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的體例,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體,講歷史經過;後面的一部分是他與弟子間的問答對話的語錄。
像《六祖壇經》這樣的書,肯定不是六祖大師本人自己寫下來的,而是他在說的時候,當時有人作筆記。不像今天這樣,我在這裡講說,底下有人錄音。如果當時有錄音的話,我想《六祖壇經》可能有一百多個這麼厚。他說的話肯定很多,不可能只有這麼兩萬字,二十萬字也不止,起碼有兩百萬字,所以是非常可惜,當時未能把六祖大師全部的思想都記錄下來。雖然這樣,它的內容依然是非常地豐富。是誰集錄的呢?門人釋法海集錄。
這位法海,不是「水漫金山寺」中的法海,那位法海是晚唐時期的人。這位法海是廣東曲江人,就是六祖在曹溪南華寺附近的一位弟子。
這個《壇經》的本子,是由他作的記錄。因為只可能由一位廣東人來記,為什麼呢?假使一個湖北人就不行,他聽不懂。
關於《六祖壇經》的版本,一直有很多爭論。我們現在用的本子叫「流通本」,它是在佛教界流通較廣泛的本子;社會上還有一種本子,能夠買到的,叫做「敦煌本」。它是從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六祖壇經》的殘本,有人稱它為「古本」。
在五代末、北宋初,敦煌地區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動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只能是根據文字較多的本子,從自己的需要出發,摘錄出一個本子,作為個人讀誦之用,並非全部地抄寫。應該說這個本子是一個摘要本,這個本子比我們現在講經用的本子大概要少一半,只有九千多字。當時伊斯蘭東侵,進入敦煌工區。當時敦煌地區是內地佛教文化的發源地,是佛教文化的重鎮,那裡被稱為西域各國,即現在的新疆地區。但自從伊斯蘭侵入之後,強迫所有的佛教徒改變信仰,把那裡的佛教全部地摧殘了,所有的寺廟都被燒掉,所有的經書被焚毀。唯獨只有幾個有心人,在兵慌馬亂倉皇之際,把各個寺院抄寫的經書,亂七八糟地堆在一個石窟裡。由於那裡的氣候乾燥,經過幾百年也沒有爛。堆好之後,用磚頭封住,糊上泥,再在外面畫上一幅畫,就這樣保存了很大的一部分佛經。這其中,就有一兩本《六祖壇經》的抄本。
一直到本世紀光緒十年至二十年間,有一個老道發現了這個藏經洞。他是怎麼發現的呢?他經常坐在那個地方抽旱菸,抽完之後,就把菸袋在牆壁上磕兩下。他天天磕、天天磕,今天在這裡磕兩下,明天在那裡磕兩下。有一天,他就發生了懷疑,因為在某一個地方磕,響聲是實在的,在另一個地方磕,響聲是虛的——裡面有個洞,響聲就是虛的。所以他就產生了懷疑,是不是裡面有個洞呢?時間久了,他不放心,決定把它打開看一下。有一天晚上,他就從旁邊拆下一塊磚,果然裡面有東西。他點上蠟燭一照,嚇了一大跳!裡面竟然有那麼多的經書,一卷捲地堆滿了一洞。他一下子大喜過望:裡面竟然有這麼多的寶貝!因為在當時,已經有一些西方人在那裡探險,搜羅中國的文物、寶貝。這個老道發現這個洞以後,很快就與當地的縣官說了,並且從其中偷了幾卷出來送給縣官。那個縣官一看到,感到這可了不得,這些都是一千年以上的寫經!他就不斷地找老道來要,要到之後,就賣給那些西方人。為什麼敦煌石窟中的東西會流失到大英帝國博物館、蘇聯的博物館、法國的博物館、日本的博物館?就是因為當時有好幾個國家的探險隊在那裡搜羅。這個縣官,今天賣一點,明天賣一點,賣到的錢用來抽大煙。後來這個老道也懂得了,這些東西可以拿去賣錢。他也就拿去賣,並且把那個外國佬帶到那裡,讓他自己去挑。這樣,好東西外國人都挑走了。後來,清朝政府知道了這件事,就趕緊下命令,把藏經洞裡面所有的東西,用幾個麻袋裝好,一起運回北京。當時是用馬車拉的,一邊走一邊掉,拉回到北京就沒有了多少,全都是殘缺不全的。這真是一場文化劫難!現在不是有一個敦煌學嗎?
敦煌學就是在這藏經洞發現以後,為了研究那裡邊所收藏的中國典籍——以佛經為主的一門學問。
在這一份文化寶藏中, 不僅有佛經,四書五經都有,並有許多是在中國已經失傳的東西。比如民間說唱一類的俗文學也很多。《六祖壇經》也在這個洞裡面藏有兩本,是兩個卷子,紙摺疊起來的,很長,但是是殘本。現在的許多人,就認為那個本子是最真實的,因為它在那個洞裡藏了八九百年。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那是一個文化非常落後的地方,人們為了自己的應用,才有這樣一個節略本,恰好被收藏在那裡了。如果用那樣的一個節略本,來否定現在這個內容詳細的本子,沒有理由。
為什麼說沒有理由呢?因為六祖說法在曹溪,而六祖的衣缽(他吃飯的缽、穿的衣服、皇帝賜給他袈裟)都在曹溪保存下來。那麼,作為他的法語,作為他的語錄,沒有理由不在曹溪保存下來。因此,才有一個本子叫做《曹溪原本六祖壇經》。
現在學術界都否定那是從歷史收藏的角度來考慮的,但是我個人堅決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我也曾經寫過幾篇文章,與他們進行過一些辯論。講到《六祖壇經》的版本,日本人曾經印了一個《六祖壇經諸本集成》,把《六祖壇經》所有的版本匯集到一起成為一個本了,裡面一共有十三種版本之多。因為在古代,經本是抄寫的,不免這個和尚抄一次,少兩個字,那個和尚抄一次,又多兩個字,所以才弄得各個本子不統一。一直到宋朝有了木刻版以後,六祖大師的《壇經》才真正穩定下來。我們現在所用的,基本上就是曹溪原本。我認為這個本子最真實、最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