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導言——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2021-03-03 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簡介:本論為普陀關中最早之作,民國四年秋季即印行流通。亦名《佛乘導言》或《佛學導言》,為《佛乘宗要論》所本。

問曰:然則小乘亦是大乘方便行耶?答曰:如是!人乘天乘為利生法,聲聞乘獨覺乘為出世法;用利生法依福善舍罪惡,用出世法依空慧舍福善,一切舍則一切不生,大乘自體相用斯圓顯矣。未悟入大乘而信佛學佛,具修人天聲聞獨覺乘法,則為假名菩薩權乘,即天台所判藏教通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抑小乘法,一一針對為入大乘而設:生不了其所始,死不了其所終(此非得夙命智可了,若阿羅漢能知八萬大劫死此生彼之事,然八萬大劫初生何所始,八萬大劫後,又死何所終,仍不能了),非最切之無明苦耶?故修佛法者,皆從此發心,從此懷疑,從此參究,忽離妄念觸證真心,則悟一切諸法皆涅槃相,一切眾生皆菩提相。情不能入,緣莫能到,本無所欣,為何所厭!故曰了生死苦,發菩提心。情愛因乎執我,執我則雖行慈悲而終有我相為礙(孔耶等諸人天教所行者不能出此),如慈母之愛子,以子由我勞苦而得,復有期望孝養我念,亦因我愛而起。故非離貪愛而證無生我,不成平等大慈同體大悲;而滅盡生死煩惱,則正令離系自由得起無邊方便解脫行也。唯小乘人由初不覺,依妄想觀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生厭,乃但趣取滅盡,違背圓通,不知觀苦是佛令發志求道方便耳。然有大善知識,則對於出家求道者,正可為說小乘令依修入,既修入則一轉即得成佛菩薩。故法華會上一切聲聞無不授記成佛,蓋小乘正是入大乘之方便行,小乘究竟之涅槃即大乘方便淨涅槃也。顧後代人師,既不能令人信奉如佛,又不能保其現身得成阿羅漢,則無寧先令悟大乘心耳。唯小乘正是入大乘方便,是以「無生死可出無涅槃可證」等言,非未入大乘貪玩生死之凡夫可得執著;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說,亦非誇妄之徒可得自擬。故大涅槃經中,佛對諸小果人則說常樂我淨,而對諸外道人還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蓋外道未度脫生死煩惱,則依其生死妄想心計度貪著常樂我淨,反引發塵勞增益其苦惱,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也。

編 輯|鼎 象

相關焦點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鳩摩羅什祖籍天竺,出生於龜茲國也就是現在新疆庫車地區,史傳羅什美貌異常,這大概跟他混血的血統也有一定關係,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鳩摩羅什傳奇不凡的一生中對他影響至深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他與母親在疏勒的一年間向精通大乘佛法的高僧須利耶蘇摩和佛陀耶舍求法,在這之前的羅什跟著槃頭達多修習的是小乘佛法,而小乘佛法講求的是「相」。大乘佛法講求的是「空」。這一不同的理論使得當時的鳩摩羅什感受到了不同佛法的奧義,也正因此鳩摩羅什發現了小乘佛法的弊端正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那麼是否可以將這兩者合一來修習呢?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但是區分佛法最大的維度還是大乘和小乘,這也是最根本的劃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這一篇我們主要就介紹這兩個概念。這裡多說一句,我們漢傳佛法包括藏密都屬於大乘,因此很多師兄對於小乘都了解甚少,看完這一篇文章大家就會明白根本原因了,而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和遺憾,如今佛法衰敗,很多師兄修行效果甚微甚至走偏走反,其實都和這個不無關係。
  • 如何才能準確判斷 自己學的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
    學習漢傳佛教的絕大部分人,也許都會自詡自己就是大乘佛法者。往往還會驕傲地自認為,不僅可以度自己,還可以度他人。也會慶幸地認為,就算自己不能自度,自然也會有活菩薩把自己度到解脫的彼岸去。反正自己已上了漢傳佛教這條大船,就等著到彼岸吧。一個人在大乘佛法的國度,就是大乘佛法者嗎?
  • 大乘小乘(1399)
    正在此時,觀音菩薩化身降臨法壇,對唐太宗和玄奘法師說:你們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唐太宗聽了菩薩的話,高興地問:那這部大乘佛法在哪裡可以得到呢?觀音菩薩接著說: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此經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裡,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 三水國學│莫以大乘輕小乘
    而大乘佛法中「心性論」則與儒道兩家思想存在契合點,禪宗便是三者融合的產物。對於重覺悟、重心性、重境界、重氣度的漢傳佛教來說,「小乘」往往是「自了漢」、「焦芽敗種」的代名詞,但大乘佛教徒真的有資格輕視小乘佛法嗎?
  • 小乘佛法的四法印與大乘佛法四法印有巨大差別
    四法印有小乘四法印、大乘四法印。小乘四法印是苦、空、無常、無我,或者說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求皆苦、涅槃寂靜。而大乘的四法印和小乘的四法印對苦、空、無常、無我和涅槃的理解是天壤之別的。大乘的四法印是什麼呢?首先看無常。
  • 小乘、大乘和密乘發心
    小乘、大乘和密乘發心 我們的行為會導致怎樣的果報,跟如何發心是分不開的
  • 阿羅漢——小乘佛法的巔峰,但在大乘佛法中只是小聖
    關於羅漢這個名詞,不知道各位師兄最早是從哪裡接觸到的,但我不是從佛法中,而是從兩部小說中,分別是「西遊記」和「濟公全傳」。西遊記裡面的西天大雷音寺,也就是如來佛所在的地方,有著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以及八百羅漢,那時候也不知道「羅漢」是什麼,只知道他們都是形象各異的一群和尚。
  • 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這部經文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很高,當年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龍樹菩薩曾經廣閱群經,覺得非常簡單,就生出了「我慢」之心來,結果偶然在龍宮中只是看了《華嚴經》的所有標題就大汗淋漓,慚愧不已,再也不敢妄自尊大,然後特意帶走了這部經傳給世人。
  • 索達吉堪布:為什麼大乘佛法最終目標不是成佛
    如果你對利益眾生沒興趣,尤其是願天下無邊的眾生獲得佛果的心態一絲一毫也沒有,那即使每天講經說法或者聞思誦經,表面上看來行持得如理如法,但實際上根本不屬於大乘。還有一位做供品的上師叫且多,他穿的衣服在所有的僧眾中非常漂亮,我那時也想過,出家後變成他那樣可能會非常好看,也有這樣的發心。現在回顧起來確實很慚愧。雖然現在我也不敢說有了真正利他的心,但是跟那時比起來,依靠大乘善知識和大乘論典,自己已經基本上知道方向了,對於不能怎樣想、應該怎樣想是明白的。只不過無始以來自私自利的串習力非常強大,經常覆蓋了微弱的利他心。
  • 太虛大師: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丙  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這題目講起來很廣,可分為三期說明,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則縮為二段;即前二期的略述和第三期的詳說。在這閉關期間,我對佛法的見解和認識,與初期大有變更,這在《佛法導言》及《僧伽制度論·僧依品》裡說得很明白。佛法有大乘和小乘,而小乘是大乘的階梯、大乘的方便,所以小乘可附屬於大乘,所謂「附小於大」。故我認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法華經》中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闡明這個宗旨。
  • 宗教史奇蹟:一位中國僧人吊打全印度的小乘佛教僧人與婆羅門外道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強敵非常多,有小乘佛教,婆羅門教,外道等,他們與大乘僧人的學術見解不同,會發生激烈爭辯。古代印度最厲害的佛教學府叫做「那爛陀寺」,寺中僧人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他們承擔起護法的責任。在小乘佛教僧人眼中,認為大乘佛教是空華學說,是空華外道,小乘佛教僧人會經常找大乘僧人辯論。
  • 大乘佛教是如何興起的?羅漢夢遺事件,究竟給佛教帶來了什麼
    說簡單點就是「大車」,就跟我們坐車的「大車」是一個道理,他們把自己稱為「大車」,然後把其他傳統的佛教全部不分派別的糅雜在一起,取一個「小乘」,意思其實就是說我們是「大車」,你看那些,都是「小車」。所以「小乘佛教」的叫法並不源於小乘自身,他們甚至不承認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叫法。
  • 佛法小知識50:大徹大悟的佛陀也罵人?
    釋迦牟尼是佛法的開創者,是佛教創立者,這麼一位擁有大智慧的覺悟者,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會罵人?答案或許會讓許多人意外,佛陀也會罵人,並且許多佛經對此進行了記載。如此之行無惡不涉。」大意是,如果有人說了謊話,還不知道慚愧羞恥,這樣的行為是大惡啊。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綜觀古德之創宗立義,方便多門,歸元無二,莫不體佛心而依佛語,故此八宗無不與大乘修多羅藏結成魚水關係,如:天台宗與《法華經》,賢首宗與《華嚴經》,法相宗與《解深密經》,三論宗與《大品般若經》,禪宗與《楞伽經》(禪宗雖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東土初祖、六祖亦以《楞伽》《金剛》印心),律宗與《梵網經》(《梵網經》本屬大乘律藏,今為行文之便,姑且用之,以其同為大乘三藏所攝故),密宗與《大日經》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為什麼泰國佛牌的神佛法相種類如此之多?
    因為佛牌功效有所不同,那麼在推薦的過程中,自然也是涵蓋不同的神佛法相。對佛牌已有了解的人不必多說,但是初步接觸的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泰國佛牌的法相那麼多啊?」「泰國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神佛啊?中國怎麼沒聽過啊?」其實不然,這只是大多數人對佛教不夠了解,依據佛教傳播的形式所造成的誤解,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的神佛傳說,也是神佛果位眾多,佛祖天神各具法力,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