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發現明朝古墓,刻有皇家龍紋符號,疑似失傳已久建文帝陵

2020-12-24 騰訊網

探索未知旅程,傳播民間文明。

歡迎關注戶外探索旅遊號:芒果看天下,和我一起探索福建。

10年前,福建寧德一座小山村,爆出驚天消息:發現明朝建文帝陵!?

一時之間,關於該墓的真偽成為當時的新聞熱點。那真相究竟怎樣,我將親自前往寧德上金貝,揭開這段匪夷所思的古墓傳奇。

據了解,在福建的寧德上金貝村的叢林之中,有一座半僧半俗的陵墓,明堂不大,深藏其中,左側有一水池。

從墓形制來看,從規模和裝飾上,蓮花底座和螭首龍紋,並非一般的僧人所具,豪華程度仿佛皇家氣派,有人以此推測墓主身份尊貴。

有專家多方面考證,認定這是建文帝陵寢,然而爭論一直持續至今。

易簡大師雕像

最後,根據多重考證,大部分專家還是認定這不是建文帝陵墓,而是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老師易簡大師的陵墓。

得知結果,還是有些遺憾,中國十大未解歷史之謎的建文帝陵究竟在哪裡,就讓時間去等待吧。探索未知旅程,點擊關注一起為夢想出發。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下落何處?福建寧德:我們有兩個證據
    京城中火光沖天,待火勢被撲滅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眾人發現幾具燒焦屍體,太監們供認這就是建文帝、皇后等人。但面目全非的屍體誰能相信太監所言是真?多數學者認為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並未被燒死,而是出亡了。去了何處?福建寧德方面曾提出了兩個證據,認為建文帝去了寧德。這兩個證據如下:
  • 福建挖出一古墓,引出明朝第一懸案,600年謎團就此解開?
    2008年,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被發現,在當地掀起破解「明朝第一懸案」熱潮。而這明朝第一懸案,正是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後,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所蹤。此後,朱棣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卻始終沒有結果。
  • 建文帝下落新考
    剛好今天手頭有一篇來自網友「淺藍大黑貓」的投稿,以饗讀者。之前收回的Vivo Xplay手機也算有了新的主人。 最近很多年紀超過30歲,喜歡武俠小說的同學注意到,已封筆多年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年過七旬的臺灣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再度以「上官鼎」為筆名,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說《王道劍》。
  • 朱允炆的墓被尋找到,600年前建文帝的下落總算水落石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
  • 福建寧德復工復產走訪見聞
    ——福建寧德復工復產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康淼、董建國  曾被稱為「東部沿海黃金斷裂帶」的閩東寧德市,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狠抓「金娃娃」項目復工復產,發揮出以龍頭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的聯動效應推動產業鏈復甦,從而穩住實體經濟「基本盤」,工業經濟增速持續保持福建省首位。
  • 張獻忠沉銀考古出水超萬件文物 大量龍紋金器或屬明朝宗親
    四川考古史上首次江底考古自今年1月5日啟動以來,截止目前現場考古已進行兩個多月。 據四川在線報導,截止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包括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和銀錠,同時還有戒指、耳環和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和鐵箭鏃等兵器。
  • 張獻忠沉銀文物:木鞘藏銀 龍紋金器為皇家持有
    原標題:多圖揭秘張獻忠沉銀文物:木鞘藏銀 龍紋金器或為皇家持有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20日,在「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現場,公布了大量珍貴文物的照片,記者看到本次出水的超萬件文物中,還有龍紋金器、以及金冊銀冊,據現場專家介紹,龍紋金器或為皇家所有。
  • 專家挖開朱元璋兒子墓,發現屍骨無存,揭開明朝皇家血腥歷史
    1998年,湖北省荊州市的文物工作者對一座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然後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顯赫,居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古墓沒有遭到盜掘,陪葬品也無一丟失,但是墓主人卻屍骨無存!原來這裡面是有原因的,一段明朝初年的皇家血腥往事被揭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古墓挖出9部「失傳醫書」,記載「起死回生」之術,專家:迷信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時中醫的醫學理論基本已經形成,之後經過歷代的發展才有了完善的體系和知識。中醫的影響十分深遠,就連韓國、越南等國家的醫學都是在中醫的基礎之下展生的。中醫是我國古代時期人民以疾病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醫療實踐體系逐漸形成的醫學體系,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 張紀中看上《王道劍》 建文帝出亡寧德或拍成影視
    陳虹虹)今日上午,臺灣著名武俠小說家劉兆玄先生蒞臨寧德,舉辦他耗時15個月創作的88萬字的新作「江湖與廟堂之間---《王道劍》」籤售活動,與著名導演張紀中及現場的武俠迷們一起暢聊江湖與王道,武俠與文學等話題。
  • 福建寧德鵬程老街,為抗倭寇修建的明代城牆,1939年為何被拆?
    福建寧德城裡的這片老街區,名字叫做「鵬程」。人們常用「鵬程萬裡」來寓意前程遠大,想來當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也對自己的家族和子孫寄予了這樣美好的祝福。穿過南門兜的石牌坊,走進這些深幽的小巷,走進這些質樸無華的老街時,細細品味,或許對於這個美好的詞彙,有了更深的理解。順著三都澳的潮水,經戰場溪,從南門進入寧德,就是老街的範圍。老街總面積0.23平方公裡,四周環繞著815中路、南環路、蕉城南路及環城路。以大華路和學前路為核心,千年老街的滄桑與輝煌在這裡交織。
  • 龍紋陶瓷——巔峰篇:隱喻國運的皇家藝術,與時俱進的民族圖騰
    龍紋也逐漸脫離了宋代刻、劃、印等胚體裝飾技法,向傳統繪畫方向轉變。這在瓷器龍紋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元代是文人畫的鼎盛期,瓷繪工匠們學習大家筆法,追求畫意與筆法的統一,將龍描繪的有濃有淡、層次分明。此外,龍紋構圖也更加多樣,形成了雲龍紋、海水龍紋、戲珠龍紋等固定樣式,一直沿用至明清。具體到龍的形象,元龍一改宋時的厚重,瘦身明顯,卻更顯得矯健兇猛。
  • 紅崖天書難道是建文帝所刻,但也有專家說:這裡面有三點存疑
    這像畫又像字的紅色符號,出現在紅崖山上數百年,任風吹雨打也毫不褪色,屬實令人奇怪。不過經過專家鑑定,紅崖天書也許是建文帝所刻。但是後人又指出三大疑點,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建文帝南逃寧德之謎有戲!兩岸將投資5億臺幣合拍電視劇《王道劍》
    該書以明朝「靖難之役」為創作背景,融史入俠,書寫了一段與真實歷史環環相扣的武俠世界,並根據近年福建寧德歷史學者最新考古發現,揭開明朝建文帝失蹤之謎。小說於2014年出版發行,在海峽兩岸熱銷。
  • 非洲出土明朝古墓,被挖開後專家感慨:600年前中國果真是強盛
    但是有很多人疑惑,百年前的中國真的有那麼強盛嗎?直到非洲出土了一座明朝的古墓,才揭開了中國600年前的神秘面紗。偶然發現的古墓考古人員於2018年的時候偶然在非洲的一個島嶼上面發現了一座古墓。那座島嶼是非洲肯亞境內拉穆群島上的一座帕泰島。被考古學家發現的這些古墓,修建得都非常有特色。
  • 六安這個村發現疑似宋朝古墓
    日前,在霍邱縣宋店鄉六裡村行蓄洪區移民安置點施工取土過程中,在一處約2米厚的土層下發現一古墓葬。 該古墓東西長為185公分,南北寬為155公分,高為170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