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2021-01-07 華夏經緯網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後傳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卷數品門均同,文字稍異,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唐抄本 六祖慧能傳

  ③流通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1],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動。與此本體例相同者有真樸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製序、宋郎簡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題下有「賜紫當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孫真樸重梓」)及金陵刻經處本(1929年刻)等。 

  ④高麗傳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疑即德異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萬曆二年(1574)重刊,光緒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異《略序》,記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統本及曹溪原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題名均與高麗傳本同。 

  ⑤明南藏本

  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題下有「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僧錄司右闡教兼鐘山靈谷禪寺住持淨戒重校」。不分品、卷。萬曆四十八年趙琦美所刻房山石經本與此同一體例,但題下重校人改為「明周至住山比丘圓載、西吳學人真程同校」。 

  內容提要

  壇經概述

  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

  其他版本的《六祖壇經》

  中心思想

  《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核心方法

  惠能大師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起心動念;無相為體,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系縛。 

  頓悟與漸悟

  於修行的次第上,一般說法認為惠能大師主張頓悟,其實是誤解。惠能大師認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是指佛與眾生的差異只在迷悟之間,但同時強調:「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明確指出了由迷轉悟有量變積累的過程,客觀地分析了頓悟與漸悟的關係。 

  淨土思想

  《壇經》還主張唯心淨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惠能大師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壇經地位

  《壇經》的思想對禪宗乃至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著作被尊稱為「經」的,僅此一部。 

  研究概況

  千餘年來,《壇經》被公認為惠能所說、法海所記。20世紀初,於敦煌文獻中發現了惠能的《壇經》及其弟子神會的語錄,《壇經》研究有新的發展。1930年以來,胡適據敦煌文獻,先後發表《菏澤大師神會傳》、《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認為《壇經》的作者不是惠能而是神會。1935年日本宇井伯壽著《第二禪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適之說。1964年日本關口真大撰《禪宗思想史》,認為《壇經》代表了社會的思想。1967年日本柳田聖山作《初期禪宗史書之研究》,更認為《壇經》中「無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說」等,是牛頭宗六祖慧忠所說,鶴林法海所記,神會晚年把經引入自宗,由門下完成。1971年在臺灣的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及《神會與壇經》,反駁了胡適的主張。近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時其中也有後人增益的成分。注釋有丁福保《六祖壇經[3]箋注》以及港臺學人的一些著作。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與《壇經》
    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  寶林禪寺,即現在南華禪寺,六祖肉身像至今供奉於寺內六祖殿內。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朝廷下詔諡六祖慧能為「大鑑禪師」。北宋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又分別加諡,其諡曰:「 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慧能,「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學佛人是修福慧,智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國王聽了,感嘆地說:「你解釋得很對!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因此,國王做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六祖慧能,六祖壇經懺悔有許多不同的儀軌,如大懺、小懺等,大悲懺就是念觀音菩薩的《大悲咒》並磕多少個頭來請求懺悔。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電影:六祖慧能傳
    》導演是李作楠  ,主演是凌波  金漢  梁修身  孫國明  劉瑞琪  王珏  劉尚謙  陸一龍  向雲鵬  郎雄  鳳飛颺  ,這個電影屬於劇情片,《六祖慧能傳》劇情簡介:六祖出世有二僧人至府送名,上慧下能,慧能三歲喪父,家貧失學,以賣柴為生。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製。這部禪宗經典終於以語音的方式現於世間。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此後,弘忍弟子神秀在北方弘傳北宗禪法,慧能在南方佛傳南宗禪宗,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唐經歷「安史之亂」(755~763)之後,依託朝廷的北宗衰微,而南宗通過走山林佛教的道路逐漸興盛,乃至在宋代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影響深遠。那麼,禪宗的宗旨、特色是什麼呢?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
  • 電影 《六祖慧能傳》
    阿端:昨天劉明慧老師組建了一個微信群,邀請山長講講《壇經》,今天就先送上《六祖惠能傳》這部早期電影
  • 三水國學│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中的唯美
    《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重要經典,記錄了惠能大師一生的經歷和格言,用唯美來形容它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聖嚴法師曾說:「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禪宗可謂匯集科學、哲學、文學、美學於一體,理論上自然可以有「唯美」的意蘊。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慧能大師開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於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並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其後,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的要義,編纂成《壇經》一冊。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六祖慧能大師眼裡的西方極樂世界
    很多修禪的人喜歡引用六祖《壇經》中「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句話來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否定淨土念佛往生一法。這是對六祖慧能大師的曲解,是在謗祖謗佛,罪過很大。既然當下就是西方,極樂就在心裡,自然無需去十萬億之外求,故慧能對使君說,「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慧能大師這種自性西方觀在後面展示得淋漓盡致。後面六祖主動問大家願不願見極樂世界,大家踴躍頂禮,紛紛表示願見。他們以為六祖會顯示事相上的極樂世界,結果六祖說的卻是心性上的極樂世界:「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 讀懂了《六祖壇經》首句話,你就開悟了!
    六祖《六祖壇經》中,六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呢?這就是禪宗最大的特色,六祖不做任何鋪墊,直截了當,一開口,就是禪宗最精髓的東西。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的這句話,就像平地裡一聲驚雷,相信當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如果拿到現在,又不是說法的場合,估計當場就炸鍋了。在六祖之前,從來沒有人敢這麼講,根本不用修行,只用自己家這顆心,就可以「直了成佛」。沒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難道沒有聽錯?的卻沒有聽錯,這是真的。不僅是真的,而且,這就是禪宗的立腳之處,是禪宗的根本宗旨。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而由慧能和神秀形成「南能北秀」、「南頓北漸」的格局,但最終在漢傳佛教領域,以慧能的「頓教」形成了主流。而慧能「頓教」理論,主要就是通過《壇經》傳述。  《壇經》,按照流傳系統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而敦煌本全稱則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境
  • 六祖慧能的傳奇人生,圓寂後留下兩則預言
    他的禪宗思想至今還在廣為流傳,是六祖慧能奠定了禪宗的主流地位,更是讓禪宗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傳播,同時六祖慧能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傳奇的一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得到五祖的衣缽傳承,成為了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