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曲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的十大功德

2020-12-23 普通人看世界

很多人都喜歡聽佛教音樂,曲調悠揚,意境幽遠,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加入了佛教音樂的成分,比如王菲演唱的《心經》就很受大眾歡迎。這也說明佛教音樂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佛教音樂最早來自西域胡人或直接由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隨著佛教的盛行,早期傳入內地的佛教音樂與中原地區的語言和音樂傳統不能完全適應。梁僧人慧皎認為:「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以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促,若以漢語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詞長。」這樣,當時的僧侶們採用民間樂曲或宮廷樂曲,改編傳入的佛曲或自創新曲。中國佛教音樂不斷的發展,一方面是吸收傳入的佛曲;一方面不斷創造、補充新的佛曲。

佛教音樂之所以傳入中國後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是因為儒家的傳統重視音樂,二是因為佛教自身的需要。佛經中有記載說明,佛樂為禮佛歌贊之需。《百緣經》載:「佛微笑,語阿難言,諸人等由伎樂供養佛,未來業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最快樂。」佛受樂,全為了眾生不墮惡道,《分別善惡報應經》中又列舉了妙音樂供養佛塔可得十種功德:一、身相莊嚴。二、見者歡喜。三、音聲微妙。四、言辭和順。五、肢體適悅。六、遠離瞋恚。七、慶喜多聞。八、崇費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宣揚法理之需亦是佛樂的一個作用。

佛經中有「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佛樂亦可起開導眾生之作用。在八戒之中「歌舞視聽戒」又是緣何產生的呢,既然佛教音樂有這麼大的作用?其實,佛教反對的是一種世俗音樂。《大阿含經》中說梵聲有五種清淨: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並以此區分世俗音樂和純正的佛教音樂,佛教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和漢民族音樂傳統融合,形成了「悠、虛、淡、靜」的風格特徵,它的發展是和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分不開的。

南北朝時,在中原佛寺中流行的梵唄聲腔有三種:

(1)三國時的曹植,相傳創造了最早的梵唄。他製成通山唄四十二契,有人稱曹植開了佛曲漢化的先河。

(2)南朝的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裁定梁朝雅樂時,把敘述佛法的樂曲定為正樂,他招致名僧講佛法創梵唄新聲。梁武帝蕭衍是虔誠的佛教徒,製作過《善哉》、《天道》十篇歌詞配佛曲演唱,這時的梵唄新聲,有清商樂中「江南吳歌」之特色。

(3)當時還有一種流行西部的梵唄新聲西涼州唄。

這三種梵唄聲腔已經具有了不同於初入中國的佛教音樂的特色。到了北魏時,佛教更為興盛,《洛陽伽藍記》中就有不少關於當時寺廟樂舞之盛況。隋朝宮廷設「七部樂」和「九部樂」。其中,西涼樂有舞曲《于闐佛曲〉天竺樂中有舞曲《天曲》,《天曲》也是佛曲。「九部樂」後為唐代沿用,至唐太宗時加高昌樂為「十部樂」。值得一提的還有隋代為佛教法會而制的法曲,法曲為中原傳統音樂,吸收了佛曲的一些特點。到了唐代,可以說是佛教音樂最為興盛的時代。佛教音樂繼承吸收外來樂曲、民間樂曲、在唐代,佛教音樂已基本上形成了它自身的風格。

從梁武帝蕭衍時起,佛教音樂就開始宮廷化,自此佛教音樂吸收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至唐代佛教樂曲已經頗為成熟,基本上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唐長慶年間俗講師文敘,用樂曲來演唱變文,有人記載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可見這些樂曲的受歡迎程度。佛教樂曲的傳播渠道主要是寺院,這樣一些藝僧成為此中高手。相傳唐德宗時的段本善就是當時的佼佼者。一次號稱宮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家康崑崙在演出時得識段本善,並被段本善的技藝所折服,並拜他為師。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藝僧在演奏技藝上的修養。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唐代佛教音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成就,到了北宋時,原本設於寺院裡的戲場轉移到瓦肆構蘭。但寺院裡仍然舉行一些音樂活動佛教音樂仍然以各種形式繼承發展。但是在唐以前,搜集傳播民間音樂的工作,主要掌握於官府藝人之手,至北宋發生了一個很大變化,主要掌握於民間藝人手裡。這樣寺院保持的佛教樂曲大多還保持了唐風。

佛教音樂因為演奏難度大,所以歷來由師徒口耳相授,各地的寺廟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早在唐代,南方佛教音樂「唯以纖婉為工北方「皆用高深為盛」,至於後來,風格差異更大:北京智化寺的京音樂、潮油廟堂音樂、福建南音、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都各具特色,佛教音樂以其「悠、虛、淡、靜」之風格對人起了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佛教藝術中一批寶貴的財富。

相關焦點

  • 汴梁藝術|絲綢之路上的佛教音樂文化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交流在歷史上曾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繁榮,構建了歐亞大陸的音樂版圖。中原漢文化與以西域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直接促成了唐代文化的高度發達,並深刻影響了東亞的許多民族的音樂文化。
  • 佛教與中國戲曲
    戲曲的產生與發展,如同小說的產生與發展一樣,始終受到佛教的深刻影響。例如,初期的戲曲就深受佛教歌舞伎樂的影響。佛教原來是不許僧徒觀賞聽聞歌舞的,怕因此動心亂性。第三,佛教對於戲曲的影響,還表現在佛曲對於戲曲音樂的影響。佛曲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歌詠的曲調,這種曲凋自曹魏時期的陳思王曹植在東阿縣製成魚山唄後,歷代均有所發展,到唐代已有幾十種之多。
  • 清涼視角 佛教音樂:觀音菩薩在心中
    張鶴(廣音居士):蒙古族,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資深佛教音樂作曲家。創作理念:用至善至美的音樂喚醒人們心底最真的愛。3.應「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邀請,參與大型佛教音樂專輯《盛世佛樂》的創作與編輯工作,影響甚廣。4.為任靜、付笛生、李凱(白頭翁)創作現代佛樂專輯《地藏王》。
  • 佛教音樂:金剛經(黃慧音唱誦)
    佛教音樂:金剛經(黃慧音唱誦) 黃慧音,是來自馬來西亞,一位集製作、作曲、唱誦諸才華於一身的新世紀佛曲名創作人。
  • 對佛教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作為一種既具有傳統民族藝術和道德審美價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樂,正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國民眾的喜愛和歡迎。但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佛教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同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新課題。
  • 陳奕迅、劉德華、許巍…原來他們也曾唱過佛曲
    作為一名佛教徒,我當然喜歡聽佛曲,燈心兒私藏的曲庫中,有好多大牌明星唱的佛曲,絕對是你之前沒有聽過的!話不多說,快來跟我一起聽歌兒吧!一、《心經》的多個版本一提到與佛教有關的歌曲,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十有八九應該都是王菲唱的《心經》。
  • 佛教靜心音樂有哪些,養生音樂
    佛教音樂是一種養生靜心適宜修生養性,佛樂的治療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臺性情,修養身心,佛教音樂、歌曲是屬於情感交流,它能直接融入人們的感情,使人們生起好感,引起共鳴。佛教音樂的好處佛教音樂可以融入人心,靜心養身,消除煩惱。
  • 汴梁藝術|袁靜芳教授對當代佛教音樂研究理論層面的貢獻
    袁靜芳教授對當代佛教音樂研究理論層面的貢獻由於系列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十年左傾路線對學術研究的影響我國包括佛教音樂在內的宗教音樂研究在20世紀60—80年代約三十年間幾近空白。隨著80年代的改革開放宗教音樂研究的禁域也逐漸突破至20世紀90年代已有學者開始涉獵佛教音樂的研究。
  • 臺灣著名佛教音樂創作人明海法師給您拜年!
    春節,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年節」,它不僅是中國民眾情感上最濃烈的傳統佳節,也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追求最生動的體現。2020年庚子年新春佳節即將來到之際,鳳凰網佛教頻道推出特別策劃《「鼠」於你的春節——佛寺約你過大年》,恭請全球高僧錄製祝福視頻,為全球華人送上最暖心的祝福。本視頻為臺灣著名佛教音樂創作人明海法師發來的祝福視頻。
  • 張君老師 全國『古琴佛曲研修班』第二期 開課了|北京站 7月
    音樂藝術本身不需藉助文字而明心見性;而古琴之樂所追求意境之深、遠、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古琴之音達到一種禪的境界,古琴之音天然能與佛家相容,佛家的境界直接影響古琴的審美傾向。琴歌與佛家的靜心思慮有著相通之處。——養雲琴館 • 張君
  • 日本僧人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佛教和音樂,這兩者平常難以聯想到一塊的事物,竟然有僧侶把它們融合得讓人別開生面,以音樂藝術為紐帶,把莊嚴肅靜的佛教一下變得平易近人。天籟在線小編一姐介紹兩位日本的僧侶——藥師寺寬邦和朝倉行宣,他們用音樂的藝術力量向芸芸眾生傳播佛教思想,傳遞佛教的精神力量,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 汴梁藝術|河南佛教音樂收集、整理與研究的狀況
    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中國佛教音樂的研究工作開始逐步復甦。首先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宗教政策、文化政策的全面落實,政府主管部門對佛教音樂的研究給予了一定的支持。 在全國範圍內陸續有個別學術論文發表,在此背景之下,也拉開了對河南地區漢傳佛教音樂研究的序幕。
  • 聽佛教音樂的「五大好處」
    第一:佛教的音樂作品都非常柔和悠揚,比較容易打動人心。第二:經常聽佛教音樂可以驅逐心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煩惱,使心慢慢的能夠清淨。注重治心的佛教音樂,在以往漫長的歲月中,對世人起到過巨大的心理安慰、心理治療、心理養生等作用。社會、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使人們身心疲憊。人們渴望著輕鬆,平靜、快樂、自在的生活。而佛教音樂寧靜、清新、淡雅、自然的韻律恰似一劑提神醒腦的「清涼散」,能撫慰和淨化人們浮躁、煩惱的心靈。
  • 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中新社武漢5月27日電 題: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作者 曹旭峰 孝聰 劉黨生  坐落於鄂豫交界處天台山的紅安天台寺,隋唐時就有了廟宇建築。2014年5月,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紅安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在這裡成立。  近日,記者走進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去感受和了解「音樂僧人」的真實生活。
  • 佛教音樂:大悲咒 (印能法師)
    大悲咒 (印能法師)  大悲咒,《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廣大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簡稱,為無量劫前,觀世音修行時,在千光靜住王如來前聽聞此陀羅尼,頃刻生出千手千眼,具足無量神通、功德或許您還想聽:佛教音樂:觀音贊(印能法師)佛教音樂:觀音大士贊偈(好聽)佛教音樂:南無觀世音菩薩(超讚)佛教音樂:香雲供養(印能法師)2017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十九)
  • 汴梁藝術|佛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的深刻關係
    佛教音樂神健闥婆本是人間靠賣藝為生的藝人,往往設樂求食自活,她們鼓節弦管,擅長雜技,其樂器有絲竹箏蕭、管弦鼓磬,其音樂有散樂、歌唱和器樂。因為在城中聞香而來,故名「尋香」,又被稱為「美音健闥婆王」或「天帝俗樂神」。
  • 杭州佛學院2020年佛教音樂專業招生簡章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相信「蒼天在上,老天有眼一說。」
  • 全世界最好聽的八大佛教音樂
    佛教當中,不只是有「枯燥」的經文,還有空靈婉轉、繞梁三日不絕的梵音,即便不是作為信仰,只是安靜自己的情緒,都會讓人驚訝於佛教音樂的神奇!一、《大悲咒》如果你敢去搜索,「大悲咒」這三個字,必然會出現無數的描述,很多人都講述了念誦《大悲咒》的功德、效果、好處等等。
  • 不要認為學樂器是歪門邪道,中國十大音樂學院平均超過90%就業率告訴你,人類離不開音樂藝術!
    過去,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只有文化成績差的時候,被逼才會選擇學音樂藝術類的。其實這完全是誤導,錯誤的傳統思想。君不見,在近年來,在各省的高考狀元中,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事實,即學好音樂藝術課程不僅不會影響文化課成績,相反,對於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技能起到了很好的幫助。如果以上還沒有說服力,我們再以中國十大音樂院校為例,《琴行經營報》統計了它們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情況,很多人認為,學音樂就業面很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