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苦覓《壇經》作麼生

  ——旅順博物館藏敦煌本《六祖壇經》發現記

  府憲展 呂瑞鋒     

   佛教東傳中國,帶來了印度中亞的思辨哲學、歷史語言、文化藝術等等精神營養,對中國文化傳統產生了重大衝擊。從東漢到唐代,就是佛教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生活相結合的過程。除了鳩摩羅什、玄奘等在翻譯過程中的漢化改造以外,最為重大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禪宗的產生和弘揚。

  禪宗從《金剛經》而來。從達摩面壁到五祖弘忍,漸成體系。而由慧能和神秀形成「南能北秀」、「南頓北漸」的格局,但最終在漢傳佛教領域,以慧能的「頓教」形成了主流。而慧能「頓教」理論,主要就是通過《壇經》傳述。

  《壇經》,按照流傳系統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而敦煌本全稱則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按照佛教文獻學的約定,凡佛所說,可稱之為「經」;僧人所說,則只能稱之為「經釋」、「論釋」,或總而言之為「中國撰述」。在所有的「中國撰述」中,唯獨《六祖壇經》被推崇為「經」,這是絕無僅有的。

  《六祖壇經》傳世,主要有晚唐的惠昕本、北宋的契嵩本、元代的宗寶本,等等。會有那麼多的版本流行,是因為禪宗「一枝五葉」,在唐代以後形成了很多宗派和分枝;然後各家根據自己的理解,甚至是為自我宗派的需要,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解釋。而通行版本在篇幅上縮減很多,在文字上錯漏、臆改也為數不少。

  直到敦煌「法海集記」本《壇經》出現,人們才認定形成於中唐的敦煌本才是最接近六祖慧能本意的版本。首先,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跨越了北涼到宋初,而法海本《壇經》多抄寫於五代,比行世的任何版本倒要早得多,從時間上也就最接近慧能和他的嫡傳弟子的講述;其次,敦煌本以一種原始草根的樣式呈現,大多未經嚴格的編輯整理,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語詞上都沒有經過一般文人的潤飾,更沒有經過派系中人的篡改填充;再次,敦煌本篇幅大於通行本,而增益部分所表達的內容,也是和慧能時代的事件相關,早於後期通行版本形成之前,是確有其事、確實可信的。

  比如說,最為著名的「悟道偈」:敦煌本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至惠昕本、契嵩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惹)塵埃!」其中第三句,敦煌本是「佛性常清淨」,是貫穿整部《壇經》的思想基礎。就是說,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自己心中,不應到外面去尋找,而只要從內心去尋找。當然,要尋找、發掘出自己內心的佛性,對於不是「上智」之人,還要堅定修行。慧能肯定了「佛性」就在自己心中,自己心中就有佛性,問題是如何認識它、開掘它;而惠昕本、宗寶本否定心中有佛性,甚至認定心中「本來無一物」,完全違背了慧能的本意。由此可見,敦煌本《壇經》對於中國佛教哲學的撥亂反正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自1900年敦煌藏經洞開啟以後,陸續發現敦煌本《六祖壇經》有五件寫本。其中比較完整的有英國國家圖書館藏的斯坦因收集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完整本和一個殘片、旅順博物館(即日佔時期的所謂「關東廳博物館」)藏本,還有同樣經歷沉浮的敦煌市博物館藏本。

  早在1911年秋至1912年春,日本大谷探險隊吉川小一郎、橘瑞超在敦煌掠取了七百多號敦煌寫本,其中就包括《六祖壇經》;1916年部分寫本被運到旅順;1920年最早被著錄在《關東廳博物館一覽·古經類目錄》中;1935年後形成的《大谷光瑞氏寄託經卷目錄》後發表了《六祖壇經》的三張照片;1937年出版的《新西域記》所附《關東廳博物館大谷家出品目錄》中進一步說明了其葉數為「四十五枚」;1945年至1951年蘇聯紅軍接管旅順;1951年中國政府收回旅順,在1951年《敦煌寫經缺目》中首次記錄「未能找到的敦煌遺書」中包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由此引起中外學者的高度關注,期望能夠找到這個本子。1989年日本龍谷大學公布了《壇經》的三張照片,進一步引起了學界的關注;1994年,潘重規先生在《壇經新書》中刊登了此三張照片用以校勘,而更加被認為原書已經亡佚,此三張照片成為唯一留存。

  正在國際敦煌學界和佛學界遍覓無計的時候,旅順博物館傳來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2009年,長期被認為已經亡佚的旅博本《壇經》,在沉寂於普通庫房幾十年之後,再次被發現。後來得知,這些年來,旅順博物館特別注重基礎建設,為此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大規模的摸底普查。由於這一契機,旅順博物館王振芬從古籍庫房發現了這件珍貴資料。旅順博物館進行基礎調查,為這一「再發現」提供了契機;而王振芬長期關注、研究館藏文物,特別是長期掛念著這件「遺失」的《壇經》,則成為這次「再發現」的必要條件;兩者會合,使這次「再發現」成為可能。

  旅博本《壇經》為縫繢裝,外觀呈長方形,寬約14.3cm,縱約27.4cm強,厚約1.15cm。合計是108半葉,54折。冊子中實際抄寫兩部典籍:前部是《壇經》,後部是《大辨邪正經》。兩部典籍的首尾均完整,均存有首尾題。

  以往研究者僅憑三張照片了解旅博本,並對它進行研究。其中,方廣錩利用首葉照片上首題的書寫形態及上面的符號標註,研究了敦煌本《壇經》首題的書法格式。也有學者依據帶題記年款的照片,考察旅博本與其它敦煌本《壇經》的先後關係,得出不同的結論。由於照片提供的信息較少,且照片本身質量不高,引起研究者對旅博本的一些誤解。比如,有人根據後兩張照片,認為旅博本文字書寫較亂。實際上這兩張照片是旅博本上《大辨邪正經》結尾、題記與附錄,本身內容雜亂,且夾有雜寫,並非《壇經》正文。旅博本原件的面世,可以讓我們改變以往以偏概全的缺陷,全面把握旅博本提供的各種研究信息。

  從文獻完整性講,5個敦煌本中,英藏本、敦博本、旅博本均首尾完整,故此研究價值最高。北本其次。北殘片文字最少。

  從文字書寫質量講,敦博本、北殘片最為規整,旅博本次之,北本又次之,英藏本最差。以往人們對敦煌本《壇經》有劣本之譏,實際皆源於英藏本。如果他們面對的是敦博本、旅博本,就不會有這樣的評價了。

  從文字準確性講,應該說,諸本各有優劣。抄寫最規整的敦博本,錯誤也不少。敦博本面世以後,不少研究者為其規整的外觀所迷惑,整理時一切以敦博本文字為依據,已經造成一些消極後果。就旅博本與敦博本比較而言,可以發現旅博本有些文字,明顯優於敦博本。

  如:旅博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姓(性)體清淨。」敦博本此處脫「是無相」三字,從上下文看,意思顯然不完整。

  又如:敦博本:「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敦博本此處脫「不著一切法」一句,從行文對仗到經文內容都說明敦博本有脫漏。

  由於均為寫本,所以,旅博本本身並非沒有錯漏。但是經過初步對比,我們發現,旅博本是5個敦煌本《壇經》中文字脫漏最少、錯誤最少的文本。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旅博本是5個敦煌本《壇經》中唯一帶有硃筆分段記號及硃筆斷句的文本。古代的禪宗僧人、古代的敦煌僧人到底怎樣理解《壇經》,旅博本的分段與斷句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鑰匙。這是其它任何一個本子所不具備的。可以設想,旅博本的面世,不僅終結了對此版本的百年尋索,可以將敦煌本《壇經》的錄校整理及其研究,將早期禪宗研究向前大大推進一步。

  不妨一提的是,1991年10月,我隨上海古籍出版社魏同賢社長到旅順博物館調查敦煌吐魯番文獻,順便了解一下館藏古籍和檔案。19日,我在館藏普通古籍目錄中發現有一本「六祖壇經,五代抄本」,就要求提出來翻看。當時本子上記錄了館藏編號519和登記號15519,館藏登錄為「後周線裝本寫經」,「顯德五年法海集惠能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由於需要查看的材料很多,尤其是新疆的寫本,所以就放下了。

  這本書的裝幀比較特殊,和一般蝴蝶裝不同,紙張也不是明清常用的,所以我總是心存狐疑。尤其是《壇經》流行以刻本居多,有這麼一個寫本,無論如何,十分珍貴。1993年,當我見到法國漢學中心敦煌小組的吳其昱先生之後,說出了我的狐疑。吳先生十分敏銳,讓我詳細描述了這個抄本的情況。他說:「如果就是大家所講的已經佚失的那一本,那太重要了。那就是存世《壇經》的第五本!」

  此後轉道俄羅斯,我和俄羅斯學者孟列夫談論了很多關於《壇經》的話題。還向伊爾庫茲克藝術博物館館長伊琳娜詢問旅博本《壇經》是否會保存在那裡。伊琳娜說完全有可能,但是,該館多少年前一場大火,藏品完全找不到了。真是讓我絕望。1995年,我從孟列夫藏書中看到了潘重規的《壇經新書》,後面附錄了三張大谷探險隊拍攝的旅順博物館藏《壇經》的照片。我忽然意識到,所謂「遺失」的旅順博物館藏本應該沒有被蘇軍帶到伊爾庫茲克,會不會就是我曾經在旅順博物館庫房親手摩挲的那一本呢?但是此後我一直沒有機會再去旅順。

  我還和敦煌學界的一些老朋友說起此事,並且提供了館藏號,希望他們有機會查實一下。有一次,聽說社裡同事要去大連,我趕緊複印了大谷探險隊的三張《壇經》照片、抄錄了當時查到的藏書編號交給他們,希望無論如何到旅順博物館核對一下。我懷著可以一錘定局的期待等候了一個星期,但是,由於事務繁忙,他們改變了行程,最終沒有去旅順博物館。此時我幾乎心灰意懶,也許,這本根本就不是大谷探險隊的那一本,也許,我只是疑神疑鬼的猜測?直到2010年的夏天,同事呂瑞鋒在網絡搜索到旅順博物館藏《六祖壇經》發布的消息,我二十年的狐疑終於一掃而光。更沒幾天,我聽到了旅順博物館王振芬副館長打來的電話,詢問我們對出版館藏《六祖壇經》是否有興趣。我幾乎沒有聽完王館長的話,就迫不及待地搶著把1991年曾親眼看到這個抄本直到和吳其昱先生的談話等都說了。王館長也十分振奮,沒有想到居然會有這麼長期的關注,居然會有這樣深的了解,居然此中有那麼多的曲折。

  這並非是我個人的求索,1976年,日本柳田聖山主編《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自然未能收錄旅博本;1991年,方廣錩、尚林、榮新江撰寫了《中國藏「大谷收集品」概況》,也搜尋過旅博本《壇經》,可惜沒能找到。而此後楊曾文、潘重規、周紹良、郭朋、榮新江、鄧文寬以及佛教界丁福保、星雲、淨空等都整理標點或講述過《六祖壇經》,都未能親睹旅博本,可見旅博本《壇經》是學術界的共同的焦慮和期待。

  用一句公案話語說,如此作天作地地尋覓,「作麼生(為什麼,怎麼做)」?無言可對,僅作一默。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生活禪語 |《六祖壇經》傳承的傳奇故事
    它是從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六祖壇經》的殘本,有人稱它為「古本」。在五代末、北宋初,敦煌地區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動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只能是根據文字較多的本子,從自己的需要出發,摘錄出一個本子,作為個人讀誦之用,並非全部地抄寫。應該說這個本子是一個摘要本,這個本子比我們現在講經用的本子大概要少一半,只有九千多字。當時伊斯蘭東侵,進入敦煌工區。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說:「諸佛出現,猶示湼槃;有來有去,理亦常然。」徒眾問:「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六祖回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眾又問:「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六祖說:「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眾又問:「後莫有難否?」六祖說:「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 讀懂了《六祖壇經》首句話,你就開悟了!
    六祖《六祖壇經》中,六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呢?這就是禪宗最大的特色,六祖不做任何鋪墊,直截了當,一開口,就是禪宗最精髓的東西。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慧能可是,六祖到底是否說過這句話呢?經文中明明就寫著這句話,為什麼還會有這個疑問?這就牽涉到《壇經》的流傳問題。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製。這部禪宗經典終於以語音的方式現於世間。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並因此而密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楞嚴經》中所說的「前塵虛妄相想」,它會成為一種影像落在於意識中,而成一種內在的有相法塵,成為一種障道的因緣。
  •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的佛經嗎?怎樣的才能稱為佛經呢?
    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別卷15冊,含圖像12冊,總目3冊。可以看到,《大正藏》的正藏部分也基本上是中國各版本《大藏經》的主體部分,前面的經、律、論三藏為印度譯典,後面的雜藏為中國著述。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境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文 / 莊生曉夢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四祖寺方丈淨慧老和尚:六祖壇經》裡指出有三十六對,把三十六對都能很好地運用了,就能破除這些執著。所以《六祖壇經》的第一個頌子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重點不是否定菩提樹,也不是否定明鏡臺,而是要我們破除執著。執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數百位聽眾現場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禪寺)2019年5月15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舉辦了第九講「《六祖壇經》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六祖壇經》中的精華10句,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惠能(638~713年),中國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範陽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唐貞觀十二年生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1、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2、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 《六祖壇經》禪機解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讀《六祖壇經》禪機|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