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史奇蹟:一位中國僧人吊打全印度的小乘佛教僧人與婆羅門外道

2020-12-23 居士奇談

印度宗教流派極多,錯綜複雜,是全世界最複雜的宗教系統。有印度教(婆羅門教發展而來),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祆教等,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佛教,這些宗教內部還分流派,比如佛教就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宗教之間彼此不服對方,都希望自己的教派成為至高無上的主流教派,因此宗教人士經常發生辯論,希望說服對方改信自己的流派。

辯論之前還會下賭注,輸的一方會拜贏的一方為師,或者是其他賭注,嚴重者輸的一方還會賭上自己的性命。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強敵非常多,有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外道他們與大乘僧人的學術見解不同,會發生激烈爭辯。

大乘佛教講不爭,勸誡人們不要爭,但是對於這種學術爭辯,必須要爭,這是護法的行為。

作為大乘佛教弟子對於學術爭辯,一定要爭,一定要護法,這是責任。

古代印度最厲害的佛教學府叫做「那爛陀寺」,寺中僧人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他們承擔起護法的責任。

在小乘佛教僧人眼中,認為大乘佛教是空華學說,是空華外道,小乘佛教僧人會經常找大乘僧人辯論。不僅如此,婆羅門教與外道也會經常詆毀並挑戰大乘僧人,那爛陀寺的大乘僧人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

曾經有一位中國僧人與印度小乘僧人和婆羅門外道進行過辯論,並大獲全勝。

此僧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去那爛陀寺學習大乘佛法,受到那爛陀寺住持戒賢菩薩親自傳授,戒賢菩薩非常重視玄奘法師,認為玄奘法師有大智慧。

當時小乘佛教水平最高者叫做般若鞠多,他是南印度三代帝王的灌頂師,全印度小乘佛教徒公認般若鞠多佛法無邊,認為大乘佛教內沒有人可以辯贏般若鞠多,小乘佛教請大乘佛教去挑戰般若鞠多。

戒賢菩薩派了四個僧人去應戰,其中就有玄奘法師,另外三個僧人與玄奘法師內部討論,認為此次辯論沒有勝算,三人未戰先怯,都說般若鞠多的水平太高,他們覺得不可能辯贏般若鞠多,就自動退場了。

唯獨玄奘法師絲毫不懼,他說自己在大唐的時候就對小乘佛教有過系統學習,後來在印度又深刻學過小乘佛教,他對小乘佛教的理論非常熟悉,他不怕辯論。

玄奘法師在辯論之前針對般若鞠多寫了一部《破惡見論》,攻擊了般若鞠多的幾個主要觀點,般若鞠多應該是讀過《破惡見論》,就託辭去外地拜佛跡,避開與玄奘法師進行辯論。

在眾人的眼中,玄奘法師是不戰而勝,威名遠播。

事後,全印度舉行了空前絕後的辯論大會,論主就是玄奘法師,他一個人代替大乘佛教出戰,對手就是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各種外道。

玄奘法師辯論之前,就發誓如果自己輸了,就斬首示眾!

十幾天過後,辯論大會最終獲勝者就是玄奘法師,不得不說這是宗教史的一個奇蹟。

玄奘法師為大乘佛教建立的豐功偉績令人銘記於心。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很多僧人就像讓阿難來背誦佛陀的講法,可是第一次集會的時候,大迦葉嫌棄阿難沒證羅漢果,故意不讓阿難參加,阿難沒辦法,日夜參禪打坐,可算是在集會之前趕上了,證了羅漢果位,這才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這批僧人及其學說被稱為佛教上座部。
  • 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中新社武漢5月27日電 題: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作者 曹旭峰 孝聰 劉黨生  坐落於鄂豫交界處天台山的紅安天台寺,隋唐時就有了廟宇建築。2014年5月,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紅安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在這裡成立。  近日,記者走進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去感受和了解「音樂僧人」的真實生活。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家僧人,也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 八戒法師朱士行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河伽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設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受戒之後的朱士行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常「謂入道資慧,故專務經典」。在官方的資助下,他開辦「義學」,向貧窮弟子教授文化,傳授佛經。
  • 中國最偉大的僧人是誰?
    中國最偉大的僧人玄奘----行走【15】文/鬼腳七最近看了不少佛教方面的書,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莫過於《玄奘法師傳》了。當年玄奘為了求法,一路西行十七年,行程五萬裡,九死一生,終於求得真經回到長安。當有朋友讚嘆我的行走時,我會覺得汗顏。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那麼又是因為什麼,不吃肉成為了中國和尚的一種標籤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事實的真相。    佛教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而這兩者在對待''吃不吃肉''這個問題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同,在大乘佛教的佛經中是主張吃素的,在大乘律典的《楞伽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殺生者,多為人食。若人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在大乘佛教一方面看來,食肉,是殺生的根本,認為世間的有太多罪惡與殺戮是為了人們那一口肉而存在的。但就算是極力主張吃素的大乘佛教,也並沒有明令禁止吃肉,沒有將不吃肉作為一條戒律讓信徒們恪守。
  • 《壇經》——佛教史上唯一被稱為「經」的中國僧人著作
    根據佛教的觀點,只有佛的說「法」才能稱為「經」,小乘「羅漢」或大乘「菩薩」的著述只能稱為「論」。《壇經》的口述者慧能大師禪宗六祖為禪宗的實際創始者。他的思想與文化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於在世時就已被奉為萬家生佛。
  • 印度文化思潮與佛教的興起——佚名
    在此時代,影響印度社會文化及全民族風俗至今的四種姓(catur-varnya)制度已告成立。所謂四種姓,即為:a、婆羅門(brahmana),指祭司僧侶階級。這是一個在印度為他人執行祭儀、教授《吠陀》聖典、接受布施的特權階層,是印度社會中的精神貴族;b、剎帝利(ksatriya),指王族及其武士階級。其職責在於保護人民。這是一個在印度執政的階層。
  • 僧人、沙門、和尚、比丘、頭陀本不同,還有一個稱呼你想不到
    這裡講的僧人,是指信奉佛教,出家專門從事佛教活動,並按照佛教戒律生活及進行修行的職業佛教徒。值得一說的是,「僧」並不是漢語中固有的一個名詞,而是隨著佛教的傳入,從印度傳來的一個外來語,《魏書·釋老志》這樣記載: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日桑門,亦聲相通,總謂之僧,皆胡言也。這裡的「胡言」指外來語。這條記載脫說明了什麼是僧人,又同時指出了僧人的幾種不同稱呼。
  • 藏傳佛教僧人:全是瞎搞!
    據網絡流傳的視頻內容顯示,今年10月4日,一位叫「白瑪奧色」的法王為張鐵林舉行了坐床儀式。張鐵林自稱白瑪鐵林,俗姓為張,是「白瑪奧色法王」的大弟子。我扮演了五十多位中國的帝王將相,我覺得我大得比天大。自從認識了法王做了法王的弟子,我覺得天地大了,法王大了,自己小了,生活有了希望,變得很真實。
  • 藏傳佛教僧人:瞎搞!
    一位藏傳佛教僧人向本網記者表示,視頻顯示的儀式完全不符合藏傳佛教宗教儀軌:「正規的坐床應該在寺廟裡,而不是這種場合。」「活佛坐床首先由所屬寺院群眾有這個心願,報請國家批准後再尋訪靈童,然後是正規坐床。」並表示視頻中所謂的坐床儀式「整個都是在瞎搞。」
  • 何為僧人?
    僧人穿著黑色染的緇衣,因以"染衣"指出家為僧。剃髮、染衣、受戒則是取得僧人資格的必要條件。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
  • 中國僧人燒戒疤的由來
    ——心律                     中國僧人燒戒疤的由來與廢止燒戒疤是中國漢傳佛教僧人受戒時所舉行的一種儀式。所謂戒疤又稱香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淨戒體而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在我國燒戒疤的歷史由來已久,並有關於燒戒疤的不同歷史傳說。
  • 佛教辛亥革命時期的兩位革命僧人:黃宗仰、意周
    但中國佛教卻與近代革命有重要的關係。一些革命者從佛教文化中汲取革命精神,用佛教思想展現革命理論。章太炎就寫過許多有佛教內容的革命宣傳文章。這些革命者也因為有更為近代化的理念,對佛教提出了批評和改革的建議,給佛教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改革方向。佛教界深受革命思潮的影響,開始了佛教的近代化改革。
  • 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講經辯論會【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僧:玄奘西遊記.74】
    曲女城大會,多少人有資格參加呢?幾十萬人都進會場,這是不可能的。全印度共有十八位國王,還有一種記載說是二十幾位,按最少的說有十八位國王到場。與會者還有大小乘僧人三千多人,婆羅門,外道兩千多人,那爛陀寺一千多人。前來參加大會的這幾千僧人都是每個宗派每個宗教裡挑選出來的頂級高僧。印度的宗教很多,佛教不過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種。印度佛教也從來沒佔過主流地位,不像在中國佛教昌盛。
  • 僧人形象是如何走向淫蕩的?
    佛教同理。西漢末期,佛教傳入中國。這時的佛教還比較原始,組織方式沿襲了印度的僧團制度,僧人們只用遵守僧團內部的規矩,至於世俗政權,是不太care的。再加上出家人恪守四大皆空,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也帶上了神聖光環。《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二十多位僧人和當時名士的交往,從這些交往中可以看出僧人們在中國的早期形象。
  • 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有多牛?出生就是貴族,還享有一終身特權
    我們的鄰國印度,和中國文明一樣,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他們比起中國,在過去更容易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從而產生了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而對於整個印度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種姓制度了,3000多年前,西方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在後期的吠佗時代制定了古代世界最典型最為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而印度的最高種姓婆羅門究竟有多麼牛呢?作為古代印度一切知識的核心人群,他們是社會中最為崇高的姓氏。
  • 廣東獨特的兩座寺廟,歷史悠久,供奉著海神和印度僧人!
    要說中國的一線城市,不可或缺的是,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一直處於中國經濟的前列,甚至世界第一,所以廣州也被評為世界一線城市,有很多外國人在廣州做生意和定居,但人們經常忽視的是廣州的傳統文化,除了悠久的早茶文化歷史外,廣州還有深厚的佛教歷史,廣州有許多千年的古剎,其中最值得打卡的兩座寺廟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寺廟
  • 扎西平措:一位愛國護教的好僧人
    中國西藏網訊 儘管他自己常說:「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但在熟悉他的人看來,他兢兢業業,為人正直,是新時代湧現出來的愛國護教的好僧人,也是一名能夠及時反映農牧民群眾訴求和盼望、及時傳達黨的好政策的優秀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