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僧人是誰?

2021-03-02 鬼腳七

【導讀】魯迅說,玄奘是民族的脊梁;梁啓超說玄奘是千古一人;周國平說:忘記玄奘是可恥的!今天給你講的是玄奘的故事,鬼腳七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玄奘。在微信公眾號taobaoguijiaoqi後臺回復「行走」,可以查看行走系列所有文章。

中國最偉大的僧人玄奘----行走【15】

文/鬼腳七

最近看了不少佛教方面的書,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莫過於《玄奘法師傳》了。當年玄奘為了求法,一路西行十七年,行程五萬裡,九死一生,終於求得真經回到長安。

當有朋友讚嘆我的行走時,我會覺得汗顏。我行走兩千公裡,道路條件那麼好,沒有生命危險,一路還時不時有人過來護持,相比玄奘,又有什麼值得稱讚的?

說到玄奘,以前我只知道西遊記裡的唐僧,對玄奘了解甚少。2016年的春節,我住在西安大雁塔附近的亞朵酒店。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去了大慈恩寺,那裡有大雁塔,有玄奘的雕像,還有三藏玄奘院。

人生就是這樣,某個時刻,某個地點,時空交匯,有些東西就會在你內部滋生。

我對玄奘的感情就是在那一刻開始滋生的。

後來每當有人跟我聊起玄奘,我都很感慨,我說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僧人。然而,雖然玄奘一生傳奇輝煌,但他的一生也很有悲劇色彩。每每想到玄奘的一生,既有感動,又有悲戚,潸然淚下!

今天用這篇文章,記下我對玄奘的印象,把玄奘的故事講給你聽!

1 少年玄奘

小時候老師總喜歡問:「你為什麼而讀書?」

我在行走的路上時,也有人不時問我:「你為什麼出家?」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中國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出家的。僧人的度牒需要考試,還需要有名額。據說是條件好,學識高的人,才可能成為正式的出家人。

隋朝末年,一日,隋煬帝下詔在洛陽招考,計劃剃度十四名僧人。當時玄奘才十三歲,年紀太小不能應試,一直在僧人考試的門外徘徊。當時負責度僧的官員叫鄭善果,見玄奘一直不肯離開,就問他是誰家的孩子,玄奘自報家門後,鄭善果又好奇的問:

出家意何所為?

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玄奘堅定地回答。
(大概意思:從遠了講,我要繼承如來佛祖的家業,從近了講,我要把佛教佛法發揚光大。)

鄭善果聽了之後大為驚嘆。也難怪,一名才十三歲的小沙彌,說出這樣的話,確實讓人驚嘆。鄭善果當時就破格錄取了玄奘,他對同僚說:

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大概意思:文字記誦的工夫容易練成,而先天的風骨最難得,如果剃度這個孩子,將來他必定成為佛門非常偉大的人物。)

我想起周恩來總理小時候說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玄奘出家後,確實不同凡響,跟他二哥一起住在洛陽淨土寺,好學不倦,過目不忘,天資過人。和僧人一起聽課,有些僧人聽不懂,課後過來向玄奘請教,玄奘就給他再講一遍。玄奘很快名聲就傳遍了洛陽,那年他才十三歲。

說玄奘天資過人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估計是後人有些誇張了。幾乎所有的偉人,後人在立傳的時候,都會誇大他們的天資。但玄奘勤奮、刻苦、好學一定是真的。

剃度了還不算正式的比丘,只能算是沙彌,正式的比丘要受具足戒。玄奘受具足戒是在成都大慈寺,那年他二十歲。

我在成都的時候,特地去了大慈寺,就在春熙路附近。那裡有玄奘的雕像,還有一塊牌匾:玄奘來處。


隋朝滅亡,兵火相交,唐朝初建,百廢待興。此時玄奘一直在外遊歷,拜訪名師。玄奘從洛陽到長安,從長安到成都,從成都到湖北荊州,在荊州天皇寺講法後,又去了相州(河南安陽)、趙州(河北趙縣),拜訪了高僧慧休法師、道深法師,最後又回到了長安。問學於法常、僧辯兩位大師,被大師稱為「佛門千裡駒」。

此後,年輕的玄奘真正聲名鵲起,譽滿京城。

2 踏出第一步

玄奘去印度取經的初衷,說法不一。有人說是玄奘想探索佛法的真諦,有人說是看見眾生疾苦。按照史書記載,當時佛經流傳到中國的數量有限,而且大多經書翻譯質量不行,包括一些大師的見解,也有矛盾和出入之處。於是玄奘起了去印度求法之心。

當時最吸引他的一部經書是《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親口述,無著菩薩記錄的。

彌勒菩薩是誰啊?大家應該很熟悉,大部分寺廟的第一尊佛像都是彌勒菩薩,大肚彌勒菩薩。一般放在天王殿,左右分別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身份特殊,是釋迦摩尼佛滅度後,下一個降生的佛:彌勒佛。是佛陀授記過的(預言的意思),大家以後再看見彌勒菩薩,一定要誠心頂禮:)。彌勒菩薩講的法當然十分重要!《瑜伽師地論》是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經典。

玄奘動了取經的心思後,一方面做積極的準備,例如鍛鍊身體,學習古印度文,收集地圖,召集同行者什麼的;另一方面多次給朝廷上書,祈求朝廷能同意。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不只是在於他們取得了偉大的成果,還在於其過程之艱辛。玄奘之所以偉大,也在於他取經的過程中,一路障礙重重,磨難重重。第一個障礙就是皇上給他的。

西遊記中,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是唐太宗支持他去取經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正好相反,當時唐太宗明確規定,不許玄奘西行取經。理由是當時剛剛建國,突厥威脅很大,擔心奸細混入混出。

但玄奘立志西行,皇上不同意,他就決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自己偷偷去。恰逢當時鬧饑荒,玄奘混在饑民人群中溜出長安城,踏上了西行之路。那一年,是公元627年(也有記載是公元629年),玄奘29歲。


歷史記載玄奘602年出生,627年應該是25歲,629年也只有27歲,但很多地方都記載玄奘出發的時候是29歲。我也不知道古人年齡是怎麼算的,難道是厲害的人就可以多算幾年虛歲?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奘當時對未來會發生什麼,完全不知道,他毅然決然地踏出了第一步!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敢於踏出第一步很重要,一旦開始,向前走的信念會不斷激勵你!如果想太多,經常會被困難嚇倒。我在想,如果玄奘知道後來會遇到的困難,說不定會放棄取經的想法.

3 使命和夢想

我的行走,跟玄奘沒法比,但我一路上都受玄奘故事的激勵。出發時,師父告訴我:一路向西,不要回頭。我很幸運,出發時有個給我送行的師父,但玄奘沒有,他是一人偷偷西行的,還要偷渡過關卡。

玄奘在途中經過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

玄奘沒有取到真經之前,也沒有回頭。第一次艱難的考驗就在大漠裡。這個故事一定要講講,因為我每次想到這裡,都會淚流滿面。

過沙漠之前,玄奘本來騎著一匹大白馬,但有個老頭跟他換了一匹瘦小棗紅馬,說老馬識途。玄奘用棗紅馬馱著水和乾糧就進入了大沙漠,但玄奘一直沒有找到水源,而且還把帶的水囊掉在沙地裡了。

沙漠裡沒有水,就等於沒有了生命。玄奘他正準備向回走,重新裝水後再來的時候,忽然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寧願向西一步死,絕不向東一步生。玄奘毅然選擇了繼續向西!一路向西,不再回頭!

接下來他在沙漠裡,滴水未進過了五天四夜。人困馬乏,奄奄一息了。那天晚上涼風吹來,玄奘感覺精神一震,老馬也豁然站起,馱著玄奘朝另外一個方向奔去,走了數裡,居然看見了青草數畝,還有一個水池!得救了。

我們現在經常說自己在完成使命追求夢想,但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使命和夢想?

我覺得敢把自己的命賭進去的夢想才是真正的夢想。如果不好判斷,就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做這件事情,很可能會死,你還要做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真是你的夢想。

有人問現在社會還有這樣的人嗎?

有的。真的有!我這次行走遇到了一些真修行人,其中有人把佛法和眾生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

有人說你怎麼知道?他們說說你就信了?

我告訴你我信了,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是這麼說。你只要知道我也不真是個傻瓜就好。

關於什麼才是堅持夢想。玄奘的行為給了我們很好地詮釋,接下來再講一個故事。

西遊記裡唐僧是御弟,真實的玄奘也是御弟,但不是唐太宗的御弟,而是高昌王麴文泰的御弟。這裡有一段故事。

當時高昌王麴文泰是個漢人,知道玄奘要去印度取經,就邀請玄奘從高昌國經過。

到達高昌後,高昌王對玄奘十分欽佩,誠懇邀請他留下來當國師。被玄奘拒絕了。高昌王很生氣,說要麼留下來當國師,要麼遣送回大唐。玄奘陷入了絕境,用絕食表達自己的態度,一連三天,滴水不進,第四天陷入了昏迷。

高昌王心生愧疚,稽首謝罪,後來結拜為兄弟,準備了很多物資財寶,送了他四個弟子,派了一直隊伍護送玄奘。

這又是一次生命和夢想的選擇,還包含了對名利誘惑的抵制。


後來唐代的義淨三藏法師也去印度取經了,只不過走的是海路。他寫了一首詩來紀念那些求法的高僧們: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4 誘惑

說到誘惑,玄奘這一路可謂誘惑甚多。

高昌國,是一個小國,玄奘拒絕了,還好理解。但後來取經回來的時候,舉國歡慶,唐太宗盛情款待,一直邀請玄奘還俗,跟他一起治理天下。但還是被玄奘拒絕了。

西遊記裡有個妖怪用美色誘惑,還有女兒國王要以身相許,這些應該都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對佛法的追求,需要有堅定的道心。玄奘就有一顆堅固的道心。

拒絕權利和美色,對於出家人來說還好理解,畢竟出家人以修道為本,尋求解脫生死,超脫輪迴。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在印度遊歷了十多年,在那爛陀寺就呆了好幾年,聽戒賢法師講了三遍《瑜伽師地論》,還學了很多其他經典。由於玄奘天資過人,學得很快,在那爛陀寺也創出了些許名聲。因為一件事情,玄奘的才華得到了當時佛教和其他教派的認可,可謂聲名赫赫。

一天一個順世外道婆羅門高手,專程來那爛陀寺下戰書,寫了四十條大義,並誇口說:「如果有人能駁倒其中一條,我就以頭謝罪!」

連續好多天,那爛陀寺都無人敢出來迎戰。(我猜當時寺廟一定很尷尬,被堵門了好些天,都無人應戰啊!)

玄奘知道這件事,就讓侍者把這些論義全部撕掉,算是應戰了。經過一番辯論,那個婆羅門起身認輸,就要自盡。玄奘說:「佛門慈悲,我不要你的命,做我的奴僕好了。」婆羅門感恩不盡。

後來這位婆羅門教了玄奘很多小乘經典,玄奘也恢復了他的自由身。從此以後,這位婆羅門到處宣揚玄奘的學問和道德高尚。

玄奘在那爛陀寺時,地位日益提高。那爛陀寺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如果留下來,既有地位,又可以深入研習佛法,對任何一個僧人來說,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啊?!

但玄奘此時還是做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回到大唐!

回來的路途順利很多,一路有隊伍護送,帶回佛經526策、657部,還有諸多佛舍利和佛像等,終於抵達大唐長安。

那一年是公元645年,距玄奘西行出發十七年,玄奘四十五歲。別算具體數字啊,都是歷史記載,年齡有些對不上,總差一兩年。不過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奘終於回來了。


玄奘剛回來,舉國歡慶,聽說長安城都水洩不通,瑞像頻出..讓玄奘沒有想到的是,接下來的歲月,一直到圓寂,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當然,這個悲劇也只是我認為的悲劇..

5 悲劇

玄奘回來的時候,當時唐朝推崇的不是佛教,而是道家。唐太宗李世明,自認為是老子的後代,老子姓李名耳啊,都姓李。老子又是道家的鼻祖。加上當時身邊有一些不錯的道士,皇上很推崇的是道家而不是佛教。之所以重視玄奘,是因為唐太宗很重視人才。

看看玄奘和唐太宗的對話,就知道玄奘有多麼不容易了。唐太宗召見玄奘的時候問:

「法師出國取經,為什麼不向朕報告呢?」

「我出國之前,也曾再三啟奏,因為撐微願淺,未能獲得朝廷的批准。知音求法慕道心切,所以才私自出境,深感慚懼...」

「法師是出家人,自然與俗人不同常念這一路上山川阻遠,法師竟然能來去自如!」

「我聽說乘疾風者,造天池而非遠;御龍舟者,涉江波而不難。

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淳風扇炎景之南,聖威鎮蔥山之外。

所以戎夷君長,每見雲翔之鳥自東來者,猶疑發於上國,斂躬而敬之,況玄奘圓首方足,親承育化者也。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

看見最後一段了吧。玄奘說我之所以能取經順利,完全是因為陛下英明神武四海昇平啊,那些外國人都敬重咱們大唐,所以都很恭敬..

這個馬屁拍得好吧。唉,看到這裡我只能說玄奘真的很不容易,一個得道高僧,為了佛教的發展,也不得不低頭。

玄奘這一路取經影響力太大,他的故事不只是沿途的國家知道,連本國的老百姓都口口相傳。這時唐太宗動了心思,於是極力邀請玄奘還俗輔政。唐太宗想:要是這樣的人都在朝為官,何愁百姓不安居樂業啊!

玄奘當然不會同意了,於是以皇上英明神武自己才疏學淺為託詞,同時說自己取完經回來,都還沒有翻譯為藉口,所以準備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譯經典。

嵩山少林寺在河南,離長安還蠻遠的,只要能遠離長安,玄奘也就自由了。但唐太宗明確的說:

「譯經不必在深山,我建了弘福寺,專為三藏經典而建,也以此功德為先母穆太后祈福。弘福寺禪院幽深虛靜,法師大可安心翻譯。所有費用我來出,你就別走了。。。。。」

就這樣,玄奘接下來十幾年,幾乎都沒能自由行動,只是在皇上規定的幾個寺廟翻譯經典。對於一名得道的高僧來說,十幾年不能外出遊歷,不用外出弘法,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期間,玄奘為了弘揚佛法,多次找了機會上奏,讓唐太宗幫助寫序。每次上奏都是溢美之詞滿篇,等到第三次的時候,皇上終於答應了,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敕令放在眾經之首。為了這個聖教序,玄奘也算是費盡了心機。

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玄奘很尷尬的事情。

玄奘有個很有才華的弟子辯機,《大唐西域記》就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潤色的。辯機年輕有為,翻譯了很多經典,成了玄奘最得力的譯經弟子之一。辯機不只是有才華,而且長得英俊,法相端嚴。後來被高陽公主看上了。

高陽公主在歷史上是有名的膽大好男色,但她眼界很高,一般人看不上。她看上了辯機,辯機也逃不掉了。和高陽公主發生關係,這不知是辯機的幸運還是不幸。

後來由於公主相贈的金寶神枕被盜一事牽連,此事敗露,唐太宗很生氣。高陽公主敢作敢當,就承認了,她覺得自己是皇上的女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唐太宗一怒之下,把年輕的辯機腰斬了!高陽公主也傻眼了..

這件事情看上去跟玄奘沒啥關係,但玄奘當時一定很難堪!你想啊,自己是得道高僧,自己的得意弟子,出了這種事情,皇上也沒有給自己任何面子,直接把他腰斬了...

等唐太宗駕崩,唐高宗李治繼位,玄奘又找了個機會又上奏祈求去少林寺:「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沒想到高宗還是拒絕了。

玄奘只好繼續埋頭譯經,總共翻譯經典75部,1335卷。後來,他感知到自己時日不多,開始交代後事。公元664年二月,玄奘病故,享年62歲。(這次數字對了,是我自己算的)

6 尾聲

2016年大年初二,我在護國興教寺掛單,住了一晚,那裡有玄奘的舍利塔。行走到成都後,我在文殊院掛單,在文殊院藏經樓叩拜了玄奘的舍利。我記得當時自己淚流滿面。

後來每每我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經常會想起玄奘。目前流傳最廣的《心經》就是玄奘翻譯的,每天誦《心經》,就是在向玄奘大師致敬!

在誦《心經》時,我頭腦裡經常會出現一幅畫面:

一個四五十歲的僧人,在昏暗的燈光下,用毛筆快速的寫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筆鋒向下運轉,我感受到一種寧靜,也感受到一種無奈.

現在佛經看起來容易了,不過想起義淨法師寫的詩:後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那些經書都是聖賢們用生命換來的,一定要珍惜...

文章的最後給大家看一個視頻,韓磊演唱的《千年一般若》,歌詞也寫得很好:

雪山沙漠  古國  恆河日落
菩提樹  天竺僧  那爛陀
萬水千山  求真經   度苦厄
唯有故土難離舍
苦難  化成了傳說
誦聲阿彌陀佛  可解脫
千載風雲過
滄海平  桑田沒
唯留世間一般若

【七哥閒談】

終於寫完了這篇文章。玄奘的精神在行走途中一直激勵著我。或者說他一直跟我在一起,因為我每天都會誦《心經》。

過幾天《大唐玄奘》就要上映了,我建議所有人都去看看。我還沒有看過,但我相信會很好看。文章中大部分插圖都來自於電影海報。

感冒兩周了,快要好了。接下來會發幾篇文章,都是大餐..

如果你想看行走系列的文章,關注微信"taobaoguiijaoqi" 回復「行走」可以查看。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關注鬼腳七)

相關焦點

  • 宗教史奇蹟:一位中國僧人吊打全印度的小乘佛教僧人與婆羅門外道
    印度宗教流派極多,錯綜複雜,是全世界最複雜的宗教系統。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強敵非常多,有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外道等,他們與大乘僧人的學術見解不同,會發生激烈爭辯。古代印度最厲害的佛教學府叫做「那爛陀寺」,寺中僧人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他們承擔起護法的責任。在小乘佛教僧人眼中,認為大乘佛教是空華學說,是空華外道,小乘佛教僧人會經常找大乘僧人辯論。
  • 中國僧人燒戒疤的由來
    關於香疤的起源,有幾種版本:一、源於唐代為防止俗人假冒僧眾據說,佛教傳播到中國後,僧侶很受政府、社會各界的重視,也就有了假冒僧人的情形。為了防止俗人假冒僧眾,唐代朝廷敕令僧眾於受戒時應燃燒戒疤以為識別。
  • 各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誰?英國是牛頓,美國是愛因斯坦,中國呢
    那麼在這些科學家當中,各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分別是誰呢?提到眾多偉大的科學家,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牛頓還有愛因斯坦了。 牛頓可以說是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 大多數人只知道,牛頓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是經典力學的奠基人。其實他在數學和經濟學上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
  • 阿育王施捨給佛陀一把沙子,就成了印度最偉大的王
    阿育王在古印度被視為最偉大的皇帝,他的孔雀王朝所統治的區域,幾乎囊括了整個的印度次大陸,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王。阿育王當時實行的治國方針,基本是遵從於佛教的精神,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我國著名的阿育王寺也與他有關。
  • 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中新社武漢5月27日電 題: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作者 曹旭峰 孝聰 劉黨生  坐落於鄂豫交界處天台山的紅安天台寺,隋唐時就有了廟宇建築。2014年5月,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紅安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在這裡成立。  近日,記者走進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去感受和了解「音樂僧人」的真實生活。
  • 僧人形象是如何走向淫蕩的?
    西漢末期,佛教傳入中國。這時的佛教還比較原始,組織方式沿襲了印度的僧團制度,僧人們只用遵守僧團內部的規矩,至於世俗政權,是不太care的。再加上出家人恪守四大皆空,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也帶上了神聖光環。《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二十多位僧人和當時名士的交往,從這些交往中可以看出僧人們在中國的早期形象。
  • 法國選雨果,英選莎翁,印度選泰戈爾,中國最偉大文學家你選誰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偉大的文學家,這些文學家不僅在本國出名,同時也享譽世界並影響世界。那麼各國民眾都認為哪一位文學家最能代表本國,誰是他們最偉大的文學家呢?歐洲文明古國希臘選了荷馬。雖然是一位盲人,但他的《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做客」BBC,你猜猜是誰?
    他「做客」BBC紀錄片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向世界介紹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公元760年,杜甫49歲 此時的杜甫攜妻帶子 走過大半個中國
  • 《壇經》——佛教史上唯一被稱為「經」的中國僧人著作
    他的思想與文化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於在世時就已被奉為萬家生佛。慧能大師(公元638——713年)原籍河北範陽。父親是一名朝廷官員,後被貶嶺南新州。因父親早亡,幼年生活極為困苦,只得以賣柴為生,伺奉老母。偶爾一天,慧能送柴至客店,聽有客人誦讀《金剛經》,立覺心中開悟,問客人是什麼經;從哪裡來的?
  • 林瀚&晚晚:僧人與肉 「LIFE+」演講
    林瀚:2016年對我們來說是特別值得總結的一年,今天這個主題叫「僧人與肉」,這是一個很抽象的題目,但是我覺得通過它可以概括我們兩個過去將近30年的生活。肉是欲望,僧人是克制,肉是現實,僧人是理想。我們一直徘徊在這兩個方向。在了解藝術跟認識晚晚之前,我覺得活著更像是一塊肉,一直是在釋放欲望,過得特別現實。
  • 中國「最孤寂」寺廟,獨自在珠穆朗瑪峰上百年,僅一僧人獨守20年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在旅遊途中,欣賞不同美景,最重要的不是欣賞風景,而是欣賞風景時的心情,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未知的旅行需要不斷地摸索,才能領悟領會旅行以及生命的意義。眾所周知,在數千年的中國文化中,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隨著最近旅遊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去廟宇,焚香,拜佛和旅行,現代神廟中的大多數香火都很活躍,許多遊客在假期開始祈禱香火,但是,中國是中國最「寂寞」的寺廟之一,珠穆朗瑪峰已有110年的歷史,一位和尚曾經獨自將這座寺廟保留了20年。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大帝王
    偉大,漢語詞典解釋為十分崇高卓越,最偉大,當然就是比偉大還要崇高還要卓越,那就是他不僅要贏得本民族本國人民的崇敬,還要獲得其他民族及國家的尊崇,他做的事情不僅要在本時代顯示出無與倫比,還要流芳百世、流傳千古。那麼,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大帝王是誰呢?
  • 中國「最奇特」的千年古寺,沒有僧人也沒有佛像,連蟲子都沒有
    寺廟裡正常的是狀態應該是僧人按時進行修行念經,或是進行朝拜,然後在一定的時間進寺廟進行燒香拜佛,這似乎是每一個寺廟的常態,那麼在浙江省這一個寺廟卻反其道而行,裡邊不僅沒有佛像,也沒有僧人,非常的奇特,知道的遊客很少。
  • 兩男子假扮僧人與女伴開房被真僧人圍堵(圖)
    身著海青的兩男子進法源寺拍照,被寺內僧人從廁所裡請出,此時,兩人已換成便裝。(圖:玄宗)佛教在線北京訊 和女伴在地鐵上喝酒嬉戲舉止親密、到銀行存巨額現金、開微博自稱「北京和尚兄弟」、被網友拍到和女伴去酒店開房——近日,這些事情和兩名身著僧衣海青(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衣服)的「和尚」聯繫在一起。
  •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剛剛看完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流淚了,腦袋裡滿是小時候到處去自詡為杜甫後人的可愛行為(由於本人姓杜),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傻,但那的確是一個少年第一次建立起對於偶像的崇拜,這種感情也隨了解他越多而愈加深刻。
  • 這些幾位從政的僧人「亦正亦邪」你最欣賞誰
    僧人是指佛教的弟子,有一句話說的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是在我國歷史上就有這幾位僧人位極人臣權傾一世。
  • 我國「最帥僧人」:放棄當公務員,29歲皈依佛門,只因聽了一首歌
    我國「最帥僧人」:放棄當公務員,29歲皈依佛門,只因聽了一首歌大家好,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但是每年也會有很多公務員選擇辭職,就像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一位,在放棄公務員這份工作後,29歲皈依佛門,而且還被稱為是我國最帥僧人,是因為他聽了一首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位僧人叫做釋明心,長相是非常帥氣的,顏值很高,在畢業之後就成功考入了公務員,但是服務員的工作是非常枯燥的,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更加精彩。
  • 最偉大的母親王姬,為智障的兒子傾其所有,那最偉大的父親是誰呢
    在娛樂圈王姬被大家尊為最偉大的母親,但是在這個圈子裡,也同樣有一個偉大的父親,大家知道這個偉大的父親是誰嗎?然後他還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希望幫助更多的小朋友,多麼偉大及博愛的父親啊!大家常說母愛是偉大的,看來李亞鵬的父愛也是同樣高尚偉大的,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 網壇三巨頭誰最偉大?答案在這裡
    現在網上討論最熱烈的一個問題就是三人誰最偉大?各家粉絲各不相讓,吵得好不熱鬧。其實三人從各自所獲得成就來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都很偉大。但是他們的偉大是相互成就的,如果缺少任何一方,他們都可能達不到目前的成就。他們都很偉大,但是各自偉大的面其實是不重合的,並不衝突的,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