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2020-12-25 騰訊網

明朝,仿佛是一個跟和尚結緣的朝代!比如,建立大明朝的帝王叫朱元璋,早年曾當過和尚。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那是在朱棣稱帝後,委派姚廣孝去蜀雲臺辦事。當他來到了寒山寺後,恰好遇到了一位叫曹三尹的當地官員。由於姚廣孝一身僧袍,又行事不張揚,不排場。也不知怎麼回事,就惹了曹三尹,被綁起來揍了二十皮鞭。

曹三尹這罪過可大了。一則姚廣孝是欽差,替朱棣來辦事。二則姚廣孝,除了有一代妖僧之稱外,還號稱當時的黑衣宰相——白天穿著朝服上班,晚上穿上僧衣當和尚,地位太高。

果然,當曹三尹得知真相後,頓時嚇瘋,連忙跑來請罪。可姚廣孝卻張口來了一首詩: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意思就是說,我代表皇上出來辦事,不穿官服穿僧衣,是因為我虔誠向佛,不在乎人間的榮華富貴(也可理解為,有佛祖保佑),雖沒來由地被你抽了二十皮鞭,但卻了斷了咱倆前生的宿債!

潛臺詞就是:別擔心,我不會報復你,咱倆這是前生之事,你就放心吧!果然,這事就這樣不了了之!(出自《明朝小史》)

看到這,估計人們會忍不住問:莫非姚廣孝鼓動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奪建文帝的天下,是他前生欠朱棣的,或說建文帝欠他的?

其實,哪有什麼前生後世,姚廣孝豈能不明白「一世即萬世」?他之所以原諒曹三尹,說什麼「二十皮鞭了宿緣」無非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他身為出家人,不想再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任何殺戮了!

畢竟,「靖難之役」太過慘烈!這點從流傳在北方大地上的「大槐樹」的傳說,就能看出,已深深沉澱在了北方幾省人的記憶深處了。身為親歷者的姚廣孝,曾親眼目睹過,若說沒有愧疚,筆者是不信的。

這點,也同樣反應在了《大明風華》中。比如姚廣孝把一把刀子,交給孫若微後言稱,自己是為了斷宿債,如今便把性命交在她手中。然後懸空走索而去,從此不知所終了!

說到這,恐怕讀者必更會奇怪,既然姚廣孝心存愧疚,為啥還如此?對這個問題,目前的史學界也沒有公認的說法,甚至可以說還是一個謎團。但若用姚廣孝和劉伯溫對比,卻很容易能發現,其中另有隱情!

劉伯溫名氣雖大,但他的傳奇,則更多是來自民間傳說!就拿《大明風華》來說,京城被攻破後,建文帝逃難前,有大臣曾言:劉伯溫早算定了這結果,死前給了朱元璋一個鐵匣子。建文帝打開一看,是剃度用具,於是剃度假扮僧人而逃。

這則傳說,是出自《明朝小史》,只不過原文中,卻沒有劉伯溫啥事,完全是朱元璋自己做的。「高皇(朱元璋)大漸時,封鑰一小匣,固甚,密授於帝,戒遇急難乃啟」。

但姚廣孝的傳奇,卻大多來自於正史。如《明史》中記載,他一見朱棣就言稱,送他一頂白帽子。當時朱棣是燕王,王上加白,便是皇帝的皇。

上面這段,也出現在《大明風華》中。同時還有一段,那是朱棣起兵前,曾在地下秘密打造兵器,為了掩人耳目,朱棣就在上面,養了好多鴨、鵝等。

這段的出處同樣是《明朝小史》,卻跟朱棣無關,是姚廣孝的功勞。「帝命姚少師治兵器……其上以鑄,下畜鵝鴨,日夕鴨噪,不聞鍛聲」。

筆者對比姚廣孝和劉伯溫,不是為了證明誰更牛。僅是為說明,跟劉伯溫一樣,姚廣孝也是明朝一大奇人,卻遠比劉伯溫有神秘感!那麼為何會這樣?

凡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清楚,有一種歷史套路是:每至風雲際會之時,必有所謂的「真龍天子」和「輔佐奇人」結伴而出!

如朱元璋綁定劉伯溫,朱棣也綁定了姚廣孝。潛臺詞仿佛是說:姚廣孝為啥鼓動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綁定方式,為朱棣奪天下,起到了正名作用!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姚廣孝就只能「猶抱琵琶半遮面」,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幹過啥事,卻就是不告訴你,他這樣做的動機是啥!因為需要他,為朱棣的不正當奪位,來營造一種天命所歸的氛圍。

反觀劉伯溫,他啥都大大方方的。哪怕民間傳說,都顯得有鼻子有眼的,只因朱元璋得天下很正。所以劉伯溫,就必須要大模大樣地站在歷史舞臺中間,不必營造任何神秘感!這就是「隱情」所在!

相關焦點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或許遇到一個人就會改變這一生,今天和您說說姚廣孝其人。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發端者。一個偏好殺戮的和尚,完全違背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教義,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麼事,對歷史又有什麼影響呢?關鍵時刻姚廣孝還是朱棣身邊的高級軍事參謀,他曾經勸說朱棣放棄攻打濟南,而是轉向攻打京師。那時靖南之役剛剛爆發,朝延四處抓捕朱棣,姚廣孝前期率軍攻打北平的時候,帶著人守衛城池,然後與朱棣援軍內外配合,因此避開了第一波進攻。
  • 姚廣孝為什麼被世人稱為「妖僧」?
    說起劉伯溫大名,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國歷史上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可說起姚廣孝的大名,很多人怕是要百度一下了。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一人為三帝之師,才能媲美劉伯溫
    朱棣和姚廣孝從那天起,這個和尚,就成了朱棣的幕僚,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策劃人,史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說起大明朝的奇人,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那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畢竟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偌大的江山,那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可不是白叫的。但是這位黑衣和尚姚廣孝,一點都不比劉伯溫差。《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 朱棣問大師明朝能夠沿襲多少年?大師說「萬子重孫」後果然應驗
    我國有很多風水大師,他們能夠參透別人參不透的東西,在古人看來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人物。比如說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劉伯溫都是這樣的人物。而且皇帝還很器重他們。明朝除了劉伯溫之外還有另外一位風水大師。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他給君王出主意謀江山,和君王一起打江山,功成名就之後,又和君王一起同享朝政,不進不退,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身名俱佳的不得了!他正是在「靖難之役」中支持和幫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之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那什麼又是「黑衣宰相」呢?在古代「黑衣」指的是僧人所穿衣服的其中一種顏色。「宰相」自然意思就是指的丞相。
  • 姚廣孝的迷茫
    姚廣孝以此為燕王壯膽,慫恿燕王起兵,為「靖難」製造理論根據。事有湊巧,就在燕王決定起兵之時,忽風雨大作,簷上瓦片墮落於地,燕王見之色變。姚廣孝反應奇快,連說:「恭喜恭喜,這正是上天預示的吉兆,飛龍在天,風雨相隨;青瓦落地,將換黃瓦」。燕王遂起兵。  而這,就是姚廣孝想要的。姚廣孝自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只是太平盛世,恨英雄無用武之地。現在正好借所謂天道,來一展自己抱負。
  • 劉伯溫被殺後,朱棣為何要殺了劉伯溫兒子?
    身為朱元璋身邊最為聰明的謀士,他了解朱元璋陣營中的優勢以及弱點,因此若是他有其他的捕捉目標的話,便會成為朱元璋最大的敵人,因此劉伯溫的生命安全是岌岌可危的,但是畢竟劉伯溫的功勞都擺在那裡,並且他也沒有什麼過錯,因此朱元璋想要將它除掉的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
  • 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三個原因,卻一個比一個讓人費解
    朱棣之所以能成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謀反並成功的人,不僅在於他能力強悍,時機把握得準,還因他身邊有位「妖僧」,這便是姚廣孝。那麼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呢?這就要從他少年時說起了。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了,這本該是一位好高僧的苗子,可惜姚廣孝卻不這麼認為。他雖研習著佛法,但更好「陰陽之術」,後來乾脆拜了一位道士為老師。
  • 尋找姚廣孝
    以前讀《明史》的時候,知道有個人跟房山有關聯,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和尚道衍。《明史》記載道衍和尚葬於北京郊區房山,問房山的朋友,大家都沒有聽說過道衍和尚或者姚廣孝這個名字。一直以為隨著歲月的更替,姚廣孝的墓地被歷史的黃沙掩埋了,心裡有點可惜,想想時光已經過去了600多年,當年低調的姚廣孝已經永遠成為歷史,也是很正常的事。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為啥沒能徵服內弟徐輝祖
    他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中,硬要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事件中,他的大內弟徐輝祖,卻沒站在姐姐姐夫一邊。這位將門虎子死忠建文帝朱允炆,在戰場上曾屢次打敗姐夫朱棣,一度成為朱棣奪取皇權最棘手的對手。徐達有四子四女。四個兒子,皆由太祖朱元璋賜名,女兒中有三個嫁給了朱家皇子。
  • 靖難之役後,他力勸朱棣登基,為何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實在熬不住了,只能屢次派人去找朱棣議和。這次他派去的,是曹國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和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於洪武年間入仕,曾任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改兵部尚書。建文帝即位後,茹瑺和黃子澄不和,可建文帝十分信任黃子澄。
  • 大明的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一生輔佐朱棣成就霸業
    因為擔心分封在外的叔父們兵權太重,建文帝即位後即著手削藩,這立即引起了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從北平起兵。四年後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終,這一事件史稱靖難之役,四十三歲的朱棣也因此成為大明王朝新的主宰者。朱棣的謀士就是號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大軍進入皇宮之後,一場突然的大火之後,就此下落不明,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兄弟姐妹的,建文帝朱允炆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三個弟弟,另外還有四個妹妹,另外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謀士在歷朝歷代中都不可或缺,一般都為人們熟知;但是就有這麼一位,如果不去專門查資料,都不知道幹了什麼事,他就是被人們稱為「妖僧」的姚廣孝,又號「黑衣宰相」。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長大後的朱標也著實有仁主風範,《明史》裡這樣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朱標死後,只剩下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最有可能。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給兒子起名字的。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是什麼?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道衍留在北平輔佐世子朱高熾。當南軍主帥李景隆圍攻北平時,道衍臨危不亂,他指揮軍兵打退南軍,又趁黑夜用繩子把士兵吊出城外,聯合朱棣的援軍,擊破潰逃的南軍。關於黑夜繩吊出城的計謀,燭之武為了私會秦穆公用過,張巡也用過。他趁夜黑用繩吊出500名敢死隊,突襲令狐潮大營,潰敵十幾裡。
  •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
    劉秉忠是元初名臣,大都的設計規劃就是出自他手,姚廣孝聽後哈哈大笑,十分得意。事實上,姚廣孝也並非嗜殺之人,只是他深通權謀、有經世之才,當然不想落於人後。俗話說得好,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姚廣孝雖然是和尚,但擋不住那顆不安的心。在和朱棣見面之後,他決定跟隨這個不平凡的王爺,並輔助他成就大業。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