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韓國歷史悠久,至今仍然昌盛。佛教文化已成為韓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文物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源自佛教。韓國人很重視教育,僅四千多萬人口的小國家,就有二百多所大學,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私立大學,而私立大學大多數是由宗教界創辦的。佛教界創辦的大學主要有東國大學(曹溪宗)、威德大學(真覺宗)、僧伽大學(曹溪宗)、金剛大學(天台宗)等。
東國大學,簡稱「東大」,是韓國佛教曹溪宗創辦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位於韓國首都漢城,是私立大學中負有盛譽的一所名牌大學。始創於1906年,其前身是民進學校。
經歷了近百年歲月的東國大學,現有8所研究生院(佛教、行政、經營、教育、輿論信息、產業技術環境、文學藝術、國際信息);11個單科學院(佛教、文科、理科、法科、社會科學、經商、生命資源科學、工科、信息產業、師範、藝術),60多個專業;12個研究所;在校學生近兩萬名。另外,在慶州還建有分校,目前已有7個單科學院和一所研究生院,近萬名學生。
東國大學作為佛教界創辦的大學,處處都閃耀著佛陀教育思想的光芒。
東國大學是韓國佛教界大德們本著教育救國和弘揚佛法的目的而創辦的,當時韓國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的苦難之中,所以東國大學的建校理念是讓人類社會充滿慈悲和智慧,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理想世界。依照建校理念,研究和教授學術理論及實踐方法,以佛教文化為中心,將培養服務人類社會及實現民族理想的領導人才作為建校目的。
為了體現佛教的特色,東國大學在法輪中央雕刻「東大」二字,以此作為校徽。法輪的「法」指佛陀的教法和真諦;「輪」指真理的圓滿性和永恆性;所以,「法輪」就是指佛陀的圓滿真理,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救度世間的眾生。為了讓這樣的建校理念廣為人知,並得以實踐,東國大學制定了以下四條校訓作為自利利他的最高標準。
攝心:完善人格。
信實:端正品行。
慈愛:與眾生樂。
度世:拔眾生苦。
通過對以上四條校訓的實踐,來表現佛教「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宏願和體現「慈悲、平等、無我」的偉大精神。
東國大學下設11個學院,佛教學院便是其中之一。佛教學院一共有3個系,即佛學系、印度哲學系、禪學系;還設有研究生院,培養碩士和博士。佛教學院與中國佛學院一樣,擔負著培養佛學人才的重任。韓國佛教界各宗團的領導者和教育者,大部分都畢業於東國大學佛教學院。
與中國佛學院不同的是,佛學系的學生不局限於出家人,任何人都可以報考。它的優點是有利於取得較大的學術研究成果,並且能掌握較為全面的知識;其不足之處則是沒有統一的修行生活。
韓國佛教如今流衍為傳統派和改革派兩大主流,曹溪宗和天台宗等繼承和保持著傳統佛教的特色,其生活方式與中國僧人比較相似;而真覺宗、總指宗、法華宗等大部分宗派則走人間化的道路,並且娶妻生子。
相對來說,中國佛學院學生「素食、僧裝、獨身」的宗教生活是中國僧人宗教生活的具體體現,這正是為韓國和日本的僧人所羨慕和敬重的地方。我國也提倡「人間佛教」和「生活禪」,而這是在繼承我國佛教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是當今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學系注重對佛陀的教法進行系統的研究。為了體現佛教的人格和實現理想的社會,以研究學問的方式研究人生的本質和生活問題,以實現理想的人間社會。所以以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教理體系的發展過程及韓國佛教為中心,對印度、中國、日本佛教的歷史開展研究。
如何將佛教思想與現在和未來的社會相結合是佛學系各專業的研究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增長智慧和慈悲,養成佛教的人格,樹立理想的人生觀,乃至為宗教、教育、政治、文化等社會各領域培養具備領導者素質的人材。
佛學包含著對人間和世界的詮釋,從修行的角度看即是宗教,從學問上看又具有哲學的性格,在教學的真理性和修行的方法論方面都有完善的理論體系。所以,通過分析思考,以至誠的態度,通過研究佛陀教法,並將其作為修行實踐的理論,一定會對現代社會的多樣化及人類生命的根源問題,開拓出一條解決問題的途徑。
佛學系專業課程主要內容有佛教史、教理學、應用文三種,特別是佛學專業,最實際且最需要的梵文、巴利文、漢文等語言教學被視為重點。所以,在學習專業的時侯,上述語言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專業課程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印度佛教史、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專業,所有科目以佛教史籍為基本內容,以印度佛教為中心。第二階段是以教理為主的思想體系,包括中觀、唯識、天台、華嚴等教學思想和韓國佛教史、中國佛教史等。第三階段為強化基礎,學習韓國佛教思想及佛教哲學。另外,還有佛教社會經濟學和布教論。
佛學系的主要課程是:印度宗教和文化、禪學、佛教學體系、印度佛教史、基礎佛教、律典概要、中國佛教史、宗教學、阿毗達磨論、大乘佛教、佛教經典、三國新羅佛教史、佛教原典講讀、高麗朝鮮佛教史、中觀學、唯識學、淨土學、漢文佛典講讀、天台學、華嚴學、密教學、佛教教理史、韓國佛教思想、日本佛教、佛教倫理學、佛教社會經濟學、宗教史、傳法教化論。
禪學是對佛學理論進行實踐、覺悟自性的一門學問,不僅是人間學的基礎,也是人文科學發展的基礎。為了開發本來自性,實踐哲學的理論,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淨化社會。從自身做起,為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實現人類幸福而貢獻力量。
禪學與佛教理論相比,更重視實踐的求道方法,直接進行禪修,完善自我,讓人間充滿慈悲和智慧。根據對禪思想的研究,以及基礎實踐的要求,參加各種法會和修煉。另外,為了弘揚佛法,要與國內外進行廣泛的交流。
為了對禪有深入的理解,必須學習經典和祖師語錄,也要學習其它相關的語言學。所以,在基礎的佛教知識方面,要學習禪學全部的歷史及思想。同時,為了體驗禪修,舉行坐禪、參加修煉會或寺院的儀式。履修課程的內容和要求如下:
通過對佛教經典的研討,具備一定的佛學知識。
通過對自釋迦世尊到今天所有禪師的語錄和禪史的學習,建立禪學的思想體系。
研究學校成立精神「曹溪禪」的體系,是宗團發展和本校的一部分任務,並且要與一般文化、史學、文學銜接和嫁接,成為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
禪學專業不僅僅招收僧人,普通的學生也可以報考。以禪學的特點為中心,在佛教界內外都能活動。如果是僧人,要與宗團的業務或各寺院的前途及布教活動連接起來;若想繼續禪修,可以在禪房用功。在家人可以做教法師、部隊將校、布教師或在輿論出版領域中活動,或考研究生院及從事一般職業。
禪學系的主要課程是:印度的宗教和文化、佛學體系的理解、禪學的理解、禪文化、韓國禪思想、戒律論、禪定概說、佛教儀禮、中國禪宗史、禪定雙修論、外國語禪定講讀、楞伽經講讀、金剛經特講、曹溪宗史、坐禪、華嚴禪、日本禪學史、禪學特講、印度禪定思想、六祖壇經、摩訶止觀、密教宗教史、如來藏思想、宗務行政。
佛教學院三個系的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及進修碩士、博士課程,掌握了比較豐富的佛學知識和社會知識,進入社會的各領域開展弘法活動。像李法山法師等,成為東國大學的教授並擔任著重要的領導工作;天台宗和太古宗的總務院長田雲德長老和宋宗演法師,都是從東國大學畢業的,成為了一代宗教領袖。
節選自:《法音》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蘋果版 | 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