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佛教與素食(圖片來源:資料圖)

一、 素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係,但它並非起源於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從古到今,世界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畢達哥拉斯都強烈地鼓吹素食。近代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俄國文學家託爾斯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都是基於人道主義觀點讚美素食。蕭伯納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已成為佛教獨特的優良傳統。

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樹下觀農,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殺祭祀,一直為釋迦所反對;釋迦在說法時,於大乘的《楞嚴》、《華嚴》、《楞伽》、《涅槃》、《梵網》諸經中,處處提倡禁絕肉食。具體如《楞伽經》,根據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

印度、中國佛教歷代宗派的祖師,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並頒發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如文中云:「經言:若食肉者斷大慈種,何為斷大慈種?凡大慈者皆令一切眾生同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眾生皆為怨對同不安樂;若食肉者,是遠離聲聞法;若食肉者,是遠離闢支佛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道;若食肉者,是遠離佛果;若食肉者,是遠離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況涅槃果。……」又云:「若久食菜,人榮衛流通,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力充沛,神明清爽少於昏疲。……」文中說明:一、不食肉者能保持慈悲種子,成就佛果,否則斷一切善法。二、不食肉者能使榮衛氣血流通,神明清爽,身體健康,否則會生種種疾病。

梁武帝會合當時京都的僧尼1448人,延請法師宣講斷酒肉經文,並於佛前宣誓斷食酒肉,由於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轄的江南境內使用政治力量推行,從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國的寺院都逐漸受其影響。

隋文帝楊堅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興建法會,必沐浴齋戒,誡臣民不食葷腥。隋煬帝楊廣,於智者大師前頂禮受菩薩戒時,亦發誓秉承受持菩薩慈悲護生之戒行。唐太宗李世民,為追薦於戰爭中死難的軍民,在戰場地區修建寺廟,並舉行追薦法會,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齋供僧。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帝王,除少數闢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會,均提倡齋戒素食,從上到下養成了社會風氣。

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劉禹錫、王維、蘇東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詩人王維,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師事神秀弟子大照禪師30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王維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長而拜長安薦福寺道光禪師為師,斷食肉酒。又善繪畫,世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所作詩,多山林清逸之氣。

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明代的蓮池大師,都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在徒眾中大力宣傳戒殺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蓮池大師寫有著名的《七筆勾》和《戒殺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飽含慈悲感情,令人感動。

近代高僧如太虛、虛雲、弘一、印光諸法師,都是身體力行的茹素者。其中虛雲法師禪功很高,活到120歲。他平生愛護生物,在廣東曹溪講禪時,有老虎皈依、受戒的傳說。弘一法師的弟子豐子愷,曾有《護生畫集》印行,宣傳素食和戒殺放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二、素食的佛教經典與實踐根據

(一)基於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師,由於吃素,身體都很健康,壽命也長。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學頭腦的醫學家和營養家,則是較易理解的。

首先,吃素的僧侶們甘於淡泊生活,無嗜穿嗜味的習慣,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謂「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不易動乎胸中,內心平靜,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還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經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調和,諸根通利,氣血流暢,定力增長,「飲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禪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條件。

素食中的豆製品和水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極高,含有蛋白質40%、脂肪及糖類20%,並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胡蘿蔔素、鐵、磷、鈣等營養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膽固醇,能降低高血壓,避免動脈硬化等心臟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類、五穀雜糧、水果等,對於身體的營養完全可以補充,增進健康。

(二)基於慈悲理由

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之心,是透過般若智慧產生的。學佛者由於了悟因緣生法的真理,而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腸,從而戒絕殺戮,五戒中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由不殺生而吃素,是戒殺的積極行為。

《楞伽經》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薩說:

一切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憫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

這段文意是說: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都是自己的六親眷屬、朋友等,只由於隔世不識進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應該體念他之苦樂即我之苦樂,不能因嗜口腹,貪美味,而置動物被殺的痛苦於不顧,這是最殘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賢們有許多戒殺放生詩,充分體現了慈悲精神。茲選錄三首: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血眾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難伸;

路人試各捫心問,誰敢將刀割自身?

(三)基於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弘揚的基本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殺就得殺報,食他的肉就應該還他的肉,所謂「吃半斤還八兩」。各別造因,各別受報;大眾造因,大眾受報。世界各地年年不斷的戰爭,許多人死於刀兵,慧眼觀之,原因在此。

《楞嚴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互來相啖」。說明三世因果循環的道理。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過去諸佛是已成佛,眾生是未成佛,因此對於眾生不應輕慢,更不應殘殺,殘殺是違犯理性的。殘殺者違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於修行理由

修行是佛教徒的基本要求,由此修養功夫為因,達到完成佛果的目的。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戒是約束行為,防非止惡,眾善奉行;定是專注一境,息諸虛妄分別;慧是明因識果,通達諸法實相。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絕對禁止擾惱眾生,損害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財產),保持內心純善清淨,為修定慧打下基礎。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達佛乘,必須進一步修大乘菩薩行。菩薩行包括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願,不舍眾生,更不能損害眾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殺是主要的。由憐憫眾生,愛護眾生生命,進而不食眾生肉,這是必然的實際行動。大乘諸經論中,多處談到殺生和吃肉,都是斷掉慈悲種子。慈悲是學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斷,即不能發菩提心,也不能證得佛果,可見戒殺和素食,在佛教教義中的重要。

三、素食之風在中國

我在上面談到,素食不只是佛教提倡的,從古到今的哲學家、科學家、人道主義者,許多人都主張素食。而在佛教,根據其教義和修行方法,極力宣傳戒殺吃素,有其獨特的精神,為廣大群眾所崇拜。因此,從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國內,戒殺、放生、吃素深入民間,形成一種風氣。

(一)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除前面介紹的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對佛教有信仰,直接提倡齋戒奉佛外,其餘一般情況,凡朝廷舉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誕辰,或天象告警,下詔罪己,或久旱禱雨,都要下令嚴禁宰殺,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寬大仁愛的胸懷。

(二)在各個寺廟,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舉行放生會,大量放生,信徒們對此很熱烈踴躍。大的寺廟都修建有放生池。

(三)南北朝、隋唐開始,經宋、元、明,到了清朝,曾出現了素食的黃金時代。宮廷御膳房專門設有「素局」,負責皇帝齋戒的素食。寺院「香積廚」的素菜,逐漸顯著的改進和提高,色香味並重,出現許多花色品種,各地飲食市場的素食館急劇增加,素食品在競賽中花樣翻新。清末的薛寶袁著的《素食說略》,僅以北京、陝西兩地為例,就記述了二百多個素食品種。民國以來,各大寺廟和各大城市都設有素食部,紫竹林、功德林等,素食譜不斷編印出版,由於素食原料和品類增加,內容更為豐富。

(四)僧尼居士一般都素食,不能全斷肉食的依照佛經最初吃三淨肉。三淨,即不見殺、不聞殺、不隨喜殺,養成對生物的同情心,逐漸停止肉食。在民間,通行十齋期,即農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信佛信神的都要吃素。信佛者遇著母親誕辰,或自己生日,因系母難日,為報答母恩,也要吃素。每年有十五個佛菩薩的誕辰,凡佛教徒都要以香、花、燈、水果、素食於佛菩薩前設供,禮拜誦經,同時要吃素。

(五)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出現了許多有關佛經的文學作品。在文體方面,如變文、公案、小說、傳奇等,都受到佛教影響。許多作者(包括佛教僧侶)以文章詩歌描寫戒殺放生事跡,讚頌素食的功德,歷代作品中佔有不少篇幅,充實了傳統文學的內容。

(六)中國素食之風,已擴展到歐美。例如在美國,據傳已有四十多座佛教寺廟,去美國傳教的,除日本、緬甸、泰國、斯裡蘭卡等國少數僧尼居士外,大多數都是華人,其中有僑胞、有美籍華裔。他們信佛素食,弘揚佛教,辦素食館,由於素食的特殊風味,引起了美國人的極大興趣,此風將蔓延到全球,對反對和制止戰爭,維護和平,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本文僅就佛教歷史和教義及對中國的影響論素食,這類的材料很豐富,有待進一步發掘。我相信,這對於世界文明,人類理性的發展,是極為有益的。

原標題:佛教與素食

相關焦點

  • 惟賢長老 太虛大師是怎麼判攝佛教的?
    現流行於世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等地的漢語系佛教,也可稱為中國系佛教。實際上印度三期佛教,中國皆有,但主要以第二期為主。 第三個時期,密主顯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三個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是佛教一種特殊的形式,講三密相應,灌頂、修供、念咒。形式上結合當時的印度教,內容上包括大乘中觀的思想。
  • 純一法師:紀念師父一誠長老 光大佛教優良傳統
    二是注重傳承禪宗傳統。師父一誠長老十分注重禪宗傳統的傳承,他一生辛苦勞頓,全在致力於重興祖庭,丕振宗風。因而我自己在《在佑民寺開山1500 周年紀念暨純一方丈升座系列慶典法會上的講話》中,也特別強調:「佑民寺自南朝開山以來約1500 年,高僧輩出,禪風超邁,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贛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佛教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 視點 追憶: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音容(高清大圖)
    ■ 點上方「中國佛教報導網」關注,佛教文化傳播新時代|導讀|
  • 惟賢長老:佛子千萬警惕《玉曆寶鈔》這本書
    惟賢長老 《玉曆寶鈔》主要是宣傳十殿,什麼都是決定的。把人和事物看成呆板的、不變的,做了某種事情受某種果,永世不得翻身。在佛法來講,命由心造,運由心轉,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事實上佛教對這些早有客觀的解釋,人死的時候,四大分離,生死間經過深度的昏迷,表層意識早已消散,惟有阿賴耶識還在,中陰身在業力的推動下投生到相應的境界裡。重新投胎後的人,無法回憶起前世,因為一般人的意識無法深入到阿賴耶識裡,只有少數深入禪定的人可以在定中看到前世的影象。還有極個別人,前生思想清淨單純,妄念較少,還留有前世的記憶。這種人一般出現在山區農村。
  •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生平大事記
    覺光長老生平簡介(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覺光長老,1919年5月16日生於遼寧海城虎莊屯(今屬大石橋市虎莊鎮),俗姓谷,是家中次子,父親給他起名叫做「成海」。母親篤信佛法,在成海出生前已長期素食,因此成海出生即「胎裡素」,幼年時便最喜歡吃素食,不吃肉。  1928年,青一和尚由江蘇揚州高旻寺不遠千裡來到虎莊屯,化緣重修高旻寺,成海母親敬重三寶,便布施金錢結緣。而成海每天放學後就跑到附近的佛堂聽青一和尚講佛經故事。一年後,青一和尚離開了虎莊,但成海悄悄尾隨不舍。青一和尚勸他回家,成海說:「我要出家!」經一再勸說,成海矢志不移。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往往有人一旦說自己吃素,馬上就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信佛了,究其原因是人們對素食概念的混淆造成的。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
  • 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
    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演講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要說明的問題是:一、古代廣東佛教對福建佛教影響巨大,猶其是禪宗;二、惠能禪學由福建禪僧的傳播,對臺灣地區,對東亞、東南亞影響深遠;三、我要得出的結論與建議是:廣東與福建的佛教同根同源,而且,在地緣、歷史、現狀上,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在閩粵兩省的人文提升,助力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助力21世紀海絲核心區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之推進等上,同願同行,加強交流,開展互動,促進佛教的中國化與當代化。
  • 佛教提倡吃素,基於以下四大理由!
    文:惟賢長老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係,但它並非起源於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從古到今,世界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畢達哥拉斯都強烈倡導素食。具體如《楞伽經》,根據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印度、中國佛教歷代宗派的祖師,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並頒發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
  • 釋恆懿法師(贊佛寶爐)素食養生傳遞正法
    恆懿法師(贊佛寶爐)生平智慧釋恆懿,禪源居創始人,恩師上本下煥和尚慈悲咐囑【正法眼藏】;師伯上意下昭和尚授記;師叔上仁下祥和尚授記;創建禪源居擔任住持;大力推廣健康素食,中國素真大師(飛雲禪院)宗教慈善基金會會長、飛雲禪院住持;斯中社會文化合作協會中國佛教首席大和尚;印度加爾格達中華玄奘寺主持大和尚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佛教自兩漢時傳入中國,對文學、藝術都發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其在民間傳播的範圍不斷擴大,佛教信仰在百姓心目中愈來愈根深蒂固,因而中國固有的民俗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增添了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因素,尤其是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在民間影響最大,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民俗莫不與此息息相關。
  • 素食文化:無盡悲心永恆大愛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觀
    慈悲是中國佛教素食觀的核心出發點。(圖片來源: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俗諺雲∶「民以食為天。」昔時印度的僧侶以乞食託缽維生,為避免施主們準備齋飯的不便並沒有要求完全素食,另外西藏佛教裡,在深山修行的喇嘛,當地種植蔬菜存活不易,也無法講求完全素食,僅憑以無分別心來吃素,長養色身的需要。針對吃素與佛教精神的掌握,印順法師曾說∶「佛教的出家制,本是適應印度當時的乞食生活,在這種生活情況下,是無法十分揀擇的,只能有什麼吃什麼。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臺灣惟覺長老圓寂 世界佛教痛失禪門巨擘
    行走在十方叢林中,接觸惟覺長老也是有很多次的。第一、二、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惟覺長老都欣然出席。他還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八位發起高僧之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出席活動基本上都穿著偏中黃色僧衣,稍顯沉默,基本上獨來獨往。在香港召開的第三屆世界世界佛教論壇上,我也曾試著採訪他,他很友好地衝我微笑,說歡迎我去中臺看看,屆時再細談。
  • 愛喜善素食助力佛教公益慈善事業
    鳳凰網佛教義賣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張科)本次鳳凰網佛教的公益義賣活動,愛喜善食品慷慨相助,為義賣捐贈了多種品類的素食食品,也成為銷售區域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同時,在素食品義賣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為前來購買的群眾宣導素食的好處,既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又能夠減少環境汙染,保護地球。雖是一次義賣活動,卻也在因緣和合下使得更多的人關注素食、關注食素。據愛喜善企業負責人介紹:「愛喜善多年來倡導吃素即是餐桌上的放生,也是養生。
  • 【性空長老】 時年96歲獲加拿大建國150周年榮譽勳章,載入加國史冊!
    】您關注的是最受歡迎的文化慈善公眾號——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點擊連結進入】【禪心】 | 禪僧|  禪商 | 禪藝 | 禪香| 禪茶 |禪武  |禪素 | 禪服 | 禪醫莫換題目, 一生不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日本日蓮宗日持上人顯彰會伊藤通明會長一行拜會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演覺法師對伊藤通明長老一行在初夏時節到訪中國佛教協會表示熱烈歡迎,並轉達了會長學誠法師對伊藤通明長老的誠摯問候。演覺法師深情回顧了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日蓮宗及日持上人顯彰會友好交往的歷史,他表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中日兩國佛教界聯繫緊密,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的歷史。
  • 中國佛教文化常識
    著有《學成語,講故事》、《中國佛教文化傳說》等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佛教的起源,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佛教諸神的由來,佛教的教義和經典,佛教寺院格局和僧眾的生活;作者在參考眾多史料和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簡明易懂的語言來敘述中國佛教的基本知識(如教義、教派、經典以及中國佛教寺院僧眾的儀軌與日常生活),佛教對中國文化(如語言、書畫、文學、戲劇、音樂等)的影響,中國佛教名勝古蹟的來由與傳說等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相信「蒼天在上,老天有眼一說。」
  • 學誠法師:我眼中的星雲長老
    猶記長老在謝幕後真情流露的致辭: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歷史,一個融和的歷史。把傳統佛教的梵唄和現代的樂器融和在一起,把靜態的禪與動態的武功融和在一起,把漢傳的、藏傳的、南傳的佛教融和在一起,把海峽兩岸佛教徒的心也融和到了一起。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大陸和臺灣之間雖然由海峽相隔,但兩岸佛教界之間的手足情誼和佛教交流是無法阻擋的,兩岸同胞之間血濃於水的自然而親切關係也是隔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