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姚廣孝,明朝第一奇人

2021-03-05 隆鼎祥藝術

如果說起明朝最牛的和尚,那絕對非朱元璋莫屬。

可要問你第二牛的和尚,估計你就答不出來了。

如果要問明朝第一奇人,很多人會回答劉伯溫,

因為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可那大都是被民間傳說神話出的故事。

本文的主人公,

才能被真正稱得上是明朝276年歷史中的第一奇人。

與明太祖一樣,

他同為和尚出身,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軌跡。

功成名就以後,以「第一功臣」的身份,

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選擇了半臣半隱的生活,

在多疑嗜殺的皇帝手下,以八十四歲高齡善終。

此外,規劃北京城、主編百科全書那也是不在話下。

此人就是:

姚 廣 孝

姚廣孝

一、 棄醫皈佛 蹉跎半生

公元1335年,

姚廣孝出生於今蘇州一鄉下郎中家裡。

他祖父、父親均為醫者,

生活雖清苦,可廣行善事,深受鄉親喜愛。

看似姚廣孝接過父親的衣缽已是順理成章之事。

但在他十四歲時,

他告訴父親:

「我不想學醫,我願意讀書,

將來掙得一官半職,好幹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

要知道,在元朝,漢人想入朝為官,

尤其對於無權無勢的姚家而言,

想求得一官半職無異於登天。

可姚廣孝的伯父卻說:

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聽從伯父的建議,

於是父親將姚廣孝送到了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

取法名道衍。

雖說做了和尚,可姚廣孝的入仕之心並未改變。

平時他除了勤研佛法,

並且自學兵法韜略甚至是儒家思想,

後來還跑去向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

有一次,姚廣孝雲遊到嵩山寺碰巧遇上了術士袁珙,

袁珙說他是「異僧」,「形如病虎,性必嗜殺」,

和劉秉忠是一類人。

(劉秉忠是幫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的重要謀臣。)


電視劇《鄭和下西洋》中杜雨露飾演的姚廣孝

此時天下正是軍閥混戰、烽火連天的歲月,

年已而立的姚廣孝渴望著能在這歷史舞臺裡留下自己的名字,

可直到同為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一統江山,

姚廣孝也沒等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明洪武八年,姚廣孝被禮部召至京師考試,

可又不幸名落孫山,

後又被分配至蘇州西山海雲院,

以「無過客則終日危坐澄想」的狀態,一待就是幾年。

終於,在七年後,

改變姚廣孝一生命運的機會來了。

二、主動自薦 隨主北上

這一年,大腳馬皇后去世,

朱元璋決定選拔有道高僧侍奉諸子,

姚廣孝的好友,

時任僧錄寺左善司的宗泐藉機推薦了他前往京師。

▲ 朱棣

48歲的姚廣孝在誦經時見燕王朱棣

相貌堂堂,氣宇軒昂,

心想,「這個機遇一旦錯過,恐怕此生再難求了」,

於是上前主動自薦。

朱棣只見這位和尚,

年近半百,其貌不揚,體態臃腫,

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雙三角眼,

反倒沒把他當回事,不願收他。

姚廣孝見情況於此,把心一橫,

湊到朱棣耳邊輕聲說道:

「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

王字頭上加個白,那不就是「皇」嗎?

這種話說出來,那可是大逆不道的行徑。

朱棣聽後,雙目凌厲地瞪著眼前這個和尚,一言不發。

這幾秒可能是姚廣孝生命中最難熬的一瞬。

而後,朱棣示意和尚借一步說話。

姚廣孝長舒一口氣,他知道他這次賭對了。

兩人找處僻靜的地方促膝暢聊,言談頗為投機,

雙方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回去後,朱棣立刻向朱元璋提出,要了這位道衍和尚。

到了北平後的姚廣孝雖住持慶壽寺,

卻常常「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這裡的府,就是朱棣的王府。

可見此時兩人關係已經非常密切了。

朱元璋

三、鼓動起兵 秘密謀劃

1398年,朱元璋病逝。

年僅21歲的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登基後,

在親信的鼓動下,開始著手削藩,

姚廣孝知道,留給朱棣的時間不多了。

因為建文帝瞄準的下一個目標,

很可能就是藩王中戰力最強的燕王。

姚廣孝力薦朱棣舉兵,

可一向果斷剛毅的燕王此時卻猶豫了,

「叔叔討伐侄子,似乎不得民心啊,而且現在民意都傾向於朝廷。」

姚廣孝卻說:

「臣只知道天道如此,不管民心。」

他還把自己好友袁珙叫來給朱棣相面,

當聽到「走路如龍似虎,前額高聳,是位太平天子」的評價後,

朱棣終於下定決心,拉攏軍隊、招兵買馬。

而姚廣孝則承擔起了後勤司令的工作,

在王府的後院訓練軍隊。

沒有兵器怎麼辦?

「沒事,我們自己造。」

打造兵器的動靜太大,被人告發怎麼辦?

「沒事,我來想辦法。」

姚廣孝命人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地下室,

並用實心石塊做牆體,再附以粘土將牆面弄得坑窪不平,

外圍樹上圍牆,圍牆外面養上鴨、鵝等家禽,

這樣地下室裡叮叮噹噹幹得熱火朝天,

可是外面的人一點也聽不見。

這個隔音設施,比國外早了500多年。

在姚廣孝的建議下,

朱棣在世人面前裝瘋賣傻,

跑到市民家裡搶飯吃,

大夏天在屋裡穿著棉襖烤火爐,

為的就是麻痺朝廷派來監視他的人。

原本,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著,

可一個意外,

打亂了他們的計劃,迫使朱棣提前起兵。


四、運籌帷幄  奪了天下

建文元年六月,

燕王府的一位百戶告發朱棣秘密謀劃造反。

與其坐等朝廷派兵來抓,不如先下手為強,

此時的朱棣不反也得反了。

起兵的當夜,正值暴風雨臨近,

忽然一陣邪風颳來,將王府的簷瓦吹落。

由於在當時風吹落瓦被視為不祥之兆,

朱棣等人臉色不禁一變。

姚廣孝卻說:

「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

青瓦片掉下了,那是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

這才穩定軍心。

前期戰役非常不順,

雖然朱棣所率軍隊驍勇善戰,

但是由於兵力薄弱,

隨著朝廷軍隊逐漸增兵,戰事陷入了膠著的狀態。

十月,在朱棣率大軍襲擊大寧的時候,

朝廷主帥李景隆趁機圍攻北平。

姚廣孝指揮苦戰堅守,

白天甚至連城裡的女人和兒童也扔石塊抵抗朝廷軍攻擊。

晚上姚廣孝派壯士潛下城牆偷襲敵軍,

終于堅持到援軍歸來,裡應外合,獲得大勝。


雖說姚廣孝一直奉命留守北平,並未隨軍出徵,

但朱棣起兵過程中,

「每有不決之時或兵鋒不利之當均以書問廣孝,廣孝條達之。」

朱棣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

姚廣孝寫信勸說:

「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吧。」

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

朱棣打算稍微休整之時,姚廣孝則堅持招募勇士積極備戰,

終於攻其不備,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

然後,姚廣孝建議朱棣繞開大中城市,直撲後防虛弱的南京。

原因是朱棣與朱允的帝位之爭,與普通百姓、

甚至眾大臣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關鍵是對京師南京的爭奪。

因此,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了。

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

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朝廷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

五、位極文官  時人難容

起兵三年,姚廣孝從未臨戰指揮過。

但朱棣認為,

「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

「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按說,此時的姚廣孝要何封賞都不為過。

可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他不答應;

獎給他兩位宮女,他看也不看;

賞給他豪宅大院,他去也不去;

賜給他高官顯職,他嚴詞拒絕,

只接受了一個僧錄司左善世的從六品小官。

在朝堂上的永樂皇帝面前有一個奇特的景象,

這位老和尚,上朝著官服,下朝則換僧衣回寺院。

朱棣心裡很對不住他的第一謀士,

又授予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正二品顯職,

令姚廣孝位極文官,並從不直呼其姓名,而是尊稱為「少師」。

永樂二年六月,姚廣孝終於等來了衣錦還鄉的機會。

朱棣下旨姚廣孝以欽差身份前往蘇湖賑濟。

闊別故鄉二十餘載,父母沒有見到他的功成名就,

他們的靈位被姚廣孝請進了少時出家的妙智庵。

在故鄉長洲,

姚廣孝將皇帝獎賞的金銀全部分發給自己的宗族鄉人。

要去見姐姐時,姐姐卻關上無門,不願見他。

去見老友,老友只是託人傳話,

「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心有不甘的姚廣孝又去找姐姐,

卻被姐姐痛罵一番,他不禁惘然。

難道鼓動並輔佐燕王起兵,

在百姓眼裡就是犯上作亂、篡權謀位嗎?

三年戰爭,死傷數十萬,

但是換來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就要罪當入地獄,永世莫贖嗎?

我姚廣孝在天下人眼裡就是助紂為虐之人嗎?

六、何為奇才  廣孝是也

朱棣即位不久,為威懾蒙古人,決定遷都北平。

規劃京城的任務落在了姚廣孝頭上。

現在北京城的中軸線,紫禁城的三大殿,

北京城的九門格局,箭樓、甕城的修建,

城牆的走向和建築規範就是姚廣孝規劃的。

規划過程中,

姚廣孝從他修行的潭柘寺的建築和布局中汲取了不少靈感,

所以現在人們常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朱棣為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

決定編纂《文獻大成》。

起初主持編修《文獻大成》的是大學士、內閣首輔解縉。

但初稿完成後,朱棣覺著還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於是這活又安到了姚廣孝身上。

永樂五年,

這部字數達三億七千萬的百科全書,

在姚廣孝主持下順利完成,並最終被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九年,七十七歲的姚廣孝再次受任監修官,

主持《明太祖實錄》的重新編修。

這次的三修本,是一次真正的重修,

所用的時間和全書的內容都大大超過了前兩次的修纂。

姚廣孝雖不是掛名的監修官,但卻是名副其實的組織者。

此後的六年間,姚廣孝兢兢業業的完成了此項繁雜無比的工作。

組織修書之餘,姚廣孝還設計和監造了有「中國鐘王」之稱的永樂大鐘。

此外,姚廣孝還承擔了太子朱高熾、太孫朱瞻基的輔導講讀工作。

他的兩位皇帝學生也創下了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

七、是非功過   憑後人說

永樂十六年(1418年),84歲的姚廣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3月28日,姚廣孝端坐而逝,

朱棣非常悲痛,下詔廢朝二日,

追贈其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

並尊重姚廣孝的意願,以僧人之禮安葬。

在朱棣手下36年間,主僕二人沒有任何間隙,

朱棣不管在為王還是為皇時,

對姚廣孝的尊重和信任始終如一。

朱棣將長子、長孫的教育均交由姚廣孝負責就是最好的印證。

這也是朱棣冷酷多疑殘暴個性中罕見的。

究其一生,姚廣孝實在是個複雜的人,

他生於元末、長於明初,成就於永樂。

他既四大皆空、超然於物外,

拒絕高官厚祿,將賞金全部捐贈;

卻又胸懷抱負、渴望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如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贄所言:

「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

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但無論如何,這幾點毋庸置疑:

姚廣孝用他的畢生所學參與一個盛世的建設;

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遊走於僧人與官員的身份之間;

他竭盡所能培養出了兩位仁君學生,

更不用說那可以永載史冊的《永樂大典》以及影響至今的京城格局。

姚廣孝墓塔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背負殺名而行大義者,

不為取悅眾生而行小善,

這就是姚廣孝的人生哲理。

本文由京博國學編撰整理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半僧半道半政治家的曠世奇人——姚廣孝姚廣孝:打破「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規則的歷史典型人物!他正是在「靖難之役」中支持和幫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之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那什麼又是「黑衣宰相」呢?在古代「黑衣」指的是僧人所穿衣服的其中一種顏色。「宰相」自然意思就是指的丞相。「黑衣宰相」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參與國家政事並且影響較大的僧人。他們一般在朝廷有官職,而且在寺院也有法號。
  • 「默默無聞」的黑衣宰相
    ,時人稱其為「黑衣宰相」。比如說大明一門兩國公的中山王徐家,為什麼徐達在明朝本朝是非常有名,一說中山王家族大家都很敬畏,但是你要一說榮國公姚少師,大家卻知道得很少,其實就是有後和無後的區別。        再一個是明朝本朝對姚廣孝的宣傳很少,這裡邊其實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一個是關於嫉妒的問題。
  • 大明的姚廣孝:被稱為「黑衣宰相」!一生輔佐朱棣成就霸業
    朱棣的謀士就是號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說起這個人,在朱棣的人生上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的是姚廣孝也是在一定的方面上成就了朱棣的霸業。黑衣指的是"黑色衣服的僧人",宰相也是最高的文官,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組成了姚廣孝這個人的傳奇人生。
  • "1939年,日本人在北京廢墟裡拍到了黑衣宰相姚廣孝的相貌"
    在廢墟當中,隨行的日本人拍下了怒目圓睜的天王、造型各異的羅漢,用料考究的寺廟建築,同時還拍到了「僅此一處」的一件文物,正是通過這張拍攝於80年前的照片,讓我們看到被譽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的真實模樣。為什麼同一座廟裡同時供奉元朝、明朝兩位「國師」前面提到的這座早在80年前就已經成為廢墟的寺廟名叫護國寺。
  • 三教皆通的姚廣孝到底是「黑袍妖僧」還是「黑衣宰相」?
    被稱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嗅到了味道,但是絕不甘心藏頭縮尾,於是當下決定密勸朱棣起兵,可是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心知這些王貴的想法,兼之本身從事宗教事業,當機立斷說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 「黑衣宰相」姚廣孝——蒼天為紙海為墨
    這個少年法號道衍,就是後來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一個和尚建立了大明王朝,另一個和尚則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朱重八當和尚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那個少年則沒有來自生活的壓力,少年家世代行醫,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是家境殷實。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當和尚?只能有一種解釋,為了理想和抱負。元代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把全國人民分為四等、十級。
  • 一人之下536:黑衣宰相姚廣孝或許是將全性引上絕路的始作俑者!
    當然本文並不是再來進一步細數對方的輝煌史的,而是要給大家分享一個了不得的爆炸性信息:將「全性以保真不以物累形」的「無為全性」轉變為自私自利、肆意妄為的「隨縱慾全性」的始作俑者,或許就是那黑衣宰相姚廣孝。
  • 姚廣孝,大明第一奇人,至今仍被罵「奸僧」
    說起來,為朱棣解圍的老僧,其實是燕王府的老熟人,法名道衍,後來被人稱為「黑衣宰相」。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與侄子朱允炆爭奪皇位的幕後推手。換個思路,事半功倍,這是道衍作為歷史上一流謀略家真正厲害的地方,也是正史推崇道衍為靖難之役第一功臣的原因。勝利屬於朱棣,也屬於道衍。永樂二年(1404年),70歲高齡的道衍被朱棣封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達到一生地位的巔峰。朱棣還恢復了道衍的俗姓(姚),並賜名廣孝。目的是要道衍(姚廣孝)還俗為官,享受榮華富貴。史書說,朱棣命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予他豪宅和美女,也被他退回去了。
  • 姚廣孝為什麼被世人稱為「妖僧」?
    後來追隨在燕王朱棣的身邊,鼓動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他又為什麼被後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稱號呢?小編認為有三種可能:第一,當時謀士太多,姚廣孝不一定可以脫穎而出。第二,姚廣孝覺得副本難度太低,沒有挑戰性。第三,他或許真的有「異能」,感覺屬於他的時機未到。
  • 姚廣孝為何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比劉伯溫後會發現,另有隱情
    明朝,仿佛是一個跟和尚結緣的朝代!比如,建立大明朝的帝王叫朱元璋,早年曾當過和尚。而另一位雄主朱棣,之所以能當皇上,首功要歸於是一位叫道衍的和尚。當朱棣稱帝後,便賜名他為「廣孝」,故而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姚廣孝。 姚廣孝是劉伯溫之後,另一位明朝的傳奇人物。
  • 史上最神秘謀士,被後世稱為「妖僧」,但卻成了當朝「黑衣宰相」
    姚廣孝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剃度出家了,法號道衍。但是,成為了僧人之後,姚廣孝不僅沒有一心向佛,反而對政治癒發嚮往了起來。為了給馬皇后祈福,朱元璋下令讓幾位高僧和眾皇子前去京城誦經,其中,就有姚廣孝和燕王朱棣。朱棣早就聽說過姚廣孝的大名,誦完經後,他主動和姚廣孝談及國事,想看看姚廣孝是否是像傳聞中的那樣有才。令朱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姚廣孝的很多觀點竟然與自己不謀而合。他又驚又喜,當即邀請姚廣孝隨自己前往北京(當時,明王朝的首都在南京)。姚廣孝也被朱棣的誠懇打動了,他二話不說便同意了朱棣的請求。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揭秘
    中國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難之役的謀臣之一姚廣孝六根不淨,整日不是吃齋念佛,而是沉迷於《易經》八卦。
  • 「妖僧」姚廣孝,中國歷史上頗為神秘的謀士
    謀士在歷朝歷代中都不可或缺,一般都為人們熟知;但是就有這麼一位,如果不去專門查資料,都不知道幹了什麼事,他就是被人們稱為「妖僧」的姚廣孝,又號「黑衣宰相」。
  • 大明朝一代「妖僧」!一人為三帝之師,才能媲美劉伯溫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選高僧輔佐諸位諸侯王,一位黑衣和尚面色如水,一直到燕王朱棣走過他的身邊,他靜悄悄的說了一句:「王爺,我可以送您一頂白帽子。」燕王朱棣一聽,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本身已經封王,王字上加一頂白帽子是什麼?是皇啊!
  • 「黑衣宰相」姚廣孝:男兒欲遂平生志,不惜翻天又覆地
    可是,他,曾經的道衍,現在的姚廣孝,又接受了皇上朱棣的另一項大工程,要編撰書籍大典。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這部書的重要性,戰爭讓許多文化和文明行將斷層或已經遺失,他有責任,讓中華文明延續下去。這,他本色當行,接活!他從全國範圍挑選人才,分工安排,在他和解縉的帶領下,成百上千位知識分子,勤勤懇懇,筆耕不輟,歷時四年,終於在永樂五年的1407年,修成了一部前無此書,後可經典的光耀史冊《永樂大典》。
  • 尋找姚廣孝
    以前讀《明史》的時候,知道有個人跟房山有關聯,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和尚道衍。《明史》記載道衍和尚葬於北京郊區房山,問房山的朋友,大家都沒有聽說過道衍和尚或者姚廣孝這個名字。一直以為隨著歲月的更替,姚廣孝的墓地被歷史的黃沙掩埋了,心裡有點可惜,想想時光已經過去了600多年,當年低調的姚廣孝已經永遠成為歷史,也是很正常的事。
  • 姚廣孝與白雲觀
    按姚廣孝之名是在 「靖難」功成之後,在永樂二年(1404)經明成祖御賜得的。"但明清文獻中即多以此名稱呼,因此,雖然早期尚無「姚廣孝」之名,為行文方便,皆以此來指稱其人。姚廣孝少時雖出於貧家,但很小 就有遠大志向。出家之後,又遍訪附近碩儒、高道與名僧,廣泛交往請教,很快成為博通三教的著名僧人。
  • 北京城的締造者--道衍大和尚姚廣孝
    像鴆摩羅什、唐三藏、達摩、慧能、鑑真等等,都是佛教天國星空中的永遠光芒的恆星。但真正能撬動中國歷史走向,決定一個王朝興衰的和尚,當數成吉思汗身邊的劉秉忠和明朝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北京城始於這兩位大和尚,定國都於北京城,功推這兩位大和尚。劉秉忠功成名就,圓滿收官,還俗出檻,終不為和尚,而姚廣孝始終如一,嚴守佛門清規戒律,終老圓寂。
  • 道衍|白天當宰相,晚上當和尚
    今天小編和各位聊聊明朝一個了不起的和尚,本是和尚,卻拜道士為師,而且最後還當了宰相。白天當宰相,晚上當和尚,你說這個人怪不怪?這個和尚法名道衍,俗名姚廣孝。  姚廣孝是江蘇人,老家在今天的蘇州。《明史·姚廣孝列傳》記載,「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經人薦舉,道衍進入候選僧人行列面見諸王。一眾僧人紛紛議論自己會被哪位王看上,唯有道衍氣定神閒,不為所動。等到燕王朱棣經過身邊時,道衍站起對燕王耳語:「貧僧願為大王效力」。燕王看了看道衍:「為什麼?」道衍接著說:「我送大王一件禮物。」朱棣很不屑,心想我堂堂燕王,什麼東西沒有,你一個和尚能送什麼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