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禮樂在內的宮廷音樂幾近消失
◎中國傳統音樂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後繼乏人
◎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原生態」唱法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是平等的
◎未來的音樂教育也應該本著文化多樣性的理念
「過去在音樂學院教書的時候,我開了兩門課,一門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一門是西方音樂名作賞析。我自己在講這兩堂課的時候就很糾結,講貝多芬、莫扎特,我甚至不用備課,帶上唱片就可以講,學生聽了也很高興;但講到中國古代音樂的時候,我不但需要認真備課,還面臨一個難題,就是學生會問我,田老師你說我們唐代的音樂如何如何好,你只能告訴我『白居易怎麼描寫的』,那唐代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這是著名音樂學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當初在大學任教時遇到的問題,他一度感到非常困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開始了找尋和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足跡,並在之後的數十年裡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的研究。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來遭遇了和傳統文化同樣的命運。田青說,中國的音樂曾影響了整個亞洲,日本、韓國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國卻逐漸沒落,甚至被遺忘。在當下的音樂教育領域,西方音樂完全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傳統音樂大多只存在於鄉間的舞臺上,苟延殘喘。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反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近些年逐漸興起的非遺保護項目,讓包括古琴藝術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近日,在「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甘肅」系列活動中,田青在一次文化講座上講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現實處境以及存在的諸多問題,他希望人們能夠重新認識、了解中國傳統音樂,讓傳統音樂在未來綻放新枝。
中國傳統音樂後繼乏人?
中國傳統音樂在學界被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一般認為,到1912年 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裡所藏的金編鐘就可以看出。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鐘,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宮廷音樂在傳統音樂中,應該說是情況至差。對中國傳統文化可用一首詩來比喻:『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雖然包括禮樂在內的宮廷音樂幾近消失,但我們應該付出努力去延續和復興這樣的文化。在這樣的理念下,把相關的保護工作作為重點課題來進行。」田青在談到當下宮廷音樂現狀時說道。
宗教音樂是田青接觸和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起點,他認為在寺廟的高牆內保存著古老的中國音樂。田青表示,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到宗教音樂的未來,田青充滿憂慮。「我們雖然對宗教音樂加大了保護力度,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願意學習繼承。這也是我國大部分傳統音樂保護工作的最大軟肋。」他舉例道,五臺山的佛教音樂也是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當地研究所想招收20名學員學習五臺山佛教音樂,學成之後既可以選擇出家,也可以選擇留在研究所工作。結果告示貼出去1個月,一個報名的人都沒有。「這讓我大失所望。所以,中國傳統音樂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後繼乏人。」
談到文人音樂,田青說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範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不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田青介紹到,最近10年, 在我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城市白領中掀起了一波「古琴熱」,很多大學都成立了學習古琴的社團和研究會,學習古琴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的古琴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傳統,其中蘊含著深厚、有風度的傳統文化。有人說現在學習古琴是附庸風雅,我說附庸風雅中也有風雅二字,有什麼不好?對於從2003年到今天古琴音樂取得的迅速發展,我是『漫捲詩書喜欲狂』,為古琴音樂的復興感到由衷的高興。」田青說。
中華民族的靈魂在民歌裡
除了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流傳最廣、普及最多、總量最大的一部分。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56個 民族的民間音樂星羅棋布,廣為流傳。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田青說首先要弄清楚民歌的定義。現代舞臺上很多所謂的民歌,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民歌的歌 詞雖然樸實直白,但具有獨特的藝術性,歷代民歌都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它就像一顆鑽石,可能只有短短4句,但一代一代流傳到今天,承載了無數人的情感。」田青說。
「民歌蘊含的豐富情感,一直是很多音樂家創作的源泉。古今中外,一流的音樂家無不對民間音樂保持最崇高的敬意。大家都知道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四重奏從哪裡來的,就是給柴可夫斯基家裡裝修的泥瓦匠刷牆時哼的曲子。他一個音符也沒改,就寫成了弦樂四重奏。託爾斯泰聽了以後,潸然淚下,說從這個音樂裡聽到了俄羅斯的靈魂。」田青說,「那麼今天,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在哪裡?也在我們的民歌裡。」田青憶起第一次聽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時的感動。「這首歌歌詞簡單——『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卻表現了發祥在黃土高原上的中華民族歷經的苦難和千百年來不屈奮鬥的民族精神。」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的聲樂教育基本按照西方標準進行教學,幾乎沒有民歌方面的教學。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普遍平庸,缺乏個性。」基於對民歌的鐘愛,田青在最近幾屆CCTV青年電視歌手大獎賽上積極提倡「原生態」唱法,他認為「原生態」歌曲是民歌的最好代表。「『原生態』是民族唱法的根基,是一個有價值的、獨立的藝術門類,『原生態』唱法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是平等的。」
談及中國傳統音樂的未來,田青認為要堅持文化多樣性的理念,從傳統音樂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所在。「任何藝術一定是多樣的,一個樂種、一種唱法、一種音樂形式都不可能獨佔舞臺。我們未來的音樂教育也應該本著文化多樣性的理念,調整思路,注重個性化的培養,因為這是藝術的本質要求。」田青表示,正如費孝通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的音樂要堅持獨特的民族韻味,找到傳統音樂的根與魂,讓民族精神找到它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只有這樣, 中國音樂才能真正立足於世界之巔。
「只有了解傳統音樂的歷史、正視傳統音樂的現狀,中國傳統音樂才能夠有未來。」田青在講座的最後如是說。
(來源:中國文藝網2014年6月20日)
更多音樂史及考研考博相關消息,請關注「喻老師音樂史」。偶爾,還會有喻老師的文字或吐槽。
=====歡迎訂閱====
微信ID:yulaoshiyinyueshi
微信名:喻老師音樂史
====歡迎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回復====
關注本微信後直接在對話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