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2020-12-23 紅塵若鏡

《紅塵說禪》系列第32篇

大家都知道佛陀已經圓寂兩千五百多年了,如今學習佛法最好的途徑就是看佛經,因為絕大部分經文都來源於佛祖本人的言行(當然,也有少部分是後世其餘高僧所撰),只不過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是「述而不作」,就和孔子,老子,耶穌等聖人一樣,因為「文字傳法」本身就隔了一層,就如水中望月一樣,更加容易讓人著相。

所以佛祖在世的時候只是自己親自言傳身教,他在世的時候諸多弟子之中證得須陀洹果位的都有五百多位——也就是後世常說的「五百羅漢」,其中修為最高,得了最高四果阿羅漢果位的都有十八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十八羅漢」。

無獨有偶,孔夫子也是如此,不立文字,全靠自己因材施教,所以才有了門下三千弟子,其中達者七十二——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七十二賢」,而其中更有顏回,子貢,子路等十位出類拔萃的大賢。

可見佛陀和孔夫子在世的時候講法的效果自然最好,成聖得道的人極多,但是沒辦法,後世的儒家和佛家的弟子們無法再面聖,因此就只能通過讀經來修行了,這也是後世經文為何越來越重要的原因。

而佛家的經文三藏六部一萬多卷,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這在古印度的時候並沒有劃分,而是我們中國天台宗當年做過的著名的「分科判教」活動給界定出來的——也被稱為佛教的「五時」,下面紅塵君就來逐一簡單說明一下。

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

華嚴時,大乘第一部經,《華嚴經》

大家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也有說法是一天一夜)而大徹大悟也就是成佛的,然後他在禪定的狀態之中就講了一部經,也就是《華嚴經》。

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佛陀這部經說法的對象並不是我等凡人,而是虛空中的諸位菩薩,也就是所謂的「定中說法」。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唐朝所傳的八十卷版本最為殊勝,乃是我國佛教十宗之一的「華嚴宗」的立教之本。

這部經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正是「華嚴三聖」,其中的毗盧遮那佛——也就是釋迦佛的法身,理智完備,大徹大悟,故居中位,左手邊是主智門和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右手邊是主理門和苦行的普賢菩薩。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

這部經文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很高,當年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龍樹菩薩曾經廣閱群經,覺得非常簡單,就生出了「我慢」之心來,結果偶然在龍宮中只是看了《華嚴經》的所有標題就大汗淋漓,慚愧不已,再也不敢妄自尊大,然後特意帶走了這部經傳給世人。

這也是《華嚴經》的由來,不過小乘佛教不承認這個,他們對於佛祖所講的第一部經另有說法。

阿含時,小乘第一部經,《阿含經》

按照小乘佛教的說法並不承認這次「定中傳經」的事情,他們的說法是佛陀菩提樹下得道之後,馬上就去了鹿野苑為「五大臣」說法。

這五大臣其實就是佛祖當時離家出走——那時候還是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然後淨飯王不放心專門派的五個人去保護他,同時也和他一起修行,後來佛祖發現一味的苦修並不能得道所以就改變了法門,而他們認為佛祖動搖了就很生氣的離開了。

而這裡面為首的就是前世和佛祖又莫大恩怨的「歌利王」,佛祖當時曾經承諾過自己得道後第一個就來度他,因此這裡也算履行了諾言——而佛祖為五大臣所說的,就是《阿含經》。

阿含是梵文和巴利文的音譯,又分為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這四部,合稱《四阿含經》,主要述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生死輪迴等重要理念,乃是小乘佛教最重要的根本。

其實公正的說,《阿含經》乃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所以也被稱為「原始佛教」,不過這是褒義還是貶義,只能見仁見智了。

第三時,方等時

上面的華嚴時和阿含時雖然在小乘和大乘兩派看來還有爭議,但是我們就不去爭論誰先誰後了,接下來來說第三時——方等時。

這個時期大約是佛祖得道後二十年前後,此時佛祖一邊說小乘,一邊說大乘,所以也被稱為「等時」,這期間的主要經文是《維摩詰經》,《思益經》等,但是此時由於許多弟子已經證了羅漢果,所以佛祖對他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讓他們拋卻小乘「自了漢」的做法,而開始「度人」,也就是由小向大,「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時,般若時

佛陀小乘大乘並行又講了二十年之後,終於又到了第四個時期——般若時。

顧名思義,這個事情佛陀講的主要是後世被稱為「般若部」的經文,般若(注意,讀音bore不是banruo)兩字代表的是佛家的「智慧」,而且是那種最大最根本最究竟的智慧,而不是為人處事或者計算投機的小聰明,所以對修行者的根器要求很高,並不是任何人都能修持。

般若部的最經典代表自然就是《金剛經》和《心經》,這比起之前那個時期又進了一步,非有又非空,既不消極,也不積極,既不說善,也不說惡,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不二法門」,這個概念有點複雜,初學者聽起來就像是繞口令一樣,很容易昏頭。

《金剛經》「佛說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

第五時,法華涅槃時

這是佛陀說法的最後一個時期,也就是佛祖涅槃前的七八年,他這個時候主要講的經文是《法華經》和《涅槃經》,所以也被稱為「法華涅槃時」

《法華經》的全稱是《妙法蓮華經》,大家都知道蓮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因為它的枯葉代表過去,蓮花代表現在,蓮子代表未來——這三種東西同存一體而且又在隨時變換,正是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觀的譬喻,再加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也代表了佛法的「五濁惡世開金蓮」,因此法華經也最為圓通。

《金剛經》「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而《涅槃經》是佛祖涅槃前最後一夜才講的經文,這裡面已經沒有小乘和大乘,而是把它們融合在一起,也被稱為是「圓教」,意思就是圓滿殊勝之教。

紅塵說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的「五時八教」中的五時,也就是佛陀一生說法的五個時期,從前到後分別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其中大乘和小乘最大的爭議就在最前面的兩個時期,大乘佛教認為佛祖得道後馬上就「禪定中」為諸天菩薩說法,而小乘佛教則認為《阿含經》才是最初最根本的經文,至於這個孰對孰錯,紅塵君就不做評論了,各位師兄自行判斷就是,反正這只是法門的區別,最後的彼岸都在一處。

而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華嚴經》,《阿含經》,《金剛經》,《法華經》和《涅槃經》這幾部佛經都是非常重要的經文,乃是佛陀說法中特定時期的代表之作,也值得大家好好去研讀,至於讀哪一部就看各自緣分了,這裡面紅塵君自己更喜歡《金剛經》和《法華經》,但只能給大家做參考。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相關焦點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在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乘和小乘之分,更沒有後世的五乘,佛法只有一乘,也沒有宗派,更沒有法門之分。而這些不同的教化方法,在佛陀涅槃之後分別由不同的弟子回憶總結,集結成經文,這才有了現在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以及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在的時候都是集合在他老人家一人身上的,但是沒辦法,後世再也沒有人能全部融會貫通了,只能說各有所長,這就是各門各派的祖師。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裡,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守護經的前世今生,大乘小乘宗派部派,都是弘法利生惠澤蒼生85
    是一套經,他們都是從南傳的巴利語經藏中選取的,具體有多少數量呢?這個在不同的時期,或者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版本,有說八部的,有說十一部的,還有說二十九部的,反正數量不少,我們按照八部這個版本講。八部經分別是:《三寶經》《孔雀護經》《吉祥經》《阿達那帝亞經》《三重護經》《慈悲經》《指蔓經》《幢頂護經》。
  • 如何才能準確判斷 自己學的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
    一個人讀幾部大乘佛法經典,就是大乘佛法者嗎?如果僅僅是這樣,就能成為大乘佛法者,就能度己又能度人,那真是再好不過了。但僅僅這樣,不僅絕對成為不了大乘佛法者的,不僅度不了自己,也絕不可能度他人。我還要直接告訴你,你甚至小乘佛法者都不是。佛陀在金剛經中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大乘小乘(1399)
    正在此時,觀音菩薩化身降臨法壇,對唐太宗和玄奘法師說:你們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唐太宗聽了菩薩的話,高興地問:那這部大乘佛法在哪裡可以得到呢?觀音菩薩接著說: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此經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 伊藤義賢:大乘非佛說論的由來
    因為在阿含經中,明明記載著釋尊親自說的:「佛土境界不可思議,非小乘所能知。」對此,舍利弗亦無可奈何,只好甘受了。如此,在阿含經中,聲聞乘被貶為小乘,這是出自釋尊的親口,並非後世附加的新語。所以阿難才提出:「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的建議。由此可見,大小二乘的對立,並非後代的擯斥語了。那麼,從何時開始,由什麼因緣,唱出了:大乘非佛說呢?
  • 小乘、大乘和密乘發心
    不能說殺生這個行為就一定是惡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你們看看佛陀的本生傳裡,佛的前世作為大悲商主時,為了拯救一整船500個因地菩薩的生命,不得已殺死了短矛黑人。結果,不但圓滿了十萬劫成佛資糧,也避免短矛黑人遭受長劫的地獄之苦。只要發心正確,具足善巧,連殺人都能積累福報資糧,還有什麼不能轉變成善行呢?符合佛法的發心,應該是為了解脫而修行。這種發心也分為了自己解脫和為了眾生解脫兩種。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便帶著羅什在罽賓國停留了很長的日子,而巧合的耆婆帶著羅什來到護瑟伽羅寺禮拜了如來之後,正巧遇見了講經說法,上面端坐著一位大約四十來歲,高鼻梁深眼窩、精神很好言辭滔滔不絕的法師,下面坐著幾十位僧徒認真聽著法師的講經。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嚴格地說,如果沒有這些大乘經典,今天意義上的佛教八宗就無從圓滿建立。換言之,如果沒有大乘修多羅藏,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佛教」之存在!——其為中國佛教的大根大本,可以明見。對於「大乘是佛說」的論證和強調,正是為了維護中國佛教的慧命,保持中國佛教的特色。什麼是「佛說」?
  • 話說「宴坐」,外道、小乘、大乘宴坐有何不同?
    從空無邊處定開始就完全沒有色相了,心念的波動是極其微弱,可以說幾萬大劫才生起一次微弱的波動。識無邊處定,在定中還是有識活動,有識活動很難受,他不想有識活動,所以還要把這個識活動給厭棄掉,也舍掉。因此,舍這個識活動又深入了一層定,叫做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定什麼都沒有,心識活動包括色相都給舍掉了,他以為是在無所有處,但是這個無所有處定不住,為什麼呢?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一課
    這部論的題目寫明是「大乘」,那就是簡別掉了小乘,說明這個論是在大乘的範疇之內,具有大乘的目的。我們再順帶講一下大乘經和小乘經是怎樣劃分的。主要的教化對象是大乘人的,就是大乘經。主要教化對象是小乘人的,就是小乘經。至於我們,很不幸,我們估計目前既不屬於大乘,也不屬於小乘,因為既沒有發起真實菩提心,也沒有能發起小乘人那種出離心。我們最多只能算是「學大乘」的人。
  • 三水國學│莫以大乘輕小乘
    ,中國固有文化中儒家的「慎獨、修身」和道家的「清淨無為」已經能替代小乘佛法的說教。Sthavira-vada—上座部根源上看,以小乘為主的南傳佛教源自上座部,大乘佛法源自大眾部的一些分支,論傳承則資歷較深的上座部或許跟貼近原始佛教。
  • 大乘佛教是如何興起的?羅漢夢遺事件,究竟給佛教帶來了什麼
    上一期我們說了佛教的發展歷史,也說過,引起佛教分裂的關鍵樞紐就是一個叫「大天」的僧人曾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羅漢原來也會夢遺,而這一分歧自然也將佛教分割成幾派,就是說既然羅漢可以夢遺,那佛陀吃喝拉撒自然也是肯定的,而還有一派卻就此將佛陀立上神壇,他們就認為佛陀是超越了凡人存在的,連吃喝都是完全沒必要的,怎麼可能還會拉撒,這一派別最終就發展成了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大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引經據典31
    故大乘乃自普度眾生而發心,徹底了解無量世界、無邊眾生之一切,而度脫其煩惱;要修證圓滿,始能成佛,成佛始有普度眾生之功能。——(程心勉記)(見海刊二十六卷十期)延伸思考近代以來,一些佛教的研究者,受西方世俗學術觀念的影響,相信「大乘非佛說」、「大乘發展說」,主張佛陀在世時只宣說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後來佛子們發展出來的,大乘佛經是後世佛子編造出來的。
  • 佛法導言——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問曰:然則小乘亦是大乘方便行耶?答曰:如是!人乘天乘為利生法,聲聞乘獨覺乘為出世法;用利生法依福善舍罪惡,用出世法依空慧舍福善,一切舍則一切不生,大乘自體相用斯圓顯矣。未悟入大乘而信佛學佛,具修人天聲聞獨覺乘法,則為假名菩薩權乘,即天台所判藏教通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
  • 大乘小乘
    在修行的時候,發心不僅決定了修行的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見解和修行過程。        為了獲得人天福報而修行,這是下士道人天乘的發心。發善心、做善事,自然會修得善果,下士道非常強調做人要正直善良,因為這是獲得人天福報最關鍵的要素。為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而修行,是中士道聲聞緣覺乘的發心。
  • 佛法小知識50:大徹大悟的佛陀也罵人?
    答案或許會讓許多人意外,佛陀也會罵人,並且許多佛經對此進行了記載。比如《阿含經》有佛頭用「非人」來訓責弟子,「非人」一詞顧名思義就是「不是人」的意思;又比如《出曜經》中有佛陀的兒子也是十大弟子之一的羅睺羅經常說謊,佛陀說:「若有至誠執意妄語人,不知慚愧無有羞辱。如此之行無惡不涉。」大意是,如果有人說了謊話,還不知道慚愧羞恥,這樣的行為是大惡啊。
  • 小乘佛法的四法印與大乘佛法四法印有巨大差別
    四法印有小乘四法印、大乘四法印。小乘四法印是苦、空、無常、無我,或者說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求皆苦、涅槃寂靜。而大乘的四法印和小乘的四法印對苦、空、無常、無我和涅槃的理解是天壤之別的。大乘的四法印是什麼呢?首先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