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春回大地萬象新,聽一曲安宅解厄《普庵咒》

2021-03-01 深圳東山寺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佛陀廣開八萬四千法門,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而以音聲做佛事便是其中一個重要法門。
梵唄是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是漢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梵唄唱誦音聲正直,和雅,清徹,令人心地清淨。《法華經》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可見梵唄之殊勝。為此我們新推出《梵唄》欄目,介紹相關知識,令讀者可以在殊勝梵唄唱誦聽聞中,感受佛法攝受的魅力。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本期我們為您帶來的是梵唄《普庵咒》。

早在印度的吠陀時代,古印度人就深信,聲音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去除內心煩惱。這種思想也直接影響到佛陀時代。 

「梵」是印度語「梵覽摩」(Brahma)的略稱,意為清靜、寂靜;「唄」是「唄匿」的略稱,意為讚頌或歌詠。佛教傳入中土後,梵唄唱誦便成為道場法事乃至修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齊梁時期,南方佛教興盛。金陵文宣王「集京師善聲沙門」,專門研究佛教梵唄,創立以哀婉為主的「南方梵唄」。梁武帝時期,利用宮廷樂的優勢,促進梵唄「中國化」轉型。唐朝時期,梵唄不僅在宮廷流傳,同時通過「唱導師」將梵唄帶入民間。宋元明清以後,梵唄音樂與民間藝術相互影響,相互借鑑,通俗化,一直影響到今天。

梵唄通過專注、真誠、純淨地唱誦佛菩薩聖號,以及經文、咒語、偈頌等,使人可以更好地融入莊嚴清淨的旋律音聲之中,體悟佛法不可言傳的殊勝意境,感受讚嘆佛之功德。

佛教認為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說。如《金光明經玄義》所說:「此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

此外,在佛教的六供養當中,「樂供養」即指梵唄唱誦。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蕭笛琴箜篌,琵琶饒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皆已成佛道。」 《高僧傳》卷十三也說到唱誦梵唄的五種益處︰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音聲不壞、諸天歡喜,可見梵唄唱誦帶來的利益,自淨身心。《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可見梵唄唱誦可以增加聞思修,兼備戒定慧之力。

梵唄不是普通的世間娛樂之聲,也不同於流行音樂理念製作的佛曲,因此在聽聞及唱誦梵唄時,應該懷有恭敬和清淨之心。應通過音聲,認真體悟佛法的甚深妙義,感受佛法的加持力與攝受。

此外,聽聞和唱誦梵唄時,也不可貪著音聲美妙,而需要保持正念思維,如《四分律》中提醒,防範自生貪著音聲、令聞者貪著音聲、俗人生慢心不恭敬等以亂禪思的五種過失。

《普庵咒》是南宋普庵禪師根據梵文發音,用漢字標註而創立,由654個單音節構成,分開頭、起咒、一回、兩回、三回和結尾六部分構成。後被選進《禪門日誦》和《諸經日誦》。

普庵禪師俗姓餘,法號印肅,諡號普庵,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是臨濟宗第十三世法嗣,於袁州開元寺受三壇大戒,其恩師即是牧庵法忠禪師。在江西南泉山慈化寺啟教,故後人又尊稱其為「南泉教主」。

《普庵咒》音節參差錯落,組合而成一種自然旋律,猶如天地人相互交融,意境空靈。由於普庵禪師發菩薩大願,故而許多大德都讚嘆《普庵咒》念誦起來非常靈驗,如懺雲、夢參長老等。唱誦此咒可令普安十方、驅除蟲蟻、消災解厄。

視頻:《普庵咒》

梵唄中的法器梵唄唱誦中,法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器又稱為法具,以引磬、鐺、鉿、鈴、鼓、木魚等為主,有基本規範板眼節奏,達到統一大眾、整齊順暢的目的,並起到提醒及糾正配樂的作用。


深圳東山寺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註明出處

投稿請聯系我們

xiyougzsh_2015@163.com

深圳東山寺客堂

隨喜建寺供養

掃碼聯繫客堂

參訪東山寺

點擊二維碼預約

相關焦點

  • 唐健垣博士《普庵咒》精研班
    》      明代以來,《普庵咒》(一名<釋談章>)為南北琴人樂聽樂彈的琴曲。中歲得虞山大琴家吳景略先生親傳,其《普庵咒》曲沉潛安逸,入定洗塵。      現定於2019年5月24-26日於琴府設《普庵咒》琴班,冀虹橋接彼岸,金針渡有緣人,闔興乎來哉!
  • 琴曲《普庵咒》與少林內養功 智藏法師 德建禪師
    古琴曲《普庵咒》,又名《普安咒》或《釋談章》,最早見於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公元1592)。
  • 一曲古琴《普安咒》似聞晨鐘暮鼓,安靜祥和
    中有一普庵禪師,「生平伐怪,毀淫祠,靈異多端」,於言語道斷之處,演無邊無量諸佛之音聲,和出雅音,是為《普庵咒》。十指流出,乃是心聲之所現。泛音之空靈,交錯散按莊重平和、端嚴肅穆之氣象,響絕群音。琴聲瀉出,與天地人交融,即成無聲妙弦。宮商角徵羽,不過周天琴體,方寸之間,便得佛心。
  • 隱逸於琴|普安咒
    據明代《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斯曲即普庵禪師之咒語,後人以律調擬之也。」古代曾有普庵禪師,也可能是此曲的作者。根據琴譜旁的梵文字母的漢字譯音來看,像是幫助學習梵文發音的曲調。全曲分:佛頭、起咒、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佛尾六部分。曲調雅暢清逸,質樸平實,頗有莊嚴肅穆之感。
  • 《普安咒》琴簫和鳴,餘音嫋嫋
    琴簫合奏《普庵咒》琴:劉麗簫:陳濤北美中樂團波士頓實況演出《普庵咒》,又名
  • 每天聽《大悲咒》,持誦六字《大明咒》,度過苦厄
    現在每天上下班都在聽《大悲咒》的歌,歌詞就是咒文,不好記憶,有很多繞口的字詞,因為是梵文的發音,所以不容易掌握,幸好通過配樂以歌曲的形式呈現出來,現在基本能跟著唱了,雖然有些地方還是不會讀,慢慢來吧,反覆地聽,每個字的發音也能自然而然記住的。跟著音樂唱大悲咒感覺很殊勝,我想這就是咒的加持和力量吧,我相信觀音菩薩會有感應的。
  • 《梵唄略考》為何梵唄不用世俗樂器
    例如沙彌戒中,第七條即制:「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乃至《梵網經菩薩戒》四十八輕中的觀聽作惡戒第三十三亦制:「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聽尚且犯菩薩戒,何況自作呢?《法華經》方便品中雖有擊鼓、吹唄、簫、笛、銅鈸等,盡持供養之句,但卻是「使人」作樂,而非僧伽自作。
  • 梵唄 | 普安咒
    .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唵 波多吒 遮迦耶 夜蘭阿阿瑟吒 薩海吒 嘍嚧嘍嚧吒 遮迦耶娑婆訶無數天龍八部 百萬火首金剛 咋日方隅今朝佛地 普庵到此百無禁忌
  • 一曲普庵咒佑我中華,走出疫情陰霾
    我唯有借用溥雪齋先生演奏的普庵咒來表達對疫情的關切以及我們戰勝疫情的決心。普庵曲,又名《釋談章》。它的樂譜最早見於明末的《三教同聲琴譜》(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絲竹曲中也有《普庵咒》這個曲名。根據琴譜旁梵文字母的漢字譯音看來,像是幫助學習梵文發音的曲調。古代曾有普安禪師,也可能是本曲的作者。樂曲使用了較多的撮音,幫助音樂造成了古剎聞禪,莊嚴肅穆的氣氛。
  • 佛教音樂:「梵唄」本土化的由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而咒的表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念,即念咒,如念六字真言,就是咒的一種表現式,另一種是唱,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就是靠唱的方式來表現出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梵唄」也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土,進而開始逐漸走上了本土化道路,也就是說,「梵唄」除了形式發生了本土化外,其曲調也附上了中原文化的傳統特色。到了三國時期,以曹植為首的「魚山梵唄」的出現,「梵唄」已經成為了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即「轉贊七聲」,而將「七聲」融入佛教「梵唄」的人,正是曹植。
  • 楞嚴咒全文翻譯
    一、金輪佛頂段
  • 梵音楞嚴咒普傳降魔手印與修行地基
    上面這段經文是說大白傘蓋手印沒有得到灌頂的人不能私自閱讀,並說明這個是秘印,沒有灌頂傳承,不能結。通過上面經文可知,但這個白傘蓋印不普傳。乃至也有一些個別的咒語也不普傳,如一字頂輪王咒經云:「若有未曾入此輪王大種族壇場阿闍梨教授法者。自持斯法(一字頂輪王咒)。則便常為毗那夜迦如影逐身。障獻食獻香獻花飯食香水燒火。咒聲不令得到獻本咒神。
  • 《楞嚴咒》的全文漢語翻譯
    、普禮應真一切王族、皈命正覺一切聖賢/皈命薄伽梵,阿閃如來、普禮如來一切門人、普禮應真一切王族、皈命正覺一切聖賢/皈命薄伽梵,藥師琉璃光佛眾、普禮如來一切門人/皈命薄伽梵,普光娑羅王佛、普禮如來一切門人、普禮應真一切王族、皈命正覺一切聖賢/皈命薄伽梵,無垢、離垢佛、普禮如來一切門人、普禮應真一切王族、皈命正覺一切聖賢/皈命薄伽梵,敬禮寶光、寶幢王佛眾、普禮如來一切門人、普禮應真一切王族、皈命正覺一切聖賢
  • 佛法常識:何謂「梵唄、梵唄利人天、梵唄比丘」,其意義是什麼?
    梵唄的意義及起源 梵唄是佛門中贊詠歌頌佛德的音聲。廣義而言,從一心至誠的唱頌到歡喜虔敬的伎樂供養,皆屬梵唄的範疇。梵唄有別於世間歌曲,如《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澈。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
  • 一師一法一生成就之:六道金剛咒
    然有咒無觀,竅訣與妙用淹沒無聞。時值今日,眾生福薄,碌碌於衣食、蹈蹈於利海、叨叨於鴉噪、懵懵於道貌,追風逐浪不可勝說,輾轉彷徨心難安住。至於說遠近適度、清淨承侍一位上師獲得無偽之竅訣,實在是萬不見一。此皆以世俗八風相衡之故也。然無緣之慈,不因眾生之不怙而不予;同體大悲,不因有情之不悛而不拔。
  • 誦咒前,誦咒中,誦咒後: 楞嚴咒念誦儀軌 (含手印.觀想圖.3法師誦咒.附梵音楞嚴咒)
    正如龍舒淨土文所說:「釋迦佛時,有翁婆二人,用谷一鬥記數。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佛雲,我別有方法,令汝念佛一聲。得多谷之數。乃教以念南莫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出寶王論,嘗以禾山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數乃二千石(dàn)之數。佛自以此教二老人,則其功德甚大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單念亦可。教人全念,得大福報。」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永悟法師
    ——音聲佛事話梵唄齋飯依八關昏鍾警諸妄陳王演真唄深公吐玄唱清波徐瀠洄法雨漸調暢振如迅霆擊細若遊絲颺哀籟流凡聽圓機轉天吭我聞青蓮座妙法宣無上魔王戢怨刃龍女頃愛藏如何旃檀刻不睹梵音相稽首悲宿因誓心驅來障「八關齋戒
  • 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倡導下,以「人間佛教」精神為宗旨,進一步將傳統梵唄舞臺化、藝術化、世界化,使這古老的弘法之舟乘風破浪,駛進了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駛進了世界許多大都會的音樂殿堂。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10月至今,佛光山梵唄團在世界各地的正式演出就有數十場之多,「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在嘹亮警心的梵唄聲中得到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