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的一生

2021-02-23 禪林網

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大師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大師。慧能大師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

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大師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大師。

當弘忍大師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大師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大師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大師的身子輕,就在腰裡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這樣在舂米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槓桿壓起來舂下去。就這樣,慧能大師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

這一天,五祖為了考驗弟子們禪學水平的深淺,好物色一個接班人,就讓每個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神秀禪師擔任上座,上座在寺院裡是僅次於住持的位置。神秀禪師才華傑出,大家都很服他,想著這個繼承人是非他莫屬了。神秀禪師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

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大師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禪師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汙染。要想保持心靈的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當時慧能大師正在碓房幹活,聽了大家紛紛念誦這首偈子,認為它還不夠徹底,就寫了一首,讓人抄寫在壁上。偈子說:

大家見了這首偈子,驚奇不已。這首偈子說,身心都不是真實的,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看,沒有菩提樹,沒有明鏡臺,身心如幻影,幹擾我們身心的煩惱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首偈子把禪學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說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淨無染。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大師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大師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大師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大師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大師。

弘忍大師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大師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大師說:「我來渡你過去。」慧能大師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渡。」弘忍大師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慧能大師遵從師父的教導,回到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十餘年後,來到廣州法性寺,看見寺院前掛著旗幡,有兩個僧人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慧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兩人聽了,大吃一驚,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實在了得,連忙報告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把慧能大師請到寺內,問:「我早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傳到南方來了,莫非您就是他的傳人?」慧能大師說:「正是。」然後就把袈裟和缽拿了出來,大家見了,紛紛禮拜,請求慧能大師說禪。就這樣,慧能大師正式出山說禪。

刺史韋璩請慧能大師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門人法海禪師編錄其法語,又加入後來的法語,即世所行《法寶壇經》。

此後,慧能大師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餘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堅辭不去。朝廷遂下令,以慧能大師新州故宅為國恩寺。慧能大師後來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弟子迎其法體歸於曹溪。

慧能大師圓寂後,肉身不壞,弟子方辯禪師裹紵塗漆於其上,形像生動逼真,現存於南華寺(即古代寶林寺)。

神秀禪師也繼承了五祖的教法,化行於北方,世稱北宗禪。

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因此禪宗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神秀禪師是河南開封府尉氏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初年,初習儒學,博學多聞,唐高祖武德八年,受具足戒於天宮寺。後遇五祖弘忍大師,在其會下為首座。五祖弘忍大師命弟子各以己意作偈時,見神秀禪師「身似菩提樹」偈,也予以讚嘆。五祖入寂時,曾對眾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神秀禪師後來住持荊州度門寺,道譽遍天下。但他的弟子與慧能大師的弟子,互相不服氣,神秀禪師總是告誡弟子說:「慧能禪師得到了無師自通的智慧,對大乘佛法有深刻的領悟,這一點我不如他。並且他親自傳承了五祖的衣法。你們不要一直停留在我這裡,應當到曹溪去進一步學習。」

唐則天皇帝久視元年(700),武則天召神秀禪師入京,給予了極為崇高的禮敬。京城中的士庶,每天來參拜的不勝其多。中書令張說也是他的弟子,張說對人說:「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神秀禪師入京後,與慧安國師同住內道場,受皇室供養。中宗神龍元年(705)召請慧能入京的御書中說:「朕延安(慧安)秀(神秀)二師宮中供養,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方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應就彼問。』」由此可見神秀禪師謙虛的美德。

神秀禪師的禪風,是繼承達摩祖師的一系的二入四行之說,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修持方法,而其漸修方法,又以四卷《楞伽經》為法要。神秀禪師開示大眾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此說與慧能大師的「佛向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相同。

慧能大師門下有四十餘名弟子,其中以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兩支特別繁盛。在行思禪師一支,到後世分為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在懷讓禪師一支,到後世分為臨濟宗和溈仰宗,應驗了達摩祖師傳法偈中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至此,禪宗在中國蓬蓬勃勃地興盛了起來。

——摘自吳言生《參禪開智慧》

相關焦點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在著名的命理經典《淵海子平》故宮珍藏本中記錄有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如下:戊戌年甲寅月戊午月壬子時(日空子、醜),大運為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戊土以子水為妻星,居於時支,與日支妻宮之神午火貼身衝剋,妻宮妻星皆受損,所以一生不娶。再看命局,年月日支全火局,全靠時柱壬子潤局,然強火衝去弱水,是衝去喜神,身旺無依,運至丁火,又合去僅有的壬水,故削髮為僧。」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那時,慧能大師到了韶州深山的寶林寺。韶州韋刺史和當地官僚,親自進入深山,恭請慧能大師出山講法。
  • 六祖慧能大師眼裡的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對六祖慧能大師的曲解,是在謗祖謗佛,罪過很大。慧能大師一向主張兩種西方觀,即有兩個極樂世界,一個遠的,一個近的;一個事相的,一個理體的。從事相上來說,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的確有西方極樂世界;從理體上說,萬法唯心,十萬億之遙的極樂世界也不出介爾一念心性。「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那為什麼講兩種極樂世界呢?因為眾生根性不同,「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 三水國學│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中的唯美
    《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重要經典,記錄了惠能大師一生的經歷和格言,用唯美來形容它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聖嚴法師曾說:「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禪宗可謂匯集科學、哲學、文學、美學於一體,理論上自然可以有「唯美」的意蘊。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立馬問題擺平了。
  • 我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個「約會」(一)
    他竟然走入到我的身體裡面回我:「我是禪宗六祖慧能。」  「慧能???您別跟我開玩笑啊!慧能大師是唐朝人,我是現代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我信佛知道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這位人物的存在,可是我不知道慧能大師長什麼樣子,另外怎麼可能一個現代人會遇到唐代人?不會的,難道我中邪了嗎?」想到這裡心中一陣驚恐襲來。「莫驚,莫驚,你沒有中邪,你看到的,的確是六祖慧能大師。」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慧能,「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紀念 | 農曆八月初三 慧能大師圓寂日——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南華寺慧能大師真身舍利紀錄片《千年菩提路》之六祖慧能大師慧能(638-713)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被貶官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後生下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以打柴賣柴謀生。
  • 六祖慧能與《壇經》
    □文/王學信  神秀大師圓寂六年後,大唐睿宗延和元年七月,六祖命門人前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並令加緊趕工。次年夏末,塔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說:「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接著,六祖為徒眾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並說:「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 六祖慧能的傳奇人生,圓寂後留下兩則預言
    說起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在世人眼中只有兩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一位是西去求法的玄奘大和尚,另一位是一聞而悟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他們的傳奇事跡被人所津津樂道而流傳了下來,同時這兩位高僧也留名佛史,成為出家人和在家人學習的榜樣。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 黃梅一別:神秀與慧能
    那時候,神秀禪師早已是學貫儒佛、博綜多聞的大師,曾經「遊問江表,老莊玄旨,書易大義,三乘經論,四分律義,說通訓詁,音參吳晉」。當他五十歲,到黃梅東山之時,拜謁五祖弘忍禪師,被五祖禪法所折服,不由得驚嘆:「此真吾師也。」留在東山砍柴挑水,絲毫沒有上座法師的架子。神秀禪師以苦行自役而求其道,深得五祖弘忍的器重,對他說:「吾度人多矣,至於悟解,無及汝者。」
  • 慧能與神秀
    神秀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 禪宗六祖慧能的修行記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第一聲獅子吼禪修必須明心見性。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告訴世人,告戒禪修者,必須了悟本來無一物的心性。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開宗立派的哲學大師演繹了從文盲到頂級哲學家的逆襲人生,他就是佛教最大宗派——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禪宗由菩提達摩開創,但在六祖慧能之前都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經過慧能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革之後,最終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最大宗派,直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慧能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中國頂級的佛教哲學家。而慧能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他從文盲逆襲為禪宗六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揭秘】同為五祖弘忍門下的弟子,神秀與慧能有什麼恩怨?
    原因是說神秀在五祖將衣缽傳與慧能後,神秀對慧能展開追殺。神秀與慧能有什麼恩怨?但是現在許多研究者認為,其實當初神秀並沒有追殺慧能,原因很簡單。神秀怎麼也是一代大師,並不會為了這點小事就做出追殺的事情來。經過繼續研究發現,當初在嶺南追殺慧能的的確是神秀的門下弟子,但這件事情與神秀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