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聽佛教音樂,曲調悠揚,意境幽遠,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加入了佛教音樂的成分,比如王菲演唱的《心經》就很受大眾歡迎。這也說明佛教音樂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佛教音樂最早來自西域胡人或直接由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隨著佛教的盛行,早期傳入內地的佛教音樂與中原地區的語言和音樂傳統不能完全適應。梁僧人慧皎認為:「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以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促,若以漢語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詞長。」這樣,當時的僧侶們採用民間樂曲或宮廷樂曲,改編傳入的佛曲或自創新曲。中國佛教音樂不斷的發展,一方面是吸收傳入的佛曲;一方面不斷創造、補充新的佛曲。
佛教音樂之所以傳入中國後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是因為儒家的傳統重視音樂,二是因為佛教自身的需要。佛經中有記載說明,佛樂為禮佛歌贊之需。《百緣經》載:「佛微笑,語阿難言,諸人等由伎樂供養佛,未來業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最快樂。」佛受樂,全為了眾生不墮惡道,《分別善惡報應經》中又列舉了妙音樂供養佛塔可得十種功德:一、身相莊嚴。二、見者歡喜。三、音聲微妙。四、言辭和順。五、肢體適悅。六、遠離瞋恚。七、慶喜多聞。八、崇費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宣揚法理之需亦是佛樂的一個作用。
佛經中有「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佛樂亦可起開導眾生之作用。在八戒之中「歌舞視聽戒」又是緣何產生的呢,既然佛教音樂有這麼大的作用?其實,佛教反對的是一種世俗音樂。《大阿含經》中說梵聲有五種清淨: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並以此區分世俗音樂和純正的佛教音樂,佛教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和漢民族音樂傳統融合,形成了「悠、虛、淡、靜」的風格特徵,它的發展是和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分不開的。
南北朝時,在中原佛寺中流行的梵唄聲腔有三種:
(1)三國時的曹植,相傳創造了最早的梵唄。他製成通山唄四十二契,有人稱曹植開了佛曲漢化的先河。
(2)南朝的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裁定梁朝雅樂時,把敘述佛法的樂曲定為正樂,他招致名僧講佛法創梵唄新聲。梁武帝蕭衍是虔誠的佛教徒,製作過《善哉》、《天道》十篇歌詞配佛曲演唱,這時的梵唄新聲,有清商樂中「江南吳歌」之特色。
(3)當時還有一種流行西部的梵唄新聲西涼州唄。
這三種梵唄聲腔已經具有了不同於初入中國的佛教音樂的特色。到了北魏時,佛教更為興盛,《洛陽伽藍記》中就有不少關於當時寺廟樂舞之盛況。隋朝宮廷設「七部樂」和「九部樂」。其中,西涼樂有舞曲《于闐佛曲〉天竺樂中有舞曲《天曲》,《天曲》也是佛曲。「九部樂」後為唐代沿用,至唐太宗時加高昌樂為「十部樂」。值得一提的還有隋代為佛教法會而制的法曲,法曲為中原傳統音樂,吸收了佛曲的一些特點。到了唐代,可以說是佛教音樂最為興盛的時代。佛教音樂繼承吸收外來樂曲、民間樂曲、在唐代,佛教音樂已基本上形成了它自身的風格。
從梁武帝蕭衍時起,佛教音樂就開始宮廷化,自此佛教音樂吸收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至唐代佛教樂曲已經頗為成熟,基本上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唐長慶年間俗講師文敘,用樂曲來演唱變文,有人記載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可見這些樂曲的受歡迎程度。佛教樂曲的傳播渠道主要是寺院,這樣一些藝僧成為此中高手。相傳唐德宗時的段本善就是當時的佼佼者。一次號稱宮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家康崑崙在演出時得識段本善,並被段本善的技藝所折服,並拜他為師。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藝僧在演奏技藝上的修養。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唐代佛教音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成就,到了北宋時,原本設於寺院裡的戲場轉移到瓦肆構蘭。但寺院裡仍然舉行一些音樂活動佛教音樂仍然以各種形式繼承發展。但是在唐以前,搜集傳播民間音樂的工作,主要掌握於官府藝人之手,至北宋發生了一個很大變化,主要掌握於民間藝人手裡。這樣寺院保持的佛教樂曲大多還保持了唐風。
佛教音樂因為演奏難度大,所以歷來由師徒口耳相授,各地的寺廟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早在唐代,南方佛教音樂「唯以纖婉為工北方「皆用高深為盛」,至於後來,風格差異更大:北京智化寺的京音樂、潮油廟堂音樂、福建南音、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都各具特色,佛教音樂以其「悠、虛、淡、靜」之風格對人起了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佛教藝術中一批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