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藝術|佛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的深刻關係

2020-12-23 汴梁城下圓和

佛教音樂神健闥婆本是人間靠賣藝為生的藝人,往往設樂求食自活,她們鼓節弦管,擅長雜技,其樂器有絲竹箏蕭、管弦鼓磬,其音樂有散樂、歌唱和器樂。因為在城中聞香而來,故名「尋香」,又被稱為「美音健闥婆王」或「天帝俗樂神」。剝開其神話的外衣,不難發現,這種後來在佛教壁畫中飛天作樂的美麗音樂神,其實正是民間音樂家,此一說的意義在於指出,佛教的音樂與民間的音樂,有深刻的關係。

首先,是人間的音樂樂器。從大量佛經和釋論中,我們可以發現淨土佛國的諸多樂器,雖然它們常常被繪上了神秘的色彩,卻還是人間音樂生活的反映,如許多樣的樂器正是民間音樂繁盛的寫照,它們同時也被用在了佛國的生活中。這些樂器主要有:箜篌、篳篥、笙、笛、蕭、管、簧、琴、瑟、螺、磬、鼓、笳、鍾、鈴等。許多經典有對於樂器結構和功能、甚至聲學原理的描述,《道行般若經》指出箜篌有木、有柱、有弦;《雜阿含經》指出 琴有柄、有槽、有弦、有皮;《阿毗壇毗婆沙論》更發現歌唱原理無非是舌、齒、唇、顎、咽、喉等相觸出聲罷了;極可令今人注意的是,《成實論》竟然提出了聲音是波的理論假設,表現出高超的音樂文化,殊可令人驚詫!

供稿:大相國寺梵樂團

相關焦點

  • 汴梁藝術|河南佛教音樂收集、整理與研究的狀況
    尼樹仁先生在《大相國寺音樂文獻初探》(《音樂研究》1983 年第 4 期)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以河南開封大相國寺為中心的「中州佛教音樂」體系,可視為河南佛教音樂研究的階段性認識。1987 年,《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編輯部,決定將宗教音樂收入器樂曲集成,1988 年在香港召開的「佛教音樂國際研討會」,中國學者有何昌林、袁靜芳、田青、尼樹仁、胡耀等五位參加(一位因海關手續而受阻),對國內學術界也有較大的影響。 此後在國內掀起了全國性對佛教音樂研究的小高潮,不過論文仍以「考察報告」為特徵。
  • 汴梁藝術|絲綢之路上的佛教音樂文化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交流在歷史上曾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繁榮,構建了歐亞大陸的音樂版圖。中原漢文化與以西域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直接促成了唐代文化的高度發達,並深刻影響了東亞的許多民族的音樂文化。
  • 汴梁藝術|袁靜芳教授對當代佛教音樂研究理論層面的貢獻
    袁靜芳教授的佛教音樂硏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強調佛教音樂文化本身既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內容的重要構成又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眾多體裁從形態樣式、美學意趣到文化內涵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此袁靜芳教授在其創建的佛教音樂學術平臺「亞太佛教音樂學術硏討會(第一至第九屆)及個各種學術場合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
  • 佛曲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的十大功德
    很多人都喜歡聽佛教音樂,曲調悠揚,意境幽遠,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加入了佛教音樂的成分,比如王菲演唱的《心經》就很受大眾歡迎。這也說明佛教音樂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最早來自西域胡人或直接由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
  • 對佛教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作為一種既具有傳統民族藝術和道德審美價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樂,正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國民眾的喜愛和歡迎。但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佛教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同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新課題。
  • 日本僧人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佛教和音樂,這兩者平常難以聯想到一塊的事物,竟然有僧侶把它們融合得讓人別開生面,以音樂藝術為紐帶,把莊嚴肅靜的佛教一下變得平易近人。天籟在線小編一姐介紹兩位日本的僧侶——藥師寺寬邦和朝倉行宣,他們用音樂的藝術力量向芸芸眾生傳播佛教思想,傳遞佛教的精神力量,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 杭州佛學院2020年佛教音樂專業招生簡章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 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田青教授田青教授佛教音樂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現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佛教協會顧問、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通州光中書院理事長。縱觀歷史,從天竺梵唄到中國後的華化,到今天漢傳佛教唱誦音樂的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中國佛教梵唄所走過的道路,實際上體現了佛教中國化、人間化的理想和實踐。中國佛教音樂的發展,實際上一直沿著三條線平行而進:1.天竺梵唄一中國梵唄一唱念一朝暮課誦與法事音樂。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他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民間舞蹈中的音樂演奏不僅起伴奏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又是相當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 金代女真音樂舞蹈藝術研究
    其文化特徵與民族性格特徵在女真人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承發展中得到了張揚,故形成女真人獨特的音樂舞蹈藝術風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傳統。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斷的吸納傳承推陳出新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女真人的音樂文化也是如此。隋唐時期興起的靺鞨族,是以東北的狩獵民族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他們的民間歌舞反映的多是宗教色彩和狩獵生活的內容。
  • 佛教靜心音樂有哪些,養生音樂
    佛教音樂是一種養生靜心適宜修生養性,佛樂的治療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臺性情,修養身心,佛教音樂、歌曲是屬於情感交流,它能直接融入人們的感情,使人們生起好感,引起共鳴。佛教音樂的好處佛教音樂可以融入人心,靜心養身,消除煩惱。
  • 清涼視角 佛教音樂:觀音菩薩在心中
    張鶴(廣音居士):蒙古族,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資深佛教音樂作曲家。創作理念:用至善至美的音樂喚醒人們心底最真的愛。2.應「峨眉山」永壽法師邀請,與歌唱家廖昌永、韓磊、騰格爾共同合作,為峨眉山——「大佛禪院」獨立創作了現代佛教音樂專輯《行願峨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開封大相國寺梵音 傳承佛教音樂節精彩紛呈
    為慶祝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弘揚梵音古樂文化,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打造八朝古都河南開封的音樂人文底蘊,10月22日晚在千年古剎大相國寺舉辦了梵音.傳承佛教音樂節的第三場佛樂盛會。本次音樂節由開封市統戰部、開封市佛教協會、開封大相國寺主辦。大相國寺梵樂團、大相國寺書畫院承辦。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不需要炫酷的舞臺和複雜的道具,但說唱音樂涉及內容廣泛,具有戲劇情節和角色扮演,與戲曲有相似之處,說唱音樂是表演、演唱、說三者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說唱音樂在表演風格上以敘述性為主,追求形式美,處於說話和演唱之間,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表演具有模擬和寫意性。
  • 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中新社武漢5月27日電 題: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作者 曹旭峰 孝聰 劉黨生  坐落於鄂豫交界處天台山的紅安天台寺,隋唐時就有了廟宇建築。2014年5月,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紅安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在這裡成立。  近日,記者走進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去感受和了解「音樂僧人」的真實生活。
  • 聽佛教音樂的「五大好處」
    第一:佛教的音樂作品都非常柔和悠揚,比較容易打動人心。第二:經常聽佛教音樂可以驅逐心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煩惱,使心慢慢的能夠清淨。注重治心的佛教音樂,在以往漫長的歲月中,對世人起到過巨大的心理安慰、心理治療、心理養生等作用。社會、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使人們身心疲憊。人們渴望著輕鬆,平靜、快樂、自在的生活。而佛教音樂寧靜、清新、淡雅、自然的韻律恰似一劑提神醒腦的「清涼散」,能撫慰和淨化人們浮躁、煩惱的心靈。
  • 音樂藝術君享,一首目地誕生,淺談如何創作音樂作品
    作曲家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了大量存在的客觀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是處於未加工狀態的美與醜,通過了解、熟悉、認識等感性及理性活動,得到深刻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觸發了創作欲望。能引起這種創作欲望的,不僅是大自然與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現實美與現實醜,也可能是其他藝術作品如詩歌、文學、繪畫、雕刻、戲劇中的藝術美。
  • 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草原音樂是生態、生命、生活的藝術」
    蒙古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烏蘭傑接受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專訪「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生命的藝術、生活的藝術」烏蘭傑介紹,他的母親潔吉嘎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歌手。「哪怕一個人不懂蒙古語,聽不懂歌詞,但是音樂本身的意境可以把人們帶到草原的百花叢中。」烏蘭傑認為,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生命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 文化潤疆|進入新疆民間音樂,從木卡姆開始
    新疆的音樂,特別又珍貴。早在1877年費迪南·馮·李希霍芬造出「絲綢之路」名字之前,從亞洲東部經由西域連通北非、歐洲的古典絲路就已經存在。狹義的絲路始於公元2世紀,止於唐代,承擔了佛教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影響了中外音樂、舞蹈的演變。
  • 北京民族樂團讓民間音樂「走出圈子」
    在國內職業院校繼續進行付費直播的情況並不常見,李長俊的自信在於:「北京民族樂團已經把民族音樂走出了圈子。」 2020年元旦,北京民族管弦樂團舉行了一場線下「民族浪潮」音樂會,演奏了《貝加爾湖畔》民間音樂。樂隊成員又唱又跳了一曲《神曲》,並邀請了在第二代配音愛好者中有很大影響力的配音演員蔣光濤。之後,更多來自非民間音樂圈的人來看演出。一些觀眾穿著漢服來到演唱會,一些網友離線「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