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經的前世今生,大乘小乘宗派部派,都是弘法利生惠澤蒼生85

2020-12-23 善文忠

大家好,我是善文忠,繼續咱們的佛教史。

昨天是元旦,是2020年的開始,發出來文章後才發現忘了給大家送上新年的祝福了,已經審核完了定時發布就沒有再撤回修改。今天來個遲到的祝願: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法喜充滿,四時吉祥,工作順利,事業進步,身體安康,家庭和睦,家人友愛,永遠快樂!真希望世間所有的美好祝福都送給大家元旦就像出生的太陽,預示著新的開始,讓我們為了美好的生活努力奮鬥吧!同時也歡迎您點擊訂閱、關注、留言和轉發,萬分感謝。

咱們繼續,上一篇講了斯裡蘭卡由於內戰導致出現了大混亂,僧團和寺院也在其中飽受摧殘。等到最勝菩提四世在位期間,也就是到了公元658年到674年左右,他受到一位名叫馱他屍婆上座比丘的引導,開始進一步補償過去國王和諸侯們,破壞佛教所造成的各種損失。他同時護持大寺、無畏山寺和祈園寺,並且把一千戶人家的稅收,供養給三個寺院,同時下令全國禁止殺生屠宰。王后也興建了一些寺院供比丘尼居住。國王夫婦做了榜樣,老百姓們以他們楷模更加的護持佛教。

就是在這個時期,佛教首次出現了守護經的念誦儀式。守護經是什麼呢?守護經也叫《保護經》,按照巴利語直譯叫《畢利多》。是一套經,他們都是從南傳的巴利語經藏中選取的,具體有多少數量呢?這個在不同的時期,或者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版本,有說八部的,有說十一部的,還有說二十九部的,反正數量不少,我們按照八部這個版本講。

八部經分別是:《三寶經》《孔雀護經》《吉祥經》《阿達那帝亞經》《三重護經》《慈悲經》《指蔓經》《幢頂護經》。以《三寶經》為代表的一些經,就是講述通過念誦佛、法、僧的殊勝功德來獲得保護的經文。而以《慈悲經》為代表的經文,通過對某一類特定的眾生乃至對一切有情眾生散播慈愛,而獲得保護的經文。以《吉祥經》為代表的經文,都是講述佛陀對其弟子,特別是廣大在家的居士信眾進行明理教導的經文。其他的經文各有各的功效,還有的是誦持鬼神的名號,所以守護經是一個集合本。

《守護經》出現的原因

是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心理安全需求,以及婆羅門教的強大攻勢。斯裡蘭卡由於比較佛系,軍隊的戰鬥力不是特別強,印度老是想搞點事情,所以過去幾百年來,經常讓人家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對外戰爭和內部戰爭的頻頻發生,就讓老百姓了,極大的缺乏安全感,對於平安順遂的渴求就變得越來越強烈。我們現在說,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所以佛教應運而生的,當仁不讓的站出來,來為國民提供心靈上的護佑,讓他們能夠擺脫恐懼,獲得平安喜樂的心境。

婆羅門教強大攻勢又是怎麼回事呢?由於南印度的外敵,類似陀密羅人一樣,他們信仰婆羅門教,隨著他們軍隊的入侵,婆羅門教也隨之進入斯裡蘭卡,開始生根發芽。婆羅門教可不是吃素的,首先輩分就比佛教高,畢竟出現的時間比佛教早得多,而且他也不是類似於像薩滿教偏原始的宗教,他的思想體系,哲學體系,神學體系都很完善,非常的成熟,因此在獲取信眾方面絕對不容小覷。

斯裡蘭卡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婆羅門教的影響力正在逐步的擴大,面對這個局面,佛教更多的體現出自己的優勢,保持廣大民眾對自己的信仰。在具體的操作原則上,就是全面徹底的為人民服務。相對於更加注重與人民大眾打成一片的大乘佛教而言,小乘佛教尤其是南傳上座部佛教,與社會各個階層的銜接和關聯沒有那麼的緊密。他們相對更加注重的是僧人自身的修行。但是形勢逼人,都打上門來了,再不做調整,再不儘可能的融入社會,那就該出事。

既然為老百姓服務,那怎麼個服務法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守護經了。應用的場景是什麼呢?首先就是生老病死,全都可以請僧人念誦守護經。其次結婚娶媳婦,喬遷之喜,也可以請僧人來念守護經,自己的產業買賣開業也可以念守護經。甚至新年衛塞節以及佛牙節等大型節日的時候,也可以念守護經。

念誦《守護經》的情景和流程

首先,當自己家裡有事,想要請僧人念經,可以提前一兩天到寺院裡面去跟師父們說。要告訴你們家裡是什麼事需要念經,以及時間、地點等基本信息,在得到比丘的同意之後,就可以回家準備了。一次一般會來多少人呢?不會低於15位比丘。這些僧人來了念經的時長一般是一個小時,這是基本的標配。也有的比較長,根據記載最長的可以連念五天,每天一小時。就有點象今天佛教寺院裡為老百姓做法事。

其次,儀式正式開始之前,主人在場地比較核心的位置擺放佛像,然後獻上鮮花、香之類的供養物品,並在佛像前擺放一盆清水,一本貝葉(不知道貝葉經的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有詳細的介紹)《守護經》和一個護衛聖線球。當僧人們來到家門口時,這一家的男性成員會為每一位比丘洗腳擦腳。因為根據戒律,比丘們是不能穿著鞋進到在家人的家裡的,生病了才能例外。

再次,再依據自己受戒的年齡,從高到低依次進入屋內。如果是比較虔誠的信徒,會在地上鋪上地毯,撒上花瓣兒,點上上好的香之類的東西,盡力供養他們。僧人們進屋之後就會開始布置場地,比如說迎請舍利之類的法物放在佛像前。然後一字排開坐好,這時候恭候的親戚朋友們,上前頂禮三拜,接下來是由主人帶領全家一起念誦《護衛經》的邀請文。如果不會念也不要緊,在場的長老比丘帶著一句一句的念,在這之後比丘會給信徒們做簡短的開示,就是關於念經的意義、功德和利益之類的。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做布施、說法和禪修之前,先向比丘請求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靜,從而使得獲得的功德更加殊勝,因此為了施主們的利益,比丘可以授予他們三皈五戒。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

隨後比丘們開始齊聲按次序的念誦禮敬三寶,大吉祥經、三寶經等等經文,具體的內容和數量,會根據這一家人請僧人誦經的目的進行增減和調整。可以說這種念誦的內容基本上都屬於私人定製。僧人們念誦經文很有韻律感,特別講究,很好聽,創造出一種非常祥和的氛圍。這就體現了宗教口耳相傳的魅力,這個我們前面提到過,這種感覺是讀經書所體會不到的。比如在宗教儀式中都特別的重視音樂和旋律,因為帶有神聖性和感召力的旋律本身,能夠讓人非常快的進入一種空靈虔誠的冥想狀態,特別有助於體會宗教的教義、思想和情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僧人們念誦守護經的時候,甚至還會有類似方言版的念法。就是面對不同身份地位和不同地區的信眾的時候,念誦的語調都不太一樣。

開始誦經不久,會有一位男居士漫步上前,接過聖線球,線的一端比丘拿著,另一端一個一個的傳遞給每一位在家的信徒,拿到之後,大家恭敬合掌,安靜的聆聽佛陀的法音。念誦後再把聖線收回,然後把它們剪成一段一段的護衛繩。由長老把它綁在信徒們的右手腕兒上,女眾要由其他人幫忙代綁。供在佛前的清水,也就是護衛水,就可以飲用或者用來洗臉。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可以為居士們做些祝福或者佛法開示。信徒也可以獻上袈裟日用品之類,以積累布施的功德,種植自己的福田。在念誦的最後,一般是以隨喜功德作為結束。

當然,在離開之前,比丘還可以帶領信徒們念誦回向功德文,把所做的一切善德作為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助緣,同時也可以把功德回向給親戚甚至一切眾生,到這裡,念誦《護衛經》的儀式就算圓滿成功了。

這種弘法利生的方式,直至今天還在斯裡蘭卡進行著,不過形式又有了演變。現在通過電臺電視臺等現代化的媒體進行傳播。

總結性發言

南傳佛教的比丘們,改變自己過去的行為習慣,深入百姓,為在家信眾念誦守護經的出現,雖然有其面臨婆羅門教競爭的時代背景,有其保護佛教自身影響力的現實訴求,但是這並不是說上座部的這一行為,是完全出於爭奪信眾這種功利的目的,或者說是被逼無奈的應對之舉。其實這是標誌著佛陀大乘思想的又一次光芒閃耀。

佛陀創立佛教的初心其實就是讓人們離苦得樂,其中的路徑千千萬萬條。不同的傳法者,不同的聽法者、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不同的機緣,都會想畫出各種各樣的路徑,而這種路徑上的多種多樣,多姿多彩,其實正是佛陀廣大包容的內心,外在的一種投訴,變化不是妥協,變化是革新,改變乃至否定自己過去的一些思想或者行為,不是退步,而恰恰是前進。

雖然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小乘佛教,對於大乘佛教總體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看法,但這並不代表上座部佛教會完全的放棄或者排斥大乘佛教的精神。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這恰恰是佛陀一直貫徹的思想追求,在這一點上,佛教中的不同教派之間,是能夠實現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共情的。

堅持佛陀最開始最本初的發願,大家相互之間展現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學習,而不是因為路徑不同而相互排斥乃至相互攻訐,這才是佛教不同僧眾和信眾之間應該具有的態度。這可能也算是另一種層面上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感謝各位的支持, 咱們下篇見,別忘了關注訂閱和留言。

相關焦點

  • 大乘小乘(1399)
    正在此時,觀音菩薩化身降臨法壇,對唐太宗和玄奘法師說:你們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唐太宗聽了菩薩的話,高興地問:那這部大乘佛法在哪裡可以得到呢?觀音菩薩接著說: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此經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比如說從宗派角度有佛門十宗,從地域角度有漢傳,藏傳,日本,東南亞等,從修行方式角度有修身,念佛,打坐,持戒,參禪,解析心塵等。但是區分佛法最大的維度還是大乘和小乘,這也是最根本的劃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這一篇我們主要就介紹這兩個概念。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裡,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
  • 清涼學堂 宗派概論(一):宗派總論
    弟子們於佛陀涅槃後,將佛陀所說的「法」加以結集整理時,注入了很多的解釋,因此也就形成經、律、論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淵海的八萬四千法門的教義。  可是,到了後世,祖師們有的特別尊重某一個法門,有的特別崇敬某一種義理,甚至還有特別推崇某些經論,而逐漸形成分門別類的系統,並且倡導自家所崇尚的教法是最為究竟的,而產生所謂的各宗各派:在印度的原始佛教就有分為上座、大眾的二十個部派;大乘則有中觀、瑜伽的空有二宗。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華嚴時,大乘第一部經,《華嚴經》大家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也有說法是一天一夜)而大徹大悟也就是成佛的,然後他在禪定的狀態之中就講了一部經,也就是《華嚴經》。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佛教在古印度傳承時期,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又如小乘佛學分為「空」、「有」兩派,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門戶。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漢地以來,至隋唐時期基本形成各宗派並立的局面。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
  • 三水國學│莫以大乘輕小乘
    Sthavira-vada—上座部根源上看,以小乘為主的南傳佛教源自上座部,大乘佛法源自大眾部的一些分支,論傳承則資歷較深的上座部或許跟貼近原始佛教。就稱謂而言,小乘一詞源於大乘佛教徒,小乘佛教徒並不承認這個稱呼,他們反而認為大乘非佛說,是後世僧人隨意發揮甚至杜撰的。小乘佛法雖主張自我解脫,達不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但是小乘佛教徒在自我解脫時影響他人,南傳佛教中積極服務大眾的僧侶不在少數。
  • 《佛教各宗派概論》上
    而太虛大師也立大乘三宗: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印順長老則立大乘三系:真常唯心系、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來歸納所有的大乘教理。門戶宗派的興起,不僅是在印度或中國,其它重要的佛教國家中也都有同樣的現象,如藏傳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在本冊文中皆已列舉出其主要分派,因此,這裡就不再加以一一細述。
  • 弘法利生為業.
    後來呢,俱梨迦長者的夫人,她一看兒子都出家了,是吧,大家都學得這麼好,於是呢,她跟俱梨迦長者一起來皈依了佛陀。這就是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這個書上面記載的是這樣子。有的記載的不一樣,就說佛陀在遊化的時候碰到了商人,有幾個商人供養佛陀東西,就說那些商人是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
  • 印覺法師:弘法利生的使命 不能忘
    他指出,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在佛法傳承的過程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僧眾都肩負著弘法利生的使命。要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堅持「佛教中國化」的方向,充分發揮佛教淨化心靈、涵育道德、啟迪智慧的獨特功能,向社會傳遞佛教正能量,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佛教界的智慧和力量。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上面端坐著一位大約四十來歲,高鼻梁深眼窩、精神很好言辭滔滔不絕的法師,下面坐著幾十位僧徒認真聽著法師的講經。他與母親在疏勒的一年間向精通大乘佛法的高僧須利耶蘇摩和佛陀耶舍求法,在這之前的羅什跟著槃頭達多修習的是小乘佛法,而小乘佛法講求的是「相」。大乘佛法講求的是「空」。這一不同的理論使得當時的鳩摩羅什感受到了不同佛法的奧義,也正因此鳩摩羅什發現了小乘佛法的弊端正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那麼是否可以將這兩者合一來修習呢?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他們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想要引導所有人脫離苦海,達到彼岸修得佛果,這便是大乘之意。後期佛教認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它佛教派都屬於小乘佛教,因為他們都以度己為目標,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
  • 佛教啟示: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佛教宗派?
    但是因為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所以對佛經的翻譯和解釋、對佛教修行的實踐方法,需要滿足的社會層次和需求都不一樣,因此形成的佛教宗派便是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全世界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有哪些。
  • 佛法導言——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問曰:然則小乘亦是大乘方便行耶?答曰:如是!人乘天乘為利生法,聲聞乘獨覺乘為出世法;用利生法依福善舍罪惡,用出世法依空慧舍福善,一切舍則一切不生,大乘自體相用斯圓顯矣。未悟入大乘而信佛學佛,具修人天聲聞獨覺乘法,則為假名菩薩權乘,即天台所判藏教通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
  • 小乘、大乘和密乘發心
    小乘、大乘和密乘發心 我們的行為會導致怎樣的果報,跟如何發心是分不開的
  • 大乘佛教之特質
    第二,大乘佛教系在家、出家一貫的佛教。就不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它被稱為大乘。小乘佛教是出家主義的佛教。彼等認為若不出家修行、嚴守戒律,則不得解脫。因此,在家者是被排除在解脫之外的。就排除在家者這一點而言,部派佛教被稱為小乘。釋尊曾為在家者說適合在家者修行的法,但部派佛教沒有將這一類教理保存下來。
  • 伊藤義賢:大乘非佛說論的由來
    當時對大天的主張,已有贊成與反對二派,故教團也就分裂為二部了。大天的這一派叫做大眾部,而反對的那一派叫做上座部。這就是印度佛教在宗旨分裂的濫觴。所謂的部就是相當於某某宗的宗的意思。此二部,到了佛滅後二百年紀至一百年紀(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從大眾部分出了九派,從上座部分出了十一派,共合為所謂小乘二十部派的佛教。
  • 如何才能準確判斷 自己學的是小乘佛法還是大乘佛法
    一個人讀幾部大乘佛法經典,就是大乘佛法者嗎?如果僅僅是這樣,就能成為大乘佛法者,就能度己又能度人,那真是再好不過了。但僅僅這樣,不僅絕對成為不了大乘佛法者的,不僅度不了自己,也絕不可能度他人。我還要直接告訴你,你甚至小乘佛法者都不是。佛陀在金剛經中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小乘佛法者,常滅心念,有為修定,妄求佛境,寂滅無生,故而迷法住相。大乘佛法者,心慧開解,無法無修,無取無證,三空常淨,無為而無不為。(即~心無所住而行布施。)迷愚者,凡夫,(不懂修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