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話 代序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2021-03-02 虎窟禪寺

  

      六祖壇經講話

  代序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一九八九年國際禪學會議主題演說講於佛光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佛光山承辦國際禪學會議,會議主題為「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由星雲發表主題演說,至感榮幸!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甚麼神奇玄妙之理,禪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能、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練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記憶。」

  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若人識得娘生面,山花野草總是春」。茲以「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為題,分四點說明,就教各位!

  一.禪的人間社會性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名相;可以說人間處處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像發電廠的光電一樣,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

  說禪有人間的社會性,因為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禪是社會大眾共有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溝通了古今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禪門一千多則的傳燈公案,不但玄奧,而且美麗。那些禪話裡,處處都說明了禪者從矛盾中,見解如何去統一;從差別中,思想如何去融和;從分離中,精神如何去相依;從人我中,兩心如何去相通!

  僧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答說:『何不向無寒無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無暑處?』

  洞山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僧反駁道:『你不是說到一個既不寒又不熱的地方,為什麼又寒殺熱殺呢?』

  洞山終於進一步的說道:『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你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鍊你自己!』

  所以禪者不逃避人間,永遠活躍在社會每一階層,在寒暑冷暖、榮辱苦樂、貧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動心。「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就是禪者人間的社會性格。

  「春城無處不飛花」;同樣的,「人間到處有禪機」。從許多禪的名稱,可以看出禪的社會性,如禪食、禪衣、禪床、禪座、禪燈、禪味、禪話、禪行、禪悅、禪喜、禪友、禪眷、禪用、禪心、禪人……等,人間社會裡,哪裡裡沒有禪呢?

  真正的禪者,山林水邊,陋巷鬧市,不分僧俗,不計男女,人人可參禪,人人可問道,所謂「一缽千家飯,禪僧萬裡遊」。禪者的雲遊行腳,就是那麼人間化、生活化、社會化!

  禪者的社會,亦即是禪者所住的禪林,他們對工作和合分工,他們在同道間參訪互助;他們修持中嚴格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裡樸素無華,心地上統一歸真。今日人間社會上,流行著不少的病態,如:緊張、功利、自私、狹窄、執著、暴力、虛偽、傲慢等,急需要禪者安祥、放下、大公、寬廣、空無、慈悲、統一、集中的良方來對治,這有賴各位學者專家推動,方始為功!

  二.禪的時空普遍性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在禪裡,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沒有現象的變化。禪是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因為禪者對時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禪者的修證,不重成佛,只重開悟;千年闇室,一燈自明,只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辦?所以禪者修證悟道以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以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

  茲舉如下數則詩偈,皆可明禪定皆一: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內定)。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說到悟,那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是透過禪定可以體驗的,可以說悟才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因為悟,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恆,可以體會出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裡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裡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禪師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開悟了!我開悟了!』

  一寺大眾都被他吵醒,歸宗禪師嚴肅的問他:『你悟的什麼?』

  智通毫不遲疑的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妙了!師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證悟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瞭然。石頭希遷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寬禪師的「道在目前」,都是說明禪的時空是普遍性的。

  溈山告誡石霜:『莫輕一粒,因為百千萬粒皆從此一粒生!』

 

 三.禪的自尊規範性

  禪,是絕對的超越,絕對的自尊,在禪者的口中「魔來魔斬,佛來佛斬」,絲毫不留一點情面;「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黃檗禪師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以及臨濟的「既不禮佛,又不禮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麼仇恨。其實有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覺世尊的禪道相應。

  禪者雖重視師承,但六祖大師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更為所有禪者效法。蓋禪者直下承當,以表示對自我的尊重。詩云:「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由此可見一個參禪者為了求真的精神,雖然八十歲的高齡,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個禪人,他的修行,應該注意下列四點: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好像迷失了自己,只一味的乞求於別人的幫助;一旦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獨立擔當。對這種「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的人,禪者自我尊重,應是現代人的一帖良方。

  禪者也非常重視自我的約束,自我的規範。自從六祖大師的行化大開以後,馬祖創建了叢林,百丈建立了清規。千餘年以來,沒有一個禪者不守清規的。下列原則,是他們最重視的規範:

  自食其力維持生活不可傷害修道禪人

  不壞團體家風信譽不自宣說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發心作務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質生活越淡越好重視師承豎立宗風

  因為禪者重視生活規範,從不到處生是弄非,今日這個脫序的時代,應該學習禪者的榜樣!

  四.禪的生活實踐性

  我們本次會議的主人翁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從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樁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離開了生活,固然沒有禪;離開了作務,更無法深入禪心。自古以來,像百丈的務農、雪峰的煮飯、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悅眾、百靈的知浴、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等等,處處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的實踐。

  有人問趙州禪師:『什麼是禪法?』趙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問什麼是禪法?趙州告訴他去掃地。因此學者不滿,責問趙州難道洗碗掃地以外沒有禪了嗎?

  趙州不客氣的說道:『除了洗碗掃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還有什麼禪法?』

  有源律師請教大珠慧海禪師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飢時吃飯,困時睡覺。』

  有源不解的說道:『那每一個人每天不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別人吃飯,挑肥揀瘦,不肯吃飽;別人睡覺,胡思亂想,萬般計較。』

 

 現代人的生活,普遍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為快樂,其實閉起眼睛來的觀照禪心,那才是快樂的泉源。

  今日社會,每個人都想發財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發了財,他過的生活並不快樂,有夫妻兒女,煩惱更大。還有不歡喜別人的擁有,不愛見別人的快樂,成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惱。如能實踐禪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實踐禪的服務喜悅的生活,則當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禪人了。

  剛才我向各位報告的「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我講的第一點是「禪的人間社會性」,第二點是「禪的時空普遍性」,第三點是「禪的自尊規範性」,第四點是「禪的生活實踐性」。我只是做一個引言,更精彩的,則有賴各位發表的高論。

  祈求三寶加被各位福慧雙增!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在邁入廿一世紀的今日,學禪已蔚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禪」被列為訓練太空人的課程之一,因為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禪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不容易打發。《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 六祖慧能與《壇經》
    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  寶林禪寺,即現在南華禪寺,六祖肉身像至今供奉於寺內六祖殿內。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朝廷下詔諡六祖慧能為「大鑑禪師」。北宋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又分別加諡,其諡曰:「 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 【星雲大師全集】六祖壇經講話3
    文/星雲大師五、《壇經》的見性成佛《壇經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據中國民族報報導,毛澤東在眾多經書中唯獨欣賞《六祖壇經》,多次要工作人員找來閱讀,而且經常帶在身邊,並把其中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聽。  《六祖壇經》,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的空靈名句,正是出自六祖慧能。  著名誦經人李罕用近一個半月時間,完成了欽賜龍藏版《六祖壇經》的語音錄製。這部禪宗經典終於以語音的方式現於世間。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 《六祖壇經》中的精華10句,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惠能(638~713年),中國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範陽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唐貞觀十二年生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1、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2、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數百位聽眾現場認真聆聽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上海玉佛禪寺)2019年5月15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舉辦了第九講「《六祖壇經》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寶本四個版本,雖然內容稍有差異,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人生第一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先說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們之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為僅僅是通過現象看現象,而沒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質。無著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裡面說:「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煩惱即菩提。」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原標題: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
  • 生活禪語 |《六祖壇經》傳承的傳奇故事
    《六祖壇經》的體例,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體,講歷史經過;後面的一部分是他與弟子間的問答對話的語錄。像《六祖壇經》這樣的書,肯定不是六祖大師本人自己寫下來的,而是他在說的時候,當時有人作筆記。不像今天這樣,我在這裡講說,底下有人錄音。如果當時有錄音的話,我想《六祖壇經》可能有一百多個這麼厚。
  • 【摩西哲學】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六徂壇經》也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為《壇經》,是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大弟子法海禪師集錄而成的。共分十品。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文 / 莊生曉夢提起禪宗,人們總會想到參悟話禪,想到見性成佛,而禪宗的這部經典《六祖壇經》就是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一部經典。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筆者在初讀這本經典的時候,縈繞在心頭的倒不是如何去修行,如何可以成佛,反而是從其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懷讓禪師一言不發,就拿出一塊磚頭,在馬祖大師身旁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的佛經嗎?怎樣的才能稱為佛經呢?
    文/羅長新經常看見有人這樣說:《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寫的佛經。這種說法,在網際網路上搜一下有一大批。做為中國人,確實讓人有一種民族自豪感。那天因為一個朋友問起《壇經》,又提到這個話題,我也很想談一談,那麼《六祖壇經》到底是不是佛經呢?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道信又引《大般若經》,進一步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在「念」的意義上,他的觀點無疑與六祖「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壇經(宗寶本).般若品》)和「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壇經(宗寶本).定慧品》)一脈相通。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