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姚廣孝

2021-02-07 白鹿門外

因為機緣,認識了一群房山朋友。房山的次數去多了,心裡的一個底層願望也就突顯出來了。

以前讀《明史》的時候,知道有個人跟房山有關聯,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和尚道衍。《明史》記載道衍和尚葬於北京郊區房山,問房山的朋友,大家都沒有聽說過道衍和尚或者姚廣孝這個名字。

一直以為隨著歲月的更替,姚廣孝的墓地被歷史的黃沙掩埋了,心裡有點可惜,想想時光已經過去了600多年,當年低調的姚廣孝已經永遠成為歷史,也是很正常的事。偶然的機會,聽到朋友說,北京房山有個叫常樂寺的地方,那裡有一個塔,據說跟一個和尚有關。我上網搜了一下,終於發現了姚廣孝的「蹤跡」,從網上圖片來看,塔置身於一片荒草之中,甚是悽涼。

姚廣孝(1335-1418),江蘇長洲人(江蘇吳縣),他原本是醫家子弟,14歲的時候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叫「道衍」。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對他的結髮妻子十分懷念,為了能給陪伴他一輩子的馬皇后更多的祈福,朱元璋決定給封到外地的皇子每人配備一名高僧,因為馬皇后一生沒有生育,朱元璋希望這些皇子能象對待自己親生母親一樣時時祭奠馬皇后。道衍和尚被選配跟隨燕王朱棣,朱棣見到道衍,兩人相談甚歡,朱棣到北京的藩邸就職時帶上了道衍,在北京,道衍擔任了慶壽寺主持。

道衍和尚真的是個怪人,他沒有為馬皇后祈福,整天煽動燕王謀反。他在燕王府幫助朱棣秘密訓練軍隊,在朱元璋駕崩後,道衍和尚鼓動朱棣謀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在道衍的輔佐下,朱棣如願當上了明朝第三任皇帝。

當上皇帝之後的朱棣非常感激道衍和尚的功績,永樂二年四月,朱棣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他讓道衍和尚恢復姚姓,並賜名為「廣孝」,朱棣直接稱呼為「少師」而不稱呼他的名字。朱棣讓道衍和尚蓄髮還俗,並賜給他一座宅子順帶還贈送了2名美女,道衍和尚都一一謝絕了,晚上退朝以後,他換上出家人的衣服在廟裡過夜,第二天早晨,道衍和尚穿上朝服官帽上朝理事。

朱棣繼位之後,道衍和尚主要負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主持重修《太祖實錄》,監修《永樂大典》;二是在朱棣北徵的時候,輔助太子留守南京,後來皇太孫朱瞻基出閣讀書的時候,道衍和尚充當侍講。

道衍和尚的學問很好,年輕的時候特別擅長寫詩,與王賓、高啟、楊孟載是好朋友,當時的名士宋濂、蘇伯衡都特別推崇他。等到他功成名就以後回家省親,他先去他姐姐家,姐姐沒讓他進門,隨後他又去拜訪他的好朋友王賓,王賓對他也是避而不見,道衍和尚只好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接著他又去拜望他的姐姐,他的姐姐將他罵得狼狽不堪,道衍和尚只好一臉茫然地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永樂十六年三月,彌留之際的道衍和尚讓人請朱棣去慶壽寺,朱棣趕往慶壽寺,道衍和尚與朱棣暢談了很久,談得也特別高興。看到道衍和尚的樣子,朱棣知道他時日已經不多了,作為老朋友,朱棣問道衍和尚還有什麼心願?這樣的情景,朱棣是不好拒絕道衍和尚的要求。道衍和尚說「溥洽已經關了很久了,能將他放了嗎?」,朱棣沒有拒絕。

這個溥洽是什麼人?傳說他是當年負責為朱允炆剃度的和尚,他知道朱允炆的下落,甚至有人說就是溥洽將朱允炆藏起來的,於是朱棣就派人秘密地將溥洽給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十幾年。得知朱棣滿足了自己的最後一個願望,姚廣孝闔然長逝,享年84歲。朱棣特別悲痛,輟朝兩日以祭奠這個幫助他完成大業的朋友,追封他為上柱國、榮國公,進榮祿大夫,諡號為「恭靖」,最為重要的是,朱棣以和尚的禮儀將他安葬在北京房山縣,並親自在神道碑上題寫他的功績,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真的是無上的榮耀。

如果網上資料顯示,房山有姚廣孝墓,我是不相信的,因為歷史上記載很清楚,朱棣是以和尚的身份安葬姚廣孝的,德高望重的和尚最終的歸宿地應該是一座「舍利塔」,房山有姚廣孝塔,這跟歷史是吻合的。

難得一份機緣,今天一早我就開車去了常樂寺。常樂寺離家有40多公裡,沿著五環上六環,在千靈山收費站下車,有幾段新修的路,經過幾個高檔的別墅區,在一個高爾夫球場邊出現了「常樂寺村」的牌匾,進村後,左邊是條旱河,右邊被一堵紅牆圈起來的綠地,站在高處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標準的高爾夫球場,裡面有人在打球。

跟高爾夫毗鄰的民房顯得非常破舊,紅牆越有2公裡長,在院牆盡頭,導航提示拐彎,沿著院牆往東開行100多米,我看到了一座古塔。路邊有一塊銘牌,這是國務院2013年新立的,銘牌上清晰地寫著「姚廣孝墓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銘牌的提示內容跟孤零零的一座墓塔憑空而立,讓人感覺是那麼的不相稱,估計以前這座墓塔前應該有規格非常高的墓道,墓道兩側應該有石翁仲的,可惜現在什麼都看不到了,現在能見到的就是一個簡易的水泥臺階,塔周圍用鋼筋圍了一圈,以防止遊人近距離接觸墓塔,塔身上見到有無聊人的刻字,塔身的磚雕已經分化剝落了一部分,正是因為剝落才印證了塔身經歷的風雨。

姚廣孝墓塔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即姚廣孝去世當年,塔是青磚築成的,八邊形九層實心密簷式塔,資料上說塔高33米,八邊形取自於八卦或者四方八面,我說不清,密簷式塔應該是舍利塔的建制,九層舍利塔幾乎是舍利塔的最高規格,塔下面應該有道衍和尚的舍利。塔身有四個面磚雕仿木隔扇門,其它四個面磚雕直欞假窗。塔身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當年應該有題款,可惜已經脫落了。在一塊平地上矗立這麼一座塔,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在塔身的左側前方路邊有一個神道碑,這塊神道碑據說當年是朱棣親自擬的碑文,碑文介紹了道衍和尚一生的事跡,可惜碑也被圈起來了,不然可以仔細地閱讀當年的碑文,因為碑文上的字今天看起來還比較清晰。道衍和尚圓寂後,朱棣輟朝2日以祭奠這個幫助他奪得江山的人,這是一個臣子能享受到非常高的禮遇,道衍一輩子能遇到朱棣這樣的明主,他值了。

在姚廣孝墓塔前的臺階上,我坐著抽了兩根煙,看到塔前面院牆內打高爾夫的人,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打高爾夫的人,他們知道院牆外有這麼一處風景?姚廣孝知道600年後發生在墓塔邊上的事嗎?打球的人一定看到這座塔了,因為有這座塔,讓他們打球時多了一個落點參照,假如姚廣孝有知,他一定不知道高牆內的人,在忙碌什麼?

當年姚廣孝也曾經被圈禁在燕王府的高牆內,因為這是為了秘密練兵,為了不讓高牆外的人察覺,操練的兵士都隱藏在平地挖出的土坑裡,為了防止操練的聲音傳出來,燕王府裡養了很多鵝鴨,道衍和尚以鵝鴨的叫聲來掩蓋兵士喊叫的聲音,而今,這些圈子裡的人,他們在高牆內,似乎不要任何掩飾,因為能打球這是非常自豪的事,打高爾夫的人都是經濟或者社會地位非常優越的人。

姚廣孝不知道也不奇怪,因為跟他同時代的劉伯溫不過「前知500年,後知500載。」現在已經600多年了,劉伯溫都不知道,姚廣孝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了,我不知道劉伯溫的墓地是否還在,姚廣孝的墓塔還在且保存完好,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事。在房山遊玩快結束的時候,我才知道,常樂寺不是當年姚廣孝彌留的寺廟,常樂寺是成化年以後的太監修的,常樂寺村不是因為姚廣孝出名的,而是因為後面修廟的太監。村子裡好像還保留了常樂寺的殘址,好像還保留了兩座太監墓。

我找到了姚廣孝的墓塔,由於時代實在太久遠了,這裡一點姚廣孝的記錄都沒有了,如果不是熟讀《明史》的人,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歷史上還有一個姚廣孝,我比別人多了解了一丁點姚廣孝,我知道姚廣孝昔日的榮光,我欣慰於姚廣孝沒有完全被歷史塵封。

塔在,說明姚廣孝還在。我能來,說明姚廣孝還沒有被完全忘卻。



相關焦點

  • 姚廣孝的迷茫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回故鄉,拜訪友人王賓,王賓不見,只是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兩次看望姐姐,姐姐亦不見,只是罵他。姚廣孝一臉「惘然」。   親朋好友為何如此待他?自有其緣由。   姚廣孝勸燕王朱棣起兵,燕王說:「民心向他(建文帝),奈何」?姚廣孝說:「我只知天道,論什麼民心」。一語既出,驚世駭俗。何為天道?天道即天理,天意,事物發展的規律。
  • 姚廣孝與白雲觀
    按姚廣孝之名是在 「靖難」功成之後,在永樂二年(1404)經明成祖御賜得的。"但明清文獻中即多以此名稱呼,因此,雖然早期尚無「姚廣孝」之名,為行文方便,皆以此來指稱其人。姚廣孝少時雖出於貧家,但很小 就有遠大志向。出家之後,又遍訪附近碩儒、高道與名僧,廣泛交往請教,很快成為博通三教的著名僧人。
  • 姚廣孝為什麼被世人稱為「妖僧」?
    可說起姚廣孝的大名,很多人怕是要百度一下了。姚廣孝,生於1335年,江蘇蘇州人。自幼聰穎好學,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大神必備優點)。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一個敢拜,一個敢收),學習陰陽術數之學。
  • 姚廣孝這個和尚真的錯了嗎?
    一姚廣孝這輩子留下的著作不多,昨天提到了一本《道餘錄》,這本書有意思,值得好好說說。據明史記載,因為這本書,姚廣孝的姐姐都不願意搭理他。他的朋友也不願意見他,只是遠遠地朝他喊:和尚錯了啊,和尚錯了啊!姚廣孝茫然了。二朋友說:和尚錯了啊,那麼,姚廣孝這本書到底錯哪兒了呢?首先,《道餘錄》這本書寫得不合時宜。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這也不是我說的,這是姚廣孝在序中自己說的。
  • 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是什麼?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姚廣孝的結局讓人驚心動魄:在煙霧繚繞的懸崖上空姚廣孝行走於獨繩,他手拿佛珠瀟灑自如邁步前行。獨繩這頭,朱棣的孫媳婦孫若微手拿一把利刃,手起刀落砍斷了繩索,姚廣孝墜入懸崖粉身碎骨(從後面的劇情推測)。那麼在歷史上姚廣孝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在歷史上,可以說,姚廣孝的結局很完美。
  • 黑衣宰相●姚廣孝,明朝第一奇人
    姚廣孝指揮苦戰堅守,白天甚至連城裡的女人和兒童也扔石塊抵抗朝廷軍攻擊。晚上姚廣孝派壯士潛下城牆偷襲敵軍,終于堅持到援軍歸來,裡應外合,獲得大勝。姚廣孝寫信勸說:「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吧。」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朱棣打算稍微休整之時,姚廣孝則堅持招募勇士積極備戰,終於攻其不備,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然後,姚廣孝建議朱棣繞開大中城市,直撲後防虛弱的南京。
  • 妖僧姚廣孝:是生不逢時,還是病態偏執?
    作者:葛巾(一組《大明風華》中的姚廣孝)(一)姚廣孝遇到朱棣,就是風找到了火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詔令高僧隨侍入京守孝的各藩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這個背景下,姚廣孝走到了燕王朱棣面前。那個時候,他的名字還叫做道衍和尚。
  • 「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導語:「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在中國歷史上,謀士這一職業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縱觀上下五千年,哪一次重大的變革後面沒有謀士們的身影;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開始,謀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儀蘇秦縱橫聯合,龐涓孫臏愛恨情仇,看似兩人的恩怨糾紛,實則左右了天下大勢。
  • 三教皆通的姚廣孝到底是「黑袍妖僧」還是「黑衣宰相」?
    姚廣孝嗅到了味道,但是絕不甘心藏頭縮尾,於是當下決定密勸朱棣起兵,可是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心知這些王貴的想法,兼之本身從事宗教事業,當機立斷說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
    劉秉忠是元初名臣,大都的設計規劃就是出自他手,姚廣孝聽後哈哈大笑,十分得意。事實上,姚廣孝也並非嗜殺之人,只是他深通權謀、有經世之才,當然不想落於人後。俗話說得好,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姚廣孝雖然是和尚,但擋不住那顆不安的心。在和朱棣見面之後,他決定跟隨這個不平凡的王爺,並輔助他成就大業。
  • 姚廣孝,大明第一奇人,至今仍被罵「奸僧」
    目的是要道衍(姚廣孝)還俗為官,享受榮華富貴。史書說,朱棣命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予他豪宅和美女,也被他退回去了。姚廣孝僅接受了太子少師的官職,「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當年,他以輔佐忽必烈的劉秉忠自命,如今他卻說自己只是一隻老病之貓。
  • 大明的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一生輔佐朱棣成就霸業
    朱棣的謀士就是號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說起這個人,在朱棣的人生上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的是姚廣孝也是在一定的方面上成就了朱棣的霸業。黑衣指的是"黑色衣服的僧人",宰相也是最高的文官,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組成了姚廣孝這個人的傳奇人生。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朱棣令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在明成祖朱棣多次離開朝綱,以及多次與蒙古的徵戰中,姚廣孝都被留守京城,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姚廣孝又受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因此,姚廣孝在歷史上被稱為著名的「黑衣宰相」。而且,在明成祖遷都的事情上,最初北京城的布局,居然還是姚廣孝一手策劃。而後,姚廣孝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 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三個原因,卻一個比一個讓人費解
    朱棣之所以能成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謀反並成功的人,不僅在於他能力強悍,時機把握得準,還因他身邊有位「妖僧」,這便是姚廣孝。那麼姚廣孝為何被稱為妖僧呢?這就要從他少年時說起了。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了,這本該是一位好高僧的苗子,可惜姚廣孝卻不這麼認為。他雖研習著佛法,但更好「陰陽之術」,後來乾脆拜了一位道士為老師。
  • 「黑衣宰相」姚廣孝——蒼天為紙海為墨
    這個少年法號道衍,就是後來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一個和尚建立了大明王朝,另一個和尚則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朱重八當和尚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那個少年則沒有來自生活的壓力,少年家世代行醫,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是家境殷實。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當和尚?只能有一種解釋,為了理想和抱負。元代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把全國人民分為四等、十級。
  • 北京城的締造者--道衍大和尚姚廣孝
    像鴆摩羅什、唐三藏、達摩、慧能、鑑真等等,都是佛教天國星空中的永遠光芒的恆星。但真正能撬動中國歷史走向,決定一個王朝興衰的和尚,當數成吉思汗身邊的劉秉忠和明朝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北京城始於這兩位大和尚,定國都於北京城,功推這兩位大和尚。劉秉忠功成名就,圓滿收官,還俗出檻,終不為和尚,而姚廣孝始終如一,嚴守佛門清規戒律,終老圓寂。
  • 一人之下536:黑衣宰相姚廣孝或許是將全性引上絕路的始作俑者!
    【前言】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講到,姚廣孝不僅是精通佛道儒三家的大能,同時還是歷史上十大軍師之一。假如說姚廣孝方面引導全性去幫助明成祖朱棣奪權、稱霸天下,那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能夠理解,但為何這裡的姚廣孝卻要引導全性在太平時節傾覆天下?這是唯恐天下不亂?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姚廣孝其人樣貌奇特,明史中曾經記載,袁珙在嵩山寺廟裡見到姚廣孝後,第一個感覺就是,此人看起來像是一頭病虎, 一定是生來就好殺戮的狠角色。袁珙果然是一個神人,他對姚廣教孝的評價太中肯了。但是在姚廣孝幾番的勸說下,還是決心謀反。到底姚廣孝是如何讓朱棣下定決心的呢?又是如何幫助他順利登基的呢?
  • "1939年,日本人在北京廢墟裡拍到了黑衣宰相姚廣孝的相貌"
    ——明代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在「靖難之役」中,憑藉著姚廣孝等諸多謀士的軍事才能,朱棣順利奪得皇位,並遷都北京。由於姚廣孝的特殊身份,姚廣孝死後,朱棣為了紀念自己的這位軍師,除了在今天的北京房山為姚廣孝修建巍峨的寶塔以示紀念之外,還命能工巧匠製作了一尊姚廣孝的木雕供奉在昔日的皇家寺院「崇國寺」護法殿中。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