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問大師明朝能夠沿襲多少年?大師說「萬子重孫」後果然應驗

2021-01-10 漫談歷史

我國有很多風水大師,他們能夠參透別人參不透的東西,在古人看來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人物。比如說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劉伯溫都是這樣的人物。而且皇帝還很器重他們。明朝除了劉伯溫之外還有另外一位風水大師。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這個人就是姚廣孝。姚廣孝一開始是跟著朱元璋做事的。朱元璋非常喜歡就派他輔佐燕王朱棣。後來朱棣起兵造反姚廣孝為他出了不少的注意。以至於姚廣孝是朱棣時期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文人。

除此之外姚廣孝還是一位風水大師,有一年朱棣去遊玩的時候,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朱棣走進一看是別人在娶親。朱棣心中又想今天不是黃道吉日,怎麼會有人選擇在這天呢?朱棣上前詢問緣故。新郎官說:「這是姚廣孝定的日子」。

朱棣就問姚廣孝這是怎麼回事,姚廣孝說:「今天確實不是黃道吉日,可我算定今天一定有貴人前來。龍虎相衝,兇煞神自退,這叫逢兇化吉」朱棣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便讓姚廣孝為明朝選擇陵墓。後來姚廣孝也不簡單,選擇了明十三陵。

朱棣看到姚廣孝選擇的地方,便問姚廣孝「選擇這樣一個風水寶地以後,大明能夠傳承多少年」姚廣孝說「萬子重孫」朱棣聽了以後更是高興了。可是三百年後明朝便滅亡了,這是為什麼呢?姚廣孝說的萬子重孫呢?

其實姚廣孝並沒有說錯,他說的「萬子重孫」本別是「萬曆皇帝」和「崇禎皇帝」這兩個皇帝取名也不咋地。明朝也就傳到他倆手裡便亡了。

相關焦點

  • 朱棣問大師:明朝江山能傳多少代?大師冷笑:萬紫重孫!
    在明朝早期,朱棣也曾一樣對這個難逃的循環擔憂無比,並且詢問大師,大明江山可以傳承多少代,大師心中冷笑,作答道萬重紫孫。實際上一語雙關,只可惜朱棣只看出了表面意思。  由此可見,朱棣的疑心病很重,所以他也關注到了一個重要問題,自己的江山能傳多久。
  • 明朝一位王爺比朱棣厲害,他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得到姚廣孝幫助的朱棣當上了皇帝,他的內心是激動而又後怕的,因為他成功了所以激動,但是當他回想到自己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就有點後怕,幾次差點全軍覆沒,這還的得益於朱棣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加上朱棣也能徵善戰,跟隨著名將常遇春等人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朱棣能夠造反成功,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據了。朱棣是燕王,鎮守北平,其實有一個王爺比朱棣還要厲害,而且如果他還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 孫承宗:只要孫氏還有一人在,就必滅清,300年後果然應驗
    孫承宗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早年間還曾當過明熹宗的先生。他對明朝的忠誠,不亞於任何一人。他前半生潛心在文壇耕耘,曾一度成為明末杏壇領袖。隨著滿洲的勢力愈發強大,明朝在交鋒中屢次失利,孫承宗決議棄筆從戎,擔任關寧防線的指揮官。
  • 明朝一代賢后孫皇后以及她的朋友圈
    奪門之變孫皇后幼年進宮,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並作為宣德朝的皇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皇帝(朱見深)的主要撫育人,對宣德以來的朝政,尤其是「土木之變」後處於非常時期的明朝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 民國「算命大師」林庚:算出自己45歲與世界告別,最後果然應驗
    在距今一百年地民國時期,便有這樣一位大師,聲名遠播,他地佔卜之術非常靈驗,往往能夠金口成真,說過的話也都一一應驗。正因如此,在那個年代,極度受到人們的追捧,而這位大師,也曾為自己卜過一卦,並且卦象成真,更是讓人相信佔卜的真實性!
  • ...願背負弒殺叔父之名,燕王朱棣方能夠奪得明朝大統,朱允炆下落不明
    (明太宗/明成祖朱棣像)太子朱標雖然不是剛毅堅強之人,也算仁明賢能可堪大人。青少年時期朱元璋也刻意讓其深入群眾,了解民間疾苦,朱標絕不是那種錦衣玉食不知百姓衣食艱難的皇帝,也不是那種不知父親創業艱難的兒子。(朱標像,有疑)奈何朱標於明洪武二十五年,積勞成疾病逝在南京。朱標生前已經替朱元璋輔政了,他自己有權批閱奏摺,並可以對一些政事做出指示。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超過200年國祚的王朝,除明代外,就只有四個,即210年的西漢,289年的唐代,218年的遼代,276年的清代,而這四個王朝皆是明主輩出的朝代,我們熟知的漢武帝、漢宣帝、唐太宗、唐玄宗、遼太祖、清聖祖等明主,皆是出自於此四王朝。由此,試想,能與這四王朝相提並論,且國祚與清並列第二的明朝,它豈會無明君呢!
  • 朱棣三徵越南好不容易打下的領土,為什麼明朝後期又放棄了越南
    於是公元1406年,明成祖派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領五千士兵護送"前國王之孫"回越南。當進入越南境內的支稜隘時,遇上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陳天平經胡朝審訊後,被"處罪"。明成祖得知此事後,非常憤怒,決定派軍遠徵。明成祖派官加封"徵夷將軍",配印信。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事實就是:朱棣「敢不敢造反」,跟藍玉「是死是活」,關係真心不大。其實,就算靖難之前,當年的戰神藍玉已經死了好些年,但對於「有追求」的燕王朱棣來說,造反這個決心,不是一般的難下。一個直接的前車之鑑是:明朝以前,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地方同姓王爺造反奪位的成功機率,依然還是個悽慘的零。
  • 孫太后是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
    但不管有多少理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可以繼續掌權。 按理來說,同治帝駕崩後,就應該找「溥」字輩的人繼承皇位。不過這樣一來,慈禧就變成太皇太后,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才是皇太后。慈禧害怕群臣以此為由,讓阿魯特氏垂簾聽政,所以才扶持載湉即位。
  • 如果朱棣登基後改了國號,明朝這樣算二世而亡嗎?
    朱棣作為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使用大明國號不存在法理障礙,繼承皇位雖不是名正言順,卻也有理有據。如果朱棣篡位改了國號,那麼大明的國號就不復存在,新的國號將出現,也可以說明朝滅亡了。關於兒子篡位改國號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先例。祖宗的家業,不能說改就改,朱棣如果改了國號,就得不到貴族的支持,當時朱允炆又不知去向。他如果篡位改國號,只有引起更多人的憤怒和叛亂。
  •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天子不得不親自坐鎮,統御明朝北方的防禦,真可謂天子守國門。截至明朝滅亡,蠻族騎兵曾三次兵臨北京,其中蒙古兩次,後金一次。每一次兵臨北京,都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巨大震撼。然而我們要問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隨後,朱元璋與帳下諸將追亡逐北,橫掃元朝的殘餘勢力,基本恢復了漢唐舊土,蒙古勢力全面退回了草原。
  • 高僧曾以4個字告知朱棣大明國運,可惜被朱棣理解錯誤了
    高僧曾以4個字告知朱棣大明國運,可惜被朱棣理解錯誤了。其實歷史上重用和尚的皇帝並不多,但是朱棣是個例外。在他身邊就存在著一個高僧,這個僧人的名字叫做姚廣孝。他不僅替朱棣奪得了皇位,而且還幫助他培養太子,可以說有非常大的功勞。
  • 明朝朱棣奪權登基後遷都,為何史學家還是稱其為明朝,而不是北明
    在我國歷史上,國家的權力交接出現問題時,一般都會改變國號,比如趙匡胤逼迫後周皇帝退位之後,改國號為「宋」,建立宋朝。還有後來宋朝由于靖康之亂而遷都,於是史學家為了區分而稱北宋和南宋。明朝時朱棣是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後又遷都北京,這也是由於權力交接出了問題。
  • 燕王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
    反觀明朝,並不存在這種情況,朱允炆以仁善威名,不可能出現虐待百姓情況,他之所以會倒臺,根本原因在於其削藩過於無情,迫使朱棣只能通過造反途徑求生,從而一舉推薦朱允炆政權,建立新政權,我們從這點來看,朱棣不造反,明朝不可能出現二世而亡局面。
  • 歷史上最被輕視,且比漢武帝唐太宗厲害的皇帝,明朝永樂皇帝朱棣
    歷史上最被輕視且比漢武帝唐太宗厲害的皇帝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小編今日要說的一位皇帝他可不比其他的皇帝差。他不只僅是一個聰明敢冒險英勇的皇帝。仍是一位霸氣顯露智慧過人久經沙場並且還親身上陣殺敵的皇帝。他不只僅會管理國家還能帶兵交兵。不只僅能上陣殺敵還能指揮作戰。
  • 慧能大師的一生
    神秀禪師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大師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在這首偈子中,神秀禪師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汙染。
  • 朱棣下令圈禁一2歲幼童,55年後被釋放,不識牛馬也分不清男女
    在明朝,那位被朱棣關了55年的無辜稚子朱文圭,倘若看到順治這首詩,恐怕感觸更為深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晚年之際,他立自己的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是朱標卻早於朱元璋過世,朱元璋悲痛之餘卻也不得不為了朱家江山做打算,因為朱標的長子朱允炆非常得他歡心,朱元璋便將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 福建挖出一古墓,引出明朝第一懸案,600年謎團就此解開?
    2008年,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被發現,在當地掀起破解「明朝第一懸案」熱潮。而這明朝第一懸案,正是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後,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所蹤。此後,朱棣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卻始終沒有結果。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有感於前朝宦官幹政的禍害和惡果,曾幾次對太監作出過諸多限制,比如特意制定祖訓:「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而且還明言:「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那麼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我們就此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