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第七屆福建藝術節之邀,著名戲劇理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把脈中國戲曲,建議福建戲曲發揮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點優勢,做好傳承發展這篇大文章,提升青年演員的創造力——
守住根與魂,傳統戲曲「有戲」
崔偉(資料照片)
東南網11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戲曲藝術是典型的活態傳承。福建是中國戲曲文化版圖的高地,如何善待傳統戲曲?如何在傳承中發展戲曲?
25日,崔偉做客福州大夢書屋西湖店,把脈中國戲曲,並為福建戲曲傳承創新開藥方。
發揮資源優勢,培養本土人才
「福建戲曲特色鮮明,歷史淵源深厚,群眾基礎好。特別是戲曲的生態、劇種和傳統都涵養得很好,可以說是保留得最完整的。在福建,不管文化形式多麼豐富多彩,戲曲仍是大家熱愛並為之傾心努力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在全國並不多見。」崔偉說。
福建戲曲如何做好傳承發展大文章?他給出兩點建議:福建戲曲創新發展,既要體現戲曲的時代性,也要跟觀眾的審美靠攏,應下大氣力把兩者之間的關係協調好。同時,注重發揮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點優勢,提升青年演員的創造力,幫忙他們在藝術風格上走向成熟。因為沒有好演員,戲就沒人看。
在第七屆福建藝術節上,崔偉發現,部分劇本是外省編劇創作的。「福建應多一份自覺與自信,努力培養本土編劇,哪怕這些人名氣沒那麼大,但他們熟悉劇種、文化、觀眾和演員,其作品更符合福建的特點和習慣,往往更容易受觀眾歡迎。」他說。
戲曲表現方式,不只是時代的
「中國戲曲從無到有,從盛到衰,又從衰到復興,就是一條百轉千回的路。戲曲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方式,但不可能恢復到一統天下的盛況,很多大學生不了解戲曲就是一大缺憾。」崔偉說。
在他看來,中國戲曲真正的價值是歷史性和文化性,其獨特魅力在於表達當代生活獨特的視角、方式和效果,在於它跟現實的藝術形式或大家熟悉的藝術方式有所區別。我們現在說戲曲要趕上時代、戲曲要有生命力,並不意味著戲曲的表現方式要和電影、電視、舞蹈等藝術形式一模一樣。倘若如此,戲曲將會跌跌撞撞,弄不好還會猝死。
崔偉注意到,隨著國家藝術基金在戲曲上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國戲曲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但戲曲創作仍突出存在數量與質量倒掛,有「高原」缺「高峰」。
原因就出在忽視戲曲發展規律上。崔偉不無擔憂地說,這一狀況如不改變,長期下來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反作用,會把戲曲真正的審美價值和優勢消蝕。戲曲發展要有憂患意識,現在應當提高戲曲質量,不能盲目生產。
同時,戲曲健康發展離不開好的評價體系和輿論氛圍。評判者必須有良心、講真話,把功利看得淺一點,站在時代的高度、學術的高度和劇種規律的高度,給出充滿溫度的有建設性的點評,並以此影響觀眾。
讓他擔憂的是,有些評論家與劇團或編導抱團,其不嚴謹不誠實的評價讓觀眾迷失了方向,也混淆了好戲的標準。正因如此,人們才強烈呼喚重振戲曲評論的權威。
戲曲文本創作,多些人文精神
在戲曲文本創作中,人文精神缺失導致概念化泛濫,這一現象同樣不容忽視。
「這種人文精神是站在中華審美的基礎上對中國歷史和現狀的一種文學性思考。這種思考不是深奧的,是深沉的;不是簡單的,是淳樸的。一些戲曲文本看似提高了文學性,但只是簡單的文字和文採,缺乏戲曲文本的深沉感。這是當下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崔偉說。
戲曲是文學創作,是心血凝結,也是思考的寄託。然而,一些戲曲創作者急功近利,習慣於從媒介上找現成的素材,對人和事缺乏那種讓人痛不欲生的悲愴感、喜不自禁的喜悅感和深沉思考的思考感。
「戲曲最大的特點是將形式的精美和內容的深沉融為一體。這種深沉帶給人沉甸甸的人文反思。比如,京劇三國戲,少見刀光劍影,多是藉助生動的戲曲情節講人在戰爭中的心態,來表達中國人對和平的呼喚、對和諧的渴望和對合作的嚮往。」崔偉說,創作者有人生積澱,就會把一個歷史故事說出人生感、歷史感、哲理感,這就是藝術之外的修煉。假如你的作品讓人信服,必定是內容有長久的生命力,且和欣賞者的情感靠近,能讓欣賞者在心靈深處產生激蕩,提升他對生活、歷史和人生的認識,這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
尊重戲曲傳統,守住美的原則
好的戲曲總能讓人記住戲中的人物,記住人物命運帶來的震撼和共鳴。不過,一些現代戲,有人物,沒性格。
崔偉認為,有的戲曲人物形象之所以極度乾癟,是因為對人物沒有由衷的認識,沒有內心很感性的感受。歸根結底,是創作理念出了問題,導致創作態度不嚴謹、作品成色打折扣,其結果是觀眾反感。
如何把戲曲人物塑造好?首先要有一雙文學家的眼睛,其次要有社會學家對人物的感觸和把握。這是崔偉給出的答案。
「現在的編劇在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既有觀念上的,又有藝術創造力上的。」他舉例說,有的人寫歷史劇是從網上找史料,你獲得的史料越少,感受就越少,只能編。可再怎麼編,都沒有生活本身深刻。歷史是一位老師,我們不善於在歷史事件、歷史史記以及自己的藝術感受中豐滿人物,人物形象感很蒼白也就不足為怪。
需要注意的是,舞臺呈現中戲曲神韻的極度揚棄,導致戲曲美的稀薄。
對戲曲來說,修養比文化更重要,修養降低了,本身的藝術審美就會降低,就徵服不了觀眾。如果用戲曲的方式表達戲曲,按戲曲的規律改造戲曲,大家都會持一種開放歡迎的態度。不過,有的導演對行業缺乏敬畏感,對戲曲缺乏深刻的認識。
「戲曲人首先要學自己的劇種,不是說學一招一式,而是學劇種和戲曲本質美學規律,尊重戲曲傳統,守住程式化、行當性、古典性等戲曲美的原則。」崔偉說。
(本文轉自: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