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被發現,在當地掀起破解「明朝第一懸案」熱潮。
而這明朝第一懸案,正是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後,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所蹤。
此後,朱棣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卻始終沒有結果。關於建文帝的去向,史學界跟民間也眾說紛紜。
有說建文帝在南京附近隱居當和尚,有說他逃到了海外。然而他究竟去了哪裡?
明朝第二位皇帝,遭叔叔篡位生死不明!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朱允炆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後來,建文皇帝被叔叔篡了位,最後連死活都說不清楚。建文帝登基之初,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削藩,燕王朱棣不願意束手就擒,乾脆發動了叛亂。
幾年後,終於打到南京城下。沒想到破城之日,皇宮突然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燒死了,還有人說逃亡了。
朱棣也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就把一具燒焦的屍體認定為朱允炆,並按照天子之禮安葬。既然安葬了,陵墓在哪?沒有人知道,連明朝皇帝自己都搞不清楚。
兩百多年後,崇禎皇帝想要祭祀朱允炆,問來問去,也不知道陵墓在哪。可能就是個官樣文章,實際上隨便找個地方埋了。
鄭和探尋建文帝下落?和尚假冒被識破!
由於政治原因,建文皇帝失去了權力,和亡國差不多,更不可能有什麼皇陵了。朱棣派人明察暗訪,千方百計想要得知朱允炆的下落,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去海外打探朱允炆的消息。
朱棣駕崩後十幾年,民間突然跳出一個和尚,說自己是建文皇帝,要求朝廷好吃好喝好招待;是真還是假?
朝廷就派官員調查,據悉,這位老和尚已經九十多歲了,隱姓埋名半輩子,就想在有生之年公開身份,頤養天年。
可惜調查人員很快就識破了,他絕對是個冒牌貨,為什麼?即使朱允炆還活著,也只有六十多歲,不會年過九旬的。
福建古墓揭露證據,真相呼之欲出?
從時間來看,此墓建於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墓的格局是三層六闊,各種構件精緻豪華,弧形條石砌成高大圓拱。
墓前石柱高約四五米,墓頂雕刻火珠蓮花,墓壁旁牆頭石雕雲紋螭首,仿佛皇家氣派。一開始,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證,認定這是建文帝陵寢。
一是古墓頂上有一處蓮花座託著的火龍珠雕刻。他們認為,該標誌是明代佛教中標誌性的器物構造,象徵著墓主朱允炆龍歸滄海。
二是墓的各種構件精緻豪華,其結構和格局體現皇族氣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型與安徽鳳陽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蓮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這種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
三是在寧德華嚴寺所藏袈裟,就是朱允炆從南京逃亡寧德時所穿的雲錦袈裟,經鑑定為明永樂之前製作,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
袈裟周邊設計的圖騰狀十八隻五爪金龍,均是閉嘴龍,是典型的明初皇家龍的專屬造型,而袈裟下半部內嵌「福、壽」宮燈狀圖飾為朱元璋的獨家標誌,是古墓屬於建文帝墓葬的有力佐證。
疑點重重,百年懸案難以定論!
史學界也有人認為將寧德作為建文帝的最終歸宿十分荒唐,因為,無論寧德提供多少關於建文帝的例證,都不足以解釋建文帝的迷局,證據不足。或者論證手法不科學,亦或者,有太多人為的臆想成分在裡頭作怪。
讀者們,對於朱允炆下落之謎,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