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弄丟了戲曲傳統?

2021-02-25 咚咚鏘

  當下,中國戲曲在「繼承傳統」的話語聲中,不適當的「創新」正在嚴重地消解戲曲文化。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戲曲(主要以京劇為例)最基本的「傳統」有哪些,也未必認真進行過思考與梳理。因而,弄清中國戲曲「傳統」、對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特質,堅守戲曲文化底線,弘揚中國戲曲文化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戲曲十大傳統

  在羅列「傳統」的甲、乙、丙、丁前,有必要對「戲曲傳統」這個學術術語做一個合乎邏輯學界定:中國戲曲傳統,是指中國戲曲在幾百年的實踐中積累的、關於創作與表演整個環節中呈現出的並一以貫之、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表演方式、方法、特點、風格,以及上述種種共同作用體現出的審美表達、美學思想與文化精神。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稱得上是中國戲曲的「傳統」:

  1、寓教於樂的樂感文化;

  2、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

  3、「寫意主義」的藝術方法;

  4、「程式」加「虛擬」的表演體系;

  5、多種欣賞藝術呈現的「綜合藝術」;

  6、演員與人物、觀眾與劇情不過分追求「感染」的間離性審美;

  7、「臉譜化」善惡分明的裸露式主題;

  8、不搞懸疑、敞開式明朗化的情節;

  9、整臺戲「一棵菜」,但又可以「獨立出來」某些構成元素(如唱、念、做、打)專注欣賞的個人技術型藝術;

  10、具大雅大俗幾分拙氣的古樸風格。

  上述10條中,5—9條是中國戲曲明顯區別於西方戲劇的幾個主要特徵。其中「間離效果」尤為重要,它反映了中國戲曲藝術審美的文化特色,也從側面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戲曲藝術主要以娛樂為追求的目的性。而第10條「傳統」恐怕是「洋派」理論家們詬病的集中點。即認為中國戲曲土氣、俗氣,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戲曲語言文理欠通、陳詞濫調問題;舞臺調度僵化、出入場不合情理的問題;表演不近生活,程式化與誇張的問題;劇情明朗,主題裸露,人物概念等問題。

  上述除語言問題在那些未經改編的傳統戲裡的確存在,其餘的看法,只能說明他們不懂中國戲曲,不懂中國戲曲表現的「土」、「俗」,其實是一種拙樸與古老文化表現出的古雅。「古雅美」這一美學概念始自王國維與其「境界」說幾乎同時提出的一個審美概念。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文化所獨有的「面孔」、「模樣」、「精神」與「氣質」,深深地烙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消解了戲曲文化的八種「反傳統」

  「洋派」們的「洋整」越來越嚴重地消解了戲曲文化,使之面目模糊,不中不西、不倫不類。除去唱腔,活脫脫演出的是話劇。簡單歸納,有如下的「反傳統」在「創新」幌子下的消解戲曲特質:

  1、一本正經,通篇嚴肅,沒有醜行,沒有笑聲,毫無機趣,科諢絕無;

  2、去虛擬表演為現實主義的寫實表演;

  3、去程式化虛擬化,為實景實物化;

  4、伴唱不迭,群歌群舞並重;

  5、浮雕式群象造型啟幕,雕塑般特寫式造型定格落幕;

  6、廢除上下場,變幕啟幕落或轉明轉暗出入場;

  7、設懸疑、下扣子、倒敘法、回憶法;

  8、話劇腔調的對白,類似歌劇的唱腔。下面,筆者對其中的主要問題加以評述分析:

  此處1—3條是對中國京劇藝術文化特質根本性的消解。在前面十大「傳統」中,第一條就闡明了中國戲曲的娛樂性,是中國戲曲功用性中最基本的屬性,這使我們看到了眾多的生動的丑角形象,也領略中國式的悲劇中喜劇鬧劇風格。再看看這幾十年來創作的大量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為什麼沒「醜」呢?這是個匪夷所思的問題——「醜」不僅是中國戲劇的傳統,也是外國戲劇的傳統。例如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有醜行且插科打諢俯首即是。深諳中國戲曲精神文化的劇作家,既應有快樂的戲曲理念,也應有涉筆成趣的本領。

  「伴唱不迭、群歌群舞並重」似乎也成為當今京劇慣用的手法。其實仔細考量一下,你的歌有歌劇演員唱得好嗎?你的舞又有舞劇演員跳得地道嗎?臺外伴唱是直接破壞該劇整體的聲樂美與完整性,是完全不理解中國戲曲的古樸美而襲用的歌劇做法。這種企圖利用聽覺衝擊、視覺衝擊來吸引眼球迎合觀眾的方式,其實很淺薄,可以說是真正的俗氣。

  這兒想說一件實例,頗能說明當下戲劇編導在表演方面的傾向性。這就是最近在「空中劇院」演出的《漢蘇武》中蘇武與胡阿雲婚後恩愛抒情性的動作表現。大家知道:中國戲曲在舞臺上表演男女情感、愛情時通常的做法並非完全面對、以手搭肩、有距離的假性擁抱式。可在該劇變為電影裡的貼胸擁抱式的親暱表演,並且導演還在電視宣傳節目中振振有詞:真實地表現了夫妻的情感,讓青年觀眾感到表演真實可信、符合情景、人物、生活。確乎如此,筆者不是假道學,也不是從「風化」角度談這個問題。但按這個「真實」邏輯要求,那接吻、床戲不也在「真實」範圍?難道導演不知道中國戲曲的「真實」、「感染」都嚴守一個度的。這應當從掩袖飲酒,掩袖哭泣的表演中悟到,否則如果動情到真的「泣不成聲」,那後面的唱怎麼辦呢?

  至於4—7條群歌群舞、出入場的問題、故弄玄虛的問題都反映了「洋派」、「時尚派」們的「創新」就是嫁接話劇電影的處理。大家知道中國戲曲——哪怕是公案戲也是不搞懸疑的,不設迷霧的。殺人放火公開進行;壞人出場,大吐壞水;媒婆為錢,直抒胸臆;何況還有一眼可辨忠奸善惡的臉譜。總之中國戲不太注意情節與故事,或者說情節是明朗化的,主要指向的是構成戲曲的基本元素——「唱念做打」等的欣賞。

  最近從「空中劇院」看到一出可能是移植於川劇的《巴山秀才》,其結尾處堪稱「叫絕」。劇作者追求「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噱頭,結果似是「好人」的欽差,愚弄了看戲的所有的觀眾。最後才知道是個壞傢伙!我們編劇定在竊喜他那活脫脫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是多麼的絕妙。然而這種小說文學電影電視才用的套路,有違中國戲曲什麼事都同時說破的傳統精神與編劇理念。我猜想原作應當是巴蜀鬼才魏明倫的作品,這一結尾的處理,雖然叫人噴飯,但畢竟還是好手筆,我指的是閃現在整個劇情中的喜劇色彩和讓觀眾看著可樂的機趣,為這幾十年新編劇中所少見、僅見。最可喜的是作者有把戲寫得好玩的主觀自覺。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五四」時期至今,人們對中國這門古老的京劇藝術,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是本著對民族藝術的堅守,在堅守中發展但發展不逸出繩墨;另一方面是在「發展」、「創新」的口號和旗幟下,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以非本民族的戲劇理念、藝術方法、美學思想,把中國戲曲引向「脫中入西」,並進一步「脫舊換新」。我最近翻看的學者黃美序先生的《戲劇的味/道》一書中,作者就把「戲劇現代化」這一說法正面提出並設想出「戲曲與話劇有沒有可能融合為一」,發展成一種新的「中國戲劇」。類似這樣的想法並非唯一,筆者最近就讀到一篇文章,作者也是理直氣壯地要創立「現代型戲曲」。因此中國京劇舞臺上表現出的種種異化,也就不奇怪了,而這幾十年漸變所造成的「藝術後果」與這些「設想」也是越來越近了。

  筆者認為:這種以「創新」名義消解戲曲文化基本精神的做法,從大環境看,只會愈演愈烈,在票房壓力下,以新的元素吸引青年進劇場則是無法抗拒的原因。因此,無妨按已故作家、戲劇家汪曾祺先生設想辦:「大部分演員、大部分劇團原封不動演「傳統戲」,另外再建一個大劇院,演出試驗性、探索性的劇目。」由是,把那些尤喜「創新」的編、導、演們集中起來,做些試驗性工作,看會不會有一種新的戲劇橫空出世。

  (摘自 《文學報》)


咚咚鏘微信公眾號由「咚咚鏘—中華戲曲網」為更加廣泛地宣傳梨園行的新鮮資訊而搭建的平臺,我們會將網站中的熱帖以及本站 原創 精華不定期更新至本公眾號。以優質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傳播戲曲界的大事小情,期待朋友們的關注和支持!(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本公眾號、也可搜索帳號:ddq9999)想了解更多梨園動態請登陸:www.dongdongqiang.com

聯繫我們:

郵箱:sunjuefei@vip.sina.com

相關焦點

  • 傳承戲曲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課堂》走進運城市理想學校
    虛弄乾戈原是戲又加裝點便成文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當戲曲藝術走進校園會帶來怎樣的傳承呢景雪變團長結合自己的藝術生涯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講座。同時,對馬青芳總經理及理想學校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暖心寄語孩子們:時代造就人,新時代需要你們,國家需要你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你們。希望孩子們學會感恩,感恩學校、感恩社會、感恩國家。希望大家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理想的驕傲,成為中國的驕傲。
  • 別把疼你的人弄丟了
    雨宗林 - 別把疼你的人弄丟了詞:雨宗林    曲:雨宗林     編曲:顧雄總是不願意面對倔強錯誤的自己始終徘徊在自我的世界你是否想過她的感受在這寂寥無人的深夜裡默默細數傷心要知道她多麼的愛你時間終不會停留誰都不能回到從頭那些傷痛的過往終將變成記憶的鎖紛紛擾擾現實的世界裡
  • 【國粹瑰寶】傳統戲曲旦角知多少?
    彩旦:傳統戲曲表演中的女性丑角。又稱丑旦。扮演年齡較老者的女丑又稱醜婆子或搖旦。花旦:傳統戲曲中旦角的一種,扮演天真活潑或放蕩潑辣的青年女子。在有些劇種裡,女性角色除老旦、彩旦外,統稱「花旦」。裝旦:戲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教坊樂部》:「裝旦.孫子貴。」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範傳康、上官唐卿、呂敬遷三人弄假婦人。假婦人即後世裝旦也。」
  • 守住根與魂,福建傳統戲曲「有戲」
    應第七屆福建藝術節之邀,著名戲劇理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把脈中國戲曲,建議福建戲曲發揮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點優勢,做好傳承發展這篇大文章,提升青年演員的創造力——守住根與魂,傳統戲曲「有戲」崔偉(資料照片)東南網11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戲曲藝術是典型的活態傳承
  • 別把最疼你的人,弄丟了
    別把最疼你的人,弄丟了,有些人的出現只是匆匆的一瞬間,但是卻要了你一生的時間去忘記,為了這樣的人,不值得。最疼你的人,才是值得你去珍惜的那個人,因為匆匆那些年,遇見真的不容易,有一個疼自己的人,真的很難得。別把最疼你的人,弄丟了。1、不要總是幻想自己的愛可以打動所有的人,有些人或許只會出現一秒鐘就會離開,把自己的愛留給最疼你的人。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弘揚傳統文化 品味戲曲精華
    不少第一次看豫劇的同學對表演津津樂道,一下子拉近了與戲曲的距離,廣大師生們聚精會神,全身心沉浸在精妙的戲曲劇情裡。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戲曲進校園」不僅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們近距離地觀看了戲曲表演,了解了戲曲藝術妝容之美,也切身領略到戲曲的獨特魅力,增進了高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弘揚並傳承了中華經典文化。
  • 淺談:英國戲劇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筆者還參觀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展廳,裡面不僅有五彩繽紛的傳統戲服、道具的展示,還分板塊系統介紹了中原正音、院本雜劇、南國雅樂、民間戲弄、貴族樂舞等,加深了筆者對中國傳統戲曲的了解。筆者還觀看了搭臺子的京劇表演,通過唱詞念白和表演藝術,筆者感受到了傳統戲曲文化的精粹。本文筆者將結合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藝術生產理論來對比分析英國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的異同。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崑曲丨戲曲傳統「一桌二椅」裡的大千世界
    「一桌兩椅是傳統戲劇表演時的舞臺程式,因為沒有那麼多花哨的布景,對演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在表演和演唱上下功夫。我們堅持古本演出,就是守住了傳統戲劇的魂!」中國戲曲最經典的一桌二椅樣式呈現,以戲曲的虛擬表演程式展現那滿臺真實的「椅子」;通過唱念做打在舞臺上創造看不到卻能感受到的人和物;通過演員在不同段落的行當轉換,表現劇中人物的不同關係及狀態,並從傳統的功法程式中探索新的人物表達方式。
  • 戲曲進校園:讓孩子愛上傳統藝術
    自2017年戲曲進校園在各地中小學廣泛開展後,戲曲這項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開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戲曲的文化魅力吸引,傳統藝術在浸潤童心的同時,也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作為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傳播的重要載體,各省市的戲曲進校園都更加突出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實現精準傳播。一方面,各省市在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推進過程中,緊密地結合地方文化及教育現狀。例如北京、上海將戲曲進校園置於大美育的建設範疇下,強調對青少年美育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傳統文化普及的價值。河南、湖北等地則在美育的基礎上強調促進戲曲傳播發展,下大力氣培養戲曲觀眾乃至戲曲演員。
  • 傳統戲曲進校園: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就這樣愛上了戲曲
    2020年薈萃蓉城精品劇目展演活動暨第三屆天府戲劇季正在火熱進行,承辦方四川世紀星辰連日來將傳統戲曲請進成都高校,讓更多的年輕一代認識、了解傳統戲曲文化。曾傑、胡娉以《西園記》《牡丹亭》兩部經典劇目為例,結合「王者榮耀」手遊角色,生動形象地為師生講解崑曲的藝術特色,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傳統戲曲,對傳統戲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傳統戲曲「抖」起來!!河南豫劇院加入抖音「DOU藝計劃」
    截至2019年7月,抖音平臺上戲曲類短視頻數已超167萬條、播放量超68億。以平臺2018年6月發起的「誰說戲曲不抖音」挑戰賽為例,參與該挑戰賽的短視頻播放量超過了7.4億;而闡釋變臉技藝的流行歌《說唱臉譜》,在抖音上超過98.6萬人使用。
  • ​傳統戲曲更需關注「小眾」
    這是魯迅小說《社戲》對傳統戲曲惟妙惟肖的描述。看社戲是傳統上老少鹹宜的文化活動,它不光為觀眾提供了一場戲曲演出,也起到了居民社會交往、商業貿易、文化傳播、宗教儀式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今在隱藏於市井陋巷的戲臺子前,那些聽得起勁的觀眾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楊非:傳統戲曲創新應固本清源
    原標題:楊非:傳統戲曲創新應固本清源   中國戲曲藝術的創新應做到移步不換形,固本清源,懷素抱樸。」在近日由文化部非遺司主辦,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承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劇種傳承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楊非指出。  楊非認為,21世紀的中國戲曲藝術呈現出一種「百技雜陳」的景象。在商業化的趨勢下,一種以娛樂為主調的藝術短期行為頻繁出現,一些文藝作品漸漸缺失了文化自省和敬畏之心。
  • 別弄丟了自己
    明白了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弄丟了自己,不要活得不像自己了。兩個人在一個肯定會有磨合和包容,但是你的包容和遷就一定要有底線,也不要被愛蒙蔽了雙眼。不要再錯付,不要再把愛給了一個眼裡沒有你的人。那樣假如有一天你為她傾盡所有,她把你拋棄了,你將一無所有。不要因為愛情弄丟自己,過度的遷就,只會讓對方離開得更快。所以愛別人之前先學會好好愛自己,只有懂得了愛自己,才會更好地愛她!晚安!
  • 探索中國傳統戲曲外譯新路
    尤其是在追求突破內容桎梏、以外語直接表演從而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新時代,譯者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譯者不僅需要精通漢語和外語,還必須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的專業知識。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對具有重要藝術價值、蘊含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戲曲進行外譯,成為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絕佳窗口。
  • 別把那個對你好的人弄丟了!
    如果遇到真正對你好的人,請好好珍惜,不要等弄丟了才後悔。-03-別把那個對你好的人弄丟了非常喜歡一句話:「錯過一輛車,可以等;錯過一個人,也許就是一輩子。」人海茫茫,能遇到一個對你好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 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戲曲與電視劇、綜藝搭檔,能否真正點燃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面對網生代,傳統戲曲還有多少路要走?本周,正在熱播的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下文簡稱《鬢邊》)迎來大結局。這部以京劇為背景的網劇引發了年輕觀眾對於戲曲的關注和熱愛。另一檔網絡綜藝《瑜你臺上見》也同步開播,京劇名角王珮瑜以脫口秀的形式宣傳京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