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惠能大師傳奇

2020-12-22 南國文化傳媒
六祖惠能大師真身

六祖惠能大師傳奇

文|唐榕

01引子

椐《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記: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惠能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今湖北黃梅市郊)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惠能大師於東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處得法並受衣缽後,恐其資歷太淺,難以服眾,遂命其遊歷江南,傳播佛法。 六祖南行,果遭不明人士追殺,乃於嶺南避於獵人隊中,凡經十餘載。三十九歲那年(公元767年)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印宗法師主持下剃度出家,成為六祖。隨後轉往曲江曹溪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弘法宣教三十七年,創立和宏揚了中國禪宗頓教法門,千百年來長盛不衰。

02一鳴驚人

話說當年達摩祖師來到少林寺傳法的時候,帶來了一件木棉袈裟,這件木棉袈裟是禪宗法脈傳承人的傳法信物。當時由達摩祖師傳給慧可,慧可傳給僧璨,再由僧璨傳給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傳到弘忍這裡時已經是第五代了。

在今湖北省黃梅縣的東山上有一座五祖寺,曾經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弘法道場,當時叫做東山寺。現如今在寺廟真身殿中還供奉著弘忍大師的真身法像。

在五祖寺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卻不是在這裡,而是在位於真身殿東側的偏房裡——寺廟舂米的雜役房。而正是在這個舂米雜役房裡的故事,對以後的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已過古稀之年的弘忍大師因身體欠安,擔心自己天命不久,萬一哪天圓寂,誰來接班呢?大弟子神秀雖資質聰慧,但心高氣傲,性情乖張,剛愎自用,非上上人選。於是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他讓眾弟子各書一偈,表達出自己對佛法的領悟,從中選出禪宗法脈傳人!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很快在牆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眾弟子看到自己的大師兄寫下的偈子,都十分佩服大師兄對佛法的領悟之深,紛紛表示自己完全達不到這種程度。所以在神秀寫下偈子後,沒有人再敢去作偈。

弘忍大師環顧眾弟子一周道:「還有沒有人能寫?」

眾弟子齊聲道:「弟子愚鈍,還沒能領悟,不敢寫。」

正在此時,隔壁東廂房大聲傳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偈語

眾弟子一看,原來是新來不久、在寺廟裡舂米作雜役的惠能。

神秀所作偈是說修行人身體是智慧的菩提樹,內心像明亮的臺鏡。要不時的去擦拭,不要讓修行人的身心受到那俗世的灰塵所汙染,亂了修行,擾了心性!

惠能所作偈是說菩提本就什麼也沒有,明鏡也沒有什麼臺,在修行人心裡要做到無物,無相,無我!若是在意什麼菩提樹、明鏡臺那就是心中有物。心中有物就是有雜念如何修行啊!

這時五祖門下弟子,莫不投以驚訝的眼光,異口同聲,連連嘖嘖稱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小子進寺才多久,竟已成了肉身菩薩!

五祖一看眾人驚奇的眼色,立刻道:「這偈也沒有見性啊!」轉向惠能呵斥道:「你小小年紀,且剛剛入門,懂得什麼?」

一時門徒們驚奇的心情,才見平靜下來。

五祖宣布散會,用錫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會得祖意,等到三更鼓響,暗暗來到方丈室,五祖怕被別人看見,還把門窗的孔隙用袈裟遮住了。

五祖道:「看你從南蠻之地過來,又無過人之處,故先安排你舂米做雜役,歷練歷練。沒想到你如此精進,你是怎麼理解的?」

惠能說:「眾生本來即佛,欲求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因為菩提之性,非因緣而生,是超脫言語文字的,所以下下人也能有上上智,上上人也會有下下智。」

五祖點頭道:「孺子可教。白日人多,不便多說,以免生枝節。神秀這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尚未入門。你小小年紀,便有這般見解,要覓無上菩提,甚是難得!」

五祖隨即為惠能講解《金剛經》從何而來,所說何法,惠能聚精會神地聽著深奧難懂的經文、經義。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激動得全身發抖,宇宙間的所有事物仿佛都因經文而改變了:每一頁經書都是一朵蓬花,每一粒灰塵都顯出千尊金佛,甚至方丈室之外的一景一物也都歷歷分明地出現在眼前。

惠能明白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惠能激動地說:「沒想到自性原本是清淨無穢的!沒想到自性原本是不生不滅的!沒想到自性原本是具足一切的!沒想到自性是信念堅定的!沒想到自性原本是能生萬法的!」

惠能一口氣說了五個「沒想到」,弘忍知道他如今想到了,也徹悟了。

五祖高興地說:「儒子可教也,必成大器。」隨後拿出禪宗祖傳的袈裟,對惠能說:「現在你已經體悟了宇宙間最珍貴的真理,我把我的衣缽傳給你。從現在起你就是本宗的第六代祖師!希望你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末了,五祖又說了一首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對惠能說:「從前初祖達摩大師,剛來此地,恐人不信,所以傳授此衣,以為信證,代代相承,其實以心傳心,都是要自悟自證。自古以來,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記住,好生保管,人在袈裟在!」

惠能應承道:「弟子遵命,一定不辱使命!」

五祖沉思片刻,繼續說:「衣是爭的開端,到你為止,勿再相傳。若再傳此衣,則生禍害,吾宗命脈,反保不了。你現在立刻離開此地,久了恐怕有人會害你!」惠能聽了,不免猶豫,便啟問五祖,要向何處去?  五祖告訴他說:「向南而行,不宜速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臨別時,五祖再次叮囑:「以後諸佛心法,由你來大行於世!汝今此去向南,時機未熟,不宜速說,否則佛法難以興起。切記,切記!」

是夜三更,惠能領了衣缽,辭別五祖,舍舟登陸,向南而去。

03避禍南行

這惠能祖籍廣東範陽,出生於唐朝嶺南部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父親盧興焯,曾是朝廷官吏,清廉正直,才華橫溢,母親李氏善良賢淑、純潔質樸,夫妻二人生活非常幸福。唐武德三年,盧興焯因得罪了權貴,被貶來到嶺南。

幾年後,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氏生下一個男童。出生時室內香氣撲人,瑞相紛呈,眾人感到十分驚奇。黎明時候,忽有兩位奇異僧人來拜訪,說:「恭喜老爺喜得貴子!昨晚出生的這個孩子和我們緣分很深,我等特意過來看看,並給他取名,上惠下能。」

盧興焯甚感詫異的問道:「二位從哪裡來?怎麼知道我有了兒子的?」

僧人微微一笑,沒有直接作答,道:「令郎與佛有緣,我們自然知道」。

「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呢?」盧興焯接著問。

僧人微微笑說:「此名意義深妙,惠持佛法施與眾生,能作佛陀廣大事業」。說完便告辭而去。

惠能三歲時,父親因病早逝,留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靠賣柴維持生計,生活非常艱難困苦。惠能24歲那年,有一日挑柴送到顧客的店中,碰巧有一位客人在店內誦經,他就合掌在旁邊靜靜的聽著,聽著聽著就感覺有所領悟。等客人誦經完畢,他就問客人讀的什麼經?客人說是《金剛經》,他急忙問:「從哪裡可以得到這部經?為何持誦此經?」客人告訴他,黃梅縣東山禪寺的五祖弘忍大師,為弟子傳授《金剛經》,我是從那裡請來的,五祖說無論僧俗,只要精進持誦《金剛經》,就能見到自性,了悟成佛。

惠能拜師

惠能聽後激動不已,心想無論如何,一定要皈依五祖大師。店中有一客人,非常讚賞他的求道之心,送給他十兩銀子,讓將母親的生活安排好。惠能忍痛拜別慈母,懷著強烈的信心和激動的心情,經過三十多天的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黃梅。

惠能來到五祖座前頂禮,五祖淡淡地問道:「你從哪裡來?來這裡想求些什麼?」

惠能答道:「我從嶺南來,不求其他,只求作佛。」

五祖一聽,這小子口氣不小,看來不是凡人呀!

為了以防意外,所以就明珠暗藏說:「你就跟大眾弟子一起去做事情吧。」惠能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念念不離福田,不知大師讓我做些什麼?」

五祖因他初來乍到,就把他安排到磨坊,讓他每日劈柴舂米,幹些苦力活,歷練歷練。惠能日日辛苦勞作,沒有一點疲倦抱怨之心,這一幹就幹了八個多月。

沒想到初來乍到,就被五祖弘忍看中,並承襲衣缽成為了禪宗法脈的第六代傳人!

為了惠能的安全,五祖命令他連夜啟程離開東山五祖寺。

大師兄神秀眼見自己應該得到的木棉袈裟被人奪走,很不服氣,心中憤恨!便命令眾師弟追殺惠能,欲奪回衣缽。

惠能辭別五祖渡江南行。兩個月後,進入廣西。見有數十人向他追來,意欲搶奪他的衣缽。惠能潛伏在草叢中七天七夜,見追人南下,便折向嶺西,避開大路,盡選荒山避徑而行。不一日,惠能來到一個地方,見這裡山清水綠,田園恬靜,鳥語爭喧,晃若世外桃源。詢問當地人,乃純化縣(永福唐時縣名)境之拉懷村(今永福縣永安鄉大坦村)。惠能想起五祖臨別時曾有「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之語,便詢問當地老者:「此地可有寺廟?」老者說,往南行走十餘裡有座古寺,可以容身。惠能走到那裡,果然見到一座古寺,名叫「報身寺」。因聽不懂當地方言,不便交流,惠能於是尋得寺後一處山巖棲息。終年稀言少行,徹心悟佛。

一日,天空豔陽高照,惠能見巖洞裡比較潮溼,便將五祖所授的法衣拿出來到附近小溪中清洗。法衣一振,瑞氣盤旋,大放光彩。

寺中有一個來自西蜀的僧人路過,見法衣瑞氣祥生,非普通之物,便到山巖前,見到惠能,衣不蔽體,在巖壁前打坐念經,石上晾曬著法衣。便問道:「阿彌陀佛!你石頭上晾曬的法衣從哪裡得來?」

惠能回答道:「從來處得來。」

僧人問道:「黃梅五祖的意旨什麼人能得到?」

惠能回答說:「會佛法人得。」

僧人問道:「何為佛?」

惠能回答說:「自心即佛。」

僧人問道:「何得通佛法?」

惠能回答說:「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僧人感到非常驚奇,滿是疑慮地轉身走了。

惠能見行藏已露,便立刻收拾行囊悄然離去。

數日後,西蜀僧再次來到巖中,見行者早已離去,巖壁上有鍾乳盤結如人箕踞狀。以為是活佛化身入凡,瑞靄重生。故當地人取其名為「雙瑞巖」,意活佛顯聖、攜寶物木棉袈裟,雙喜臨門也。

直至後來,六祖至韶州曹溪寶林寺,弘揚佛學,宣傳「見性成佛」,成為禪宗的正宗。西蜀僧至寶林寺禮覲聽法,方知昔日避居山巖中的行者,就是六祖。

惠能離開拉懷後,不幾日,來到象州。這象州是當地州縣治所,緊靠柳江,水陸交通方便,甚是繁華。惠能見這裡的人心性善良,熱情好客,治安狀況良好,是個居住和傳道的好地方,想必不會有什麼問題,便在該縣西山上的一處巖洞裡隱姓埋名住了下來。

一日,惠能從市集採購鹽巴回到住處時,發現有人在遠處探頭探腦朝巖洞裡張望,見惠能掉頭,立刻隱藏到石頭後面。這立刻引起了惠能的警覺:「不好,有人跟蹤,怕是大師兄的人尋來了。」

於是立刻收拾行李,拔腿向山上跑去,不遠處還能聽到有多人追趕的喧鬧聲。

04壇經傳世

為了避開敵人,惠能繼續往西走,不知道走了多少日,來到一個叫邕州的地方。當他走到邕州望仙坡時,極目遠望,見這裡山高林茂,景色宜人,東有青秀山,南有五象嶺,西有羅秀山,北有馬退山。對面的羅秀山尤其雄偉,高大壯觀,堪比人間仙境。惠能心想,在這崇山峻岭中,應該安全了。

這羅秀山又名羅山、鳳凰山,與東面的青秀山遙相呼應,這裡山高林密,古樹參天,傳說晉代名士羅秀曾在此山隱居修行後成仙。山上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寺廟叫羅秀山寺,系唐朝大曆三年有僧仕在此所建,名為羅秀山寺。

眺望羅秀山

羅秀山是古邕州八大景之一,古時山上有龍潭、北寺飛來鍾、泉水、巖洞等,整個羅秀山雄偉壯麗,幽深俊逸,早在宋代便有文人墨客遊覽羅秀山,曾有許多詩文記載。據史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到過這裡。在他的遊記了有如下記載:「羅山,縣北二十裡,其山高峻,俯瞰城北湖,上有羅潭,亦曰羅山,在州西。昔晉羅秀隱於此,後仙去。與青秀山相峙,高擁南城,俯瞰北湖。上有北奪龍潭,遇旱祈禱輒應。飛瀑從山巔來,寺之前有澗。石畔有泉有亭,有飛來鍾,石上有羅大仙足跡。旭日朝霞閃爍於蒼松古柏間。今梵剎雖存,而松木則無矣。為八景之一,題曰羅峰晚霞。峰列仙坡之西,與青山拱揖,旭日凝煙,霞光散彩,亦邕州勝景概也。」

這裡的村民以耕種、打獵為生。惠能想,獵人以殺生為業,又多在山林中出沒,是避開敵人追蹤的最好處所。為了不被人發現,惠能隱姓埋名,喬裝平民,隱居於獵戶群中,找到一個姓葉的獵戶家住下來。獵人們也將惠能當成他們中間的一員,讓他守網捕捉獵物。

惠能生性慈悲為懷,雖是守網,但看到弱小的獵物總是網開一面,讓小動物逃生。一些獵人知道後破口大罵,惠能則任憑他人責怪,並不做聲。過後他對獵人們講「鹿王」的故事,講我佛慈悲的道理,弄得獵人們哭笑不得。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惠能說服不了獵人,獵人也說服不了惠能,只好各行其事,大家相安無事。

吃飯雖在一個鍋裡,獵人吃肉,惠能吃萊。一開始獵人們還勸他吃肉,後來知道勸也無用,只得讓他「以菜寄煮肉鍋」,「但吃肉邊菜」。

在羅秀山左側有個山洞,裡面寬約一丈有餘,十分平整,這可是隱修的好地方。特別是山洞裡面有一條密道直通山後,非常適合緊急避險逃生。(據說解放前一些盜賊偷了村民的耕牛後,就把牛從此洞牽到山那邊的武鳴去賣,因為黑暗,陰森恐怖,一般人都不敢進這山洞。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有關部門將此洞炸毀,封堵了洞口。這是後話)

在羅秀山的左邊,還有一座山,因形似5個手指,名五指山。此山也有個土洞,可以居住和儲藏物品。惠能知道後,大喜過望,心想我不能久住在獵戶家裡,一來打擾人家,二來不便於自己禪修,三來這一年多來並沒有人前來尋釁滋事,安全得很,便從獵戶家搬了出來。

羅秀山寺的住持惠昕了解到惠能的所作所為,十分敬佩,知道他來歷不凡,時常請他來講經傳法,一來二往,兩人關係非常密切。惠昕數次提出讓位請惠能做住持,惠能都沒有答應,生怕樹大招風,引得大師兄神秀的人找上門來。

當地善男信女多為惠能的教誨所感動,積德行善,廣為傳頌。

惠能雖不在獵人隊伍中,但他慈悲為懷,見到被擒被抓的獵物莫不設法為之放生,就這樣放生放了五六年,救活的物命不可勝數,並且感動了獵戶,放下屠刀,改行向善,成就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之聖解,為後來的真正的中國禪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天,惠能來到羅秀山寺講經,不料被惡人發現。這些惡人為了害他,就跟蹤到他住的山洞,適逢有獵人來訪,敵人不明情況,不敢向前。入夜,敵人在洞口堆上柴草,想放火燒死惠能。

大火在洞口熊熊燃起。一刻鐘後,惡徒以為惠能必死無疑,便高高興興地回去復命去了。

周邊群眾也都以為惠能被燒死了,無不扼腕嘆息。惠昕感念他的功德,將他的講經傳法內容整理成書,取名《壇經》。因該經書專門記載六祖惠能的傳法開示,又名《六祖壇經》。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惠能沒有死!而是從密道裡逃生出來,保住了性命。

既然這裡住不下去,惠能只好離開邕州,來到懷集(那時的懷集隸屬廣西)、四會一帶,繼續隱修。

六祖壇經

幾年之後,黃梅東山寺五祖圓寂,神秀繼位做了住持,惠能的事也就漸漸被人淡忘了。

惠能見時機已到,決定出山,但還不敢明目張胆地自稱六祖,而是來到當地最有名的廣州法性寺,投在印宗法師門下。那印宗法師也不是普通人,在當時的廣東一帶大善知識,聲望名氣都很高。

在一次印宗法師講經的時候,惠能坐在最後一排,前面有兩個和尚在爭論,因為外面旗杆上掛的幡,在風吹的時候,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兩個人誰也不服誰,惠能就到當中去調解,非常謙虛客氣的對他們說「仁者,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一下都被說服了。

這堂經講完,印宗法師下來,就找他們三個人,問道:「你們剛才在議論什麼?」

這三個人就把事情原委一說,印宗感到非常驚訝,問道:「你是不是六祖惠能?」

惠能只好承認:「正是。」

「衣缽呢?衣缽拿出來大家看看。」

見到木棉袈裟,印宗法師和眾弟子方知惠能沒有死。

於是印宗法師就親自為惠能剃度出家,並親自為惠能披上袈裟,然後倒頭就拜:「弟子印宗拜見師父!」並告知眾僧,惠能就是六祖禪師,是傳法的師父。

六祖傳法壁畫

眾人見德高望重的印宗法師都拜他為師父,那還得了!惠能的身份一下就高起來了。

經印宗法師推薦,六祖惠能出任曹溪寶林寺(韶關南華寺)住持。從此,在印宗法師的護持下,六祖惠能一帆風順,修行傳法37年,成為中國佛教的一代宗師。

05後記

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六祖惠能大師圓寂,享年76歲。六祖惠能圓寂後,肉身不腐,被後世弟子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至今,即「六祖真身」。他生前的講經說法,由弟子法海記錄整理成書,多名弟子抄錄,均取名《六祖壇經》(故現存《六祖壇經》有多個版本,尤以惠昕本最為古老)。

《六祖壇經》與儒家祖師孔子的《論語》和道家祖師老子的《道德經》一起成為影響中華文化的儒、釋、道三大本土經典。後世有人將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稱為「東方三聖人」。

至今,在廣西象州縣西山上還保存著一處古蹟叫「六祖巖」,巖洞中還有多處宋代及明清時期石刻,證實六祖惠能大師曾在此隱匿修行。

象州六祖巖

「六祖巖」刻於北宋元豐年間的1084年,是國內迄今發現的以「六祖」命名的年代最早的巖洞,是六祖的重要遺蹟。裡面還有刻於明代的《重塑六祖聖像碑記》。在廣西永福縣也有一處六祖遺蹟「雙瑞巖」,曾經是六祖修煉的地方。在廣西南寧,出了一本「中國最古老」佛經——《六祖壇經》。如今的羅秀山已沒有了當年參天古樹、流泉飛瀑、仙氣繚繞、鐘聲激蕩的景象,千年古寺羅秀山寺也毀於解放前的一場大火,但羅秀山風貌仍在。後來,當地村民在古寺舊址上重建了兩座簡陋的廟宇,山腳的叫羅秀寺,山腰的叫羅山寺。羅秀山的參天古木於1958年砍伐殆盡,惠能曾經安身立命隱修的山洞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炸毀。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南寧羅秀山的信奉群眾自發上寺燒香,紀念惠能,人數較多時達到幾百人。曾經保護過惠能的獵戶深受惠能慈悲心懷影響而不再打獵,還帶動周邊群眾放生,自此漸漸形成習俗。

編輯|夏巖

END

唐榕,60後,桂林市全州縣安和鎮人,畢業於廣西師大中文系,做過教師、記者。現在南寧工作,為一家傳媒公司負責人。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
  • 紀錄片:六祖惠能大師傳奇
    《六祖慧能(上)》解說詞這是一位佛教宗師的一生傳奇。惠能大師肉身舍利·南華禪寺現在讓我們來講述這位祖師的傳奇故事。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三十五歲的喬達摩·悉達多在印度創立了佛教。當時的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一生進行了無數次說法,他用這種形式向當時的人們宣講他所體悟到的解脫之道。這些說法的內容被他後來的弟子們記錄整理,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經。
  • 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
    編者按:2020年12月20日,作為首屆嶺南佛教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學術交流會在廣州大佛寺開幕。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本性法師出席會議並作主旨發言。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演講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 恭逢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今日2020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初三,恭逢禪宗六祖惠能圓寂紀念日!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傳奇故事
    文:方採採歷史上,多數佛教大師,都是出家後才有了法號。
  • 六祖惠能大師的逆襲人生:從一字不識的樵夫到禪宗一代祖師
    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一場對答,初顯智慧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聽到有人口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有所悟,決心前往黃梅禮佛求法。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惠能在寶林寺30餘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慧能大師開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於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並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
  • 電視劇六祖惠能傳《月明三更》 11·18愛奇藝獨播
    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與北京長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月明三更》將於18日12時在愛奇藝獨家首播,每天兩集播出。《月明三更》是根據佛教改革者、禪宗實際上的創始人六祖惠能(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耶穌」、被中國人譽為「三聖」之一)的生平事跡改編拍攝的大型古裝電視劇,旨在宣揚中國佛教文化。《月明三更》曾在六祖故裡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開拍,攝製組先後到達湖北黃梅實地取景,並在江蘇無錫影視城等地展開拍攝,最後回到新興縣封鏡。
  • 《壇經》:惠能大師的覺悟之路,新思想的開拓者
    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禪宗思想的改革者,把漢傳佛教發揚最廣泛的人,他的思想令人欽佩。惠能的智慧不僅對中國人是一種財富,對全世界範圍類的人們亦是一種寶貴財富,尤其是人們的心靈處在混亂中無法尋得光明的時候,這種智慧更有其價值。惠能到黃梅那邊帶來一圈,得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弘忍大師告訴他現在還不是傳法的時候,你先隱忍十五年之後再出來講法。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編者按:惠能大師,中國禪宗六祖。
  • 王邦維:沒有翻譯 就沒有兩千多年來的佛教
    培訓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珠海普陀寺) 2018年7月15日,珠海普陀寺2018英語培訓進入第四天,王邦維教授為學員講解《歷史上的佛經翻譯:大師垂範與大德的啟示》;黃連忠教授主講《六祖壇經》的傳播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今日2020年3月2日(農曆二月初九)禪宗六祖惠能誕辰紀念日!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從此,惠能便在嶺南一代弘法,大倡頓悟法門,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逐漸成為佛教禪宗的正系,六祖惠能一生說法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唐先天二年,即將入滅的惠能大師,回到自己的家鄉廣東新洲,在新洲大國恩寺打坐入定,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吾行矣」,坐化圓寂,留下金剛不壞的肉身,後來真身從新洲迎回曹溪寶林寺,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韶關南華禪寺,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廣東氣候炎熱
  • 千年懸案:六祖惠能大師是文盲嗎 ?
    認為惠能大師在聽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後,心有所悟,往黃梅,求法於五祖座下,因為他根深機利,得五祖心法與衣缽,成為永恆不朽的一代宗師,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之奇葩。惠能大師真的是一個文盲嗎?饒宗頤教授的「六祖與新州」和淨因法師的「惠能之南禪」的講座,可以給大家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六祖並不是目不識丁,而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
  •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三句偈言,句句直指人心,當下立地成佛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13篇這一篇我們聊一下禪宗的六祖惠能,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僧寶,哪怕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佛門八宗的各位祖師等等高僧大德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也是唯一的例外,那就是《六祖壇經》,這乃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留下的經典,而且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惠能大師同樣也是「述而不作」,是弟子們集結的。
  • 原創視頻:七個佛教人物,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2 玄奘法師「寧往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 惠能大師傳|十年磨一劍,毫光照大千.馬祖道一的呼嘯出世,帶來了禪宗的極大繁盛(39)
    懷讓奉師父惠能之命,出來獨立門庭,弘化一方。他來到南嶽衡山,長期住在般若寺,所以人稱南嶽懷讓,或南嶽大師。多年後,懷讓聽說,衡山附近的傳法禪院,從四川什邡來了一位青年僧人,俗姓馬,名道一。他性情孤傲,終日坐禪,從不與人交往。懷讓馬上想起,在他離開曹溪時,師父惠能告訴他:「你門下將出一匹馬駒子,縱橫馳騁,踏平天下。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在佛教的歷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的思想相融合貫通的思想家,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他也被尊稱為「六祖」。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惠能大師見他遠遠追來,心裡想:他是來搶衣缽的,和他爭執沒有意義,反正現在我已經開悟證得了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況且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我,只是一種證據,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這個衣缽的話,就送給他。
  • 六祖惠能的真身如何離開新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後來由於六祖惠能創立中國特色的佛教,用中國語言文字,用中國的思維,同時用中國的傳統觀念去闡釋佛教的思想,使佛教在大唐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公元707年,唐中宗敕封為國恩寺,是武則天親自寫的,一直沿用到現在,國恩寺只用過兩個名,在歷史上一個是六祖起的名叫做報恩寺,一個唐中宗封的叫國恩寺,現在我們就一直用國恩寺這個名,六祖惠能不定時的在南華寺和國恩寺之間穿梭來往,當時他是乘船來往的,回來這裡講經說法,到了公元712年的時候,他就帶領弟子回到家鄉,就在這裡建一個塔,叫報恩塔,弟子問他為什麼要回來建塔,他說,我要葉落歸根,公元713年七月底
  • 21世紀的惠能大師!
    淨宗「理一心不亂」,相等於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他跟惠能一樣。惠能也是沒有念過書、也是不認識字,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成佛了。  今天淨土宗出了一個,也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證得「理一心不亂」的,跟惠能大師一樣,這個境界裡頭他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你去問他,他都能告訴你。只是老和尚當年他老師囑咐他還有一句話,勸他念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叫「一向專念」;又教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