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紅塵說禪》系列第290篇
佛法可以說是世間最深奧最複雜最全面的法度,包羅萬象,因此自然需要很多的劃分方式。
比如說從宗派角度有佛門十宗,從地域角度有漢傳,藏傳,日本,東南亞等,從修行方式角度有修身,念佛,打坐,持戒,參禪,解析心塵等。
但是區分佛法最大的維度還是大乘和小乘,這也是最根本的劃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這一篇我們主要就介紹這兩個概念。
這裡多說一句,我們漢傳佛法包括藏密都屬於大乘,因此很多師兄對於小乘都了解甚少,看完這一篇文章大家就會明白根本原因了,而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和遺憾,如今佛法衰敗,很多師兄修行效果甚微甚至走偏走反,其實都和這個不無關係。
02原始佛教,並無大乘小乘之分
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還要從佛祖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說起,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原始佛教」。
在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乘和小乘之分,更沒有後世的五乘,佛法只有一乘,也沒有宗派,更沒有法門之分。
其實所謂的這些分別,就是因為佛陀當時根據眾弟子不同的根器,特點,性格等因緣教化而已,就像是我國的聖人孔子對弟子因材施教一樣,可見偉大的老師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而這些不同的教化方法,在佛陀涅槃之後分別由不同的弟子回憶總結,集結成經文,這才有了現在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以及八萬四千法門。
佛陀在的時候都是集合在他老人家一人身上的,但是沒辦法,後世再也沒有人能全部融會貫通了,只能說各有所長,這就是各門各派的祖師。
而大乘和小乘,正相當於這所有宗派和法門的兩個次第——小乘先求度己,不管外物,一心求個人解脫;大乘度己度人並重,必須要入世修行,教化世人。
此外關於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小乘也是各持己見,其實佛陀所說的第一部經是大乘最重要的《華嚴經》,只不過乃是入定中在仞利天宮講法,對象都是諸天人和菩薩。
而佛陀在世間說的第一部經是《阿含經》,這也是小乘佛法最重要的經典,因此才有這麼多爭議,其實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礎,小乘都沒修好的人去學大乘完全是空中樓閣,就像是小學還沒畢業就想上大學一樣。
但是當時世人都還沒有基礎,自然要從小乘佛法先學起,而天人和諸菩薩都已經有了相當的根基,這才可以說大乘,這個其實並不衝突,佛陀都有所安排。
03小乘羅漢道,先求度己;大乘菩薩道,雙管齊下
接下來咱們再來具體聊聊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尤其是小乘,因為我們中國是以大乘為主,很多師兄對小乘比較陌生,有些甚至都沒聽說過這個概念。
其實佛法傳入我國大約是在東漢時期,先是小乘為主,看過《西遊記》的師兄應該記得這樣一個場景——當時唐玄奘三藏法師在水陸大會為眾僧說法,就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場。
就在這個時候,觀音菩薩化身的老和尚帶著兩件寶物九錫禪杖和錦斕袈裟閃亮登場,並且對唐僧開示道——你這裡講的法都是小乘佛法,只能度己,不能度人,要想求得真正的大乘佛法,必須要去靈山拜佛,這也是唐僧去西天取經的由來。
當然了,這個只是小說,但實際上的玄奘法師也正是因為覺得本土的佛經和佛法不夠究竟,這才冒著生死危險去古印度取經的。
而所謂的小乘佛法也被稱為是「羅漢道」,因為它的終極果位是四果大漢羅漢,而且他們只承認「釋迦牟尼佛」這一位佛陀,而大乘則有三世十方無量諸佛。
小乘佛法的法門是「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只有苦而沒有樂,而且變化無常,所有東西包括「我」這個名相都是虛幻不存在的,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不淨觀」和「白骨觀」,他們甚至都睡在死人堆旁邊,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出離心」,好早點離開這個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