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維:沒有翻譯 就沒有兩千多年來的佛教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王邦維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珠海普陀寺)

培訓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珠海普陀寺)

2018年7月15日,珠海普陀寺2018英語培訓進入第四天,王邦維教授為學員講解《歷史上的佛經翻譯:大師垂範與大德的啟示》;黃連忠教授主講《六祖壇經》的傳播;崔益華教授、方海博老師分別為小組學員點評中英校刊《壇經》第七至第八品。

上午9時,王邦維教授為學員講解《歷史上的佛經翻譯:大師垂範與大德的啟示》。王教授指出,佛教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翻譯的歷史。中國佛教的歷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翻譯佛經的歷史和譯經的大師們的故事。王教授從四個方面來闡述佛經的翻譯歷史:

一、佛教的語言和翻譯問題:從佛祖的教誨講起;

二、大師垂範:古代的譯經僧;

三、僧俗同心:古代的譯場;

四、古德的啟示:翻譯的一些技術問題。

佛教在最初,只是口頭流傳的釋迦牟尼的教言。在釋迦牟尼在世時或在釋迦牟尼去世後,由其弟子編輯,而後通過「結集」才逐步成為經典。這樣的轉換,包括語言的轉換,也包括文本形式的轉換。這種轉換的過程,其實是各種形式的翻譯,涉及佛教的教理與理論的變化。

王教授表示,佛經的翻譯從一開始就面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但這究其實不僅僅涉及的是技術和技巧,很多時候涉及到的是翻譯的取向。其間的翻譯也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同時涉及到佛教的義理,以及怎麼理解佛經原來的意思和怎麼用另一種語言做表達。佛經流傳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一種語言的佛經,翻譯為另一種語言的佛經的過程。王教授指出弘法離不開翻譯——沒有翻譯,就沒有兩千多年來的佛教。

下午2時,學員們於三學堂,學習由黃連忠教授主講的《六祖壇經》的傳播。黃教授從《六祖壇經》的形成與現存版本、六祖惠能的生平大要與禪宗因緣、敦煌本的傳播比較、各版本的結構比較、研究現狀與成功、頓悟思想與美學六大方面展開闡述。

六祖惠能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最大的一位佛教高僧,同時也是廣東佛教1300年以來真正的領航者,創造了一代盛世之禪風。百年來,六祖惠能與《壇經》的研究主要有五項研究發展的歷程與重點方向:探討禪宗歷史發展的研究、文獻考據、哲學論證、社會科學、生活實踐。

晚間,第七、八組成員分別上臺展示中英校刊《壇經·機緣品第七》、《壇經·頓漸品第八》小組學習成果。崔益華副教授、方海博老師分別給出相應點評及建議。老師建議學員要在理解佛法意思的基礎上,進行英文翻譯;選擇英文用詞時,應斟酌詞的意思,要注意語法;演講要抓住重點,把握好時間;英文發音可以有口音,但不能把音發錯。

淨因法師希望學員在翻譯時,先把基本的字理解對,再精益求精。他認為佛教翻譯人才必須要有佛教素養。佛教翻譯需要根據上下文,選擇直譯或意譯。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佛教沒有秘密 [ 甚深佛法(25)]
    所以,佛教沒有秘密!由此可證,所有的秘密,都是別有用心的人,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故弄玄虛的人為所致……要說佛教有秘密,那就是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後說的那句話:「 奇哉!奇哉!他回到長安後,直到公元663年10月翻譯完最後一部《大般若經》,共翻譯了佛教大乘經典74部,計1338卷。這其中沒有一部是密教的經典……玄奘大師於公元664年3月8日圓寂,那個時期連《大藏經》都沒有,哪裡有什麼密教部……密宗的祖宗是蓮花生,那是公元八世紀以後,也就是唐後期的事了。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相比,漢語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早期對封建社會的翻譯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與科技相關的翻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發現。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有四次翻譯活動。第一波翻譯浪潮始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它在翻譯史上佔據了長達千年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
  • 佛教 地藏王菩薩
    其實目蓮是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的印度人,並且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讀者可參考佛教內所出版的目蓮傳,就可明白了。第二點要澄清的是,一般佛教徒所供奉的地藏菩薩,有兩種造型,一為現比丘像,另一是頭戴五方佛帽子的地藏王菩薩。而我們常會看見佛教徒所供奉的地藏畫像中,中央是頭戴五方佛帽的地薩王菩薩,隨侍在旁的,一為老者,另一邊為年輕比丘。
  • 兩千多年來每一個「武安君」都功高蓋世,但卻沒有一個能得善終
    放眼整個戰國時期,被稱作「武安君」的將領只有四個,這四個人無一不是戰功彪炳,但最終 的結局卻沒有一個完美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戰場上無往不利的戰將,卻在政治上是個「白痴」,人際交往能力也是令人質疑的,由於和統治者以及同僚的關係處理不好,公元前257年11月,秦惠文王以及宰相範睢商議後,勒令白起自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佛教啟示: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佛教宗派?
    佛教歷史淵源,時間跨度達兩千五百多年,傳播範圍更是遍及全球。但是因為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所以對佛經的翻譯和解釋、對佛教修行的實踐方法,需要滿足的社會層次和需求都不一樣,因此形成的佛教宗派便是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全世界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有哪些。
  • 佛教常說「南無阿彌陀佛」,啥意思?翻譯後不由得肅然起敬!
    佛教常說「南無阿彌陀佛」,啥意思?翻譯後不由得肅然起敬!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中國就屬信仰佛教的人最多,佛教是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不僅僅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在世界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
  • 《進擊的巨人》倒計時3話完結,目前還有哪些伏筆沒有收回?
    除了這個,那目前還有多少伏筆還沒有回收?換句話說還有多少坑沒有填的,下面一起大致看一下。 第一話的標題是「給兩千年後的你」不要糾結翻譯,這是正版東立的翻譯,都知道巨人的祖先是在兩千年前得到巨人之力,那為何漫畫的標題是兩千年後,而這個「你」指的是誰,而又是「誰」給兩千年後的
  • 這8部佛教經典電影,沒有看的佛弟子一定要收藏好了!
    沒有誰一輩子都是順順利利的,所以,得意時當然值六、佛教電影:《地藏王》大願地藏王菩薩的故事《地藏王》講述了正逢天魔外道大肆猖獗,此時惟賴地藏菩薩降服群魔開闢正道。地藏菩薩降跡於新羅國皇家,姓金名喬覺,自幼穎悟然,潛修佛經,臂力驚人,深受父皇寵愛,一日目睹殺戮囚犯於殘酷,急進諫謂:嚴刑峻法不足治理民心,惟獨佛法博大,始可教化眾生,父皇恕斥。
  • 佛教:「阿彌陀佛」翻譯過來有何深意?真知道的人不多
    民間流傳著「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每一個人都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但真正理解這四個字的人很少,阿彌陀佛雖然是一尊佛,但「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翻譯過來其實是有特殊含義的。很多人都是從影視劇當中知道阿彌陀佛的,很多影視劇裡的出家人,都會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掛在嘴邊,很多念佛的人,口中也會經常默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這幾個字到底有何深意?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 社會學家關於「佛教社會學」的發現
    對於佛教,人們的認知不再僅是,迷信、受打擊了、阿公阿婆的事。人們已經理性的認識到,其實佛教是一種教育。很多東西放的知識分子都來研究佛法。那麼社會學家們的觀點如何?「1979年,社會學家英奇·貝爾寫了一篇題為《佛教社會學:對社會學與東方解脫道趨同共存的思考》的短文,發表在麥克納爾的《社會學理論透視》上。這可能是第一次有人寫關於「佛教社會學」的文章。
  • 中英文版王植詩歌(無心劍翻譯)連載4
    open your mouthto ceaselessly rebukeabuse and humiliate me其實我們沒必要邂逅在夏日的雨季也沒必要,不停的用這種方式結伴而行actually we have no needto meet in summer rainy daysand no need to go togetherwithout pause in this way在癒合和潰爛之間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只能牽你的手走完我們沒有走完的路
  • 這些詞語竟然都源出佛教,怎麼也想不到!
    佛教自兩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經兩千多年浸潤碰撞,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漢語的演變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佛教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展,還為中國的翻譯方法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文化。
  • 電影推薦:5部佛教電影
    電影對道源的生活描寫不多,但側重於對佛教的詮釋和寺廟生活的展示。禪宗是一部安靜的電影,一個人看,它講述了日本的「曹東宗」創始人的生活的道遠大師。沒有邊界,沒有野心,真正追求佛法的人是一家人,不管你在哪裡。這部電影關注的是佛教及其宗教信仰,而不是簡單的傳記,所以這部電影很新穎,發人深省。
  • 佛教:都說出家要斬斷「七情六慾」,那麼佛菩薩真的沒有感情嗎?
    都說出家是要斬斷」七情六慾「的,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想,我們學佛也好,出家也罷,似乎也是融入到了」佛教「的這個大家庭,也是找到了歸屬感。還有,佛菩薩要是沒有感情為什麼要慈憫眾生呢?又為什麼要度化眾生,解救眾生於苦海之中呢?佛菩薩真的是沒有感情嗎?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譽為「經中之王」。它的影響遍及諸經。世親菩薩在無著菩薩的循循善誘下,晚年以《華嚴經》的「三界為心」作依據,撰成《唯識二十論》。此論確立「唯識無境」的觀念,對諸識轉變外境,修持轉依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其他經典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續法法師,他畢生研究《華嚴經》,對佛教的影響其大。
  • 【佛教故事】佛陀頭痛三日的因緣
    佛教中有個著名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喬薩羅國的琉璃王因受到釋迦族的侮辱,發誓要滅掉整個釋迦族。 佛陀勸阻了三次都沒有成功。當琉璃王的軍隊攻進迦毗羅衛國的時候,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請求佛前去相救。但是佛說:「這是釋迦族的因果,暫時很難改變。」於是,目連尊者發慈悲心,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裝進了他的缽裡,然後舉到天上。但是,當屠城結束的時候,尊者把缽取下來一看,這五百個人全部化為了血水。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相信「蒼天在上,老天有眼一說。」
  • 阿育王皈依佛教,為戰爭殺戮深感悔悟,向外派遣僧侶推廣佛教
    羯陵伽戰爭事件給予阿育王本人及其內外政策帶來重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轉折性的變化。據佛教文獻,阿育王在羯陵伽戰爭以後不久,在佛教高僧優波毱多的感召下皈依佛教,對殘酷的羯陵伽戰爭所造成的災難深感悔悟。阿育王堅持家庭為道德的基礎,勸導人們要服從父母,尊敬師長,對待朋友、同伴、親戚、苦行者和婆羅門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奴隸、僕從和貧苦的人要加以體恤;對所有的生物都要克制殘暴的行為。阿育王廢除了鬥獸之類的血腥娛樂,限制殺生祭祀,並節制由來已久的宮廷狩獵遊戲。阿育王的「法」是以佛教的倫理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在阿育王的宗教觀念中,行動比儀式更為重要。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玄奘的父母早逝,他於13歲時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決心去天竺國(今印度的古稱)求經。公元627年玄奘請求唐太宗允許他西行求法,但沒有得到唐太宗批准。
  • 仁王護國:日本有佛教背景的大學
    仁王護國:日本擁有佛教背景的大學。大家都知道,基督教國家建立的大學很多都有神學院,或者有著深厚的神學背景。比如哈弗大學就是一名牧師建立的。那麼日本作為我們東邊的鄰居,卻有著數量眾多的佛教背景的大學。這些大學大多開有梵文系和佛教文化/哲學系,或許佛教對日本的影響比我們能夠想像的要大得多:且不論人數和信仰的虔誠與否,光就佛教系大學(佛教團體建立或者與佛教文化息息相關)多寡而言,日本奪得桂冠,勝於全球。相較於大學,日本絕大多數佛教教育機構其實是在高中。甚至幼稚園旁都有寺院,小孩常常去寺院感受生命,體會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