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2020-12-24 汴梁城下圓和

田青教授

田青教授

佛教音樂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現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佛教協會顧問、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通州光中書院理事長。

主要著作:

《田青文集》、《中國宗教音樂》、《淨土天音》、《佛教音樂的華化》、《禪與樂》等。

梵唄——

人間佛教的弘法之舟

星雲大師早在宜蘭弘法時期,便開始組織梵唄歌詠團,以音聲為佛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倡導下,以「人間佛教」精神為宗旨,進一步將傳統梵唄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使這古老的弘法之舟乘風破浪,駛進了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駛進了世界許多大都會的音樂殿堂。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10月至今,佛光山梵唄團在世界各地的正式演出就有數十場之多,「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在嘹亮警心的梵唄聲中得到了實現。

古之大德,將梵唄稱為「弘法之舟楫」,其原因正如先儒所說,是因為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縱觀歷史,從天竺梵唄到中國後的華化,到今天漢傳佛教唱誦音樂的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中國佛教梵唄所走過的道路,實際上體現了佛教中國化、人間化的理想和實踐。

中國佛教音樂的發展,實際上一直沿著三條線平行而進:

1.天竺梵唄一中國梵唄一唱念一朝暮課誦與法事音樂。

2.東晉唱導一唐宋俗講一明清寶卷一彈詞一曲藝及民間佛曲。

3.于闐佛曲一梁武帝正樂一唐宋燕樂大曲一元明曲牌一佛教器樂曲。

這三條線中,除第三條線是器樂曲外,其餘兩條線中梵唄都是重要內容。

一、梵唄與課誦

(一)朝暮課誦,亦稱「早晚課」「二課」,是佛教徒每日必修的功課,也是漢傳佛教儀規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活動。早晨僧徒上殿所唱誦的是早課,傍晚上殿所唱誦的內容叫晚課。

課誦俗稱「唱念」,說明其中包括「唱」和「念」兩部分。(唐)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一樣,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珍貴資料。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義淨不但極言印度佛教音樂之盛,稱「西國禮教,盛傳讚嘆」,而且詳細記錄了當時佛教徒在印度奉誦佛經時先贊(先唱贊)、次文(其次念誦經文)、後冋向發願這種「三啟」 儀制和「唱」 「念」這兩種形式。

而這兩種形式,到了唐代,則被稱為「梵音」與「轉讀」。這兩種形式,自古至今,一脈相承。

所謂梵音,也就是「梵唄」。從天竺傳入中國後,首先有一個華化的過程。曹植,這位據說曾「七步成詩」的才子,不但在中國佛教初肇的年代傳播了來自天竺的佛教音樂,還曾經在3世紀初創造了第一批漢語演唱的 「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而「梵聲顯世,始於此焉」,極大地影響了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整個漢傳佛教地區。

對「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這句話,學者們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四十二契」的含義是指四十二首曲調,甚至是四十二首樂譜。但四十二這個數位,在佛教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便是《四十二章經》。而《清涼山志金璧峰傳》記載明洪武年間金璧峰所創造之佛教音樂時,也同樣提到四十二這個數位:「師(指金璧峰)嘗創華嚴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於世。」

這所謂的「四十二奏」,當然也可能指四十二首曲調, 但另一種可能是與「華嚴字母」有關。所謂「華嚴字母」,亦稱「悉曇」, 即梵文四十二個字母。現在流傳的佛教歌曲《華嚴字母》,也叫《悉曇頌》,便是用一個基本曲調,每一個字母唱一遍。金璧峰的所謂「四十二奏」,很有可能即是唱「華嚴字母」,因為《清涼山志》已清楚言明他的音樂是在「華嚴佛事」中使用的。

慧皎《高僧傳》中提到曹植所創的梵唄中,有《太子頌》和《及賧頌 》。所謂《太子頌》,估計與吳支謙所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有關,宣講的是古印度釋迦族太子喬達摩悉達多修道成為覺者的故事,因為中國佛曲的一個主要內容和形式,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中國佛教音樂三條線中重要的一條,便是用說唱來表現佛教故事。

而《及賧頌》中的「及啖」, 估計是「悉曇」二字的另一種譯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四十二「契」,就有可能也指的是四十二個梵文字母。根據慧皎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到了梁代的時候,還有曹植作品的遺緒。慧皎曾認定梁代仍然流傳的 「皇皇顧惟」一曲,「蓋其風烈也」,就是曹植的作品。

宋時,朝暮課誦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已集撰而成。如現行早課中「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為宋僧真歇清了 (1088—1151 )所作。其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等八句, 為擇瑛所撰。

晚課中的《禮佛大懺悔文》和其後的《蒙山施食》,則是宋代僧人不動所撰。蒙山位於四川雅州,是不動修行的地方。他認為奉誦和懺悔後,應該利及幽冥,所以根據《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整理成文,前增五十三佛,尾碼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普賢十大願偈,共成一百零八頂禮, 以表願斷一百零八煩惱之意。然後根據密教經典,集成施食儀文,共十二段。晚課中「一心皈命,極樂世界」等「小淨土文」,則為宋遵式(即慈雲懺主,964—1032 )所作。晚課最後的兩首偈:《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 眾偈》,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僧宗賾所輯的《禪苑清規》卷二《念誦》開始,就將此二偈合在一起,一直傳唱至今。《警策大眾偈》出自《出曜 經》,經中說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掙脫逃命。

於是,佛陀便口誦一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早課中每逢朔望加念的《祝韋馱》和《韋馱贊》,因「韋將軍」的傳說初載於 (唐)道宣(596—667 )所撰的《感通錄》,所以估計形成讚唄並進入「早晚課」中,應當在唐後或宋時。

明清之時,朝暮課誦逐漸定型,並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功課。在(明) 通容(1593—1661 )《叢林兩序須知》、蓮池(1535—1615 )《雲棲同住規 約》、(清)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等律論疏證中,均有對僧徒朝暮課誦的規定。近代流傳的朝暮課誦本,大同小異,以蘇州《靈巖山念誦儀規》 和常州天寧寺《禪門日誦》為多。這兩個課本,都是在清代開始流行的。

明清以來,由於經濟的原因,江浙一帶的寺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出現大量以「應赴佛事」為生的「應酬僧」的同時,叢林唱念亦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以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為代表的「禪腔」和以寶華山為代表的「律腔」唱誦風格得以確立。一直到民國時期,在以上三個寺廟學習過唱念的和尚在全國任何一所寺廟中,仍然會得到尊敬並有望得到「維那」 的職位。

常州天寧寺始建於唐永徽(650—655)年間,初僅「築室十餘楹」。唐天復年間(901—904)正式建寺,名為天福寺,後改名萬壽崇寧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皇帝詔命為「天寧寺」。該寺佔地一百三十多畝,寺僧最多時達八百餘眾。天寧寺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髙旻寺、寧波天童寺並稱禪宗東南四大叢林,禪宗臨濟一脈,後逐漸形成禪淨雙修,顯密兼行 、 以修禪為主的寺院。

在近代,該寺的唱念被公認為禪宗「唱念」的「正 宗」,一直到現在,在幾乎所有漢傳佛教地區,從我國內地到香港和臺灣,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禪宗寺院,仍奉常州天寧寺的唱念為楷模。所謂「禪腔」,亦名「平腔」,行腔以體現「禪味」為宗旨,發聲沉穩平和, 曲調進行流暢,節奏寬闊而不拖沓,字詞準確清晰,反對輕飄、油滑的風格,更不能在唱詞之外亂加襯字、襯詞。

所謂南京寶華山的「律腔」,曲調以平質樸實為其特色,但基本旋律與禪腔近似。由於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傳承,佛光山的梵唄,應該屬於「禪腔」 一類。

佛教音樂人間化的一個結果,是廟堂音樂的民間化和去「神秘性」。明清時,蓬勃發展的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通過與「應酬僧」的頻繁接觸而對整個佛教唱念產生了影響。比如,崑曲音樂的勃興便深刻影響了中國佛教徒的唱念風格,以至目前漢傳佛教大叢林的唱念從旋律到發聲方法都可以看到崑曲的影子。民間音樂在佛曲中也有大量的運用,經研究,常州天寧寺所唱《稽首皈依雄》的曲調就是江西民歌《斑鳩調》,在中國佛教的法事音樂中,民間音樂的運用則更為普遍。(待續)

~《田青文集》

供稿:開封大相國寺梵樂團

相關焦點

  • 《梵唄略考》為何梵唄不用世俗樂器
    凡是初級佛學院,幾乎無有例外的,一律開有梵唄的課程。寺院道場,每天朝、暮五堂功課固不必說,舉凡開講經大座、打七、節日法會、信徒應酬等等,無一不用到梵唄。乃至住茅蓬、公寓的,遇著信施檀越有事,佛法不壞人情,佛事酬唱亦在所難免。再如個人修懺用功、半月誦戒等等,在佛教的傳統中,梵唄的運用幾乎是無處不在的。
  • 佛法常識:何謂「梵唄、梵唄利人天、梵唄比丘」,其意義是什麼?
    梵唄的意義及起源 梵唄是佛門中贊詠歌頌佛德的音聲。廣義而言,從一心至誠的唱頌到歡喜虔敬的伎樂供養,皆屬梵唄的範疇。梵唄有別於世間歌曲,如《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澈。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
  • 田青:中國傳統音樂的根與魂
    ◎「原生態」唱法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是平等的◎未來的音樂教育也應該本著文化多樣性的理念  「過去在音樂學院教書的時候,我開了兩門課,一門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一門是西方音樂名作賞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開始了找尋和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足跡,並在之後的數十年裡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的研究。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只存在於鄉間的舞臺上,苟延殘喘。
  • 梵唄|春回大地萬象新,聽一曲安宅解厄《普庵咒》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佛陀廣開八萬四千法門,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而以音聲做佛事便是其中一個重要法門。梵唄是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是漢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梵唄唱誦音聲正直,和雅,清徹,令人心地清淨。
  • 奇文共賞 | 田青與張歡的對話
    他說:嘻嘻,這是另外一本!文/張歡田青不是東西! 話有兩說,我可不是在罵人。2003年10月,當時《藝術評論》創刊號發表了雲南音樂理論家吳學源的文章《「納西古樂」是什麼東西》。田青抱著這樣的想法和做法走出來了,走向了北京的最高研究機構,不了解的人都在問田青是個什麼東西? 後來的田青從不間斷地讀書和思考,腹有詩書氣自華,天生的小眼睛氣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美麗又大方」的擔任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所長(六品官員),在國內的最高藝術研究領域領軍。再後來擔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主任是文化部長),自此他的使命感只有一個方向。
  • 杭州佛學院音樂院靈隱寺梵唄委培班開班儀式
    ▲光泉法師講話光泉法師在講話中說:近十五年來,杭州佛教界把梵唄作為佛教海外聯誼和對外友好交流的重要文化藝術紐帶為彰顯中國佛教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梵唄人才,2019年,杭州佛學院立足於高起點、高標準,籌備開辦音樂專業。2020年杭州佛學院音樂院開始招生。杭州佛學院音樂院旨在為梵唄藝術的傳承,積蓄重要的保護力量,從而豐富和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
  • 汴梁藝術|絲綢之路上的佛教音樂文化
    藏王松贊幹布時期佛教傳入吐蕃,自從吞米桑布扎新創現行藏文,松贊幹布首先身體力行學藏文,吞米桑布扎最初把《寶雲經》由梵譯成藏文,同時藏王大興佛法,由此使他成為佛教徒心目中的法王,最初由他普遍宏傳大悲觀音的生起圓滿二種教授,依之修學的人有很多。吐蕃各地從此時開始盛行祈禱觀音和唱誦六字大明咒。由此可見,這時佛教密宗及其音樂開始在吐蕃生根。
  • 田青:保護傳統就是保護未來
    記者看到,臺上一位身著長衫的男演員正在說山東快書《武松打虎》,說到精彩處,臺下擔任節目審查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教授忍不住大聲喝彩:「好!」這使記者不由想起田青在一次看完古琴《流水》演奏時說的話:「簡直太美了!我要是古人,一定在擊節三嘆之後,再嗚呼三聲,然後再痛痛快快地喊一句『美哉』!」
  • 青春雲校慶·雲上精品藝術大師課——李秀英教授聲樂直播課舉辦
    青春雲校慶·雲上精品藝術大師課——李秀英教授聲樂直播課舉辦 來源:團委 藝術中心   時間:2020-05-22  瀏覽:
  • 「講唱誦演李白」,咱們視頻見!
    「講唱誦演李白」,咱們視頻見!唐朝頂牛的人生故事等你來講詩仙的百轉千回等你來唱詩仙的浪漫主義色彩等你來誦謫仙人的主角光環等你來演第32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特別推出了「講李白、唱李白、誦李白、演李白」線上創意短視頻作品徵集活動。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永悟法師
    明代著名學者王世貞(1526~1590)曾經參加一場「八關齋戒」法會,聽過梵唱後,非常感動,寫下了這首《夜聽梵唄》。從這首詩裡,梵唄帶給詩人的深刻感受躍然紙上!梵唄伴隨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梵唄完成本土化,成為中國佛教佛事活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梵唄也永遠跟一個偉大的詩人——曹植和一個今天看來很不起眼的地方——魚山聯繫在一起。
  • 梵唄聲聲 助佛弘化丨助力萬臺智能音響公益贈送
    在外遊子,忘卻身心勞塵,觸動心扉,覺悟生死……《妙法蓮華經》云: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 玉琳國師因課誦示眾
    選自《御選大覺普濟能仁玉琳琇國師語錄》玉琳國師因課誦示眾云:邇來魔強法弱,亦以上無嚴師,故容邪謬之徒插足宗門。多是學宗旨、論宗旨、虛擬宗旨,一味妄穿妄鑿,妄卜妄度。從上綱宗面目儼然,何嘗夢見!所以言言會旨,步步迷宗。
  • 朝暮課誦:準提神咒——至心持誦 凡有所求 一切隨心
    編者按:此咒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出自《準提陀羅尼經》。佛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圖片來源:資料圖若誦滿四十九日,準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噁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
  • 佛教音樂:「梵唄」本土化的由來
    佛像正是由於這種唱咒的方式,造就了佛教音樂的興起,即「梵唄」。所謂的「梵唄」,最初是以一種「短偈」的形式出現,用來禮讚唱佛或菩薩的頌歌,並配有樂器伴奏,是古印度講唱佛經的原始形態。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梵唄」也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土,進而開始逐漸走上了本土化道路,也就是說,「梵唄」除了形式發生了本土化外,其曲調也附上了中原文化的傳統特色。到了三國時期,以曹植為首的「魚山梵唄」的出現,「梵唄」已經成為了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即「轉贊七聲」,而將「七聲」融入佛教「梵唄」的人,正是曹植。
  • 馬來西亞著名音樂製作人梵唄歌者黃慧音參訪九華山翠峰寺
    黃慧音講道:「非常感謝印剛大和尚慈悲成全,能和大眾一起在九華山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最近花費了兩年的心血,以唱誦的方式製作了一張《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專輯,卻遲遲沒有出版發行,心裡總覺的有點欠缺,我一直想應該回到地藏王菩薩的應化道場——九華山來禮拜參學,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成行。這次因緣具足,慕名來到了九華後山華嚴古道場翠峰寺,也算是滿了我的心願。
  • 寄遠為禱:田青先生沉痛悼念琴家成公亮
    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成公亮於2015年7月8日下午17點39分因病在南京仙逝,享年74歲。>成公亮簡介成公亮,1940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1965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先後師承梅庵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其演奏技法在繼承廣陵琴派的基礎上,注重聲音的細膩表達,賦情於琴、琴人合一,代表作有《鳳翔千仞》《遁世操》《忘憂》等;其尤善打譜,如
  • 這門高考輔導課,為啥近10位北大教授輪著講
    這門高考輔導課,為啥近10位北大教授輪著講) 【導讀】1月2日,備受關注的中國傳媒大學藝考初試即將舉行。預計將有超過5萬人參加這場淘汰率超過50%的考試。最近,一門面向中傳文史哲初試的考前「點睛課」,竟然動用了北大近10位教授來親自講授!
  • 傳統音樂與中華文化的復興——田青在四川音樂學院的演講
    田青先生講座現場今天我的題目叫《傳統音樂與中華文化的復興》,先講一講什麼是傳統音樂,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這個詞大家平常都說,但是我不知道你們每個人在說傳統音樂的時候,在說中華文化的時候,有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比如說中國的傳統音樂都包括什麼,中華傳統文化裡包不包括音樂。
  • 田青:聽,土地深處的歌
    更確切地說,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愛和痛、一生割捨不掉的情,都化在一兩句歌裡。這樣的歌能不好嗎?「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多用來形容鍊字之難,每一首流傳至今的民歌更是經過世世代代無數人推敲。在民歌流傳過程中,誰覺得這個地方表達得還不充分,就改上一個字,無數人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人生體會加了進去,這種程度的打磨,任何歌曲創作都無法比肩,這是民歌所以動人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