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機緣,認識了一群房山朋友。房山的次數去多了,心裡的一個底層願望也就突顯出來了。
以前讀《明史》的時候,知道有個人跟房山有關聯,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和尚道衍。《明史》記載道衍和尚葬於北京郊區房山,問房山的朋友,大家都沒有聽說過道衍和尚或者姚廣孝這個名字。
一直以為隨著歲月的更替,姚廣孝的墓地被歷史的黃沙掩埋了,心裡有點可惜,想想時光已經過去了600多年,當年低調的姚廣孝已經永遠成為歷史,也是很正常的事。偶然的機會,聽到朋友說,北京房山有個叫常樂寺的地方,那裡有一個塔,據說跟一個和尚有關。我上網搜了一下,終於發現了姚廣孝的「蹤跡」,從網上圖片來看,塔置身於一片荒草之中,甚是悽涼。
姚廣孝(1335-1418),江蘇長洲人(江蘇吳縣),他原本是醫家子弟,14歲的時候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叫「道衍」。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對他的結髮妻子十分懷念,為了能給陪伴他一輩子的馬皇后更多的祈福,朱元璋決定給封到外地的皇子每人配備一名高僧,因為馬皇后一生沒有生育,朱元璋希望這些皇子能象對待自己親生母親一樣時時祭奠馬皇后。道衍和尚被選配跟隨燕王朱棣,朱棣見到道衍,兩人相談甚歡,朱棣到北京的藩邸就職時帶上了道衍,在北京,道衍擔任了慶壽寺主持。
道衍和尚真的是個怪人,他沒有為馬皇后祈福,整天煽動燕王謀反。他在燕王府幫助朱棣秘密訓練軍隊,在朱元璋駕崩後,道衍和尚鼓動朱棣謀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在道衍的輔佐下,朱棣如願當上了明朝第三任皇帝。
當上皇帝之後的朱棣非常感激道衍和尚的功績,永樂二年四月,朱棣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他讓道衍和尚恢復姚姓,並賜名為「廣孝」,朱棣直接稱呼為「少師」而不稱呼他的名字。朱棣讓道衍和尚蓄髮還俗,並賜給他一座宅子順帶還贈送了2名美女,道衍和尚都一一謝絕了,晚上退朝以後,他換上出家人的衣服在廟裡過夜,第二天早晨,道衍和尚穿上朝服官帽上朝理事。
朱棣繼位之後,道衍和尚主要負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主持重修《太祖實錄》,監修《永樂大典》;二是在朱棣北徵的時候,輔助太子留守南京,後來皇太孫朱瞻基出閣讀書的時候,道衍和尚充當侍講。
道衍和尚的學問很好,年輕的時候特別擅長寫詩,與王賓、高啟、楊孟載是好朋友,當時的名士宋濂、蘇伯衡都特別推崇他。等到他功成名就以後回家省親,他先去他姐姐家,姐姐沒讓他進門,隨後他又去拜訪他的好朋友王賓,王賓對他也是避而不見,道衍和尚只好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接著他又去拜望他的姐姐,他的姐姐將他罵得狼狽不堪,道衍和尚只好一臉茫然地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永樂十六年三月,彌留之際的道衍和尚讓人請朱棣去慶壽寺,朱棣趕往慶壽寺,道衍和尚與朱棣暢談了很久,談得也特別高興。看到道衍和尚的樣子,朱棣知道他時日已經不多了,作為老朋友,朱棣問道衍和尚還有什麼心願?這樣的情景,朱棣是不好拒絕道衍和尚的要求。道衍和尚說「溥洽已經關了很久了,能將他放了嗎?」,朱棣沒有拒絕。
這個溥洽是什麼人?傳說他是當年負責為朱允炆剃度的和尚,他知道朱允炆的下落,甚至有人說就是溥洽將朱允炆藏起來的,於是朱棣就派人秘密地將溥洽給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十幾年。得知朱棣滿足了自己的最後一個願望,姚廣孝闔然長逝,享年84歲。朱棣特別悲痛,輟朝兩日以祭奠這個幫助他完成大業的朋友,追封他為上柱國、榮國公,進榮祿大夫,諡號為「恭靖」,最為重要的是,朱棣以和尚的禮儀將他安葬在北京房山縣,並親自在神道碑上題寫他的功績,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真的是無上的榮耀。
如果網上資料顯示,房山有姚廣孝墓,我是不相信的,因為歷史上記載很清楚,朱棣是以和尚的身份安葬姚廣孝的,德高望重的和尚最終的歸宿地應該是一座「舍利塔」,房山有姚廣孝塔,這跟歷史是吻合的。
難得一份機緣,今天一早我就開車去了常樂寺。常樂寺離家有40多公裡,沿著五環上六環,在千靈山收費站下車,有幾段新修的路,經過幾個高檔的別墅區,在一個高爾夫球場邊出現了「常樂寺村」的牌匾,進村後,左邊是條旱河,右邊被一堵紅牆圈起來的綠地,站在高處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標準的高爾夫球場,裡面有人在打球。
跟高爾夫毗鄰的民房顯得非常破舊,紅牆越有2公裡長,在院牆盡頭,導航提示拐彎,沿著院牆往東開行100多米,我看到了一座古塔。路邊有一塊銘牌,這是國務院2013年新立的,銘牌上清晰地寫著「姚廣孝墓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銘牌的提示內容跟孤零零的一座墓塔憑空而立,讓人感覺是那麼的不相稱,估計以前這座墓塔前應該有規格非常高的墓道,墓道兩側應該有石翁仲的,可惜現在什麼都看不到了,現在能見到的就是一個簡易的水泥臺階,塔周圍用鋼筋圍了一圈,以防止遊人近距離接觸墓塔,塔身上見到有無聊人的刻字,塔身的磚雕已經分化剝落了一部分,正是因為剝落才印證了塔身經歷的風雨。
姚廣孝墓塔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即姚廣孝去世當年,塔是青磚築成的,八邊形九層實心密簷式塔,資料上說塔高33米,八邊形取自於八卦或者四方八面,我說不清,密簷式塔應該是舍利塔的建制,九層舍利塔幾乎是舍利塔的最高規格,塔下面應該有道衍和尚的舍利。塔身有四個面磚雕仿木隔扇門,其它四個面磚雕直欞假窗。塔身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當年應該有題款,可惜已經脫落了。在一塊平地上矗立這麼一座塔,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在塔身的左側前方路邊有一個神道碑,這塊神道碑據說當年是朱棣親自擬的碑文,碑文介紹了道衍和尚一生的事跡,可惜碑也被圈起來了,不然可以仔細地閱讀當年的碑文,因為碑文上的字今天看起來還比較清晰。道衍和尚圓寂後,朱棣輟朝2日以祭奠這個幫助他奪得江山的人,這是一個臣子能享受到非常高的禮遇,道衍一輩子能遇到朱棣這樣的明主,他值了。
在姚廣孝墓塔前的臺階上,我坐著抽了兩根煙,看到塔前面院牆內打高爾夫的人,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打高爾夫的人,他們知道院牆外有這麼一處風景?姚廣孝知道600年後發生在墓塔邊上的事嗎?打球的人一定看到這座塔了,因為有這座塔,讓他們打球時多了一個落點參照,假如姚廣孝有知,他一定不知道高牆內的人,在忙碌什麼?
當年姚廣孝也曾經被圈禁在燕王府的高牆內,因為這是為了秘密練兵,為了不讓高牆外的人察覺,操練的兵士都隱藏在平地挖出的土坑裡,為了防止操練的聲音傳出來,燕王府裡養了很多鵝鴨,道衍和尚以鵝鴨的叫聲來掩蓋兵士喊叫的聲音,而今,這些圈子裡的人,他們在高牆內,似乎不要任何掩飾,因為能打球這是非常自豪的事,打高爾夫的人都是經濟或者社會地位非常優越的人。
姚廣孝不知道也不奇怪,因為跟他同時代的劉伯溫不過「前知500年,後知500載。」現在已經600多年了,劉伯溫都不知道,姚廣孝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了,我不知道劉伯溫的墓地是否還在,姚廣孝的墓塔還在且保存完好,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事。在房山遊玩快結束的時候,我才知道,常樂寺不是當年姚廣孝彌留的寺廟,常樂寺是成化年以後的太監修的,常樂寺村不是因為姚廣孝出名的,而是因為後面修廟的太監。村子裡好像還保留了常樂寺的殘址,好像還保留了兩座太監墓。
我找到了姚廣孝的墓塔,由於時代實在太久遠了,這裡一點姚廣孝的記錄都沒有了,如果不是熟讀《明史》的人,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歷史上還有一個姚廣孝,我比別人多了解了一丁點姚廣孝,我知道姚廣孝昔日的榮光,我欣慰於姚廣孝沒有完全被歷史塵封。
塔在,說明姚廣孝還在。我能來,說明姚廣孝還沒有被完全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