煦不斷的為難大哥朱高熾。那麼真實的歷史當中,朱高熾,朱高煦,這幾人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朱棣為何用皇位哄騙他的二兒子朱高煦,難道永樂大帝就不怕大明朝再次發生靖難之役嗎?
  • 即位四年的皇長孫朱允炆,靖難之役落敗究竟是為何?
    要說靖難之役這場叔侄間的皇權爭奪戰,首先要從朱元璋開始。為使後人能在朱元璋稱帝後穩坐江山,二十年來,一直在清除一切可能威脅朱家帝位的潛在因素。曾經與他一起在沙地血戰打下江山的武將謀臣不僅自己難保,親族們也紛紛被殺光。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永樂仁宣(增三)朱元璋立國時崇信佛教,為何朱棣大興武當山道教
    因此在朱棣登基後,朝廷和民間對此爭議很多,也對朱棣執政方針的推行很不利。尤其是在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直隸區域內,文官士大夫集團暗中掣肘朱棣的各項國策。這其中的原因是,靖難之役的所留下的後遺症。靖難之役表面上看是朱棣和朱允炆爭奪明朝皇位的戰爭,實際上是北方勳貴集團與南方士大夫集團的政治鬥爭。
  • 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朱允炆執政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嗎?
    明朝中靖難之役一直是我們後世談論的事情,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奪取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一直被我們後世所詬病。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如果當年燕王朱棣沒有篡位,還是由朱允炆執政的話,會不會有朱棣那樣的政績?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允炆登基為帝的時候,由於朱元璋為了朱允炆的地位穩固處死了很多功臣良將,朱允炆即位之後手下完全沒有獨擋一面的將帥之才,朱允炆急於削藩致使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假設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朱棣被削藩也是必然,朱棣也有可能被軟禁於南京永不錄用,又或者朱棣死於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