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根與魂,福建傳統戲曲「有戲」

2021-02-19 錫劇

應第七屆福建藝術節之邀,著名戲劇理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把脈中國戲曲,建議福建戲曲發揮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點優勢,做好傳承發展這篇大文章,提升青年演員的創造力——

守住根與魂,傳統戲曲「有戲」

崔偉(資料照片)

東南網11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戲曲藝術是典型的活態傳承。福建是中國戲曲文化版圖的高地,如何善待傳統戲曲?如何在傳承中發展戲曲?

25日,崔偉做客福州大夢書屋西湖店,把脈中國戲曲,並為福建戲曲傳承創新開藥方。

發揮資源優勢,培養本土人才

「福建戲曲特色鮮明,歷史淵源深厚,群眾基礎好。特別是戲曲的生態、劇種和傳統都涵養得很好,可以說是保留得最完整的。在福建,不管文化形式多麼豐富多彩,戲曲仍是大家熱愛並為之傾心努力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在全國並不多見。」崔偉說。

福建戲曲如何做好傳承發展大文章?他給出兩點建議:福建戲曲創新發展,既要體現戲曲的時代性,也要跟觀眾的審美靠攏,應下大氣力把兩者之間的關係協調好。同時,注重發揮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點優勢,提升青年演員的創造力,幫忙他們在藝術風格上走向成熟。因為沒有好演員,戲就沒人看。

在第七屆福建藝術節上,崔偉發現,部分劇本是外省編劇創作的。「福建應多一份自覺與自信,努力培養本土編劇,哪怕這些人名氣沒那麼大,但他們熟悉劇種、文化、觀眾和演員,其作品更符合福建的特點和習慣,往往更容易受觀眾歡迎。」他說。

戲曲表現方式,不只是時代的

「中國戲曲從無到有,從盛到衰,又從衰到復興,就是一條百轉千回的路。戲曲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方式,但不可能恢復到一統天下的盛況,很多大學生不了解戲曲就是一大缺憾。」崔偉說。

在他看來,中國戲曲真正的價值是歷史性和文化性,其獨特魅力在於表達當代生活獨特的視角、方式和效果,在於它跟現實的藝術形式或大家熟悉的藝術方式有所區別。我們現在說戲曲要趕上時代、戲曲要有生命力,並不意味著戲曲的表現方式要和電影、電視、舞蹈等藝術形式一模一樣。倘若如此,戲曲將會跌跌撞撞,弄不好還會猝死。

崔偉注意到,隨著國家藝術基金在戲曲上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國戲曲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但戲曲創作仍突出存在數量與質量倒掛,有「高原」缺「高峰」。

原因就出在忽視戲曲發展規律上。崔偉不無擔憂地說,這一狀況如不改變,長期下來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反作用,會把戲曲真正的審美價值和優勢消蝕。戲曲發展要有憂患意識,現在應當提高戲曲質量,不能盲目生產。

同時,戲曲健康發展離不開好的評價體系和輿論氛圍。評判者必須有良心、講真話,把功利看得淺一點,站在時代的高度、學術的高度和劇種規律的高度,給出充滿溫度的有建設性的點評,並以此影響觀眾。

讓他擔憂的是,有些評論家與劇團或編導抱團,其不嚴謹不誠實的評價讓觀眾迷失了方向,也混淆了好戲的標準。正因如此,人們才強烈呼喚重振戲曲評論的權威。

戲曲文本創作,多些人文精神

在戲曲文本創作中,人文精神缺失導致概念化泛濫,這一現象同樣不容忽視。

「這種人文精神是站在中華審美的基礎上對中國歷史和現狀的一種文學性思考。這種思考不是深奧的,是深沉的;不是簡單的,是淳樸的。一些戲曲文本看似提高了文學性,但只是簡單的文字和文採,缺乏戲曲文本的深沉感。這是當下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崔偉說。

戲曲是文學創作,是心血凝結,也是思考的寄託。然而,一些戲曲創作者急功近利,習慣於從媒介上找現成的素材,對人和事缺乏那種讓人痛不欲生的悲愴感、喜不自禁的喜悅感和深沉思考的思考感。

「戲曲最大的特點是將形式的精美和內容的深沉融為一體。這種深沉帶給人沉甸甸的人文反思。比如,京劇三國戲,少見刀光劍影,多是藉助生動的戲曲情節講人在戰爭中的心態,來表達中國人對和平的呼喚、對和諧的渴望和對合作的嚮往。」崔偉說,創作者有人生積澱,就會把一個歷史故事說出人生感、歷史感、哲理感,這就是藝術之外的修煉。假如你的作品讓人信服,必定是內容有長久的生命力,且和欣賞者的情感靠近,能讓欣賞者在心靈深處產生激蕩,提升他對生活、歷史和人生的認識,這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

尊重戲曲傳統,守住美的原則

好的戲曲總能讓人記住戲中的人物,記住人物命運帶來的震撼和共鳴。不過,一些現代戲,有人物,沒性格。

崔偉認為,有的戲曲人物形象之所以極度乾癟,是因為對人物沒有由衷的認識,沒有內心很感性的感受。歸根結底,是創作理念出了問題,導致創作態度不嚴謹、作品成色打折扣,其結果是觀眾反感。

如何把戲曲人物塑造好?首先要有一雙文學家的眼睛,其次要有社會學家對人物的感觸和把握。這是崔偉給出的答案。

「現在的編劇在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既有觀念上的,又有藝術創造力上的。」他舉例說,有的人寫歷史劇是從網上找史料,你獲得的史料越少,感受就越少,只能編。可再怎麼編,都沒有生活本身深刻。歷史是一位老師,我們不善於在歷史事件、歷史史記以及自己的藝術感受中豐滿人物,人物形象感很蒼白也就不足為怪。

需要注意的是,舞臺呈現中戲曲神韻的極度揚棄,導致戲曲美的稀薄。

對戲曲來說,修養比文化更重要,修養降低了,本身的藝術審美就會降低,就徵服不了觀眾。如果用戲曲的方式表達戲曲,按戲曲的規律改造戲曲,大家都會持一種開放歡迎的態度。不過,有的導演對行業缺乏敬畏感,對戲曲缺乏深刻的認識。

「戲曲人首先要學自己的劇種,不是說學一招一式,而是學劇種和戲曲本質美學規律,尊重戲曲傳統,守住程式化、行當性、古典性等戲曲美的原則。」崔偉說。

(本文轉自:東南網)

相關焦點

  • 守住村落根與魂 湖北「踩堂戲」演出隊到興山古夫鎮獻藝
    "五中全會定新局,全國上下人心齊;制定規劃指新路,內容概括十四五……"近日,一支"踩堂戲"隊伍來到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鄉村振興推廣中心,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這班民間藝人來自新縣城古夫鎮。像這樣的鄉土文化傳承人全鎮有100多名,他們長年活躍在昭君故裡,成為文化惠民、文化樂民的生力軍。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她遞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咱的鄉土咱的戲」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這句話裡有鄉情,有對戲曲文化的守望深情。  王祺也是「鄉城」的創始人之一,「鄉城」20年,她在劇團也20年了。她說,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劇種。「鄉城」是一個以傳承推廣歌仔戲為主要目的的民間劇團。自己在學校裡就讀過琦君的《看戲》,記得其中有一句:「廟戲的戲臺很小,四面臨空。前後臺都分不清楚。
  • 「戲」說福建(一)
    ;表演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提線木偶戲;格律自由,節奏強烈,閩南鄉土氣息濃鬱的薌劇……地方戲是福建文化的瑰寶,福建現存20多個劇種,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成為中國戲曲史的縮影。《董生與李氏》在國內獲得諸多獎項,被戲劇界整體評價為近年來最完美的梨園戲 梨園戲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已有800年的歷史。梨園戲因保留了許多早期南戲的劇目,故有「宋元南戲的活化石」之稱。
  • 戲曲·平弦戲|本土文化的象徵 青海傳統戲曲劇種
    平弦戲主要流行於西寧以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各城鎮,同時,還流行於湟中、大通、湟源等青海東部的湟水流域地區。大約一百年前,它是在由京津伎女傳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變而成的坐唱曲藝平弦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是青海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 留住戲曲魂青島記得她
    就在2019年底,李樂芬還活躍在呂劇表演人才培訓班,對青年演員進行教學指導,並且欣喜於能夠有年輕人傳承呂劇,留住戲曲魂。 「退休之前,呂劇曾是我的事業,而今,傳承呂劇藝術,是我的使命。 」李樂芬生前這樣總結自己與呂劇的淵源,而她也為青島呂劇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 裴豔玲——戲曲之魂附身 用戲演繹人生
    戲曲談論久了,人的人生觀得到矯正,情操得到陶冶,心靈變得很純淨。    我願意通過戲宣洩人間真善美  [主持人]您是用這個舞臺、用響九霄這個人物演繹自己的人生。您想通過《響九霄》這部戲把自己人生的積澱全部釋放出來。  [裴豔玲]對。《響九霄》裡有段臺詞:"戲是我的夢,戲是我的魂,戲是我的命,戲是我的根。"
  • 【關注】開直播聚人氣,傳統戲曲炫起來
    剛要問有什麼事時,卻聽徒弟在那裡背解說詞般地介紹:『這是著名豫劇演員汪荃珍』……」  對於戲曲網絡直播,汪荃珍經歷了一個從開始的不理解不適應到逐漸接受認可的過程,這緣於網絡直播拉近了戲曲與年輕人的距離,為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活力。比如,光明網今年4月啟動了「青春遇見戲」——中國優秀傳統戲曲融媒體傳播及「致·非遺 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直播活動。
  • 【國粹瑰寶】傳統戲曲旦角知多少?
    正旦:傳統戲曲腳色名。簡稱「旦」。由宋雜劇、金院本的「裝旦」演變而來。在劇中扮演女主角。元.雜劇、明.清.傳奇及一些地方戲劇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劇裡稱作「青衣」。風月旦:傳統戲劇行當名。即貼旦。魂旦:戲曲中扮演女鬼的角色。清.洪昇《長生殿·冥追》:「魂旦白練繫頸上,服色照前《埋玉》折。」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戲·知識】戲曲種類知多少
    「榜首」,已有200多年歷史,享譽海內外,有「國劇」之稱。而崑腔以外的所有地方戲被稱為「花部亂彈」,清代曾以法令禁花部諸腔。崑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誌,它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誌,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因此,它能夠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文學朗誦、戲劇表演等等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被譽為"百戲之祖"。
  • 臺灣戲曲中心將啟用 「國光」劇團為「祖師爺」安座
    新落成的臺灣戲曲中心將於10月3日正式啟用。9月12日,該中心駐館團隊——「國光」京劇團舉行傳統儀式「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將劇團供奉的行業神「祖師爺」正式移駕,安座於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後臺。「祖師爺」是京劇界的行業神,相傳為創建宮廷音樂組織「梨園」的唐明皇。
  • 文末有彩蛋|「水仙花」開,讓戲曲傳承更有戲
    莊必芳老師跟歌仔戲打交道有30多個年頭了,第十四屆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比賽中,她為《鍘美案》和《殺廟》精彩配戲,引人注目。她告訴調戲君,她有責任把歌仔戲發揚光大,因為這份責任,她也很快樂。在跟莊海蓉老師對話的過程中,她告訴調戲君「水仙花比賽對於我們的意義在於培養年輕人,讓孩子們用更認真、細心的態度去傳承老藝人留下來的傳統技藝,同時,這也是他們提高自己藝術水準的好機會。」
  • 瓊劇鼻祖李慶隆,定安龍弄嶺上的「戲魂」
    日下時分,岸邊陸續有牛歸來,牧牛的老人用清亮的嗓子唱著人們熟悉的戲曲——瓊劇。伴隨著動聽的戲韻曲律,人們偶爾才會想起,加東溪所孕育的這片土地,曾經是瓊劇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蜿蜒流淌的加東溪兩岸,曾經戲班林立、戲館無數,鼓樂之聲隱約可聞,戲曲之律猶在耳邊。距加東溪東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山,名為龍弄嶺,又名甜葫蘆嶺。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臺灣京崑劇團在「臺北戲棚」演出《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本報記者 張 盼攝臺灣京崑劇團新編崑劇《蔡文姬》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關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走近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大樓,抬眼便是門邊兩塊黑底紅字的木牌,題寫者是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新北市傳統戲曲林口子弟戲5日竹林山觀音寺盛大演出
    華夏經緯網12月3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新北市林口子弟戲5日將在竹林山觀音寺演出,今年首度以觀音佛祖身旁的龍女,創造出AR動態捕捉的虛擬代言人「龍兒」,將戲曲的柔軟身段以科技完整呈現,新舊融合的創新手法備受期待。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誰弄丟了戲曲傳統?
    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戲曲(主要以京劇為例)最基本的「傳統」有哪些,也未必認真進行過思考與梳理。因而,弄清中國戲曲「傳統」、對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特質,堅守戲曲文化底線,弘揚中國戲曲文化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 田青:中國傳統音樂的根與魂
    一般認為,到1912年 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裡所藏的金編鐘就可以看出。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鐘,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宮廷音樂在傳統音樂中,應該說是情況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