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2021-01-18 另一隻眼閱紅塵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

五臺山龍泉寺

對於佛教社會上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有的人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但是,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卻是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出家人茹素的生活習慣。往往有人一旦說自己吃素,馬上就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信佛了,究其原因是人們對素食概念的混淆造成的。

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佛住世時,提婆達多就當眾提出過僧人應素食,而佛予以駁回。說比丘可以自行選擇吃素或不吃素,佛陀允許僧人可食「三淨肉」,即:非我親手所殺,非為我而殺,彼被殺時我未在場。也就是說不能專門為了供僧而準備肉類。如今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柬埔寨以及國內雲南、廣西部分地區的上座部佛教依然保留著這種傳統。中國藏傳佛教以西藏、內蒙為主要分布區域,當地人以遊牧為生,食物以肉類為主,所以對此也是沒有特別界定。當然,這些地區的僧人也有自發、自願茹素的,完全屬於個人行為。

南山寺山門殿

漢地大乘佛教吃素的習俗據說是始於南北朝時期,起主導作用的應是寶志禪師。對漢地佛教僧人素食,因果報應說的普及,寶志禪師功不可沒。

寶志[南朝·梁](418~514)。俗姓朱氏,句容縣東陽鎮(今屬南京市棲霞區)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禪業。到了宋太(泰)始年間(465-472),寶志禪師的行為舉止發生了變異:他「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

南山寺磚雕

寶志禪師,修行、參禪、圓寂於天柱山。山谷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寶志禪師首創。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志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們各施神通擇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寶志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志即在此建寺,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536)武帝賜名為山谷寺。禪宗二祖慧可曾在此駐錫,三祖僧璨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後人稱為三祖寺。

齊建元年間,寶志禪師屢現神跡,常常幾天不進食,也不覺得飢餓;常在一些公眾場合,以因果歌勸導世人,還運用神通讓人們看清前世輪迴異象,以因果輪迴交替,怨怨相報難了為由勸誡人們戒殺護生,所以江東一帶的官員、百姓都很尊崇他。可是齊武帝卻認為寶志禪師妖言惑眾,下令將他囚禁在獄中。神奇的是,人們仍舊見到他在街市上遊走,前往探監時,卻又看見他的確是在牢獄中。一日,寶志禪師對獄卒說:「門外有人用金缽盛飯來,你趕快去取!」獄卒猶豫著走到獄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飯來給寶志禪師。當這件事傳到齊武帝的耳中,才將寶志禪師迎入宮中,居於後堂,但仍然禁止他自由出入。

南山寺照壁

直到齊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詔敕免寶志禪師:「大士寶志,跡拘塵垢,遊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之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兩位武帝之間,待遇極迥然不同的寶志禪師,從此悠然自在,遊化世間。

「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現在僧人舉行法會時,袈裟下搭襯的海青,袖擺長可及膝,便是寶志禪師訂製並流傳下來的。事情源於一次皇宮內的齋供,同時也為漢傳佛教僧人持齋開了先河。梁武帝篤信佛教,然而夫人郗氏卻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準備了許多肉包子,請寶志禪師及其弟子們前來應供,心想:和尚們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絕不吃,便是違逆聖旨。想要陷僧眾於兩難之中。寶志禪師早已知曉郗氏心懷不軌,在臨行前,要眾僧將海青廣袖的袖口縫合,袖筒中暗藏饅頭。當入宮應供時,一邊把包子放進空袖筒內,一邊取出饅頭來吃。當郗氏譏諷僧人食葷犯戒時,寶志當即招呼眾人一起來到皇宮外,找到一處大坑讓眾僧將袖子裡的包子投入其中,包子霎時化為蜈蚣、蚰蜒、毒蛇等害蟲。

南山寺送子觀音

梁武帝及文武百官親眼目睹此情景,心生大恭敬,武帝自己開始持齋念佛並倡議信佛的人也都持齋。

另外,大乘佛教以行菩薩道為究竟,主張自利利他的慈悲精神,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六道輪迴業報,眾生互為彼此,主張慈悲愛物,仁心不殺。認為食葷斷慈悲種子,為龍天護法所呵斥,後來漸漸發展為護生、放生軌制。

吃齋目前是國內漢傳佛教必段奉行的清規戒律之一,而在家學佛的信眾也群起效仿,有的一人學佛吃齋,與家人分鍋而食,弄的家庭不和睦。還有的因為強制吃齋而導致身體百病叢生,與佛教所倡導的本義已經大相逕庭了。

無論是吃素還是吃齋都應該因人而宜,量力而行,素食對某些特定人群,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益處,但對有些人卻可能會產生反作應。凡事皆俱雙重性,需要說明的是素食在特定的時期對人是有很多益處,但是在家學佛的信眾不應該把它當做檢驗修行程度的準繩。吃素一定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橫刀斷流式的結果,不但不會讓自己獲得身心解脫,反而會徒添苦本,可謂得不償失。

相關焦點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帝王,除少數闢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會,均提倡齋戒素食,從上到下養成了社會風氣。 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劉禹錫、王維、蘇東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詩人王維,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師事神秀弟子大照禪師30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王維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長而拜長安薦福寺道光禪師為師,斷食肉酒。
  • 素食文化:無盡悲心永恆大愛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觀
    慈悲是中國佛教素食觀的核心出發點。(圖片來源: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俗諺雲∶「民以食為天。」後來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當僧侶們較能自主地選擇食物,許多經典便出現不食肉的主張。《楞伽經》說,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謂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
  • 宗教史奇蹟:一位中國僧人吊打全印度的小乘佛教僧人與婆羅門外道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強敵非常多,有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外道等,他們與大乘僧人的學術見解不同,會發生激烈爭辯。古代印度最厲害的佛教學府叫做「那爛陀寺」,寺中僧人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他們承擔起護法的責任。在小乘佛教僧人眼中,認為大乘佛教是空華學說,是空華外道,小乘佛教僧人會經常找大乘僧人辯論。
  • 佛教提倡吃素,基於以下四大理由!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帝王,除少數闢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會,均提倡齋戒素食,從上到下養成了社會風氣。文學史上的王維、劉禹錫,以及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詩人王維,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師事神秀弟子大照禪師30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王維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長而拜長安薦福寺道光禪師為師,斷食肉酒。
  • 中國僧人燒戒疤的由來
    ——心律                     中國僧人燒戒疤的由來與廢止燒戒疤是中國漢傳佛教僧人受戒時所舉行的一種儀式。所謂戒疤又稱香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淨戒體而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在我國燒戒疤的歷史由來已久,並有關於燒戒疤的不同歷史傳說。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那麼又是因為什麼,不吃肉成為了中國和尚的一種標籤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事實的真相。    佛教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而這兩者在對待''吃不吃肉''這個問題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同,在大乘佛教的佛經中是主張吃素的,在大乘律典的《楞伽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殺生者,多為人食。若人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在大乘佛教一方面看來,食肉,是殺生的根本,認為世間的有太多罪惡與殺戮是為了人們那一口肉而存在的。但就算是極力主張吃素的大乘佛教,也並沒有明令禁止吃肉,沒有將不吃肉作為一條戒律讓信徒們恪守。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很多僧人就像讓阿難來背誦佛陀的講法,可是第一次集會的時候,大迦葉嫌棄阿難沒證羅漢果,故意不讓阿難參加,阿難沒辦法,日夜參禪打坐,可算是在集會之前趕上了,證了羅漢果位,這才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與僧團戒律,這批僧人及其學說被稱為佛教上座部。
  • 大乘佛教是如何興起的?羅漢夢遺事件,究竟給佛教帶來了什麼
    上一期我們說了佛教的發展歷史,也說過,引起佛教分裂的關鍵樞紐就是一個叫「大天」的僧人曾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羅漢原來也會夢遺,而這一分歧自然也將佛教分割成幾派,就是說既然羅漢可以夢遺,那佛陀吃喝拉撒自然也是肯定的,而還有一派卻就此將佛陀立上神壇,他們就認為佛陀是超越了凡人存在的,連吃喝都是完全沒必要的,怎麼可能還會拉撒,這一派別最終就發展成了大乘佛教。
  • 愛喜善素食助力佛教公益慈善事業
    鳳凰網佛教義賣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張科)本次鳳凰網佛教的公益義賣活動,愛喜善食品慷慨相助,為義賣捐贈了多種品類的素食食品,也成為銷售區域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同時,在素食品義賣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為前來購買的群眾宣導素食的好處,既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又能夠減少環境汙染,保護地球。雖是一次義賣活動,卻也在因緣和合下使得更多的人關注素食、關注食素。據愛喜善企業負責人介紹:「愛喜善多年來倡導吃素即是餐桌上的放生,也是養生。
  • 伊藤義賢:大乘非佛說論的由來
    這裡選刊的文字是楊白衣居士譯出的三篇文章中的兩篇,「大乘非佛說論的由來」、「佛滅後二百年代的大乘非佛說論」,缺「大天與大乘非佛說的萌芽」一篇。楊白衣,現代佛教學者,臺灣省臺南人,1924年生,1986病逝。著作有《唯識要義》、《俱舍要義》、《印度佛教概說》、《中國佛教史略》等,及《世親三性論之研究》、《龍樹七十空性論之研究》等論文。
  • 太虛法師提倡的佛教革新,也是對禪宗優良傳統的發揚
    總的來說,太虛大師提倡的佛教革新出於他審時度勢,自覺地適應時代的要求。但追溯得更遠些,即把近代佛教革新放在中國佛教演變的長期歷史進程中考察,那也可以說,這是以禪宗為代表的印度佛教中國化、入世化趨向的進一步發展。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佛教自兩漢時傳入中國,對文學、藝術都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其在民間傳播的範圍不斷擴大,佛教信仰在百姓心目中愈來愈根深蒂固,因而中國固有的民俗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增添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因素,尤其是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在民間影響最大,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民俗莫不與此息息相關。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韓國著名佛教學府:東國大學
    與中國佛學院不同的是,佛學系的學生不局限於出家人,任何人都可以報考。它的優點是有利於取得較大的學術研究成果,並且能掌握較為全面的知識;其不足之處則是沒有統一的修行生活。韓國佛教如今流衍為傳統派和改革派兩大主流,曹溪宗和天台宗等繼承和保持著傳統佛教的特色,其生活方式與中國僧人比較相似;而真覺宗、總指宗、法華宗等大部分宗派則走人間化的道路,並且娶妻生子。
  • 佛教:獨特姓氏的戒疤漢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漢傳佛教的僧人在姓氏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所有的僧人全都只有一個姓,這與小乘南傳和大乘藏傳佛教,僧人的姓氏是自然傳承的規矩都不同。據《高僧傳》卷五中說,魏晉時期佛門弟子都是依師承為姓,姓各不同;後來道安大師發現,原來出家人的姓氏太過混亂,不適宜佛教的統一和發展,就提出「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從此,佛教對中國的社會生活逐漸有了重大影響,漢地僧人的姓氏通稱為「釋」的傳統也流傳了下來。
  • 《壇經》——佛教史上唯一被稱為「經」的中國僧人著作
    根據佛教的觀點,只有佛的說「法」才能稱為「經」,小乘「羅漢」或大乘「菩薩」的著述只能稱為「論」。《壇經》的口述者慧能大師禪宗六祖為禪宗的實際創始者。他的思想與文化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於在世時就已被奉為萬家生佛。
  • 泉太古廣場惜福互助素食自助餐廳試營業!
    惜福互助素食館  提倡素食文化[秉持大乘妙法蓮華經,提倡環保理念,推廣素食文化]我們提倡周一素食活動我們提倡光碟行動[clear your plate]光碟行動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大家珍惜糧食、吃光碟子中的食物
  • 成為佛教徒 一定要吃素嗎
    素食是修習慈悲的最好體現。(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從目前教界來看,漢傳佛教吃素,藏傳佛教吃肉,南傳佛教則是有肉吃肉,有素吃素。其中,有客觀上的原因。南傳佛教是乞食,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藏傳佛教地區,過去因為蔬菜匱乏,只能吃肉,因此有所開許,不過現在情況又不同了。漢傳佛教特別提倡素食,主要是基於佛教的慈悲精神。關於這個問題,《梵網經》、《楞伽經》、《楞嚴經》及《涅槃經》等大乘經典中都有明確規定。我認為,素食是修習慈悲的最好體現。雖然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吃的是三淨肉,即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是為我殺。但只要有人消費,總會有人去殺生。
  • 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中新社武漢5月27日電 題:走近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音樂僧人」  作者 曹旭峰 孝聰 劉黨生  坐落於鄂豫交界處天台山的紅安天台寺,隋唐時就有了廟宇建築。2014年5月,中國首所佛教音樂學院——紅安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在這裡成立。  近日,記者走進天台寺佛教音樂學院,去感受和了解「音樂僧人」的真實生活。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02原始佛教,並無大乘小乘之分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還要從佛祖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說起,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原始佛教」。而大乘和小乘,正相當於這所有宗派和法門的兩個次第——小乘先求度己,不管外物,一心求個人解脫;大乘度己度人並重,必須要入世修行,教化世人。此外關於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小乘也是各持己見,其實佛陀所說的第一部經是大乘最重要的《華嚴經》,只不過乃是入定中在仞利天宮講法,對象都是諸天人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