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2020-12-23 人民網

臺灣豫劇團《紅娘》劇照。

「國光」劇團《彩樓配》宣傳照。

「國光」劇團《虹霓關》宣傳照。

爆竹辭舊歲,好戲慶新年。庚子新春開工大吉,寶島梨園界也捧出了連臺好戲。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

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把傳統介紹給年輕人

「國光」劇團本次開箱演出的吉祥戲,既有降妖除穢的吉祥意涵,又有精彩過癮的武打段落。其中更有歷來最受觀眾期待的橋段——財神與散財童子將糖果和錢幣撒向觀眾席,表示將財富送給大家,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演出結束後,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和「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等帶領全團演職員,向祖師爺上香,迎請祖師爺等神靈迴鑾,劇團演員遵循傳統行跪拜大禮。

新春過後,「國光」劇團將推出春季公演「老派新局」,在2月底3月初於臺灣戲曲中心演出3天3場。春季公演將呈現綠林戲《連環套》的江湖義氣,文武兼備、唱作俱佳的老生專場,以愛情為主題的「老派約會」四出折子戲,編排靈感來自臺灣暢銷書《老派約會之必要》,主題式的精選傳統經典老戲,帶領觀眾用嶄新視角欣賞經典折子戲。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賣水》《虹霓關》《彩樓配》《三堂會審》這四出戲分屬荀、梅、張、程派,但我不想以『旦角專場』為名,希望借『老派約會』強調傳統也有值得分析的文學性。」

王安祈說,一出出後花園相會、彩樓招贅、臨陣招親的戲,是她自幼對愛情的想像。「當我發現年輕人已不認識王寶釧、玉堂春、瓦崗群雄時,惆悵萬分,總想趁著有生之年多掌握機會,把傳統介紹給年輕人。」

開封箱禮續梨園香火

「國光」劇團向來注重封箱和開箱的傳統儀式。所謂「封箱」,即由劇團箱管人員在擺放蟒袍、官衣、富貴衣和喜神的「大衣箱」貼上「封箱大吉」封條,代表結束一年的辛勞,並為梨園行業神祖師爺「換袍」,恭請祖師爺「啟駕」回返天界述職。「開箱」則是將年關「封箱」的戲服從戲箱中取出來,象徵開啟年度的新工作。

戲曲從業人員常自稱「梨園子弟」,據傳唐玄宗雅好樂舞,設置「梨園」為宮廷樂舞組織,因此後世戲曲界奉唐明皇為「祖師爺」。1971年,「臺北市中華京劇學會」成立,寶島梨園子弟共同設立「祖師堂」於臺北市環河南路,據傳祖師爺神尊及書畫家溥心畬先生對聯墨寶,皆為梅蘭芳愛徒顧正秋女士所贈。

張育華說,「國光」劇團自1995年7月成立後,即於1996年初的第一次農曆歲末封箱儀式,自京劇學會迎請祖師爺。從此每年歲末封箱、新春開箱、祖師爺壽辰,「國光」劇團皆舉辦正式儀式,傳續梨園香火。全體團員無不感到歡欣鼓舞,也深刻體認到傳承京劇藝術的任重道遠。

臺灣戲曲中心是臺灣第一座擁有常駐團體的專業戲曲劇場,而「國光」劇團敬奉梨園祖師爺,是一項深厚且珍貴的文化傳統。戲曲中心2017年9月12日為祖師爺舉辦正式安座大典,從此安奉於大表演廳後臺,從此處看出去便是大表演廳的舞臺,每出臺上的戲碼,背後都有祖師爺的保佑。這不僅顯現臺灣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藉此展示戲曲在臺灣的當代美學精神以及獨特的人文風貌。

豫劇賦予新美學

臺灣豫劇團為賀歲準備了兩部劇,《一樹紅梅》在春節前打頭陣,《紅娘》在大年初八登場,前後呼應,一路「紅火」。

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王海玲說,《一樹紅梅》改編自川劇《紅梅記》,並邀請河南豫劇院張廷營編曲、「國光」劇團王冠強導演掌舵,揉合京劇的細緻、川劇的特技,講述李慧娘與裴舜卿的愛情故事,展現豫劇在臺灣的多元奔放。

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說,王冠強導演善用傳統與現代的手法,雜糅各自鮮明的京、豫、川三家風格,帶給觀眾既浪漫唯美又具強烈地方味的新編豫劇。王冠強說,這次劇本改編中雖人名相同,但情節鋪陳不同,人物形象更為複雜,故事發展層次更豐富。

在王海玲看來,角色性格的獨特性、文武兼備的身段表現,讓本劇堪稱戲曲界難度較高的功夫戲,變臉和吹火特技、甩髮功等都有展現,角色內心呈現也考驗演員的表演功底。「這不僅是戲曲一家的結晶,更散發耀眼的豫劇新美學。」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臺灣豫劇團應景,在2月1日推出經典豫劇《紅娘》,通過丫鬟紅娘牽線的溫馨好戲,帶給情人們滿滿的祝福。《紅娘》是河南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成名之作,塑造了《西廂記》中心地善良、熱情助人又有膽識的丫鬟紅娘形象,是一出豫劇經典喜劇。

全劇最有名的唱段《拷紅》一折,正是常香玉的「常派唱腔」代表作,真假嗓轉換運用,巧妙揉進笑聲、哭聲以及許多襯字花腔,難度相當高,定會讓觀眾大呼過癮。

圖片均由劇團提供

相關焦點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開幕 傳統曲藝好戲連臺
    新華社臺北1月10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為期兩個月的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3月開始舉行。藝術節期間,京劇、豫劇、崑曲、歌仔戲、南管戲等傳統曲藝將輪番登場、好戲連臺。藝術節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展演的重要劇目包括以小說《狄公案》為文本的豫劇《武皇投簡》,南管戲《陳三五娘》,京劇《孝莊與多爾袞》,以及客家經典三腳採茶戲等。 為鼓勵曲藝創新,藝術節設立了「戲曲未來」單元,鼓勵表演劇團與藝術家們共同參與當代戲曲美學發展,演出形式創新的戲曲節目。 藝術節還將邀請海外戲曲團體參演。 據介紹,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成為臺灣戲曲中心每年春季的大型旗艦藝術活動。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20多年來,她為推動兩岸傳統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奔走不懈。  有人曾笑稱,有好戲的地方就能見到蔡欣欣。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 傳統戲曲在臺灣:京劇入臺沉浮70年的浴火重生
    軍中劇團同時設立劇校,民間亦有「票友界的梅蘭芳」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今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貴為「國劇」,梨園香火不絕。然而盛景難常,隨著外省官兵凋零,社會多元娛樂興起,京劇遭遇「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尷尬。臺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導演、主演吳興國向記者說起一段往事:與位列「臺灣四大老生」的師父周正榮去勞軍,有些老長官愛看名角兒的戲,過來撐場面的年輕阿兵哥們卻不買帳。
  •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作家白先勇致力於崑曲推廣,受聘在臺大開課,講授《崑曲新美學》,近五百位學生擠爆大講堂,在「白大師」幽默生動的解析下,學生頗能一窺傳統戲曲堂奧。     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遊園驚夢》,以崑曲為主軸,串起大時代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部小說一九八二年化身為舞臺劇,曾經轟動一時,睽違二十八年之後,今年重現在觀眾眼前,依然好評如潮。
  • 浙江推傳統戲曲演出季:涵蓋多劇種 五地聯動共演78場
    浙江推傳統戲曲演出季:涵蓋多劇種 五地聯動共演78場 2020-09-03 22:49:09浙江崑劇團供圖   中新網杭州9月3日電(童笑雨 錢柯羽)9月3日,2020浙江省傳統戲曲演出季新聞發布會在浙江杭州舉行。據悉,到今年10月,杭州、寧波、溫州、紹興、金華五地將聯動46個院團(院校)演出78場,涵蓋崑劇、京劇、越劇、婺劇等多個劇種。
  • 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欄目名稱: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由廈門衛視與臺灣中視聯合制播的「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9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期間在兩岸同期播出。晚會上黃香蓮老師將帶來經典之作《前世今生蝴蝶夢》,為戲迷們送上久違的經典戲曲體驗。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王安祈:傳統戲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戲曲中心10日在臺北公布,將在3月29日至5月27日推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 傳統戲曲進校園: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就這樣愛上了戲曲
    2020年薈萃蓉城精品劇目展演活動暨第三屆天府戲劇季正在火熱進行,承辦方四川世紀星辰連日來將傳統戲曲請進成都高校,讓更多的年輕一代認識、了解傳統戲曲文化。曾傑、胡娉以《西園記》《牡丹亭》兩部經典劇目為例,結合「王者榮耀」手遊角色,生動形象地為師生講解崑曲的藝術特色,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傳統戲曲,對傳統戲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石家莊8月27日電 題: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記者 高紅超  暑假就要結束,即將成為大一新生的林昱慈並沒有抓住餘下空閒時光出去玩耍,而是「窩」在練功房裡練功,她的最大夢想是有朝一日能與姐姐同臺演出。  林昱慈的姐姐林庭瑜是臺灣國光劇團青年新秀。在姐姐影響下,林昱慈也成為一名戲曲藝術的痴迷者。
  • ​傳統戲曲更需關注「小眾」
    這是魯迅小說《社戲》對傳統戲曲惟妙惟肖的描述。看社戲是傳統上老少鹹宜的文化活動,它不光為觀眾提供了一場戲曲演出,也起到了居民社會交往、商業貿易、文化傳播、宗教儀式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今在隱藏於市井陋巷的戲臺子前,那些聽得起勁的觀眾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傳承戲曲藝術 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課堂》走進運城市理想學校
    虛弄乾戈原是戲又加裝點便成文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當戲曲藝術走進校園會帶來怎樣的傳承呢景雪變團長結合自己的藝術生涯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講座。同時,對馬青芳總經理及理想學校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暖心寄語孩子們:時代造就人,新時代需要你們,國家需要你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你們。希望孩子們學會感恩,感恩學校、感恩社會、感恩國家。希望大家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理想的驕傲,成為中國的驕傲。
  • 東方衛視《喝彩中華》特別節目:用創新和跨界為傳統戲曲喝彩
    特別節目嘗試用「明星跨界」的形式,以「外行人」的視角,深入淺出解讀戲曲經典片段,在深度體驗的過程中,讓當代的觀眾了解戲曲的門道,體會國粹的大美。「讓戲曲藝術融入普通觀眾的生活,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讓觀眾接受戲曲,喜歡戲曲,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喝彩中華》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戲曲的理念,在普通觀眾與傳統文化之間架起了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