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廣孝——蒼天為紙海為墨

2021-03-05 時勇的瓜田

   

公元1348年。

這是神奇的一年,註定被寫進史冊的一年。

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朱重八結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活,回到皇覺寺當了和尚。

同一年,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也在妙智庵出家為僧。這個少年法號道衍,就是後來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一個和尚建立了大明王朝,另一個和尚則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

朱重八當和尚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那個少年則沒有來自生活的壓力,少年家世代行醫,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是家境殷實。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當和尚?只能有一種解釋,為了理想和抱負。

元代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把全國人民分為四等、十級。身為漢人,在元朝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是很不容易的。而蒙古人篤信佛學,經常從僧人中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因此出家為僧不失為一個好的出路。

這少年不是一個清心寡欲的和尚。這沒有什麼驚奇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花和尚魯智深就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令人驚奇的是當了和尚之後他居然拜道士為師。這個道士叫席應真,也是個奇人,身為道士不去煉丹修道卻整日鑽研算卦、佔卜、天文、權謀這些東西。一個不念經的和尚和一個不修道的道士就這樣結成了一種奇特的師生關係。在道衍看來,跟席應真所學到的東西才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一般學習這些學問的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心,改朝換代之謀。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做出一番事業。

時機不是時時刻刻都有的,在時機沒有到來之前,道衍只能在失落和沮喪中等待。但命運就是這樣奇妙而不可捉摸。一次他到嵩山寺遊玩時遇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這個人叫袁珙,是一個相士。他並不認識道衍,但當他看到道衍時卻大吃一驚。拉住道衍硬要給他算一卦。他對道衍說:「世上怎麼會有你這樣相貌奇異的和尚,長著一雙三角眼,看起來就像一隻病虎一樣,性情一定喜好殺戮,將來一定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劉秉忠是誰呢?元朝的開國元勳,忽必烈做親王時就開始做忽必烈的謀士,後來還規劃了北京城。巧的是,劉秉忠也是個和尚。聽到袁珙說自己喜好殺戮,道衍不僅不生氣反而很高興。在他看來,這世間終於能有人懂自己了。

袁珙的話雖然讓道衍興奮不已,但袁珙只是一個相士。所以從短暫興奮中沉寂下來的道衍只能繼續在鬱悶中等待,這一等就是幾十年。

公元1385年,當了三十七年僧人的道衍已經五十一歲了。他學貫古今、胸有韜略。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失望已經讓他的內心如磐石般堅韌,沒有什麼能動搖他的意志。他預感到那個足以讓他一展抱負的人就要出現了。

這一年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從民間選拔了十名僧人,準備分給諸位藩王為馬皇后講經薦福。此時道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要的人——燕王朱棣。朱棣在挑選僧人的時候,道衍的一句話成功的引起了燕王的注意。

「殿下,貧僧有重要的禮物送給您。」

「什麼禮物?」

「貧僧願送您一頂白帽子!」

道衍把不便說的話玩了個文字遊戲。「王」字頭上扣個「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會意。他厲聲問道:「你到底是什麼人,不要命了嗎?」道衍卻笑而不答,自顧自的打坐起來。

片刻之後,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跟我來吧。」道衍微微一笑,他知道屬於自己的時代到來了。

不久後,道衍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任慶壽寺住持。

這個不安分的和尚並沒有老老實實的呆在寺廟裡從事他的本職工作,而是頻繁的出入王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用同一個命題勸說著朱棣——造反。

此時的朱棣雖覬覦皇權已久但並不想造反。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加速了朱棣起兵的進程。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當時除太子朱標外,朱元璋還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這些藩王有自己的軍隊,而且規模很大。藩王的存在對皇權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削藩原本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但建文帝實施起來卻毫不含糊。登基僅僅一個月便開始動手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貶為庶人。

唇亡齒寒的道理朱棣肯定懂得。但他還在猶豫。

朱棣問:「此時民心都在朝廷那邊,我能怎麼辦呢?」

道衍回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這是上天賦予你的使命,管民心幹什麼?

 

不久,朱棣的後院又起火了。

1399年6月,燕王府的護衛告發朱棣謀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屬。已經沒有退路了,該來的總會來的。反吧!

6月7日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正式起兵。這一天似乎不是個好日子,就在朱棣慷慨激昂的痛訴建文帝因受奸臣蒙蔽而對自己施以種種迫害時,突然風雨大作,燕王府屋簷的青色瓦片被紛紛吹落下來,摔得粉碎。這實在不是一個好兆頭。

眾人面如土色之時,又是道衍站了出來,他振臂高呼:「真龍飛天,才會有風雨相隨;青瓦落地,說明要換成皇帝用的黃瓦了,這是大吉之兆啊!」

造反,是道衍畢生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用盡所有方法,是他在為朱棣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一步步推著朱棣向前走。此時的道衍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但他的內心依然懷有孩童般的痴迷。為了這一天我已經等待的太久,我需要一個亂世,如果沒有那我就造一個亂世出來!

造反之初,朱棣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處於下風。仗打了三年多了,地盤也不過就是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這樣耗下去,別說「清君側」,老底兒都要賠光。此時站出來點醒朱棣的還是道衍,作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謀士,道衍善於變通,不讀死書、不認死理。他告訴朱棣我們不要糾結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應集中兵力,繞過朱允炆重兵把守的地方,直取京師。

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一種天才的思維。在你為無法打開一把鎖而焦頭爛額、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直接踹開門。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朱棣登基後,任命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又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賜名「姚廣孝」。道衍終於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將一頂白帽子送給了朱棣,而他卻並沒有享受榮華富貴。他拒絕了蓄髮還俗,退回了朱棣賜給他的金銀、珠寶、美女、宅院。每日退朝後換上僧人的衣服,依舊住在寺廟裡做他的和尚。

造反難道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嗎?不是!

對於道衍來說造反就是為了造反。惟願一展抱負,不負平時所學!而造反就是他的人生抱負。

1418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這位偉大的陰謀家終於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為了悼念他,朱棣下令輟朝兩日,並追封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後來,朱棣駕崩後。繼位的太子朱高熾對自己的老師也懷有深厚的感情。姚廣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讚揚他的功勳,並特命姚廣孝配享朱棣的廟庭。明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而已。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其實就做了一件事情——造反。只是這一件就已經夠了。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個,那便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若,這世界不能讓我一展報復。那,我就再造一個世界。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相關焦點

  • 大明的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一生輔佐朱棣成就霸業
    因為擔心分封在外的叔父們兵權太重,建文帝即位後即著手削藩,這立即引起了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從北平起兵。四年後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終,這一事件史稱靖難之役,四十三歲的朱棣也因此成為大明王朝新的主宰者。朱棣的謀士就是號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
  • 三教皆通的姚廣孝到底是「黑袍妖僧」還是「黑衣宰相」?
    被稱為「黑衣宰相」! 到了洪武八年的時候,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但卻沒被授為僧官,只獲賜了僧衣。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他正是在「靖難之役」中支持和幫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之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那什麼又是「黑衣宰相」呢?在古代「黑衣」指的是僧人所穿衣服的其中一種顏色。「宰相」自然意思就是指的丞相。「黑衣宰相」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參與國家政事並且影響較大的僧人。他們一般在朝廷有官職,而且在寺院也有法號。
  • 一人之下536:黑衣宰相姚廣孝或許是將全性引上絕路的始作俑者!
    當然本文並不是再來進一步細數對方的輝煌史的,而是要給大家分享一個了不得的爆炸性信息:將「全性以保真不以物累形」的「無為全性」轉變為自私自利、肆意妄為的「隨縱慾全性」的始作俑者,或許就是那黑衣宰相姚廣孝。
  • 「默默無聞」的黑衣宰相
    ,時人稱其為「黑衣宰相」。        還有一個是明朝自身後來的發展,你比如說到了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以一個佛教出身的這麼一個大臣,也就是姚廣孝,嘉靖皇帝自然是不感冒。所以在嘉靖年間,我記得還有人說要把姚廣孝的牌位從那個祖廟裡給撤了,也還有這麼個事兒。那你說怎麼可能讓他去大張旗鼓地宣揚姚廣孝的事跡?再加上姚廣孝本人,他自己留下了一幅遺囑,其中有一條就是什麼呢?就是不要說讓後人記住我的故事。
  • "1939年,日本人在北京廢墟裡拍到了黑衣宰相姚廣孝的相貌"
    在廢墟當中,隨行的日本人拍下了怒目圓睜的天王、造型各異的羅漢,用料考究的寺廟建築,同時還拍到了「僅此一處」的一件文物,正是通過這張拍攝於80年前的照片,讓我們看到被譽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的真實模樣。為什麼同一座廟裡同時供奉元朝、明朝兩位「國師」前面提到的這座早在80年前就已經成為廢墟的寺廟名叫護國寺。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揭秘
    中國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難之役的謀臣之一姚廣孝六根不淨,整日不是吃齋念佛,而是沉迷於《易經》八卦。
  • 黑衣宰相●姚廣孝,明朝第一奇人
    可姚廣孝的伯父卻說: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聽從伯父的建議,於是父親將姚廣孝送到了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道衍。雖說做了和尚,可姚廣孝的入仕之心並未改變。平時他除了勤研佛法,並且自學兵法韜略甚至是儒家思想,後來還跑去向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
  • 姚廣孝為什麼被世人稱為「妖僧」?
    可說起姚廣孝的大名,很多人怕是要百度一下了。姚廣孝,生於1335年,江蘇蘇州人。自幼聰穎好學,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大神必備優點)。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一個敢拜,一個敢收),學習陰陽術數之學。
  • 史上最神秘謀士,被後世稱為「妖僧」,但卻成了當朝「黑衣宰相」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領麾下的將士打進了南京城,然後,在奉天殿登基稱帝,即為永樂帝。看著身上嶄新的龍袍,永樂帝在興奮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功臣們的封賞。在眾多為永樂帝出謀劃策的謀士中,有一個人頗為顯眼,那就是有著「黑衣宰相」之稱的姚廣孝。
  • 「黑衣宰相」姚廣孝:男兒欲遂平生志,不惜翻天又覆地
    元朝人,先為刀筆小吏,後入道教全真派做僧人。又經人推薦進入忽必烈幕府,輔佐忽必烈得汗位,為元朝開國建朝,立下了汗馬功勞。1375年,朱元璋詔令懂儒術的僧人,去禮部參加考試。「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衍,也去參加了這次機遇難得的考試。結果,卻沒有被授官,只授了一件考試紀念品,僧衣。這讓他非常失望,甚至有些絕望了。
  • 「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楚漢爭雄中張良、範增、蒯通等,哪一個又是等閒之輩;到了三國就更多了,以諸葛亮,司馬懿,周瑜等為代表的三國謀士團,為大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角逐。 謀士在歷朝歷代中都不可或缺,一般都為人們熟知;但是就有這麼一位,如果不去專門查資料,都不知道幹了什麼事,他就是被人們稱為「妖僧」的姚廣孝,又號「黑衣宰相」。
  • 尋找姚廣孝
    他在燕王府幫助朱棣秘密訓練軍隊,在朱元璋駕崩後,道衍和尚鼓動朱棣謀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在道衍的輔佐下,朱棣如願當上了明朝第三任皇帝。當上皇帝之後的朱棣非常感激道衍和尚的功績,永樂二年四月,朱棣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他讓道衍和尚恢復姚姓,並賜名為「廣孝」,朱棣直接稱呼為「少師」而不稱呼他的名字。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雖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般名氣大,卻也素有一代妖僧之說,起碼能知道自己的「前生」,且還為前生還過債。
  • 一人為三帝之師,才能媲美劉伯溫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選高僧輔佐諸位諸侯王,一位黑衣和尚面色如水,一直到燕王朱棣走過他的身邊,他靜悄悄的說了一句:「王爺,我可以送您一頂白帽子。」燕王朱棣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本身已經封王,王字上加一頂白帽子是什麼?是皇啊!
  • 姚廣孝與白雲觀
    幼名天禧,14歲入裡中妙智庵,18歲正式剃度為 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號獨庵,自稱「獨庵老人」,又曰 「逃虛子」。按姚廣孝之名是在 「靖難」功成之後,在永樂二年(1404)經明成祖御賜得的。"但明清文獻中即多以此名稱呼,因此,雖然早期尚無「姚廣孝」之名,為行文方便,皆以此來指稱其人。姚廣孝少時雖出於貧家,但很小 就有遠大志向。
  • 姚廣孝的迷茫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回故鄉,拜訪友人王賓,王賓不見,只是遠遠地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兩次看望姐姐,姐姐亦不見,只是罵他。姚廣孝一臉「惘然」。   親朋好友為何如此待他?自有其緣由。   姚廣孝勸燕王朱棣起兵,燕王說:「民心向他(建文帝),奈何」?姚廣孝說:「我只知天道,論什麼民心」。一語既出,驚世駭俗。何為天道?天道即天理,天意,事物發展的規律。
  • 姚廣孝,大明第一奇人,至今仍被罵「奸僧」
    說起來,為朱棣解圍的老僧,其實是燕王府的老熟人,法名道衍,後來被人稱為「黑衣宰相」。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與侄子朱允炆爭奪皇位的幕後推手。換個思路,事半功倍,這是道衍作為歷史上一流謀略家真正厲害的地方,也是正史推崇道衍為靖難之役第一功臣的原因。勝利屬於朱棣,也屬於道衍。永樂二年(1404年),70歲高齡的道衍被朱棣封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達到一生地位的巔峰。朱棣還恢復了道衍的俗姓(姚),並賜名廣孝。目的是要道衍(姚廣孝)還俗為官,享受榮華富貴。史書說,朱棣命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予他豪宅和美女,也被他退回去了。
  • 道衍|白天當宰相,晚上當和尚
    今天小編和各位聊聊明朝一個了不起的和尚,本是和尚,卻拜道士為師,而且最後還當了宰相。白天當宰相,晚上當和尚,你說這個人怪不怪?這個和尚法名道衍,俗名姚廣孝。  姚廣孝是江蘇人,老家在今天的蘇州。《明史·姚廣孝列傳》記載,「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經人薦舉,道衍進入候選僧人行列面見諸王。一眾僧人紛紛議論自己會被哪位王看上,唯有道衍氣定神閒,不為所動。等到燕王朱棣經過身邊時,道衍站起對燕王耳語:「貧僧願為大王效力」。燕王看了看道衍:「為什麼?」道衍接著說:「我送大王一件禮物。」朱棣很不屑,心想我堂堂燕王,什麼東西沒有,你一個和尚能送什麼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