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武漢5月27日電 題: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作者 曹旭峰 孝聰 劉黨生

  坐落於鄂豫交界處天台山的紅安天台寺,隋唐時就有了廟宇建築。2014年5月,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紅安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在這裡成立。

  近日,記者走進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去感受和了解「音樂僧人」的真實生活。

  天台寺山門前,四面峭壁,似一接天平臺。在霧繞溪流的山谷間,隱隱傳來佛樂琴聲。70多歲的天台寺方丈悟樂面容清癯,笑迎來訪客人。

  在2003年出家前,他曾就讀於武漢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專業,為他與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的建立埋下了機緣。

  「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基督教堂聽到唱詩班的歌唱,那一刻我感到了震撼。」悟樂方丈說,那時起他就想能有一支佛樂隊就好了,用音樂傳播佛法。

  2008年,由十幾名僧人組成的廣玄藝術班終於成立了。兩年後,藝術班升級為廣玄藝術團。從十幾人,到40多人,如今藝術團的成員都是「80後」、「90後」僧人。

  1989年出生的孝同,高中畢業後到天台山遊玩,自此便留在了寺中。如今,她不僅在佛教音樂學院演奏小提琴、朗誦及表演情景劇,還是學院的「臺柱子」主持。記者在一場為信眾演出的音樂情景劇中看到,孝同飾演的蘇東坡沉靜而恬淡,給人有一種恍然的時空穿越感。

  孝同對記者表示,她2010年開始學習小提琴,當時連五線譜都不認識。許多年輕僧人與她一樣都是從零開始,一步步地走進音樂裡。

  「後來,我漸漸喜歡上了拉琴,並以此進行自己的修行。」她說。

  作為佛教音樂學院首席小提琴手,正淑的最大愛好就是到大自然中去練琴、練心。「有時候,我覺得小提琴簡直就是我的朋友,它可以與我進行真誠交流。」正淑說。

  其實,真正讓天台寺僧眾感受到音樂魅力的,還是2013年小提琴家梁大南的到來。他不僅觸動了天台寺僧眾心底的音樂感,還為佛教音樂學院設置課程和專業,包括大中小提琴、鋼琴、長笛、單雙簧管、打擊樂、樂理、音樂史、視唱練耳、舞蹈、音樂欣賞等。這些完整而系統的課程與專業,奠定佛教音樂學院的基礎。

  對於外界非議的天台寺僧眾「不務正業」,悟樂方丈有著自己的看法。「僧人們早晚課的唱誦、佛事,佛菩薩前的梵唄,都與音樂息息相關。佛教從印度傳來的時候,中國的先人們從中汲取了精華,今天中國僧人用音樂弘法,是很自然的事。」悟樂方丈表示。(完)

相關焦點

  • 日本僧人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佛教和音樂,這兩者平常難以聯想到一塊的事物,竟然有僧侶把它們融合得讓人別開生面,以音樂藝術為紐帶,把莊嚴肅靜的佛教一下變得平易近人。天籟在線小編一姐介紹兩位日本的僧侶——藥師寺寬邦和朝倉行宣,他們用音樂的藝術力量向芸芸眾生傳播佛教思想,傳遞佛教的精神力量,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 佛曲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的十大功德
    很多人都喜歡聽佛教音樂,曲調悠揚,意境幽遠,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加入了佛教音樂的成分,比如王菲演唱的《心經》就很受大眾歡迎。這也說明佛教音樂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最早來自西域胡人或直接由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
  • 中國11所音樂學院千人「雲合唱」《我們》用音樂記錄歷史
    中國11所音樂學院千人云合唱音樂紀錄片《我們》。中央音樂學院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10日電 「我們銘記苦難,思念親人,我們心手相連,屏息告別過去……美麗的大地,生生不息,我們心手相連,溫暖這片土地……」由中央音樂學院李小兵教授作詞、作曲,院長俞峰擔任藝術總監、中國11所音樂學院千人云合唱音樂紀錄片《我們》日前錄製完成。
  • 中國11所音樂學院千人「雲合唱」《我們》 用音樂記錄歷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國11所音樂學院千人云合唱音樂紀錄片《我們》。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
  • 20所義大利音樂學院加入全球音樂教育聯盟儀式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
    尊敬的王黎光院長,尊敬的義大利音樂學院的各位領導和代表們,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上午好!今天在這裡有來自20所義大利音樂學院的領導和代表與大家歡聚一堂慶祝「中意音樂文化交流中心」的成立,並加入「全球音樂教育聯盟」。
  • 宗教史奇蹟:一位中國僧人吊打全印度的小乘佛教僧人與婆羅門外道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強敵非常多,有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外道等,他們與大乘僧人的學術見解不同,會發生激烈爭辯。古代印度最厲害的佛教學府叫做「那爛陀寺」,寺中僧人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他們承擔起護法的責任。在小乘佛教僧人眼中,認為大乘佛教是空華學說,是空華外道,小乘佛教僧人會經常找大乘僧人辯論。
  • 電音法會,音樂超度,日本僧人的現代生活
    他異想天開,打通次元壁,把佛經與現代音樂相融合——《般若心經》、《大悲咒》爆紅中日網絡,感動很多聽眾。和尚玩音樂,這在日本並不稀奇,但演唱佛經很別致,能感動人更顯不易。寺寬邦天生和尚命,將音樂與佛經聯繫起來,是機緣之舉。寺檀制度
  • 義大利音樂學院探索之博洛尼亞音樂學院
    你知道義大利最受中國學生歡迎的公立音樂學院是哪所嗎? 據2020年-2021學年計劃生使館公布註冊數據統計,預註冊學生人數前十位音樂院校分別為:博洛尼亞音樂學院、米蘭音樂學院、羅馬音樂學院、維羅納音樂學院、都靈音樂學院、帕多瓦音樂學院、佛羅倫斯音樂學院、帕爾馬音樂學院、費爾莫音樂學院、巴裡音樂學院。
  • 汴梁藝術|絲綢之路上的佛教音樂文化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交流在歷史上曾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繁榮,構建了歐亞大陸的音樂版圖。中原漢文化與以西域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直接促成了唐代文化的高度發達,並深刻影響了東亞的許多民族的音樂文化。
  • 音樂留學|十所「被隱藏」的音樂學院
    因為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離紐約很近,所以爵士學生甚至是其他音樂系學生都能經常有音樂演出的機會。威廉·帕特森的另一個有趣的專業是聲音工程藝術。這個專業是為專業音樂製作人設計的。和榜單上的其他幾所學校一樣,威廉·帕特森也是美國少數幾所擁有流行音樂表演項目的學校之一。
  • 走近李泉的百變音樂之旅
    走近李泉的百變音樂之旅 2020-07-23 14: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對佛教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一、佛教音樂在我圍傳承與發展中的興衰融合   作為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特色音樂,佛教音樂歷經了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的興衰融合過程:佛教音樂最早由於印度的「梵唄」與中原的語言及音樂傳統不適應而妨礙了傳播,後來經僧人們不斷摸索和實踐,逐漸地熔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於一爐,形成了以「遠、虛、淡、靜」為特徵的中國佛教音樂,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部分。
  • 清涼視角 佛教音樂:觀音菩薩在心中
    張鶴(廣音居士):蒙古族,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華人女作曲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資深佛教音樂作曲家。創作理念:用至善至美的音樂喚醒人們心底最真的愛。3.應「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邀請,參與大型佛教音樂專輯《盛世佛樂》的創作與編輯工作,影響甚廣。4.為任靜、付笛生、李凱(白頭翁)創作現代佛樂專輯《地藏王》。
  • ABRSM 與四所皇家音樂學院
    曼切斯特皇家音樂學院(RNCM,現皇家北方音樂學院)和蘇格蘭皇家音樂戲劇學院(RCS,現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於1947年加入成為 ABRSM 次要合作夥伴,並於1985年成為全面合作夥伴。這些皇家音樂學院組成了 ABRSM 的理事機構。
  • 藏傳佛教僧人:瞎搞!
    一位藏傳佛教僧人向本網記者表示,視頻顯示的儀式完全不符合藏傳佛教宗教儀軌:「正規的坐床應該在寺廟裡,而不是這種場合。」「活佛坐床首先由所屬寺院群眾有這個心願,報請國家批准後再尋訪靈童,然後是正規坐床。」並表示視頻中所謂的坐床儀式「整個都是在瞎搞。」
  • 浙音與紐西蘭音樂學院開啟交流與教學新篇章
    為箏、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而作的四重奏在2015年12月浙江音樂學院舉辦的「二十世紀後民族主義作曲家傑克·波蒂的跨文化音樂作品研討會」的 「中國、紐西蘭作曲家作品音樂會」進行了首演。         杜如松,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協會理事、浙江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廳藝術委員會成員。
  • 美國音樂留學|美國獨立音樂學院有幾所?
    有很多同學問我,我想去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可以去嗎?我想去伊斯曼音樂學院可以去嗎?
  • 汴梁藝術|袁靜芳教授對當代佛教音樂研究理論層面的貢獻
    得以形成當下我國佛教音樂文化研究良好局面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而作為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文化硏究中心主任的民族音樂芓家袁靜芳教授無疑對此作出了最為重要的貢獻。或可以說沒有她的遠見卓識、戰略布局和親歷親為我國當代佛教音樂文化研究難有今天的格局,其學術品質亦可能遠遠滯後於目前的水準。
  • 梵音不息,信仰不止:佛門音樂與國樂的結合之路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其它一些佛教的衍生物也隨之而來,先撇開因佛教傳入帶來的新的服飾不說,在音樂及樂器,就傳入了不同於當時本土音樂的佛門音樂及樂器。佛教在國內日漸鼎盛佛教音樂與之相關的樂器日益本土化,逐漸成為了中國民樂的一部分,更成為一種在下層民眾中宣揚佛法的工具,佛教由於是外來宗教佛經等大多是梵語,再加上一些較為晦澀難懂的佛經,對於當時大多數民眾還是文盲的現狀十分不利發揚,一部分僧人為宣揚佛法將一部分佛經通過佛教音樂採用說唱的形式進一步演繹出來,方面了民眾的理解,更進一步推動佛教在當時的傳播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