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師的逆襲人生:從一字不識的樵夫到禪宗一代祖師

2021-02-13 祖道影

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


一場對答,初顯智慧

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聽到有人口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有所悟,決心前往黃梅禮佛求法。他安置好母親,歷經三十餘日,終於來到黃梅禮拜五祖,跟五祖進行了一場充滿智慧的對答。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獦獠 gě ?liáo,意為打漁砍柴的夷蠻)

惠能的回答,直契佛法的核心,佛法講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惠能雖一字不識,對佛法卻有著非凡的根性。

在這次問答中初顯智慧,這也讓他受到五祖的重視,安排他到後院碓房劈柴舂米,在日常俗事中修行,為後來的「頓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首禪偈,見性成佛

惠能能夠得五祖傳法,繼承祖衣,成為禪宗六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一首偈子。在黃梅五祖寺,惠能勤勤懇懇舂了八個月的米後,五祖弘忍大師集合門人,讓大家依據各自的修行體會,各作一首禪偈,以此來確定禪宗衣缽繼承人。

在寺院裡德高望重,呼聲最高的教授師神秀禪師,在眾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令人誦讀此偈,說依此修行可免墮惡道,有大利益,但對於神秀禪師,五祖囑咐: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令他再作一首新偈子。

還未出家受戒的惠能,聽到有人在誦念神秀的偈子,覺得神秀的偈語,雖然也有利於修行,但還未能契悟佛意,領悟心性空寂的道理。於是也作偈一首,請人代為書寫在牆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偈語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認為只要不斷修行,就能達到覺悟成佛。而惠能的偈子,認為自己的身、心,以及萬事萬物都是空幻不實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

最終,惠能憑藉這首禪偈,憑藉自己對佛法洞徹的理解,贏得了五祖的賞識,得以繼承衣缽和法脈。


一次點撥,了悟自性

在惠能寫下偈子的第二日,五祖悄悄來到碓坊,見惠能仍如往常一樣在舂米,便問:「米舂熟了嗎?」

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暗喻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只待師父的點撥。,惠能心領神會,當夜三更來見五祖,五祖當即為他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惠能言下大悟對五祖說了五句話: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五句話肯定了自性的重要,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五祖知道惠能已經了悟了本心自性,當即授予衣缽,贈他一首偈子: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並渡他過江,囑咐其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於出來弘法,以免遭人迫害。

一句禪語,折服眾僧

惠能得法後,遵循五祖教誨南歸隱遁,躲避於獵人隊伍中,遇適宜時機潛移默化演說佛法。

隱身十餘年後,惠能見因緣成熟,決定出山弘法。當他來到廣州法性寺時,正值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時有微風吹動經幡,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惠能即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句話折服了在場的僧眾,印宗法師覺得惠能非平凡之輩,便請他到禪堂探問深義。惠能即拿出衣缽,表明自己傳承人的身份,印宗法師便為惠能剃度,並拜惠能為師。

一具肉身,千年不壞

從此,惠能便在嶺南一代弘法,大倡頓悟法門,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逐漸成為佛教禪宗的正系。六祖惠能一生說法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唐先天二年,即將入滅的惠能大師,回到自己的家鄉廣東新洲,在新洲大國恩寺打坐入定,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吾行矣」,坐化圓寂,留下金剛不壞的肉身。

後來真身從新洲迎回曹溪寶林寺,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韶關南華禪寺。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廣東氣候炎熱,環境潮溼,六祖惠能的真身卻依舊端坐不壞,供後人瞻仰。

一部經典,流傳後世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說才稱為「經」,但《六祖壇經》是唯一的例外,可見這部經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六祖壇經》是一部由其弟子法海等禪師,以惠能大師講經為核心,依據其言行開示匯集而成的,是佛教唯一一本中國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稱之為經的禪宗著作。

《六祖壇經》可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紹自己得法傳法的事跡,並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介紹六祖惠能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壇經》的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內容豐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闡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頓悟成佛的思想。

電影《六祖惠能傳》

相關焦點

  • 恭逢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今日2020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初三,恭逢禪宗六祖惠能圓寂紀念日!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
  • 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如何讀經,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寫的?
    許多人不相信: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來的?真的可以不用窮盡浩瀚佛經,空想頓悟而成佛?仔細一想,惠能大師這「一字不識」有很大的問題。一、 惠能真的一字不識嗎?二、 一字不識,如何學佛?據《壇經》記載,惠能年輕時靠賣柴為生,一日送柴火至一員外家,聽員外在祠堂念誦《金剛經》,頓時心生智慧,領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諦。
  • 紀錄片:六祖惠能大師傳奇
    惠能大師肉身舍利·南華禪寺現在讓我們來講述這位祖師的傳奇故事。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三十五歲的喬達摩·悉達多在印度創立了佛教。當時的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一生進行了無數次說法,他用這種形式向當時的人們宣講他所體悟到的解脫之道。這些說法的內容被他後來的弟子們記錄整理,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經。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今日2020年3月2日(農曆二月初九)禪宗六祖惠能誕辰紀念日!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聽到有人口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有所悟,決心前往黃梅禮佛求法,他安置好母親,歷經三十餘日,終於來到黃梅禮拜五祖,跟五祖進行了一場充滿智慧的對答。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洲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三句偈言,句句直指人心,當下立地成佛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13篇這一篇我們聊一下禪宗的六祖惠能,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僧寶,哪怕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佛門八宗的各位祖師等等高僧大德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也是唯一的例外,那就是《六祖壇經》,這乃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留下的經典,而且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惠能大師同樣也是「述而不作」,是弟子們集結的。
  • 六祖慧能大字不識一個,卻能以未受戒之身繼承禪宗衣缽,原因何在
    在北天王嶺前,有一石,名「拜石」,相傳六祖惠能大師在此拜佛而得名;在象山之麓,六祖日日必來此打坐,故名「坐石」;在寺南五裡,有一石,名「避難石」,當年有人追殺六祖,六祖避於此石之後,僥倖脫險。南華寺後有九龍泉,水清涼甘甜,六祖常在此清洗袈裟,蘇東坡在此題有泉銘……說到南華寺,此處不能不提禪宗、不提六祖惠能。
  • 壇經十一:五祖深夜傳衣缽,惠能終成第六祖
    五祖是否按照約定把禪宗祖師的衣缽傳給他了呢?接下來咱們今天就來一起看看。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譯文:惠能就對五祖說道,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原來自性是沒有生滅的,原來自性原本就圓滿具足的,原來自性從不動搖的,原來自性可以生出萬法的。
  • 千年懸案:六祖惠能大師是文盲嗎 ?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文/定昌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全文+譯文,禪宗祖師六祖惠能傳奇開悟的經歷,必讀的經典之作!
    《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其弟子法海等集錄。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是《壇經》所傳的修行法。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全文+譯文,禪宗祖師六祖惠能傳奇開悟的經歷,必讀的經典之作!(轉發功德無量)
    《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其弟子法海等集錄。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是《壇經》所傳的修行法。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將於8月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動。此人,便是神會上人。  對痛哭者,六祖斥之: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印度佛學中國化第一人六祖惠能。(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大師,唐朝嶺南(廣東省)新州人,父名盧行□,原為唐朝官吏,本籍是範陽,被貶謫到嶺南,母親李氏。該寺是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主持教化的道場,跟隨他參學的門人有一千多,我就是到該寺禮拜而聽受此經的。五祖大師經常勸出家眾及在家眾說:「只要持念金剛經,就自然能夠見到自己的自性,直下了悟成佛。」」 大師聽了之後,由於宿昔的因緣,又承蒙一位客人贈送他十兩銀子,足以安頓他母親的衣食問題,然後到黃梅縣去參拜五祖。 五祖問:「你是何方人?來此想求得什麼?」
  • 6.為什麼叫「惠能」呢?丨六祖惠能大師的事跡【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六祖大師名字叫惠能,父親姓盧,是廣東新州的百姓,也就是鄉下人。祖籍是範陽,範陽大約是在中國的北方,他原來祖籍是北方,遷移到嶺南做新州的百姓。父親的名字,叫行滔,母親是李氏。他父親的家裡很貧寒,所以六祖大師沒有錢念書。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懷讓禪師一言不發,就拿出一塊磚頭,在馬祖大師身旁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編者按:惠能大師,中國禪宗六祖。
  • 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惠能大師傳奇
    01引子椐《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記: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惠能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念念不離福田,不知大師讓我做些什麼?」五祖因他初來乍到,就把他安排到磨坊,讓他每日劈柴舂米,幹些苦力活,歷練歷練。惠能日日辛苦勞作,沒有一點疲倦抱怨之心,這一幹就幹了八個多月。沒想到初來乍到,就被五祖弘忍看中,並承襲衣缽成為了禪宗法脈的第六代傳人!
  • 中國禪宗六大祖庭「掌門人」齊聚一堂 為你開示禪宗真義
    中國禪宗由初祖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創立,經禪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中國佛教主要宗派。三祖在這個時候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它是一,它不是二。有句詩就說到「應知一片東山月,長照支那四百洲」。
  • 大虛法師:禪宗和淨土
    有第一種錯解的人,那往往都是初入門的、或者是半桶水的禪和子,他們經常拿六祖大師的這幾句話來當令箭,以此來貶低和誹謗淨土法門,說六祖都講了念佛如何如何……其實是他們自己愚痴,完全不了解禪宗的特質,不了解祖師的手段。只要是真正的禪宗祖師——大家記住——只要是真正的祖師,他們往往都會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踏破毗盧頂上行」!
  • 電視劇六祖惠能傳《月明三更》 11·18愛奇藝獨播
    《月明三更》是根據佛教改革者、禪宗實際上的創始人六祖惠能(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耶穌」、被中國人譽為「三聖」之一)的生平事跡改編拍攝的大型古裝電視劇,旨在宣揚中國佛教文化。《月明三更》曾在六祖故裡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開拍,攝製組先後到達湖北黃梅實地取景,並在江蘇無錫影視城等地展開拍攝,最後回到新興縣封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