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48年。
這是神奇的一年,註定被寫進史冊的一年。
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朱重八結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活,回到皇覺寺當了和尚。
同一年,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也在妙智庵出家為僧。這個少年法號道衍,就是後來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一個和尚建立了大明王朝,另一個和尚則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
朱重八當和尚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那個少年則沒有來自生活的壓力,少年家世代行醫,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是家境殷實。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當和尚?只能有一種解釋,為了理想和抱負。
元代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把全國人民分為四等、十級。身為漢人,在元朝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是很不容易的。而蒙古人篤信佛學,經常從僧人中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因此出家為僧不失為一個好的出路。
這少年不是一個清心寡欲的和尚。這沒有什麼驚奇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花和尚魯智深就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令人驚奇的是當了和尚之後他居然拜道士為師。這個道士叫席應真,也是個奇人,身為道士不去煉丹修道卻整日鑽研算卦、佔卜、天文、權謀這些東西。一個不念經的和尚和一個不修道的道士就這樣結成了一種奇特的師生關係。在道衍看來,跟席應真所學到的東西才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一般學習這些學問的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心,改朝換代之謀。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做出一番事業。
時機不是時時刻刻都有的,在時機沒有到來之前,道衍只能在失落和沮喪中等待。但命運就是這樣奇妙而不可捉摸。一次他到嵩山寺遊玩時遇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這個人叫袁珙,是一個相士。他並不認識道衍,但當他看到道衍時卻大吃一驚。拉住道衍硬要給他算一卦。他對道衍說:「世上怎麼會有你這樣相貌奇異的和尚,長著一雙三角眼,看起來就像一隻病虎一樣,性情一定喜好殺戮,將來一定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劉秉忠是誰呢?元朝的開國元勳,忽必烈做親王時就開始做忽必烈的謀士,後來還規劃了北京城。巧的是,劉秉忠也是個和尚。聽到袁珙說自己喜好殺戮,道衍不僅不生氣反而很高興。在他看來,這世間終於能有人懂自己了。
袁珙的話雖然讓道衍興奮不已,但袁珙只是一個相士。所以從短暫興奮中沉寂下來的道衍只能繼續在鬱悶中等待,這一等就是幾十年。
公元1385年,當了三十七年僧人的道衍已經五十一歲了。他學貫古今、胸有韜略。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失望已經讓他的內心如磐石般堅韌,沒有什麼能動搖他的意志。他預感到那個足以讓他一展抱負的人就要出現了。
這一年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從民間選拔了十名僧人,準備分給諸位藩王為馬皇后講經薦福。此時道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要的人——燕王朱棣。朱棣在挑選僧人的時候,道衍的一句話成功的引起了燕王的注意。
「殿下,貧僧有重要的禮物送給您。」
「什麼禮物?」
「貧僧願送您一頂白帽子!」
道衍把不便說的話玩了個文字遊戲。「王」字頭上扣個「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會意。他厲聲問道:「你到底是什麼人,不要命了嗎?」道衍卻笑而不答,自顧自的打坐起來。
片刻之後,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跟我來吧。」道衍微微一笑,他知道屬於自己的時代到來了。
不久後,道衍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任慶壽寺住持。
這個不安分的和尚並沒有老老實實的呆在寺廟裡從事他的本職工作,而是頻繁的出入王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用同一個命題勸說著朱棣——造反。
此時的朱棣雖覬覦皇權已久但並不想造反。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加速了朱棣起兵的進程。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當時除太子朱標外,朱元璋還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這些藩王有自己的軍隊,而且規模很大。藩王的存在對皇權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削藩原本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但建文帝實施起來卻毫不含糊。登基僅僅一個月便開始動手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貶為庶人。
唇亡齒寒的道理朱棣肯定懂得。但他還在猶豫。
朱棣問:「此時民心都在朝廷那邊,我能怎麼辦呢?」
道衍回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這是上天賦予你的使命,管民心幹什麼?
不久,朱棣的後院又起火了。
1399年6月,燕王府的護衛告發朱棣謀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屬。已經沒有退路了,該來的總會來的。反吧!
6月7日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正式起兵。這一天似乎不是個好日子,就在朱棣慷慨激昂的痛訴建文帝因受奸臣蒙蔽而對自己施以種種迫害時,突然風雨大作,燕王府屋簷的青色瓦片被紛紛吹落下來,摔得粉碎。這實在不是一個好兆頭。
眾人面如土色之時,又是道衍站了出來,他振臂高呼:「真龍飛天,才會有風雨相隨;青瓦落地,說明要換成皇帝用的黃瓦了,這是大吉之兆啊!」
造反,是道衍畢生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用盡所有方法,是他在為朱棣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一步步推著朱棣向前走。此時的道衍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但他的內心依然懷有孩童般的痴迷。為了這一天我已經等待的太久,我需要一個亂世,如果沒有那我就造一個亂世出來!
造反之初,朱棣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處於下風。仗打了三年多了,地盤也不過就是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這樣耗下去,別說「清君側」,老底兒都要賠光。此時站出來點醒朱棣的還是道衍,作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謀士,道衍善於變通,不讀死書、不認死理。他告訴朱棣我們不要糾結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應集中兵力,繞過朱允炆重兵把守的地方,直取京師。
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一種天才的思維。在你為無法打開一把鎖而焦頭爛額、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直接踹開門。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朱棣登基後,任命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又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賜名「姚廣孝」。道衍終於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將一頂白帽子送給了朱棣,而他卻並沒有享受榮華富貴。他拒絕了蓄髮還俗,退回了朱棣賜給他的金銀、珠寶、美女、宅院。每日退朝後換上僧人的衣服,依舊住在寺廟裡做他的和尚。
造反難道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嗎?不是!
對於道衍來說造反就是為了造反。惟願一展抱負,不負平時所學!而造反就是他的人生抱負。
1418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這位偉大的陰謀家終於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為了悼念他,朱棣下令輟朝兩日,並追封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後來,朱棣駕崩後。繼位的太子朱高熾對自己的老師也懷有深厚的感情。姚廣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讚揚他的功勳,並特命姚廣孝配享朱棣的廟庭。明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而已。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其實就做了一件事情——造反。只是這一件就已經夠了。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個,那便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若,這世界不能讓我一展報復。那,我就再造一個世界。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