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女真音樂舞蹈藝術研究

2021-02-10 紅纓滿洲

來源 | 世紀橋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

金代舞蹈磚雕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地區,在同寒冷的氣候、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中養成了善騎射、尚勇武的豪放、堅忍的民族性格特徵。其文化特徵與民族性格特徵在女真人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承發展中得到了張揚,故形成女真人獨特的音樂舞蹈藝術風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傳統。

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斷的吸納傳承推陳出新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女真人的音樂文化也是如此。隋唐時期興起的靺鞨族,是以東北的狩獵民族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他們的民間歌舞反映的多是宗教色彩和狩獵生活的內容。但渤海國建立之後,宮廷表演樂舞開始繁榮並逐漸形成著稱於世的「渤海樂」。渤海國被滅之後,「渤海樂」隨著民族的擴散與遷徙遍及東北大地。有學者研究記載「在渤海亡國的300年後,金章宗明昌年間還曾下令全國各教坊兼習渤海音樂。」[1]可見金代女真音樂受渤海音樂影響很大。

但女真族早期,即金建國之前,音樂歌舞還很簡單。「其樂則唯鼓笛,其歌則鷓鴣之曲,但高下長短,鷓鴣二曲而已。」[2]《鷓鴣》曲有「高下長短」兩種,是一種流傳年代較為久遠的女真族歌曲和舞曲。曲調婉轉旋律起伏,聲如鷓鴣,舞如鷓鴣。伴奏樂器也只有鼓、笛兩種。內容主要反映的是部落戰爭,漁獵生活及民族生活習慣,具有北方民族質樸、獷達的民族風格。「隋開皇中,(黑水部)遣使貢獻,文帝因宴勞之,使者及其徒起舞於前,而曲折皆為戰鬥之狀。文帝謂侍臣曰,天地間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3]女真族善騎射,喜漁獵的生活也以歌舞的形式反映出來,名曰狩獵舞。

鹿狍哨

實際,女真人源於生產生活的樂器還有鹿狍哨、節、銅鏡。鹿狍哨用樺皮製作,長只有1.5公分,左右兩個很細的開口,含在口中發出音響,是一種狩獵時誘捕狍、鹿的仿聲器具,後來用於歌舞伴奏。

節,女真人將生活用具簸箕,作為打擊樂用於歌舞伴奏,使其成為獨特的樂器。後來滿族人傳承沿用。民間使用柳條編制,演奏時左手執節,右手拇指食指兩根竹箸,以打、撥、劃出高低快慢不同節奏的音響。這種樂器不僅民間使用,清代宮廷也用竹子編制節,為歌舞伴奏。《大清會典》記載「司節十六人,分左右兩翼並上。左手持節若箕,右手持圓竹若箸,劃作其聲,與樂章及各舞相為節奏」。[4]

銅鏡原是一種生活用品,女真人把它用於歌舞表演之中。演出時,有五六個女子站在舞臺旁邊,一手拿一塊銅鏡,忽高忽低地晃動,銅鏡的光澤閃爍,營造出熱烈氣氛和舞臺效果。後逐漸發展為敲擊發聲的打擊樂。

女真人能歌善舞,在金建立政權以前,民間歌舞活動很普遍。平民少女還有以歌聲尋配偶的習俗。「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述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2]這是一種有固定曲調,即興創作的歌舞形式。

「見於記載的女真民間歌舞還有一首《臻蓬蓬歌》,宋《政宣雜錄》中記『宣和初,收復燕山以歸朝,金民來居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為節而舞,人無不聞其聲而效之者。從此文可以看出,《臻蓬蓬歌》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在北宋京師汴梁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眾人爭相學唱。這種獨特的民族歌舞形式在東北地區也得以世代流傳下來。」[1]歌舞也傳到了南宋首都臨安,成為當地居民喜愛並加以模仿的藝術形式。

薩滿神帽

女真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樂舞在史書上也多有記載。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中,描述了他在金上京酒宴上所見到的薩滿舞:「五六婦人,塗丹粉、豔衣,立於百戲後,各持兩鏡,高下其手,鏡光閃爍,如祠所畫電母」。

女真滅遼入關,進入中原以後,其音樂舞蹈逐漸發展完備起來。金朝的宮廷音樂有了新的發展。樂器有腰鼓、蘆管、笛、琵琶、方響、箏、笙、大鼓、拍板、箜篌。但此時歌舞還沒有形成規制。均按本民族習慣演奏歌舞。金滅北宋後,吸收中原文化,並設有專門的音樂機構,建立起完備的宮廷和宗廟禮樂制度。當時的音樂舞蹈經過初期的簡單模仿作戰和勞作場面,逐漸發展,使百姓生活情景與宮廷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十一月庚申,皇太子生日,上宴於東宮,命奏新聲,謂大臣曰,朕制此曲,名君臣樂,今天下無事,與卿等共之,不亦樂乎」。[3]這裡的新聲,指的是金世宗用的傳統女真曲調。「十三年(1173年)四月乙亥,上御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直詞,顧謂皇太子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嘗暫忘,故時聽此詞,亦欲令之汝輩知女直醇質之風。至於文字,語言或不通曉,是忘本也」。這是金史上金世宗強調女真音樂舞蹈要代代傳承的文字記載。

「二十五年(1185年)四月,幸上京,宴宗室於皇武殿,飲酒樂,上諭之曰,今日甚欲成醉,此樂不易得也。昔漢高祖過故鄉,與父老歡飲,擊築而歌,令諸兒和之。彼起布衣,尚且如是,況我祖宗世有此土,今天下一統,朕巡幸至此,何不樂飲。於時宗室婦女起舞,進酒畢,群臣故老起舞,上曰,吾來故鄉數月矣,今回期已近,未嘗有一人歌本曲者,汝曹來前,吾為汝歌。乃命宗室子敘坐殿下者皆上殿,面聽上歌。曲道祖宗創業艱難,及所以繼述之意。上既自歌,至慨想祖宗音容如睹之語,悲感不復能成聲,歌畢,泣下數行。右丞相元忠暨群臣宗戚捧觴上壽,皆稱萬歲。於是諸老人更歌本曲,如私家相會,暢然歡洽。上復續調歌曲,留坐一更,極歡而罷。其辭曰:

猗歟我祖,聖矣武元。誕膺明命,功光於天。

拯溺救焚,深根固蒂。克開我後,傳福萬世。

無何海陵,淫昏多罪。反易天道,荼毒海內。

自昔肇基,至於繼體。積累之業,淪胥且墜。

望戴所歸,不謀同意。宗廟至重,人心難拒。

勉副樂推,肆予嗣緒。二十四年,克業萬幾。

億兆庶姓,懷保安綏。國家閒暇,廓然無事,

乃眷上都,興帝之第。屬茲來遊,惻然予思。

風物減耗,殆非昔時。於鄉於裡,皆非初始。

雖非初始,朕自樂此,雖非昔時,朕無異視。

瞻戀慨想,祖宗舊宇。屬屬音容,宛然如睹。

童嬉孺慕,歷歷其處。壯歲經行,恍然如故。

舊年從遊,依稀如昨,歡誠契闊,旦暮之若。

於嗟闊別兮,雲胡不樂。」[3]

這是一首金世宗完顏雍東巡期間,重遊女真故地時,創作的一首女真本曲。讚頌了祖先開創基業的豐功偉績和個人的作為,批判了海陵王,也表達了對金源故都的眷戀,頗富藝術感染力。

女真人能歌善舞

女真人能歌善舞不乏記載。元代詩人張昱有一首《白翎雀歌》生動的反映了女真人朝夕演奏、舞蹈的生動場面,舞姿優美、歌聲悅耳,可與白翎雀相媲美。

烏桓城下白翎雀,雄鳴雌隨求飲啄。

有時決起天上飛,告訴生來羽毛弱。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臆。

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

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傍。

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頡頏。

朝彈暮彈白翎雀,貴人聽之以為樂。

變化春光指顧間,萬蕊千花動弦索。

只今蕭條河水邊,宮庭毀盡沙依然。

傷哉不聞白翎雀,但見落日生寒煙。

考古資料也見證了金代女真人的音樂舞蹈的藝術成就。一九七三年(1968年?),在小興安嶺中的林城伊春金山屯,金代古墓群中出土了一尊八面柱狀體的舞樂浮雕石幢。上有正方形的頂蓋,系我國漢以來古典建築形式的廡脊。下由三個蟾頭組成圓形底座。中間的柱狀石幢,高42.5釐米,每面寬15釐米,刻有各式各樣的形態的人物浮雕。有的打鼓擊樂,有的吹笙弄蕭,有的拉琴彈弦,有的手舞足蹈,宛如在進行一場精彩的文藝表演。這裡有樂器伴奏,又有健美舞姿,雕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表現出一個高歌歡舞的熱烈場面。這記錄的應該是金代較晚期的音樂文化形態,反映女真人較高的文化藝術水平。[5]河南、山西等地金代墓葬中出土的女真陶俑、陶舞俑,可作為女真歌舞進入中原的證明。金代女真歌舞音樂建國後得到長足發展,其樂曲歌舞表現形式被元曲吸收,促進了我國音樂歌舞、散曲和雜劇的發展。

女真音樂舞蹈對滿族音樂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滿族自清至現代一直流傳的「太平鼓」就與《臻蓬蓬歌》扣鼓為節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女真平民少女以歌聲尋配偶的習俗,與滿族新姑爺迎接新娘要有一隊小夥子,挎著刀、背著弓箭,邊走邊「拉歌」的習俗也是相承相衍。

經過我們在阿城的田野調查,上述史料記載的許多內容都體現在《滿族傳統民歌》、《滿族薩滿舞》、《滿族薩滿神祭》、《山神節》和《女真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在深入民間的調查中,根植最深的是女真的薩滿教。

薩滿音樂中常常帶有悽涼哀婉之音

薩滿教是女真族的原始宗教。女真的先民們認為薩滿能傳達神意、消災治病。「兀室奸猾而有才,自製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國,國人號為珊蠻。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粘罕以下皆莫之能及」[2]薩滿活動在金初以前極為盛行。特別是消災治病功能上,更是普遍應用。「其疾病則無醫藥,尚巫祝。病,則巫者殺豬狗以纕之,或車載病人至深山大谷以避之。」[2]薩滿還有詛咒的功能。「國俗,有被殺者,必使巫覡以詛祝殺之者,乃係刃於杖端,與眾至其家,歌而詛之日,取爾一角指天,一角指地之年,無名之馬,向之則畢面,背之則白尾,橫視之則有左右翼者。其聲哀切悽婉,若蒿裡之音」。[6]這就是薩滿音樂中常常帶有悽涼哀婉之音之所在。

女真人崇拜山神的習俗更是在民間相傳,薪火不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神節》的整理就來自女真人的祭山習俗。大定十二年(1172年)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十二月,禮部、太常、學士院奏奉敕旨封興國靈應王,既其山北地建廟宇。自是,每歲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擇日致祭。」「大定二十五(1185年),有司言,昔太祖徵遼,策馬徑渡,江神助順,靈應昭著,宜修祠宇,加賜封爵。乃封神為興國應聖公,致祭如長白山儀,冊禮如保陵公故事。[7]「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敕封上京護國林神為護用嘉蔭候。毳冕七族,服五章,圭同信圭,遣使詣廟,以三獻禮祭告」。[7]女真人的祭山、祭川、祭林成為國祭習俗,而後逐漸演變成薩滿舞表演中的祭祀動作和神調音樂符號。再比如薩滿舞蹈的拜天內容,也有明確的文獻記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重五於鞠場,中元於內殿,重九於都城外。其制,刳木為盤,如舟狀,赤為質,畫雲鶴文。為架高五六尺,置盤其上,薦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若至尊則於常武殿築臺為拜天所。[7]

滿族的舞蹈有濃厚的女真人舞蹈的痕跡

滿族的舞蹈大體可分為祭祀舞、筵宴舞、民間舞三種,都有濃厚的女真人舞蹈的痕跡。如祭祀舞的單鼓舞、抓鼓舞,腰鈴舞,腰鈴聲與鼓聲節奏配合,同時伴唱請神調、排神調、背燈調等歌,確實是一種女真人薩滿文化的回音。

筵宴舞最著名的是莽式舞,是滿族傳統的舞蹈。不僅適用於筵宴,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寧古塔紀略》記載:「滿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兩人相對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於新歲或喜慶之時」。「滿洲人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曰莽式;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8]『莽式有九折十八式,即九組舞蹈動作和十八個舞蹈姿勢。包括鷹步、擺水、奔馬、盤龍等等。這些舞蹈動作和舞蹈姿勢,基本都可以在金代女真人的漁獵習俗和歌舞中找到源頭。

薩滿舞蹈世代傳承

女真人的薩滿音樂、薩滿舞蹈世代傳承,不僅成為滿族音樂舞蹈藝術的根基,而且影響了整個東北大地,與多民族的音樂舞蹈藝術交流相融,發展並進。比如,滿族的「莽式舞」逐漸演變,發展成「秧歌舞」,成為當代東北各民族民間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綜上所述,女真民族的音樂文化是源於本民族文化,深受渤海與中原文化影響,逐漸形成、發展與繁榮的。它散發著濃鬱的北方漁獵民族文化特色,陶冶凝練了女真人質樸、奔放曠達、熱愛生活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為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厚重的文化根基。同時也為各民族及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2]三朝北盟會編(卷三)[M].

[3]遼夏金元史徵·金朝卷[M].內蒙古大學出版,2007.

[4]大清會典(「清續文獻通考」)[M].

[5]李士良.金代八面舞樂浮雕石幢[J].求是學刊,1980,(2).

[6]三朝北盟會編,政宣上帙三[M].

[7]金史(卷六十五)[M].中華書局,1975.

[8]柳邊紀略(卷之三)[M].

東北地區滿族音樂文化探討

卡瑪薩:觸碰靈魂的音樂,讓所有感官都在聽

尋找母親的聲音·搖籃曲丨波布謠

《放馬歌》演繹滿族馬背上的深情牧歌

滿族歌曲《求雨歌》真好聽!

相關焦點

  • 走近女真文(金文):女真語和滿語的對望
    其中,《滿語讀本》最出名】目前,入門學習女真文和女真語的書籍是已故的金啟孮前輩所編寫的《女真文辭典》。金啟孮前輩是著名女真文學家和滿學家,其傾盡一生全力研究女真語、女真文、滿語,以及滿族文化,給後世留下於寶貴的關於女真語、女真文、滿語的學術成果和研究資料,這是非常可貴的。
  • 想來法國領略世界頂級音樂舞蹈藝術文化嗎?舞蹈留學乾貨上線!
    想來法國領略世界頂級音樂舞蹈藝術文化嗎?想漫步在世界藝術中心巴黎街頭感受浪漫的氛圍嗎?如果你有關於音樂和舞蹈的夢想,一起來聊聊吧!巴黎高等音樂舞蹈學院隸屬法國文化部與教育部文憑經國家統一頒發。作為法國最頂級的音樂學府,是世界音樂,舞蹈類學生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學院的教學目標是培養世界頂級音樂家,學生不但要精通自己的專業,還要具備紮實的音樂素養及基礎知識。學院設有預科、本科、碩士、博士專業,均需通過嚴格的選拔考試申請入學。
  • 王德恆:金代女真人吃飯的主食以什麼為主?
    2020-12-26 08:15:29 來源: 教育狀元 舉報   女真正常生活還是以穀物食品為主
  • 山東省舞蹈類專業統考考期延長一天,藝術舞蹈方向自行準備伴奏音樂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我省今年擴大藝術統考範圍,舞蹈類專業進入了統考視野。1月8日,山東省招考院明確統考1月20日至25日舉行,考期比最初公布時間延長了一天。藝術舞蹈方向需自行準備伴奏音樂,體育舞蹈和健美操兩個方向在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官網試聽伴奏。
  • 山東省舞蹈類專業統考考期延長一天 藝術舞蹈方向自行準備伴奏音樂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我省今年擴大藝術統考範圍,舞蹈類專業進入了統考視野。1月8日,山東省招考院明確統考1月20日至25日舉行,考期比最初公布時間延長了一天。藝術舞蹈方向需自行準備伴奏音樂,體育舞蹈和健美操兩個方向在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官網試聽伴奏。考生可於1月12—25日期間列印準考證。
  • 趙令志 | 明代「野人女真」稱謂芻論
    長期以來,學界一直認為明朝將女真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但目前關於何謂「野人女真」之研究並未深入,多系考證所謂「野人女真」之部族及其與海西女真關係之作,並未探討明朝將「野人女真」從蔑稱到專屬詞彙之轉變及其成因等問題。且自清代以來,基本認為明代之「野人女真」即東海女真,故多將明代女真人寫作建州、海西、東海三部分。
  •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標題預告如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回歸明朝(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 馮先思:金代避諱補考
    本文是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5批面上資助項目(2019M650017)「基於計算機輔助古籍校勘平臺的《類篇》校勘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5ZDB104)「基於資料庫的古籍計算機輔助版本校勘和編撰系統研究」的階段性成果。[1] 馮先思:《從〈新修玉篇〉看金代刻書避諱》,《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51-564頁。
  • 普及舞蹈藝術教學 讓舞姿讚美生活
    緣於家族幾代從事演藝事業的氛陶,梁敏如兒時便會輕歌伴舞,長大後,憑著對舞蹈藝術的執著與熱誠,考入廣東省粵劇學校音樂舞蹈系。07年開始舞傳身教,09年創辦舞飛如夢,並於12年獲中國舞蹈家協會認證教師稱號。  學習舞蹈、研究舞蹈、創作舞蹈,是梁敏如親近舞蹈的三種方式。
  • 【文藝範】詩歌、音樂、舞蹈融合的書法藝術
    韓愈《馬說》草書 詩歌、音樂、舞蹈融合的書法藝術——劉永強書法作品淺評 ● 王甫 藝術各門類相互通融,憑藉,助益、諧響與啟迪。
  • 王俊傑:金代重臣千秋背十二元神
    金代重臣千秋背十二元神 王俊傑 金代花錢正背皆有文字者珍罕,多數情況下文字對年代及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本題材開門存世僅數枚,此品頭版頭模為執牛耳者。
  • 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與金國的女真有何關係?清朝是「假女真」嗎
    很多人覺得,女真之所以從宋朝時期的「文明民族」回歸明朝時期的「野蠻」,原因在於努爾哈赤等是「假」女真人,他們不過是打著女真旗號的「通古斯人」而已。這個說法基本上沒啥依據,不過是少部分「網絡歷史學家」杜撰出的而已。
  • 美術研究|美術學|傳統舞蹈審美回歸的現代性體驗!
    她曾任中國舞協第四、五屆理事,甘肅省舞協主席,甘肅省藝術學校校長,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省文聯委員,國家一級編導。出生於1934年的高金榮,195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幾十年來, 一直致力於敦煌壁畫舞姿的研究,首創了敦煌舞基本訓練教材並編創了一批教學劇目,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敦煌舞演員,為建立敦煌流派的舞蹈藝術奠定了基礎。
  • 女真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最偏遠的「野人女真」是什麼人?
    在後來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崛起之時,它們為抵禦努爾哈赤的兼併,曾與建州女真爆發過大規模戰爭,不過後來古勒山之戰,以葉赫為首的九部聯軍慘敗於建州女真,其喪失了抵禦建州女真的能力,1619年,被建州徹底兼併,成為後金——清集團的一部分,後世著名的慈禧,便來源於海西女真的葉赫部。
  • 樂梵藝術中心少兒舞蹈
    我們常常會發現:寶寶剛出生,眼睛就會隨著音樂骨碌骨碌轉;有時候,他們聽某首歌就會安靜下來;再大一些,他們就喜歡跟著音樂扭動搖擺……
  • 藝術舞蹈分類簡介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 關於高中音樂與戲劇模塊研究報告
    其次,依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戲劇實踐和表演,從而更好的對學生的綜合藝術表達能力和戲劇創作能力進行強化和發展。其次,幫助學生在感知和表達經典戲劇作品的過程中使其形成音樂感,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具有人文關懷和平等文化價值觀的戲劇藝術品位。本文以「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為理論基礎,研究「音樂與戲劇」模塊並進行分析。
  • 義大利音樂學院本科藝術指導究竟學什麼?
    【揭秘】義大利音樂學院本科藝術指導究竟學什麼?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專業、專注、專一專業介紹鋼琴藝術指導,指在器樂藝術、聲樂藝術及舞蹈藝術上進行鋼琴伴奏的人員的美稱。同時鋼琴藝術指導也會教器樂演奏者、聲樂演唱者、舞蹈表演者如何和音樂更好地融合與表現。在器樂藝術和、聲樂藝術及舞蹈藝術的表現上擁有一個好的鋼琴藝術指導,將會大大提高其藝術表現力。教學目標在學生學習結束時,學生將獲得的技術技能具體實現自己的藝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