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紅娘》劇照。
「國光」劇團《彩樓配》宣傳照。
「國光」劇團《虹霓關》宣傳照。
爆竹辭舊歲,好戲慶新年。庚子新春開工大吉,寶島梨園界也捧出了連臺好戲。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
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把傳統介紹給年輕人
「國光」劇團本次開箱演出的吉祥戲,既有降妖除穢的吉祥意涵,又有精彩過癮的武打段落。其中更有歷來最受觀眾期待的橋段——財神與散財童子將糖果和錢幣撒向觀眾席,表示將財富送給大家,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演出結束後,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和「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等帶領全團演職員,向祖師爺上香,迎請祖師爺等神靈迴鑾,劇團演員遵循傳統行跪拜大禮。
新春過後,「國光」劇團將推出春季公演「老派新局」,在2月底3月初於臺灣戲曲中心演出3天3場。春季公演將呈現綠林戲《連環套》的江湖義氣,文武兼備、唱作俱佳的老生專場,以愛情為主題的「老派約會」四出折子戲,編排靈感來自臺灣暢銷書《老派約會之必要》,主題式的精選傳統經典老戲,帶領觀眾用嶄新視角欣賞經典折子戲。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賣水》《虹霓關》《彩樓配》《三堂會審》這四出戲分屬荀、梅、張、程派,但我不想以『旦角專場』為名,希望借『老派約會』強調傳統也有值得分析的文學性。」
王安祈說,一出出後花園相會、彩樓招贅、臨陣招親的戲,是她自幼對愛情的想像。「當我發現年輕人已不認識王寶釧、玉堂春、瓦崗群雄時,惆悵萬分,總想趁著有生之年多掌握機會,把傳統介紹給年輕人。」
開封箱禮續梨園香火
「國光」劇團向來注重封箱和開箱的傳統儀式。所謂「封箱」,即由劇團箱管人員在擺放蟒袍、官衣、富貴衣和喜神的「大衣箱」貼上「封箱大吉」封條,代表結束一年的辛勞,並為梨園行業神祖師爺「換袍」,恭請祖師爺「啟駕」回返天界述職。「開箱」則是將年關「封箱」的戲服從戲箱中取出來,象徵開啟年度的新工作。
戲曲從業人員常自稱「梨園子弟」,據傳唐玄宗雅好樂舞,設置「梨園」為宮廷樂舞組織,因此後世戲曲界奉唐明皇為「祖師爺」。1971年,「臺北市中華京劇學會」成立,寶島梨園子弟共同設立「祖師堂」於臺北市環河南路,據傳祖師爺神尊及書畫家溥心畬先生對聯墨寶,皆為梅蘭芳愛徒顧正秋女士所贈。
張育華說,「國光」劇團自1995年7月成立後,即於1996年初的第一次農曆歲末封箱儀式,自京劇學會迎請祖師爺。從此每年歲末封箱、新春開箱、祖師爺壽辰,「國光」劇團皆舉辦正式儀式,傳續梨園香火。全體團員無不感到歡欣鼓舞,也深刻體認到傳承京劇藝術的任重道遠。
臺灣戲曲中心是臺灣第一座擁有常駐團體的專業戲曲劇場,而「國光」劇團敬奉梨園祖師爺,是一項深厚且珍貴的文化傳統。戲曲中心2017年9月12日為祖師爺舉辦正式安座大典,從此安奉於大表演廳後臺,從此處看出去便是大表演廳的舞臺,每出臺上的戲碼,背後都有祖師爺的保佑。這不僅顯現臺灣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藉此展示戲曲在臺灣的當代美學精神以及獨特的人文風貌。
豫劇賦予新美學
臺灣豫劇團為賀歲準備了兩部劇,《一樹紅梅》在春節前打頭陣,《紅娘》在大年初八登場,前後呼應,一路「紅火」。
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一樹紅梅》改編自川劇《紅梅記》,並邀請河南豫劇院張廷營編曲、「國光」劇團王冠強導演掌舵,揉合京劇的細緻、川劇的特技,講述李慧娘與裴舜卿的愛情故事,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多元奔放。
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說,王冠強導演善用傳統與現代的手法,雜糅各自鮮明的京、豫、川三家風格,帶給觀眾既浪漫唯美又具強烈地方味的新編豫劇。王冠強說,這次劇本改編中雖人名相同,但情節鋪陳不同,人物形象更為複雜,故事發展層次更豐富。
在王海玲看來,角色性格的獨特性、文武兼備的身段表現,讓本劇堪稱戲曲界難度較高的功夫戲,變臉和吹火特技、甩髮功等都有展現,角色內心呈現也考驗演員的表演功底。「這不僅是戲曲一家的結晶,更散發耀眼的豫劇新美學。」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臺灣豫劇團應景,在2月1日推出經典豫劇《紅娘》,通過丫鬟紅娘牽線的溫馨好戲,帶給情人們滿滿的祝福。《紅娘》是河南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成名之作,塑造了《西廂記》中心地善良、熱情助人又有膽識的丫鬟紅娘形象,是一出豫劇經典喜劇。
全劇最有名的唱段《拷紅》一折,正是常香玉的「常派唱腔」代表作,真假嗓轉換運用,巧妙揉進笑聲、哭聲以及許多襯字花腔,難度相當高,定會讓觀眾大呼過癮。
圖片均由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