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度的吠陀時代,古印度人就深信,聲音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去除內心煩惱。這種思想也直接影響到佛陀時代。
「梵」是印度語「梵覽摩」(Brahma)的略稱,意為清靜、寂靜;「唄」是「唄匿」的略稱,意為讚頌或歌詠。佛教傳入中土後,梵唄唱誦便成為道場法事乃至修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齊梁時期,南方佛教興盛。金陵文宣王「集京師善聲沙門」,專門研究佛教梵唄,創立以哀婉為主的「南方梵唄」。梁武帝時期,利用宮廷樂的優勢,促進梵唄「中國化」轉型。唐朝時期,梵唄不僅在宮廷流傳,同時通過「唱導師」將梵唄帶入民間。宋元明清以後,梵唄音樂與民間藝術相互影響,相互借鑑,通俗化,一直影響到今天。
梵唄通過專注、真誠、純淨地唱誦佛菩薩聖號,以及經文、咒語、偈頌等,使人可以更好地融入莊嚴清淨的旋律音聲之中,體悟佛法不可言傳的殊勝意境,感受讚嘆佛之功德。
佛教認為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說。如《金光明經玄義》所說:「此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
此外,在佛教的六供養當中,「樂供養」即指梵唄唱誦。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蕭笛琴箜篌,琵琶饒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皆已成佛道。」 《高僧傳》卷十三也說到唱誦梵唄的五種益處︰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音聲不壞、諸天歡喜,可見梵唄唱誦帶來的利益,自淨身心。《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可見梵唄唱誦可以增加聞思修,兼備戒定慧之力。
梵唄不是普通的世間娛樂之聲,也不同於流行音樂理念製作的佛曲,因此在聽聞及唱誦梵唄時,應該懷有恭敬和清淨之心。應通過音聲,認真體悟佛法的甚深妙義,感受佛法的加持力與攝受。
此外,聽聞和唱誦梵唄時,也不可貪著音聲美妙,而需要保持正念思維,如《四分律》中提醒,防範自生貪著音聲、令聞者貪著音聲、俗人生慢心不恭敬等以亂禪思的五種過失。
《普庵咒》是南宋普庵禪師根據梵文發音,用漢字標註而創立,由654個單音節構成,分開頭、起咒、一回、兩回、三回和結尾六部分構成。後被選進《禪門日誦》和《諸經日誦》。
普庵禪師俗姓餘,法號印肅,諡號普庵,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是臨濟宗第十三世法嗣,於袁州開元寺受三壇大戒,其恩師即是牧庵法忠禪師。在江西南泉山慈化寺啟教,故後人又尊稱其為「南泉教主」。
《普庵咒》音節參差錯落,組合而成一種自然旋律,猶如天地人相互交融,意境空靈。由於普庵禪師發菩薩大願,故而許多大德都讚嘆《普庵咒》念誦起來非常靈驗,如懺雲、夢參長老等。唱誦此咒可令普安十方、驅除蟲蟻、消災解厄。
視頻:《普庵咒》
梵唄中的法器梵唄唱誦中,法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器又稱為法具,以引磬、鐺、鉿、鈴、鼓、木魚等為主,有基本規範板眼節奏,達到統一大眾、整齊順暢的目的,並起到提醒及糾正配樂的作用。深圳東山寺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註明出處
投稿請聯系我們
xiyougzsh_2015@163.com
深圳東山寺客堂隨喜建寺供養
掃碼聯繫客堂
參訪東山寺
點擊二維碼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