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法的四法印與大乘佛法四法印有巨大差別

2020-12-23 普通人看世界

四法印有小乘四法印、大乘四法印。小乘四法印是苦、空、無常、無我,或者說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求皆苦、涅槃寂靜。而大乘的四法印和小乘的四法印對苦、空、無常、無我和涅槃的理解是天壤之別的。

大乘的四法印是什麼呢?首先看無常。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小乘講無常,講的是有生滅的無常;大乘講的是無生滅的無常。什麼叫有生滅的無常呢?比如說看見花開花落,認為這是無常,這是小乘的認識。大乘的認識是什麼呢?根本就沒有這個花,談不上這個花的開和落,並不是同一朵花在花開花落。大乘明白並沒有同一朵花在花開花落,也並沒有一個人在生老病死,沒有這個人存在,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微妙區別。學佛人要好好去體會這種無常義的區別。

再給大家強調一遍,小乘認為的無常:有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在變化,所以是無常的。實際上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但是他們只能理解到這一步了。大乘的無常: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不能指認任何一個主語(東西)出現,不能指認任何一個主體存在,因為一旦有主體存在,這個主體就必須得是恆常的或者說是存在的,有主體就不可能變化,有變化就不可能是有主體。 所以,在這一點上大乘講的空和小乘講的空是根本性的不同。

小乘講那種空,根源於有基本粒子存在,基本粒子組合出來的東西不存在。大乘法講的不生不滅是指:沒有這個東西,所以無從談論生滅。不是說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而是並沒有一個東西在生滅,大家千萬記住了這句話的語序。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的意思是並沒有任何一法存在生滅的問題,而不是有一個法不生滅。 這地方如果大家不能夠非常敏銳的領悟到的話,就沒有辦法領悟大乘法。這裡講了大乘和小乘的無常的區別。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五受陰就是五受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對五蘊要洞達,空無所起,這才是苦義。小乘講的苦是什麼呢?是五蘊幻生的這種自我的感受、感覺,總是變化的,所以這是一種苦。小乘的苦裡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都是根源於無常的。認為這個五蘊身老是變滅、變壞,所以覺得這是一種苦。實際上根本原因是因為小乘理解的無常。所以小乘的苦義,認為五蘊是有的,但是五蘊老變,所以苦。但是大乘告訴大家,這個五蘊就沒有,就沒有這個五蘊的幻生,本來就沒有這個五蘊幻生的自我的這種認識,就不應該有這種認識,這種認識就是個大誤解,本來就沒有,這是大乘的苦義。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小乘講的空是什麼呢?是講諸法有,但是諸法和合而成的任何一法,都是不恆常的,所以是空的。就是基本粒子是存在的,但是基本粒子所構成的比方說一個桌子、板凳是空的,這個空義還是根源於無常義。但是大乘講的是什麼呢?基本粒子也不存在,根本就沒有你認為存在的任何一法,是畢竟無所有,這是大乘真正的空義。

無我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什麼叫於我和無我是不二?意思是,一般在形容自我的時候,會說這個自我存在或者自我不存在,會有謂語和賓語,大家會把關注點放在謂語和賓語的形容詞上,往往忽略這個主語是否存在。這個主語裡的自我就不存在,所以,無論說存在還是不存在都是戲論。這裡要好好體會,整個大乘的法義都可以歸納為:主語沒有辦法指認,沒有辦法存在,從這兒去領悟。所以於我也好,無我也好,是不二的,意思是根本就不能指認任何主語,這才是真正的無我義,也就是真正的空,也就是真正的無常,這是大乘的空義。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小乘的寂滅,是說現在是生的,將來要求滅。小乘認為我是因為無明而生的煩惱,然後有各種業力的推動,所以我是在延續的,我是在這個變化中的(認為有生了),將來要通過修行,求到寂滅義,求到涅槃,這是小乘的修法、小乘的認識。大乘是說,現在包括你在內的一切法本來就是涅槃的,涅槃就是無生,沒有出生過,幹嘛要求寂滅?本來在一切相上就是寂滅相,這個寂滅相就是諸法的實相,諸法實相也就是寂滅相,也就是空相,也就是無常相,也就是無我相。這就是大乘最深妙的地方。

維摩詰長者給比丘眾講了這番法的時候,那些比丘一下子就解脫了,當時就領悟了:哎喲,原來這完全是夢幻泡影呀,那還有什麼法可修呀?有什麼佛可成呀?有什麼菩提道可行呀?有什麼涅槃可證呀?有什麼煩惱可離呀?本來就沒有。一下子就覺悟到是一場夢了,心一下就解脫了。這就是《心經》裡講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最上乘的解脫實際上是靠智慧解脫的,而且這個智慧是非常究竟、圓滿、通達的。

無著菩薩是唯識學的大師、大菩薩。唯識學是最精密的、最繁瑣的,是佛教裡非常高級的一門法,他是千部論的論主,他可以問出無窮的問題,引導眾生得以解悟,得解,能夠理解,但任何理解都不如一悟,千解不如一悟。

相關焦點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小乘佛法者,常滅心念,有為修定,妄求佛境,寂滅無生,故而迷法住相。大乘佛法者,心慧開解,無法無修,無取無證,三空常淨,無為而無不為。(即~心無所住而行布施。)迷愚者,凡夫,(不懂修行的人)!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他與母親在疏勒的一年間向精通大乘佛法的高僧須利耶蘇摩和佛陀耶舍求法,在這之前的羅什跟著槃頭達多修習的是小乘佛法,而小乘佛法講求的是「相」。大乘佛法講求的是「空」。這一不同的理論使得當時的鳩摩羅什感受到了不同佛法的奧義,也正因此鳩摩羅什發現了小乘佛法的弊端正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那麼是否可以將這兩者合一來修習呢?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比如說從宗派角度有佛門十宗,從地域角度有漢傳,藏傳,日本,東南亞等,從修行方式角度有修身,念佛,打坐,持戒,參禪,解析心塵等。但是區分佛法最大的維度還是大乘和小乘,這也是最根本的劃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這一篇我們主要就介紹這兩個概念。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大乘小乘(1399)
    正在此時,觀音菩薩化身降臨法壇,對唐太宗和玄奘法師說:你們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唐太宗聽了菩薩的話,高興地問:那這部大乘佛法在哪裡可以得到呢?觀音菩薩接著說: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此經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裡,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 如何才能準確判斷 自己學的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
    學習漢傳佛教的絕大部分人,也許都會自詡自己就是大乘佛法者。往往還會驕傲地自認為,不僅可以度自己,還可以度他人。也會慶幸地認為,就算自己不能自度,自然也會有活菩薩把自己度到解脫的彼岸去。反正自己已上了漢傳佛教這條大船,就等著到彼岸吧。一個人在大乘佛法的國度,就是大乘佛法者嗎?
  • 佛法導言——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簡介:本論為普陀關中最早之作,民國四年秋季即印行流通。亦名《佛乘導言》或《佛學導言》,為《佛乘宗要論》所本。
  • 太虛大師: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在這閉關期間,我對佛法的見解和認識,與初期大有變更,這在《佛法導言》及《僧伽制度論·僧依品》裡說得很明白。佛法有大乘和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階梯、大乘的方便,所以小乘可附屬於大乘,所謂「附小於大」。故我認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法華經》中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闡明這個宗旨。
  • 行持佛法 功不唐捐
  • 阿羅漢——小乘佛法的巔峰,但在大乘佛法中只是小聖
    以上都是阿羅漢的音譯,而阿羅漢的意譯又有哪些呢?其實也有很多,我們這裡選取三種最具代表性的來介紹。①殺賊這裡大家不要誤會,以為羅漢是要斬殺賊人,在佛法中「殺生」乃是大戒,就連居士都要奉行,更不要說阿羅漢了,這裡的「賊」指的是煩惱賊。
  • 三水國學│莫以大乘輕小乘
    而大乘佛法中「心性論」則與儒道兩家思想存在契合點,禪宗便是三者融合的產物。對於重覺悟、重心性、重境界、重氣度的漢傳佛教來說,「小乘」往往是「自了漢」、「焦芽敗種」的代名詞,但大乘佛教徒真的有資格輕視小乘佛法嗎?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一課
    首先講一講《大乘百法明門論》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大乘?我們知道,佛教有大乘、小乘,這個「乘」的意思,是「運載」,就是車,為什麼用交通工具來稱呢?因為佛法能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運送至覺悟的彼岸。那大和小又有什麼區別?這個在經論中有非常多的講法,我們不講那麼複雜,我們今天只說大小乘的區別主要是什麼?主要是看有沒有菩提心。
  • 印順邪師邪說偶摘
    (《淨土與禪》) 淨土宗及阿彌陀佛來源於太陽崇拜: 「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本無此說」四字甚為要緊!從根本上否定了淨土宗是佛法)。 《印度之佛教》 ===================================================================== 在毀破了大乘佛法之後,印順是否會對南傳小乘佛法網開一面呢?
  • 辨破臺灣印順法師及其信徒的曲詐
    ,因為聽那位信奉印順法師「大乘非佛親說」的G法師宣導,對是否有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產生懷疑了,我非常吃驚!大乘的批評小乘,說他是小乘,意思是說不究竟啦,大乘才究竟。但是他們小乘認為大乘非佛說,那根本不是佛陀說的法。所以兩邊都在諍嘛,都在對立。所以我說我們,今天即使是學一點佛法啊,我們講,我們學的只是佛法的基礎。我們既不批判小乘,也不批判大乘。欸,你們喜歡什麼,你們都可以學。我們沒有反對,也不要去批判別人。包括來跟我們學的,我們只是基礎而已。你願意學,我們歡迎。
  •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述【2591期】
    《大乘百法明門論》屬唯識佛法,雖名相繁多,卻是學人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法寶。深入理解100個法相、全面把握這把能夠打開認識我們身心世界、斬斷阻擋我們生命成長的種種障礙的鑰匙。世親系無著之弟,起初修學小乘,後受無著所化,歸依大乘,並承無著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為百論之王,著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等。對中土更有莫大影響,因為世親造頌後,有十大論師(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辯、勝友、最勝子、智月)先後造釋論以解釋頌文,於是瑜伽宗風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大師入印求法,即事師護法之門人戒賢,具得其師承。
  • 驚心動魄 一場破斥佛法邪見的空前辯論
    戒日王本人是信仰大乘的佛教徒,親自擔任大乘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大護法。在歷次重大的護法活動中,曾籌巨資為寺院修建一座高過十丈的黃銅精舍。此舉引起了小乘佛弟子的極大不滿,最終導致了曲女城法會的召開。有一次,戒日王率兵途經信奉小乘的烏荼國。此國的信仰並未受到大乘佛法的影響,仍然堅持小乘佛教。
  • 密宗將佛教歸劃為一道、二教、四乘、四心,密乘是實相的最高認識
    一行的判教大致可以總結為,一道、二教、四乘,四心判教。一行首先以一道來統領各家各宗,認為不管哪種教法,歸根結底都是佛法的內容,並不脫離佛之所說。只要是佛法,就都是通往解脫之路。所有的佛法都是大毗盧遮那佛所說。毗盧遮那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因緣,現出無量的身形,發出種種的法音,對眾生說不同的方便法門,使眾生得到度脫。
  • 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這也是《華嚴經》的由來,不過小乘佛教不承認這個,他們對於佛祖所講的第一部經另有說法。阿含是梵文和巴利文的音譯,又分為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這四部,合稱《四阿含經》,主要述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生死輪迴等重要理念,乃是小乘佛教最重要的根本。其實公正的說,《阿含經》乃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所以也被稱為「原始佛教」,不過這是褒義還是貶義,只能見仁見智了。
  • 索達吉堪布:為什麼大乘佛法最終目標不是成佛
    如果以這樣的發心攝持,哪怕天天掃廁所或者在國家機關上班或者做任何世間的事情,但實際上都成了菩薩的行為。如果你對利益眾生沒興趣,尤其是願天下無邊的眾生獲得佛果的心態一絲一毫也沒有,那即使每天講經說法或者聞思誦經,表面上看來行持得如理如法,但實際上根本不屬於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