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1-01-15 青雩中國古文化傳播者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

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相信「蒼天在上,老天有眼一說。」而這點與佛教所說「慈悲,果報,因緣,積德」的概念有一定相似之處,且認可度高,能讓普通人更親近佛教。

慈悲為慈愛眾生並給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果報為因果報應。即所謂夙世種善因,今生得善果;為惡則得惡報。

因緣為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合為因緣。

積德是為求福而做好事。

從哲學上看,中國本土哲學思想關注世人典範及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定的各種尊卑長幼關係,和今生的人生哲學。較輕視宇宙生成論、本體論、認識論和心性論;重視經驗認識,言傳身教。輕視概念剖析與邏輯思維,在哲學結構與方法論兩大類均存在一定缺陷。佛教哲學善運用概念與邏輯推理的方法,對本體、心性、現世等問題進行精密分析,還對各種問題及思想經常展開辯經,這正好補充中國哲學的不足。

宋明理學就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而建立的「道學」。是一種既貫通(道)宇宙自然和(佛)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之學,並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以《四書》為核心,以心性、本體論為核心,以體用為範疇,深入探討理與事、心與物、心與性等問題,形成全新的哲學體系,可以說就是充分吸收了佛教哲學的產物。此外,佛教對諸如矛盾的對立與統一、現象與本質的關係、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等問題的討論,都體現了較高的辯證思維水平,對古代的辯證法做出了貢獻。

從語言文學來看,佛教在聲韻、聲律、文體、文學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對中國的語言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梵文經文傳入,也將印度的聲韻理論傳入中國,受其影響,南朝的沈約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作詩時應在音律上避免的八種毛病)之說,將字音的聲調高低分為平上去人,並依此歸納出「八病」;應用於詩歌,形成文學史上強調聲韻格律的「永明體」,還對「近體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講求聲律,直接推動了律詩的產生。佛經翻譯,直接導致翻譯文學的出現。愛文體,於後世白話小話的創作發揮了作用,也促進了變文、俗講、平話、評書等民間文學的創作。佛教般苦學的日益流行與大乘空宗的思想觀念,為六朝的詩歌開拓了詩境。唐代禪宗興起,誕生了以詩佛王維為首借山水之勝演禪宗之理的詩歌流派。

宋代,禪宗繼續對詩歌產生影響,使「說理」成了宋詩特徵。佛典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推動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不論是六朝的忠怪小說,還是明清的神魔志,佛教都為其提供了故事情節與思想內容。

從藝術上看,佛教在繪畫、建築、雕塑、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傳入中國後,佛教重視繪畫的宣傳,出現了表現佛教故事、宣傳佛教理論的佛畫。六朝時,佛畫佔據了繪畫的中心地位,三國時期「佛畫之祖」曹不興、東晉顧愷之等人都以精其繪事而著名,其佛畫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以表現佛教內容為主的壁畫創作,非常興盛,吳道子技壓群芳,博得「畫聖」之譽。禪宗興起以後,表現蕭疏玄遠、超然曠達意境的山水畫,也得到士大夫的重視,並演變為宋元繪畫的主題。

佛教建築有三大類,佛塔,石窟,寺院。以寺廟為中心,積多種藝術造型於一體,氣魄宏偉,結構莊嚴,在中國各地廣泛分布,豐富了中國建築的內涵。

佛教雕塑豐富多彩,既有依託於崇山間的石窟寺及巨型造像,也有精緻小巧的玉雕、石雕。

不論大小,都顯示了精湛技藝和絕妙的構思,把中國古樸的雕塑藝術推上了全新高度。佛教音樂傳入中國後,為適應中國僧人,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音樂,一定程度補充了中國原有音樂文化的不足。藉助寺院的節日、廟會等場合進行表演,活躍了社會的藝術生活,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要。

從風俗來看,佛教影響也甚深。凡生產交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遊藝娛樂等,無不留下佛教影響的烙印。不僅如此,佛教信仰已化為中國民眾的基本觀念,溶入日常舉動與言行中,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佛教也與中國在新的時代共同進步,共同繁榮。

相關焦點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中國佛教文化常識
    著有《學成語,講故事》、《中國佛教文化傳說》等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佛教的起源,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佛教諸神的由來,佛教的教義和經典,佛教寺院格局和僧眾的生活;作者在參考眾多史料和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簡明易懂的語言來敘述中國佛教的基本知識(如教義、教派、經典以及中國佛教寺院僧眾的儀軌與日常生活),佛教對中國文化(如語言、書畫、文學、戲劇、音樂等)的影響,中國佛教名勝古蹟的來由與傳說等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天龍八部,官方的詞典解釋是:「天龍八部是天眾、龍眾、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呼羅迦八類佛教的護法神,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這裡要解釋的是天龍八部中的「八部」是「眾」,也就是說他們不是8個神,而是八類神,比如夜叉,就是一類神的種族名稱,就好像中國的龍是一個神族一樣。那麼天龍八部對於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呢?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莫把中國文化當玩物 評老鑼對佛教信眾的回應
    音樂的影響如此深刻,故不講道義底線的音樂對社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可怕的。而老鑼所要打破的「框框」正是使其縱情更有藉口的基本道義底線。「禮樂」的傳統正是中華文化對世界貢獻的所在。老鑼口稱「中國新音樂」,利用中國社會對國際友人的寬容,沉浸於西方文化莫名的優越感中,行破壞中華文化之實。他完全不顧中國正處在文化自覺、文化復興的蓄勢待發中,不理會中國上下十多億人共同的「中國夢」。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他傳承寶輪大師的衣缽,並弘其說,將《華嚴經》的綱要集錄,匯成《賢首五教儀》六卷。其後得寶輪大師傳授澄觀大師的《華嚴玄談》,而錄出「賢首教儀」,隨後還有其他很多的著作留傳於後世。續法法師是一位博通佛典的華嚴學者,他精研《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梵網經》、《圓覺經》、 《起信論》等各種經論。其中尤其對華嚴經有更深的研究。續法法師的《華嚴經》研究對中國佛教後學起了一定的影響。
  • 印度文化思潮與佛教的興起——佚名
    如從階級講:前期專由僧族的婆羅門種人表現其思想的開拓,而到第四期,不僅可以見到婆羅門的思想,作為武士族的剎帝利種姓,也在印度文化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4、第四期文化思潮。從思想方面說:此期雖然仍然表現為以前三期為背景的傳統婆羅門思想的開展與拓寬。但是,最具活力的卻是非婆羅門色彩濃厚的自由思想。表現不同、信仰迥異的各種教派在第四期時代可謂是相繼輩出。
  • 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
    要說明的問題是:一、古代廣東佛教對福建佛教影響巨大,猶其是禪宗;二、惠能禪學由福建禪僧的傳播,對臺灣地區,對東亞、東南亞影響深遠;三、我要得出的結論與建議是:廣東與福建的佛教同根同源,而且,在地緣、歷史、現狀上,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在閩粵兩省的人文提升,助力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助力21世紀海絲核心區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之推進等上,同願同行,加強交流,開展互動,促進佛教的中國化與當代化。
  • 佛曲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的十大功德
    很多人都喜歡聽佛教音樂,曲調悠揚,意境幽遠,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加入了佛教音樂的成分,比如王菲演唱的《心經》就很受大眾歡迎。這也說明佛教音樂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最早來自西域胡人或直接由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
  • 中國這個「教派」,打敗佛教、道教、基督教,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
    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是現在世界上比較有名的三大教派,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信徒。其實在我國古代,文化思想百家爭鳴,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流派,像比較有名的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韓非子的法家思想等等,但是我國一直崇尚信仰自由,並不會強迫大家。
  • 盤點 | 2018年中國佛教十大年度新聞
    第五屆世界佛教論首場大會發言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吳之辰)上榜指數:五顆星上榜理由: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將「中道圓融」等跨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佛教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對深入挖掘和弘揚佛教文化資源,為世界佛教徒連接交流互鑑的紐帶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在這種觀音信仰體系中,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成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觀音信仰體系。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裡,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觀音信仰方面的對話是通過不同於正統佛教領域的許多不同方式來進行的。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那麼,為什麼從東漢開始,佛教裡的「慈悲」觀念會選擇中國原有文化中的「慈」或「悲」這兩個詞來對譯呢?我研究了下,發現這是個很長很長的故事……所以與其說是中國文化基因,還不如說是中國文化觀念,佛教進來以後,和中土固有文化體系一起,共同去開創了一種新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佛教中國化可以理解為佛教如何參與「中國文化基因」的「進化史」。
  • 原創:從「春有百花秋有月」說起,談佛教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主要經歷了從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的一個過程。如歷史上如慧開法師這樣的佛教經典文學作品還有許許多多,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佛教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漢語言上。在漢語史上,吸收外來詞源主要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從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從梵語系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來自西方詞源的詞。
  • Mobis「摩登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行」之旅,推動中韓文化交流!
    2020年11月4日,Mobis在京舉辦了「摩登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行」出徵儀式。,同時也是展現韓中兩國佛教文化交流歷史淵源的大環遊。據悉,此次為期15天的「摩登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行」活動,將從開幕式所在地北京出發,沿途會經過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和普陀山這四座佛教名山,還有重慶、無錫、上海、鹽城和天津的Mobis中國生產基地。整個過程既增進了佛教文化的交流,又能給大家展示出Mobis中國作為世界頂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真正實力。
  • 歷史建築美學與佛教歷史文化研究
    其中,天王殿五開間,歇山頂,正面開有三個磚石雕砌的拱形殿門,即性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等三解脫門。無相門上還掛有「普化寺」三個大字的石雕牌匾一塊。三門之間還雕有「法輪常轉」四個大字。三門的拱圈上、柱礎上、檻牆上、墀頭角柱上,迎風上都有精雕細刻的石雕圖案,如「松下猴王」、「牧童騎牛」、「蘇武牧羊」、「芭蕉洞」、「瑟琶洞」等人物故事和花草圖形。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歇山頂,四圍廊。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佛教自兩漢時傳入中國,對文學、藝術都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其在民間傳播的範圍不斷擴大,佛教信仰在百姓心目中愈來愈根深蒂固,因而中國固有的民俗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增添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因素,尤其是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在民間影響最大,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民俗莫不與此息息相關。
  • 喀什三仙洞:中國最早的佛教石窟
    它位於中國最西端的一個城市——喀什市。喀什的居民以維吾爾族人為主。那裡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也是維吾爾族人的宗教文化中心。但我今天要講的還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起源問題,也就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窟在哪裡?根據專家們多年的研究,喀什市邊上的三仙洞可能是中國境內現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它在石窟藝術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 15個常用成語,都源自佛教,看看你知道幾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自漢朝時期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兩千年來與中國本土文化儒、道的融合,已經深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逐漸與儒道兩家合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並在漢語詞彙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