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聲佛事話梵唄
齋飯依八關昏鍾警諸妄
陳王演真唄深公吐玄唱
清波徐瀠洄法雨漸調暢
振如迅霆擊細若遊絲颺
哀籟流凡聽圓機轉天吭
我聞青蓮座妙法宣無上
魔王戢怨刃龍女頃愛藏
如何旃檀刻不睹梵音相
稽首悲宿因誓心驅來障
「八關齋戒」法會上,
鐘聲警醒了人心,止息了種種妄想。
陳思王創製了聲透法界梵唄的瑞響,
大德深公口吐玄妙至極的絕唱。
仿佛水面的清波徐徐迂迴蕩漾,
吉祥的法雨漸漸普潤著我心田。
爽直急促處如迅雷大罄聲振聾發聵,
細微綿密處如遊絲木魚聲翩翩飛揚。
聆聽著這哀音婉轉的唄唱,
不僅歡喜讚嘆,佛祖圓教第一義諦開顯出來。
得聞蓮花座上宣流的無上甚深微妙法!
魔王被感動了,將怨恨的刀刃收藏,
龍女被感動了,把如意的龍珠奉上。
那神奇紫檀雕刻出來旃檀佛,
為什麼不見世尊的大威音和莊嚴相?
我深深地跪拜叩首,悲嘆宿世的因果,
發下大願,要驅除任何障道的因緣,
一心向佛。
明代著名學者王世貞(1526~1590)曾經參加一場「八關齋戒」法會,聽過梵唱後,非常感動,寫下了這首《夜聽梵唄》。從這首詩裡,梵唄帶給詩人的深刻感受躍然紙上!
梵唄伴隨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梵唄完成本土化,成為中國佛教佛事活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梵唄也永遠跟一個偉大的詩人——曹植和一個今天看來很不起眼的地方——魚山聯繫在一起。悠悠千載,浩浩長空,這清淨和雅、哀婉悠長的音聲穿越時空,啟人向善,淨化了生生世世無數善男信女的心靈。
一、歷史淵源與傳承脈絡
(一)漢傳梵唄初創——魚山梵唄緣起
佛教傳入東土不久,天竺和西域僧人來華弘法,梵唄隨之而來。但由於漢文和梵文結構的巨大差異,以及音韻曲調結構方式的不同,難以直接配合,以至于慧皎在《高僧傳》中留下如此感嘆:「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揭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音短而詞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面對如此困境,東來傳法與受法之人磨合梵漢之異,不斷將梵唄漢化。於是魏晉時期,初創漢傳佛教梵唄——魚山梵唄產生。
漢語佛教唄唱是由曹植髮端創製的。陳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的第四子,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他天資聰穎,精通音律,善於屬文。坎坷的身世,彪炳的才華,使曹植有緣親近佛教。曹植於魏明帝太和三年被封為東阿王,太和四年(230年)遊覽魚山(今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裡),山澗流水、巖穴來風、林鳥曉唱、草蟲低吟,忽而空中傳來悠悠梵響,清揚悅耳、美妙動聽。曹植被此深深吸引,並擬其音調記錄成譜,再依據《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纂唱詞,填入曲中。由此創作而成中國最初之漢語梵唄,「以為學之宗」——後世稱之為「魚山梵唄」。曹植結合中國語言音韻,創製魚山梵唄,使得用漢語也可以唱誦出清靜莊嚴、哀婉悠長、覺悟心靈的音聲,正因如此,曹植成為中國佛教梵唄第一人。
曹子建魚山聞梵是中國佛教史上值的大事,從此以後,中國佛教有了自己的漢語梵唄範本。此事古書中輾轉記載。晉代劉敬述《異苑》記載:「曹植嘗遊魚山,臨東河,忽聞巖岫有誦經聲,清道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之梵唱,皆植以擬所造」。其後,梁代慧皎《高僧傳》第十五卷、唐朝道宣律師(596一667)《廣弘明集》第五卷、道世法師《法苑珠林》第三十六卷(668年撰)、慧琳法師(737一820)《一切經音義》第二十七卷、宋朝贊寧法師(919一100年)《僧史略》,以及南宋法雲法師的《翻譯名義集》,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等史傳都對此有簡略的引錄。此外,北周庚信的《闡弘二教詩》、唐朝窺基法師(632一682年)的《法華經玄贊》第四卷以及《性靈集》等都有關於《魚山梵唄》的類似論述。
(二)南北朝時期對魚山梵唄的整理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