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J電音舉辦法會,以歌唱傳頌佛經。佛教和音樂,這兩者平常難以聯想到一塊的事物,竟然有僧侶把它們融合得讓人別開生面,以音樂藝術為紐帶,把莊嚴肅靜的佛教一下變得平易近人。天籟在線小編一姐介紹兩位日本的僧侶——藥師寺寬邦和朝倉行宣,他們用音樂的藝術力量向芸芸眾生傳播佛教思想,傳遞佛教的精神力量,用音樂藝術打開佛教的另一扇門。

都說音樂無國界,但一姐今天要說,音樂無界限,音樂藝術跟很多學科相同的,比起其他藝術形式,音樂藝術藉助於聲音更利於傳達、表現和抒發情感,去感受審美情感。藥師寺寬邦身為日本寺廟世襲制「住持」,他為了不去寺廟修行,曾經把音樂當成了一個逃避的藉口。就在他音樂事業小有成就的時候,一次巡演的一首回憶家鄉的歌曲,讓聽眾中一位年過6旬的老奶奶不禁淚流,想起了自己遠在德國的親人。

這件事觸動了寬邦的內心,他突然領悟到,歌手和僧人的角色並不矛盾,一樣可以通過音樂的力量,去撫慰人心,傳播思想。於是他下決心重回寺廟修行,在安靜的寺廟中每天凌晨4點起來打掃、打坐、誦經、化緣,他把在佛教裡悟道的思想和靈感化為音樂創作的源泉,為佛經譜曲,傳達自己作為僧人對生命的感悟。

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到寺廟來,寬邦就開始到各個寺廟巡演,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傳播佛教思想。沒想到聽眾並不反感這樣的「誦經」形式,漸漸多了頭髮發白的老人和年輕人,甚至有祖孫三代一起來聽的。他在巡演中演出自己改編的《般若心經》,聽眾眼裡滿是虔誠。不得不讓人感嘆,他們後期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於佛教,不僅一點都不晦澀相反用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變得更加易懂,而且更加得人心,能觸及很多人心靈深處的某個痛點,歌聲也更顯得空靈。

而另一個從小在寺廟裡長大的朝倉行宣早些用更酷的音樂藝術傳達佛學的精神力量——「電音法會」。朝倉行宣通過保留旋律,重新編曲,古老的佛經、傳統的法會便成了一場佛教音樂盛宴,新人婚禮、新生兒等情景裡的誦經、祈福便成了一場場「電音派對」。一開始朝倉行宣以為這樣的異常會受到大家的質疑和反感,但事實相反,人們都樂意的接受了他舉辦的新花樣法會。

感謝那些敢於打破常規的勇士,讓佛教和音樂的魅力完美相融,實在是讓人大開眼界的藝術。誰說誦經修行只能局限於祠堂廟宇?藉助音樂藝術,佛教也能像流行音樂一樣大眾化,也可以用音樂傳達晦澀難懂的佛學精神,為普通大眾打開了通向佛教的另一扇門。你們覺得這樣的佛教形式適合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