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為什麼被世人稱為「妖僧」?

2021-02-07 筆墨史書

說起劉伯溫大名,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國歷史上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可說起姚廣孝的大名,很多人怕是要百度一下了。

姚廣孝,生於1335年,江蘇蘇州人。自幼聰穎好學,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大神必備優點)。

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一個敢拜,一個敢收),學習陰陽術數之學。

後來追隨在燕王朱棣的身邊,鼓動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

對於姚廣孝這位和尚,小編只能說這和尚成精了。

姚廣孝雖然「遁入空門」,但他其實除了研習佛教外,沒一點跟和尚搭邊的地方。

真實的姚廣孝是一個三教(儒、釋、道)皆通的大能。論知識的淵博性,我認為他僅次於萬家之祖的飛熊姜子牙。

儒、釋、道、法、兵、醫、縱橫可以說諸子百家,姚廣孝無一不通。

那這樣一位如此優秀的複合型人才,為什麼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呢?

他又為什麼被後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稱號呢?

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辭世,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祈福,47歲的姚廣孝終於找到了那個命中的「最佳搭檔」燕王朱棣。

之後的十幾年裡,這個和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佛學和誦經祈福,而是日復一日的勸說朱棣造反。

據說姚廣孝是看到了朱棣的帝王之氣,這種「異能」我們沒法證實,但應該是有跡象讓姚廣孝做了準確的判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靖難之役」前的姚廣孝是一個滿腹經綸卻隱藏至深的一個人。

可以說姚廣孝一直等到50歲的時候才開始施展他的抱負,很多人認為他是懷才不遇,其實小編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姚廣孝只比明太祖朱元璋小7歲,也正趕上元末軍閥割據的亂世,那他為什麼不在亂世中施展才華,卻要等到50歲的暮年呢?

小編認為有三種可能:第一,當時謀士太多,姚廣孝不一定可以脫穎而出。

第二,姚廣孝覺得副本難度太低,沒有挑戰性。

第三,他或許真的有「異能」,感覺屬於他的時機未到。

幾十年後,明朝已經建立並且發展的蒸蒸日上。

這時候以一地(燕王封地)之兵去對抗那個龐大的中央政權,姚廣孝認為這樣才配的上他所學的「陰謀」。

魯迅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小編認為這句話用到姚廣孝身上卻還要再加一個「異」字。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建議朱棣繞過濟南,採取大迂迴大縱深大包圍戰略,直取南京。

在實力不如朝廷的情況下,姚廣孝敢使用如此戰略戰術,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

第一次就是蒙元滅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爭。

造反成功後,這位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一直居住在寺廟,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銀財寶、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

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靖難之役」後的姚廣孝,是一個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人。

據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結論,「黑衣宰相」姚廣孝是一個滿腹經綸卻陰險殘忍、胸懷大志卻不擇手段的聰明人。

他就是為了造反而造反,他為了實現自己抱負可以使整個祥和的天下再次陷入戰火。

我認為姚廣孝真正成為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的大能,徹徹底底的以天地做棋盤,以眾生做棋子。

這種可怕的人還一直潛於幕後,怪不得世人把他稱之為「妖僧」和「黑衣」。

朱棣登基以後,姚廣孝建議朱棣遷都北京,並幫其設計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這樣看來姚廣孝還是一個建築學專家,真的是無所不通啊。

就這樣,無所不通的姚廣孝主持編撰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這本大典字數多達三億七千萬,可惜的是沒能流傳於世(被清朝統治者破壞了)。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坐化(端坐而逝),終年84歲,死後諡號太多,小編就不一一細說了。

有一點足可以證明他的功勞,那就是配享太廟,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廟者,僅有姚廣孝一人。

但由於他挑撥叔侄感情,挑撥君臣關係,為一己之私(實現自己抱負)使百姓重陷戰亂之中,所以一直不怎麼被後世宣揚。

再加之他本身性格也極為低調,深入簡出,所以存在感很弱。

但這反而更顯得姚廣孝神秘了。

相關焦點

  • 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三個原因,卻一個比一個讓人費解
    朱棣之所以能成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謀反並成功的人,不僅在於他能力強悍,時機把握得準,還因他身邊有位「妖僧」,這便是姚廣孝。那麼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呢?這就要從他少年時說起了。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了,這本該是一位好高僧的苗子,可惜姚廣孝卻不這麼認為。他雖研習著佛法,但更好「陰陽之術」,後來乾脆拜了一位道士為老師。
  • 「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導語:「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在中國歷史上,謀士這一職業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縱觀上下五千年,哪一次重大的變革後面沒有謀士們的身影;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開始,謀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儀蘇秦縱橫聯合,龐涓孫臏愛恨情仇,看似兩人的恩怨糾紛,實則左右了天下大勢。
  • 三教皆通的姚廣孝到底是「黑袍妖僧」還是「黑衣宰相」?
    被稱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嗅到了味道,但是絕不甘心藏頭縮尾,於是當下決定密勸朱棣起兵,可是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心知這些王貴的想法,兼之本身從事宗教事業,當機立斷說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 大明的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一生輔佐朱棣成就霸業
    朱棣的謀士就是號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說起這個人,在朱棣的人生上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的是姚廣孝也是在一定的方面上成就了朱棣的霸業。黑衣指的是"黑色衣服的僧人",宰相也是最高的文官,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組成了姚廣孝這個人的傳奇人生。
  • 妖僧姚廣孝:是生不逢時,還是病態偏執?
    作者:葛巾(一組《大明風華》中的姚廣孝)(一)姚廣孝遇到朱棣,就是風找到了火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詔令高僧隨侍入京守孝的各藩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這個背景下,姚廣孝走到了燕王朱棣面前。那個時候,他的名字還叫做道衍和尚。
  • 大明朝一代「妖僧」!一人為三帝之師,才能媲美劉伯溫
    朱棣和姚廣孝從那天起,這個和尚,就成了朱棣的幕僚,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策劃人,史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但是這位黑衣和尚姚廣孝,一點都不比劉伯溫差。《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 史上最神秘謀士,被後世稱為「妖僧」,但卻成了當朝「黑衣宰相」
    為了給馬皇后祈福,朱元璋下令讓幾位高僧和眾皇子前去京城誦經,其中,就有姚廣孝和燕王朱棣。朱棣早就聽說過姚廣孝的大名,誦完經後,他主動和姚廣孝談及國事,想看看姚廣孝是否是像傳聞中的那樣有才。令朱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姚廣孝的很多觀點竟然與自己不謀而合。他又驚又喜,當即邀請姚廣孝隨自己前往北京(當時,明王朝的首都在南京)。姚廣孝也被朱棣的誠懇打動了,他二話不說便同意了朱棣的請求。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 姚廣孝的迷茫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回故鄉,拜訪友人王賓,王賓不見,只是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兩次看望姐姐,姐姐亦不見,只是罵他。姚廣孝一臉「惘然」。   親朋好友為何如此待他?自有其緣由。   姚廣孝勸燕王朱棣起兵,燕王說:「民心向他(建文帝),奈何」?姚廣孝說:「我只知天道,論什麼民心」。一語既出,驚世駭俗。何為天道?天道即天理,天意,事物發展的規律。
  • 姚廣孝這個和尚真的錯了嗎?
    姚廣孝茫然了。二朋友說:和尚錯了啊,那麼,姚廣孝這本書到底錯哪兒了呢?首先,《道餘錄》這本書寫得不合時宜。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這也不是我說的,這是姚廣孝在序中自己說的。既然知道得罪人,姚廣孝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書呢?說得大點,姚廣孝是為了世道人心。程朱理學在當時,可是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態,姚廣孝對程朱理學的三位創始人(程頤程顥朱熹)是抱有一定期望的。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稱為「黑衣宰相」的,除了姚廣孝之外,還有如慧琳,太原雪齋,北條幻庵,南光坊天海,以心崇傳(日本戰國時代僧人)等。今天我們只談姚廣孝此人。初識姚廣孝:功成居然鬥膽不身退姚廣孝,長洲人,家族以世代行醫為業。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對儒釋道三教頗為精通。大明命數三巨變之一「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
  •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
  • 姚廣孝與白雲觀
    按姚廣孝之名是在 「靖難」功成之後,在永樂二年(1404)經明成祖御賜得的。"但明清文獻中即多以此名稱呼,因此,雖然早期尚無「姚廣孝」之名,為行文方便,皆以此來指稱其人。姚廣孝少時雖出於貧家,但很小 就有遠大志向。出家之後,又遍訪附近碩儒、高道與名僧,廣泛交往請教,很快成為博通三教的著名僧人。
  • 尋找姚廣孝
    以前讀《明史》的時候,知道有個人跟房山有關聯,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和尚道衍。《明史》記載道衍和尚葬於北京郊區房山,問房山的朋友,大家都沒有聽說過道衍和尚或者姚廣孝這個名字。一直以為隨著歲月的更替,姚廣孝的墓地被歷史的黃沙掩埋了,心裡有點可惜,想想時光已經過去了600多年,當年低調的姚廣孝已經永遠成為歷史,也是很正常的事。
  • 黑衣宰相●姚廣孝,明朝第一奇人
    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在世人面前裝瘋賣傻,跑到市民家裡搶飯吃,大夏天在屋裡穿著棉襖烤火爐,為的就是麻痺朝廷派來監視他的人。原本,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可一個意外,打亂了他們的計劃,迫使朱棣提前起兵。姚廣孝指揮苦戰堅守,白天甚至連城裡的女人和兒童也扔石塊抵抗朝廷軍攻擊。晚上姚廣孝派壯士潛下城牆偷襲敵軍,終于堅持到援軍歸來,裡應外合,獲得大勝。
  • "1939年,日本人在北京廢墟裡拍到了黑衣宰相姚廣孝的相貌"
    在廢墟當中,隨行的日本人拍下了怒目圓睜的天王、造型各異的羅漢,用料考究的寺廟建築,同時還拍到了「僅此一處」的一件文物,正是通過這張拍攝於80年前的照片,讓我們看到被譽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的真實模樣。為什麼同一座廟裡同時供奉元朝、明朝兩位「國師」前面提到的這座早在80年前就已經成為廢墟的寺廟名叫護國寺。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是什麼?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姚廣孝的結局讓人驚心動魄:在煙霧繚繞的懸崖上空姚廣孝行走於獨繩,他手拿佛珠瀟灑自如邁步前行。獨繩這頭,朱棣的孫媳婦孫若微手拿一把利刃,手起刀落砍斷了繩索,姚廣孝墜入懸崖粉身碎骨(從後面的劇情推測)。那麼在歷史上姚廣孝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在歷史上,可以說,姚廣孝的結局很完美。
  • 姚廣孝,大明第一奇人,至今仍被罵「奸僧」
    說起來,為朱棣解圍的老僧,其實是燕王府的老熟人,法名道衍,後來被人稱為「黑衣宰相」。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與侄子朱允炆爭奪皇位的幕後推手。目的是要道衍(姚廣孝)還俗為官,享受榮華富貴。史書說,朱棣命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予他豪宅和美女,也被他退回去了。姚廣孝僅接受了太子少師的官職,「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當年,他以輔佐忽必烈的劉秉忠自命,如今他卻說自己只是一隻老病之貓。
  • 「黑衣宰相」姚廣孝——蒼天為紙海為墨
    這個少年法號道衍,就是後來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一個和尚建立了大明王朝,另一個和尚則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朱重八當和尚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那個少年則沒有來自生活的壓力,少年家世代行醫,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是家境殷實。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當和尚?只能有一種解釋,為了理想和抱負。元代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把全國人民分為四等、十級。
  • 北京城的締造者--道衍大和尚姚廣孝
    像鴆摩羅什、唐三藏、達摩、慧能、鑑真等等,都是佛教天國星空中的永遠光芒的恆星。但真正能撬動中國歷史走向,決定一個王朝興衰的和尚,當數成吉思汗身邊的劉秉忠和明朝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北京城始於這兩位大和尚,定國都於北京城,功推這兩位大和尚。劉秉忠功成名就,圓滿收官,還俗出檻,終不為和尚,而姚廣孝始終如一,嚴守佛門清規戒律,終老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