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中國傳統音樂的根與魂

2021-02-19 喻老師音樂史

◎包括禮樂在內的宮廷音樂幾近消失

◎中國傳統音樂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後繼乏人

◎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原生態」唱法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是平等的

◎未來的音樂教育也應該本著文化多樣性的理念

  

「過去在音樂學院教書的時候,我開了兩門課,一門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一門是西方音樂名作賞析。我自己在講這兩堂課的時候就很糾結,講貝多芬、莫扎特,我甚至不用備課,帶上唱片就可以講,學生聽了也很高興;但講到中國古代音樂的時候,我不但需要認真備課,還面臨一個難題,就是學生會問我,田老師你說我們唐代的音樂如何如何好,你只能告訴我『白居易怎麼描寫的』,那唐代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這是著名音樂學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當初在大學任教時遇到的問題,他一度感到非常困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開始了找尋和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足跡,並在之後的數十年裡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的研究。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只存在於鄉間的舞臺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近日,在「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甘肅」系列活動中,田青在一次文化講座上講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現實處境以及存在的諸多問題,他希望人們能夠重新認識、了解中國傳統音樂,讓傳統音樂在未來綻放新枝。

  中國傳統音樂後繼乏人?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一般認為,到1912年 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裡所藏的金編鐘就可以看出。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鐘,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宮廷音樂在傳統音樂中,應該說是情況至差。對中國傳統文化可用一首詩來比喻:『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雖然包括禮樂在內的宮廷音樂幾近消失,但我們應該付出努力去延續和復興這樣的文化。在這樣的理念下,把相關的保護工作作為重點課題來進行。」田青在談到當下宮廷音樂現狀時說道。

  宗教音樂是田青接觸和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起點,他認為在寺廟的高牆內保存著古老的中國音樂。田青表示,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到宗教音樂的未來,田青充滿憂慮。「我們雖然對宗教音樂加大了保護力度,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願意學習繼承。這也是我國大部分傳統音樂保護工作的最大軟肋。」他舉例道,五臺山的佛教音樂也是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當地研究所想招收20名學員學習五臺山佛教音樂,學成之後既可以選擇出家,也可以選擇留在研究所工作。結果告示貼出去1個月,一個報名的人都沒有。「這讓我大失所望。所以,中國傳統音樂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後繼乏人。」

談到文人音樂,田青說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範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不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田青介紹到,最近10年, 在我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城市白領中掀起了一波「古琴熱」,很多大學都成立了學習古琴的社團和研究會,學習古琴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的古琴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傳統,其中蘊含著深厚、有風度的傳統文化。有人說現在學習古琴是附庸風雅,我說附庸風雅中也有風雅二字,有什麼不好?對於從2003年到今天古琴音樂取得的迅速發展,我是『漫捲詩書喜欲狂』,為古琴音樂的復興感到由衷的高興。」田青說。

  中華民族的靈魂在民歌裡

  除了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流傳最廣、普及最多、總量最大的一部分。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56個 民族的民間音樂星羅棋布,廣為流傳。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田青說首先要弄清楚民歌的定義。現代舞臺上很多所謂的民歌,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民歌的歌 詞雖然樸實直白,但具有獨特的藝術性,歷代民歌都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它就像一顆鑽石,可能只有短短4句,但一代一代流傳到今天,承載了無數人的情感。」田青說。

「民歌蘊含的豐富情感,一直是很多音樂家創作的源泉。古今中外,一流的音樂家無不對民間音樂保持最崇高的敬意。大家都知道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四重奏從哪裡來的,就是給柴可夫斯基家裡裝修的泥瓦匠刷牆時哼的曲子。他一個音符也沒改,就寫成了弦樂四重奏。託爾斯泰聽了以後,潸然淚下,說從這個音樂裡聽到了俄羅斯的靈魂。」田青說,「那麼今天,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在哪裡?也在我們的民歌裡。」田青憶起第一次聽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時的感動。「這首歌歌詞簡單——『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卻表現了發祥在黃土高原上的中華民族歷經的苦難和千百年來不屈奮鬥的民族精神。」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的聲樂教育基本按照西方標準進行教學,幾乎沒有民歌方面的教學。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普遍平庸,缺乏個性。」基於對民歌的鐘愛,田青在最近幾屆CCTV青年電視歌手大獎賽上積極提倡「原生態」唱法,他認為「原生態」歌曲是民歌的最好代表。「『原生態』是民族唱法的根基,是一個有價值的、獨立的藝術門類,『原生態』唱法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是平等的。」

   談及中國傳統音樂的未來,田青認為要堅持文化多樣性的理念,從傳統音樂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所在。「任何藝術一定是多樣的,一個樂種、一種唱法、一種音樂形式都不可能獨佔舞臺。我們未來的音樂教育也應該本著文化多樣性的理念,調整思路,注重個性化的培養,因為這是藝術的本質要求。」田青表示,正如費孝通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的音樂要堅持獨特的民族韻味,找到傳統音樂的根與魂,讓民族精神找到它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只有這樣, 中國音樂才能真正立足於世界之巔。

  「只有了解傳統音樂的歷史、正視傳統音樂的現狀,中國傳統音樂才能夠有未來。」田青在講座的最後如是說。

(來源:中國文藝網2014年6月20日)

更多音樂史及考研考博相關消息,請關注「喻老師音樂史」。偶爾,還會有喻老師的文字或吐槽。

=====歡迎訂閱====

微信IDyulaoshiyinyueshi

微信名:喻老師音樂史

====歡迎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回復====

關注本微信後直接在對話框留言

相關焦點

  • 傳統音樂與中華文化的復興——田青在四川音樂學院的演講
    田青先生講座現場今天我的題目叫《傳統音樂與中華文化的復興》,先講一講什麼是傳統音樂,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這個詞大家平常都說,但是我不知道你們每個人在說傳統音樂的時候,在說中華文化的時候,有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比如說中國的傳統音樂都包括什麼,中華傳統文化裡包不包括音樂。
  • 田青:保護傳統就是保護未來
    記者看到,臺上一位身著長衫的男演員正在說山東快書《武松打虎》,說到精彩處,臺下擔任節目審查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教授忍不住大聲喝彩:「好!」這使記者不由想起田青在一次看完古琴《流水》演奏時說的話:「簡直太美了!我要是古人,一定在擊節三嘆之後,再嗚呼三聲,然後再痛痛快快地喊一句『美哉』!」
  • 奇文共賞 | 田青與張歡的對話
    你別說,正是這種想法與辦法,全世界只有中國把疫情控制住了。 前面鋪墊了很多,那田青和東西到底有什麼關聯呢?這裡我就說說田青吧。 田青是中國大陸著名學者,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同時也是國內頂尖的佛教音樂研究學者。是我們天津音樂學院畢業的、在國內外最前沿的理論大師,要是校友排排隊,他在第一排的正中央,我頂多在前幾排並且靠邊。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力求復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表示,傳統音樂對中華文化基因有著重要的涵養、哺育作用。《中國音樂遺產地圖》應積極探索中國傳統音樂在中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通過新的技術手段與理念認知,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待傳統音樂範疇的具體指向,匯聚各方資源做好傳統音樂類非遺普查,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 田青先生談現代古琴氛圍
    中國傳統音樂常常強調演奏家二度創作的重要性,給了演奏家很大的創造空間和對音樂的解釋權。西方十八、十九世紀之後的音樂傳統,是譜面上怎麼寫,就怎麼彈,強調的是對作曲家的尊重。比如彈蕭邦,那裡的每個音都不能錯。當然,不同的鋼琴家,也有風格的不同,理解的不同、處理的不同,但留給一個鋼琴演奏家的個人空間,卻永遠只有一個不會太大的幅度。
  • 田青:聽,土地深處的歌
    音樂學界共同承認的標準是:由人民創作的世代流傳的歌曲。所以誰寫的歌詞、誰譜的曲都不得而知,可能是草原上擠奶的阿媽,也可能是黃土高坡上目送親人遠徵的婆姨。中國民歌具體始於何時何地同樣難以下結論,目前最早可查文獻出自《呂氏春秋》,大禹時代的「塗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以表達心中思念之情。民歌為什麼動人?首先在於感情真摯,非唱不可。
  • 獨一無二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魂書法家平臺紀錄片《中國魂》
    獨一無二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魂書法家平臺紀錄片《中國魂》 2020-11-07 00:00 來源:爆笑生活館
  • 守住根與魂,福建傳統戲曲「有戲」
    應第七屆福建藝術節之邀,著名戲劇理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把脈中國戲曲,建議福建戲曲發揮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點優勢,做好傳承發展這篇大文章,提升青年演員的創造力——守住根與魂,傳統戲曲「有戲」崔偉(資料照片)東南網11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戲曲藝術是典型的活態傳承
  • 吳亦凡《中國魂》live首秀 中國傳統元素與說唱完美融合
    9月29日周六晚,某音樂綜藝節目迎來四強拉票歌會。製作人吳亦凡首次現場表演了他為節目創作的推廣曲《中國魂》。這首中國風說唱將中國龍、書法、摺扇、捲軸等一系列中國傳統元素與說唱相結合,無論是舞臺呈現還是歌詞本身傳達的意境,都體現了東西方元素的完美融合,從視覺到聽覺為我們帶來了層次豐富的感官體驗,吳亦凡也為我們展示了說唱音樂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無限可能性。面對質疑堅定前行,不遺餘力地推廣華語說唱,希望讓世界聽到中國音樂人的聲音,吳亦凡也希望找到更多音樂路上的同路人,一起把華語說唱發揚光大。
  • 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田青教授田青教授佛教音樂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現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佛教協會顧問、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通州光中書院理事長。主要著作:《田青文集》、《中國宗教音樂》、《淨土天音》、《佛教音樂的華化》、《禪與樂》等。
  • 最無爭議的中國好歌手-李娜
    李娜1963年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原名牛志紅,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曾是中國大陸女歌手,出家後法名釋昌聖。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評價說「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登峰造極,但這還不是李娜音樂才能的完全發揮」李娜每天早晨都起來練聲,她住的樓裡上上下下也都習慣了,哪天沒聽她練聲都會來關心她是不是病了?不舒服?這在通俗歌手中是極其少見的。
  • 寄遠為禱:田青先生沉痛悼念琴家成公亮
    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成公亮於2015年7月8日下午17點39分因病在南京仙逝,享年74歲。嗚呼!託體山阿在,無常即人生。
  • 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
    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 2021-01-14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淺談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樂理
    對於每一個學習音樂的人來說,首先要學習和接觸的課程,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識,應該是「基本樂理」。由於在我國音樂藝術類的院校裡所講授的「基本樂理」課程中,幾乎都是西洋音樂的樂理知識,並不講授中國的傳統音樂樂理內容。而且,迄今為止,也還沒有哪一所音樂藝術院校,系統開設過中國傳統音樂基本樂理這門課程。所以,我們的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樂理知識比較欠缺和陌生。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丁承運為代表的古琴泰鬥以及40多位全國古琴大家齊聚山城,就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等問題發表見解的同時,還為市民帶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  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就古琴發展現狀、普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求是網評論員: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讓14億中國人民攜手邁入現代化社會。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培深根 鑄雄魂 聚壯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戰疫情、決心打贏新型冠狀病毒阻擊戰的時候,《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像春雨、像甘霖、潤物細無聲地來了,在向奮戰在抗疫情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鼓舞士氣、提振信心的同時,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對全民族進行陶冶,培深根、鑄雄魂、聚壯志,因而受到廣大青少年和全國電視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 吳蠻「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音樂市場中的角色」
    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音樂市場中的地位微弱,我們在海外推廣中國傳統音樂任重道遠。藝術無需特意迎合市場,但藝術家要將藝術精品提供給市場。音樂家的責任應該是領引和培養觀眾,創造出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來豐富音樂市場。中國音樂豐富至極,希望不久的將來,在世界音樂的市場中能夠聽到更多蘊含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的高質量音樂。
  • 日本的傳統音樂——雅樂,實質是中國唐代的宮廷俗樂?|日本傳統
    它不單是外來的元素,而且是一種混合多種文化的音樂藝術,因為它是由中國的唐樂、朝鮮的高麗樂(獨樂)、百濟樂、亞洲其他古代音樂以及日本傳統的本土音樂結合而成,並以之為基礎,逐漸融入日本的文化中去。我國也有一種叫雅樂的傳統音樂,雖同名,但內容卻區別於日本的雅樂。
  • 小小孝恩簿,小村 「根」 和 「魂」
    小小孝恩簿,小村 「根」 和 「魂」 2020-05-22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