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2021-01-07 大茶經

禪修靜坐,就是或求安心,或求佛道,所謂的佛道,就是成就無上的覺悟,那就別忘了古賢聖人留下的智慧,這一點在我國史上都有相關記載。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

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

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懷讓禪師一言不發,就拿出一塊磚頭,在馬祖大師身旁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馬祖道一看到此景,便詢問他師父,此是為何?懷讓禪師回答:「磨作鏡。」馬祖道一頓時好笑:「磨磚豈得成鏡耶?」懷讓禪師便抓住機會反問馬祖:「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

馬祖道一仍滿臉疑慮地又問:「那如何才能開悟成佛?」懷讓禪師便開導他說:「如果一個人所駕的車停下來,要使車繼續行走,你是打車還是打牛?」馬祖道一聞聽後便大悟。

看完以上公案,我們在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開示的記錄。壇經記錄,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國師慧安及神秀大師受邀入宮問道,兩位即極力推薦了惠能大師。太后武則天即下詔書派遣薛簡去求法。

《六祖壇經》原文: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壇經原文大概意思是薛簡說:京城裡的禪門大德都說:「想要體會佛道,必須要坐禪習定;不憑藉修禪習定而能夠得到解脫,這樣的人還沒有出現過。不知道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惠能大師說道:道要從自心去悟,怎麼可能從長期打坐而得來呢?佛經上有說:「如果有人想從坐臥「相」見到如來,這就是行邪道。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是「無所來,也無所去」。無生無滅就是如來的清淨禪,諸法空寂就是如來的清淨坐。究竟的真理本來無有一法可證,哪裡還有什麼坐或不坐呢?

從《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說言,我們在看馬祖道一的公案,我們在去理解,想要使車子順利到達目的地,如果車子不走,問題肯定不在車子,而在拉車的牛;同理,惠能告誡世人:「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也就是說,我們參禪悟道時,若過於執著於坐禪的儀式,是心外求法,所以惠能大師說:「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也就是說,我們在修持打坐時,只有從心去體悟,去除一切執著,「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就是頓悟自心本來清淨,與佛無異,心即是佛,就是所謂的「如來清淨禪。」

由此,我們在禪修靜坐時,也不要過於追求某種境界的同時,也不要去過於上求智慧,由此我們的意識就會產生種種妄念,心自然也難安。想要在禪修靜坐中修得智慧,在我們懂得有幫助同時,就有精進不一,不要去摻雜太多思想。

我們應當更懂得善用其心,才是最重要的,懂得善用其心,我們在禪修靜坐中就能得到的更多,懂得善用古人的參禪方法,我們在禪修靜坐就更加受用,讓自己更加安心自如!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惠能恭敬地回答說,「弟子是嶺南的新州百姓,從遠道跨涉前來禮拜大師,只懷著一個最大心願只要求作佛,其他別無所求」。所謂作佛,就是圓成佛果,大徹大悟的意思。凡是斷除一切妄想迷惑,開了真知真覺,所作所為,都是清淨湛然的菩薩萬行,這樣才可以成佛。要想成佛,重要的是發心作願。願成佛道而後願度一切眾生,證得佛法真諦,破除魔怨和斷除無明煩惱。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 | 王德峰教授講述《壇經》的智慧
    的智慧」講座。首先,王德峰教授帶領大家回顧了《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中六祖惠能大師開示志徹法師的這則公案。接著,王德峰老師給大家講述了有關於神會法師的公案。神會法師時年十三,從玉泉神秀大師那邊前來參拜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問遠道而來的神會法師,何者為他的本來面目。神會法師回答:「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神會法師反問:「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 【星雲大師全集】六祖壇經講話3
    》的主體―六祖於大梵寺升座,演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和自性三寶,確立了南宗禪「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今以下列四點,略說六祖的行誼:求法具有大行力:惠能大師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誠的布施,遠從南方的廣東前往湖北的黃梅縣,整整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此千辛萬苦的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五祖弘忍的法堂。這時,不僅沒有得到五祖的一句安慰,反而被恥笑「獦獠身怎可作佛」。如果惠能大師不具有普賢菩薩的大行力,怎堪受得起如此的謾罵和恥辱?
  • 恭逢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今日2020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初三,恭逢禪宗六祖惠能圓寂紀念日!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
  • 六祖惠能大師的逆襲人生:從一字不識的樵夫到禪宗一代祖師
    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一場對答,初顯智慧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聽到有人口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有所悟,決心前往黃梅禮佛求法。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後傳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寧寺本及大乘寺本,題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卷數品門均同,文字稍異,書前無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唐抄本 六祖慧能傳  ③流通本  題作《六祖法寶壇經》[1],前有德異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師緣起外紀》,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動。
  • 《六祖壇經》釋義第4課,智慧品4-4
    【《六祖壇經》釋義  智慧品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這裡的「萬法」,指的不是萬事萬物,而是佛法。
  • 修學佛家戒定慧,應用到禪修打坐!
    古人的智慧教導都有一定的意義所在,好比我們禪修打坐,不一定要在寺院道場上才能修習。我們居家修行的人,同樣在家可以精進修持。但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修習的方法較多,特別是佛家弟子,更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的就是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例如,我們誦讀的《心經》和《金剛經。》
  • 【摩西哲學】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六徂壇經》也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為《壇經》,是由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大弟子法海禪師集錄而成的。共分十品。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今日2020年3月2日(農曆二月初九)禪宗六祖惠能誕辰紀念日!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環境潮溼,六祖惠能的真身卻依舊端坐不壞,供後人瞻仰。
  • 6.為什麼叫「惠能」呢?丨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六祖法寶壇經略序唐釋法海 撰大師名惠能。六祖大師名字叫惠能,父親姓盧,是廣東新州的百姓,也就是鄉下人。祖籍是範陽,範陽大約是在中國的北方,他原來祖籍是北方,遷移到嶺南做新州的百姓。父親的名字,叫行滔,母親是李氏。他父親的家裡很貧寒,所以六祖大師沒有錢念書。
  • 千年懸案:六祖惠能大師是文盲嗎 ?
    認為惠能大師在聽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後,心有所悟,往黃梅,求法於五祖座下,因為他根深機利,得五祖心法與衣缽,成為永恆不朽的一代宗師,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之奇葩。惠能大師真的是一個文盲嗎?饒宗頤教授的「六祖與新州」和淨因法師的「惠能之南禪」的講座,可以給大家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六祖並不是目不識丁,而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三句偈言,句句直指人心,當下立地成佛
    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也是唯一的例外,那就是《六祖壇經》,這乃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留下的經典,而且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惠能大師同樣也是「述而不作」,是弟子們集結的。而《六祖壇經》可以說包含了太多太深的智慧,今後我有空會寫系列文章來從頭到尾細細的分享這部經的心得,這裡只挑三句最有代表性的偈言,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 三水國學│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中的唯美
    《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重要經典,記錄了惠能大師一生的經歷和格言,用唯美來形容它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聖嚴法師曾說:「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禪宗可謂匯集科學、哲學、文學、美學於一體,理論上自然可以有「唯美」的意蘊。
  • 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惠能大師傳奇
    01引子椐《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記: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惠能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今湖北黃梅市郊)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惠能大師於東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處得法並受衣缽後,恐其資歷太淺,難以服眾,遂命其遊歷江南,傳播佛法。 六祖南行,果遭不明人士追殺,乃於嶺南避於獵人隊中,凡經十餘載。三十九歲那年(公元767年)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印宗法師主持下剃度出家,成為六祖。
  • 《六祖壇經》:人生三境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