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草原音樂是生態、生命、生活的藝術」

2021-01-1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草原 ,作者王金梅 趙明霞

中國草原

中國網草原頻道官微,致力於傳播草原文化,保護草原生態。分享草原美圖美景、美食美衣、美文美聲,以及草原兒女的草原故事。

烏蘭傑把草原歌曲的審美張力比作燒紅了的鐵鍋——沒有火光,但它是熾熱的、持久的、溫暖的。

【視頻】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

「科爾沁民歌,融進了母親的乳汁裡,一點一滴流進了我的心靈深處。沒有民歌,就沒有我的今天。」剛剛獲得中國音樂理論最高榮譽「楊蔭瀏音樂學術提名」的82歲蒙古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烏蘭傑,如此詮釋草原音樂賦予他的藝術生命力。

12月31日,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迎著2020年最後一天的朝陽,走進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烏蘭傑的住所,聆聽他和草原音樂的故事。

蒙古族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烏蘭傑接受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專訪

「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生命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烏蘭傑介紹,他的母親潔吉嘎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歌手。從搖籃時期起,那些優美的歌聲就伴隨著烏蘭傑長大,並在後來漫長的歲月中,一直在他的意識深處迴響。

「哪怕一個人不懂蒙古語,聽不懂歌詞,但是音樂本身的意境可以把人們帶到草原的百花叢中。」烏蘭傑認為,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生命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烏蘭傑講述草原音樂故事

「每個民族,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創造著自己的奇蹟,比如有的民族留下了浩瀚的文獻、有的民族建造了宏大的建築……而蒙古民族人們的物質生活非常簡單——幾輛勒勒車、騎著馬、趕著畜群,就可以遊走四方,他們用飽含生命力的激情,創造出震撼世界的藝術,包括音樂。」烏蘭傑說。

「莫道草原的花兒開得不好,別的地方看不到;莫說草原的鳥兒唱得不好,別的地方聽不到。」這首烏蘭傑兒時記憶中的詩,是「草原音樂是生態的藝術」的最好詮釋。在烏蘭傑看來,當代很多大城市的老百姓喜歡伴著草原歌曲跳廣場舞,這正是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審美選擇的結果,「這不是行政命令,這是草原歌曲本身的抒情性、哲理性、史詩性使然。」

烏蘭傑把草原歌曲的審美張力比作燒紅了的鐵鍋——沒有火光,但它是熾熱的、持久的、溫暖的。

「烏蘭巨傑如椽筆,畫出樂史頌蒼狼」

烏蘭傑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涉及音樂史、音樂形態學、音樂美學、比較音樂學等諸多學科,著有《蒙古族音樂史》《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氈鄉藝史長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藝術概論》等書籍,還因學養深厚、著述頗豐,被聘任為《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

烏蘭傑向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介紹自己的著作

「我始終認為一個民族的音樂遺產無論多麼豐富,但是如果沒有成熟的音樂史著作,它在音樂思想上就是不成熟的。」烏蘭傑說。撰寫《蒙古族音樂史》這樣一部「大部頭」著作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59年烏蘭傑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攻讀本科的時候。

「當時有三門課對我來說很重要:第一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第二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第三是西洋音樂史。在學習過程中,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蒙古族草原音樂那麼豐富,長調民歌、短調民歌、說書、安代歌舞、馬頭琴、四胡等音樂遺產浩如煙海,怎麼就沒有自己的音樂史?」於是,「寫一部蒙古族的音樂史」這個大大的夢想,就在這樣一份樸素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驅使下,在烏蘭傑心中悄然萌芽。

閱覽有關蒙古族音樂和歷史的書籍,採訪民間音樂大師,走進草原深處收集第一手音樂資料……20多年的資料積累、實地採風的經驗、理論上的潛心研究,又經過5年嘔心瀝血的創作,烏蘭傑終於讓漢文版《蒙古族音樂史》於1998年面世,填補了蒙古族音樂史研究的一項空白。2019年再版《蒙古族音樂史》中,烏蘭傑又補充了1998年到2019年這一段時間的新成果、新資料、湧現的新人才。

2020年12月2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學術提名活動在北京舉行發布儀式,烏蘭傑所著的這部《蒙古族音樂史》獲得被稱為「中國音樂理論最高榮譽」的「楊蔭瀏音樂學術提名」。

烏蘭傑發表提名感言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對已過耄耋之年的烏蘭傑來說,依然意義非凡:「這不僅是國家和最高研究機構對我學術成就的認可,同時也是對內蒙古音樂界幾代人為之奮鬥、所取得成果的肯定。因為,我身後有一支龐大的理論隊伍,我只是這支隊伍的代表。」

烏蘭傑由衷感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保護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的國家行為,帶動了草原牧民重視和保護自己的長調民歌,這是非常令人欣喜和感動的事情。」

作為一位老一輩的人民教員,烏蘭傑直言自己曾經對文化藝術界在一段時期中出現的「思想平庸化、學術淺薄化、娛樂低俗化」現象有過擔憂。他說:「這次獲得提名,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四個人的事情,但是從整個理論界、社會文化生態來看,則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從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國家鼓勵什麼、人民需要什麼。」

對於烏蘭傑榮獲提名,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田青賦詩一首,表達祝賀——「天似穹廬野茫茫,馬頭琴幽長調長。烏蘭巨傑如椽筆,畫出樂史頌蒼狼。」

田青作詩並題字贊「烏蘭巨傑如椽筆,畫出樂史頌蒼狼」

烏蘭傑收到田青的題詩後,深受感動、心潮澎湃,提筆寫下《詠史•答田青君》——「長調胡琴大漠魂,音聲無史悖常倫。長椽難握揮短筆,尋跡覓蹤赤子心。」 兩位朋友的唱和之作,成就本次提名活動一段佳話。

對年輕人說:「民歌是情感的歸宿、行為的準則」

回首自己走過的學術道路,烏蘭傑說:「如果說我做了什麼有益的工作的話,那就是我用20年的時間,畫了一個很大的『十字』。首先是一條豎線,代表著蒙古族音樂發展從古至今的一條時間軸;接著是一條橫線,排列著草原音樂的各個門類——民歌、器樂、歌舞、史詩、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等,以此構築了一個理論框架。後來的學者們可以根據這個框架按圖索驥或譜寫新章,有所發展、有所發現、有所補充。時至今日,這個『十字』框架依然成立,並得到內蒙古音樂理論界的認可,這讓我頗感欣慰和自豪!」

客廳一角,烏蘭傑和妻子的合影

烏蘭傑說:「我的母親把綠色的民歌的審美底色塗在我的心靈深處,不管走到哪裡,我可以接受任何一種好的音樂,但絕不可能把心靈深處的綠色刮掉,其他色調的音樂藝術只能作為另外一種顏色搭配在綠色的審美底色上,使其變得更豐富,更燦爛。」

烏蘭傑多年關注支持的「烏珠穆沁長調傳習所」部分傳承人合影(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烏蘭傑表示,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深入,很多草原人流入城市,有的人雖然在城市裡生活多年,但夢中還是家鄉的草原,他們唱起家鄉的民歌傾訴內心的鄉愁。從某種意義上說,草原音樂是他們情感的歸宿。草原兒女祖祖輩輩都是以讚歌、頌歌的歌詞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匡正自己的理念,純潔自己的情感。父母通過歌唱勸誡歌教導自己的孩子,要像他們那樣崇拜自然,尊敬長輩,關愛同輩,追求族群和諧。

民歌是草原遊牧文化的結晶,既是生活的產物,又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對於草原兒女來說,民歌伴隨著駿馬、牧場、氈房、奶茶、炒米,在日常生活中須臾不能離。民歌是草原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安身立命的行動指南。

「愛民歌、學民歌、唱民歌、論民歌、交民歌,既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已經82歲了,我主要的事業、主要的著作、主要的成果還是沒有離開民歌。我騎著馬,在學術領域裡面奔跑,快也好,慢也好,從未超越民歌這個領域。」 烏蘭傑說。

「民歌是審美的底色,情感的歸宿,行為的準則。未來終究屬於年輕的一代。民歌是海洋,大海只能橫渡,但不可以窮盡。因此,民歌面前只有學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家學者。生態不老,生命不息,生活不停。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浩瀚的民歌海洋,貼近人民生活,傳承草原音樂、熱愛草原音樂、弘揚草原音樂。」這是烏蘭傑想對年輕人說的話。

烏蘭傑的書你看過,他唱歌你聽過嗎?

聽草原的歌,迎接美好的新一年……

年過耄耋的烏蘭傑以82歲的「不老嗓音」生動詮釋草原音樂的生命力量,用一首母親教給的科爾沁民歌——《巴彥通拉嘎故鄉》,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草原文化藝術「高峰」人物系列報導——烏蘭傑】

烏蘭傑,1938年出生於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原籍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本名扎木蘇。蒙古族當代傑出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大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研究涉及音樂史學、音樂形態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宗教音樂等諸多領域,在蒙古族音樂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是蒙古族音樂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20年12月,烏蘭傑在北京家中

幾十年來,烏蘭傑經常深入草原考察,潛心研究蒙古族傳統音樂。主要著作有:《蒙古族音樂史》《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蒙古族薩滿教音樂研究》《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氈鄉藝史長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藝術概論》《草原文化論稿》《中國元代音樂史》《蒙古族敘事民歌集》(蒙文)、《科爾沁長調民歌》(蒙文)、《蒙古族佛教歌曲選》(蒙文)等。

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現場採訪: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文字/攝影: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

攝像:王宏宇 查森

原標題:《專訪民族音樂理論家烏蘭傑:「草原音樂是生態、生命、生活的藝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草原本是歌舞鄉 為何卻聽不到歌聲嘹亮……
    《蒙古學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原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 烏蘭傑母親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歌手,擅長科爾沁長調民歌。由於受到家庭薰陶,從小喜愛民間音樂,為日後走上音樂道路打下了基礎。195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59年升入該院本科音樂學系,主修民族民間音樂。1964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系,畢業後留校工作。197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任教。
  • 草原音樂學子•博士系列(七):靈芝、吳雲、宋楊、吳穎、烏日瀚
    伴隨著草原文化的研究,草原音樂文化的研究也步入了嶄新的階段。然而,草原音樂文化研究團隊的崛起使得草原音樂文化的研究呈現勃勃生機,尤其是一大批中青年博士層次學子加入到草原音樂的研究行列,為草原音樂文化的當代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些博士層次學生,以蒙古族音樂及北方草原音樂研究、創作、表演、教學為己任,形成了自己明確的學科領域和共同的學科認同,成為推動草原音樂發展的重要力量。
  • 新生代草原歌手向毅痴迷民族聲樂,十年如一日傳承民族音樂
    在阜陽,熱愛音樂的歌迷,提及草原歌手向毅,可謂是有一大群粉絲知道他,了解他。這位小夥子,因為對音樂痴迷,對傳承民族樂曲有著獨特的藝術情懷,而成就了他兒時的夢想。,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阜陽及周邊的各地從事音樂藝術表演,對於傳承音樂夢想他更是一直在堅守。
  • 緬懷 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李西安教授
    李西安(1937-2020)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作曲家。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榮成人。1961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發表專著有《中國民族曲式》(1985,合著)、《走出大峽谷:李西安音樂文集》(2002)、主編《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現代音樂爭鳴文選:1982-2003》(2004,上下冊),論文有《關於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想》《移步不換形:關於中國音樂創作發展對策的思考》《關於創辦中國藝術大學的構想》《漢語聲調與漢族旋律》《阿炳與劉天華之比較研究》《中國民族音樂美學三題》《中國音樂的大趨勢》《走出西方音樂的陰影
  • 緬懷 | 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李西安教授
    李西安(1937-2020)音樂理論家、教育家、作曲家。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榮成人。1961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發表專著有《中國民族曲式》(1985,合著)、《走出大峽谷:李西安音樂文集》(2002)、主編《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現代音樂爭鳴文選:1982-2003》(2004,上下冊),論文有《關於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想》《移步不換形:關於中國音樂創作發展對策的思考》《關於創辦中國藝術大學的構想》《漢語聲調與漢族旋律》《阿炳與劉天華之比較研究》《中國民族音樂美學三題》《中國音樂的大趨勢》《走出西方音樂的陰影
  • 今晚,草原音樂周末—— 「昭烏達民歌專場」上演
    今晚,草原音樂周末—— 「昭烏達民歌專場」上演 2020-12-25 2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八月飛歌——草原音樂創造美好生活——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
    歌手呼斯楞與道德模範們同車而行,一曲《鴻雁》拉開草原文化節序幕。歌手烏蘭圖雅走在人群中,唱起《站在草原望北京》。八月飛歌——草原音樂創造美好生活。在祖國亮麗的北疆內蒙古,迎來了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這裡,有流傳千年的律動,有璀璨的草原文明,草原兒女嘹亮的歌聲唱出美好生活,悠揚的琴聲傳遞出內蒙古神奇的魅力。動人的歌聲,宛如跳動的精靈,飄向祖國大地。綠野蒼茫,塞外風光似錦,草原兒女寄情於天地,享受著這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草原文化-以鄂託克前旗為例
    「在文學、影視、藝術、社會傳媒報導中,中國少數民族幾乎都是一些身著奇異、鮮豔民族傳統服飾,唱歌跳舞,手捧酒杯,喜迎來客……」 很顯然,引發主流人群想像的是少數民族原始、自然以及由於文化差異導致的浪漫和獵奇,我的學生對於蒙古族以及草原文化的想像也同樣基於這樣的心理。然而,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差異總是需要彌補的,這也正是作者歷次考察和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 「草原音樂周末」在青城唱響~
    「草原音樂周末」在青城唱響~ 2020-12-19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草原上的天籟之音,無愧於音樂活化石之美譽
    是心靈與大自然,天籟與聲籟的完美融合,是在遊牧民族心裡迴蕩的大自然的呼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完美表現,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記得北京波羅旅遊負責人吳昊先生在給我們介紹錫林郭勒時,就特別提到了一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音樂,至今仍作為錫林郭勒牧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最原生態的魔力唱響草原的星空……」在當地民間,更是流傳著一種說法,會走路的就會搏克,能說話的就會唱長調,可謂深入人心,基礎深厚。
  • 8月21日察罕蘇力德草原搖滾音樂節嗨爆草原,振奮你的神經!
    第十三屆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風民俗旅遊風情節暨第十四屆察罕蘇力德那達慕8月21至8月23日活動期間察罕蘇力德遊牧生態旅遊區免門票!一場真正的草原音樂風暴將要降臨一場轟動草原的音樂盛宴將完美呈現悅動 時尚 激情搖擺 狂歡 尖叫8月21日晚20:00草原搖滾音樂節就等你來!晚 間 新 聞 樂 隊2019年,樂隊成立30周年之際,一眾新老好友再聚首。
  • 杭蓋樂隊:用民族音樂影響世界,把遼闊的草原唱進歌裡
    看看樂隊經歷過很多曲折,經歷過的地下磨難生活,但是他們做的音樂風格,因為比較獨特,所以受眾人群不是很多。慢慢的把蒙古的馬頭琴等民族樂器融合到自己的音樂當中以後。使得他們的音樂更加有蒙古族的味道。當時樂隊主唱知道,如果一直沒有錄製出來的作品就很難走出去,於是就向家人借了2萬塊,找到了一家錄音棚,把第一張專輯錄製出來,結果從此走向更高的起點。
  • 5日聚榕打造草原音樂盛宴
    福州晚報訊 你是否聽過草原的聲音,那悠揚的馬頭琴聲,高亢的蒙古民歌,描繪出草原的遼闊與蒼茫。5日晚,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組織的《我從草原來——內蒙古名家名曲音樂會》將在福建大劇院上演,包括觀眾熟悉的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獲得者巴德瑪在內的10位演唱者均是國家一級歌唱家(演員),他們將為榕城樂迷獻上一臺原汁原味的草原音樂盛宴。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一種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少數民族中比較常見的有傳說、歷史和神話為主的敘事歌曲,有勞動生產時唱的勞動歌曲,有表現愛情和日常生活的歌曲及各種儀式上演唱的歌曲,由於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本系列內容將著重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羌族、侗族和壯族幾個民族的歌曲進行講解和學習。
  • 包頭市草原音樂美食季即將啟幕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美好季節,包頭市「草原音樂美食季」即將拉開大幕。「草原音樂美食季」活動從七月份啟動將持續到十月上旬結束,主要包括「賞內蒙古音樂、品內蒙古味道、帶內蒙古好貨」三大主題活動。同時,發揮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優勢,以「內蒙古健康」為主題,把衛生健康行業服務送到尋常百姓身邊。賞內蒙古音樂。
  • 【愛上烏蘭察布】「草原音樂美食季 · 愛上烏蘭察布消夏嘉年華...
    【愛上烏蘭察布】「草原音樂美食季 · 愛上烏蘭察布消夏嘉年華」即將盛大開幕!03唱響草原曲(音樂、馬戲和電影)1.音樂演出:每晚7:30—8:30進行現場演出,包含音樂、舞蹈、器樂演奏、戲曲等。每場音樂演出結束後,由市藝苑農村電影院線公司放映公益電影。2.皇家大馬戲:大馬戲表演位于吉祥廣場西北方向,以商業運作的形式,45分鐘一場進行循環表演,每場大約19個節目。
  • 陳思思接受央視英文頻道專訪 民族音樂接軌國際
    近日,著名青年歌唱家、解放軍二炮文工團副團長陳思思接受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CCTV-NEWS《Center Stage》欄目專訪,與全球觀眾一起分享她近年來的音樂旅程。而今年,陳思思將「美麗之路」鋪到澳門,用音樂架起兩岸四地華人心中的橋梁。對於下一步的音樂歷程,陳思思透露,明年會在香港舉辦個人演唱會,未來如果條件允許,會繼續履行文化大使的職責,向海內外朋友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實現民族音樂與國際接軌。
  • 《中國音樂地圖》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尋找生命的緣起
    瑞鳴音樂音樂製作人葉雲川2020年8月16日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找尋生命的源起——《中國音樂地圖》。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尋找生命的緣起音樂,可以說是人類最初的母語。它先於語言而生,誕生於最天然的心跳、身體運動的節律、胸腔與喉管的震動、原始的情感和萬物之間流淌的聲音。
  • 賞內蒙古音樂 品內蒙古味道 帶內蒙古好貨 包頭草原音樂美食季即將...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美好季節,包頭「草原音樂美食季」即將拉開大幕。「草原音樂美食季」活動從七月份啟動將持續到十月上旬結束,主要包括「賞內蒙古音樂、品內蒙古味道、帶內蒙古好貨」三大主題活動。同時,發揮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優勢,以「內蒙古健康」為主題,把衛生健康行業服務送到尋常百姓身邊。賞內蒙古音樂。
  • 音樂藝術盛宴!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上演
    1月6日晚,大型民族器樂交響音·畫《四季嶺南》在友誼劇院上演。本場音樂會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東音樂曲藝團創排出品,廣東音樂曲藝團傾心打造。音樂會集多媒體、器樂表演奏、粵曲演唱及交響音樂為一體,向觀眾展示充滿魅力的嶺南人文與景觀,奉上一場美妙而內涵豐富的音樂藝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