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祈:傳統戲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2021-01-18 人民日報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這一代人該有自己的創作

  記者:從當代傳奇劇場到「國光」劇團的新編戲,臺灣在京劇創新上備受矚目。為什麼戲曲創新能成為業內共識,這種風氣始於什麼時候?

  王安祈:在兩岸分隔初期,臺灣的文藝政策是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京劇團大部分在演老戲。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給「雅音小集」編新戲的時候,還有人質疑為什麼一定要編新的,為什麼不只演《四郎探母》就好?

  現在完全沒有這種聲音了,反倒是追問明年編什麼新戲,今年為什麼只有一部新戲。京劇創新的風氣,在臺灣形成有30多年了,就覺得一定要編新戲,要用新方法和劇場觀念來排演。

  從演出量來講,還是傳統戲比較多,因為現成的傳統戲有那麼多。我們創作一部新戲要花好多時間,所以每年就推出一兩部,大概最多三部,但社會關注度還是集中在新戲上。

  記者:有人認為因為臺灣在戲曲人才培養上有欠缺,演員傳統功力不夠。如果走創新的路子,其實可以掩蓋一些不足。

  王安祈:這是事實,我一開始在「國光」劇團覺得非做新戲不可時,有一層思考也是這樣。不過我最根本的思考是,這一代的人該有自己的創作。21世紀的人,京劇不能永遠演的是清朝那些戲,崑曲不能永遠演的是明朝的《牡丹亭》。

  大家知道要有現代散文、現代詩歌,那為什麼沒有現代戲曲?這是我們最主要的使命和職責。大陸也一樣,兩岸都需要有當代的創作。

  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記者:「國光」劇團的新編戲有時會融合不同劇種,乃至加入舞臺劇、交響合唱的元素,會不會有熱愛傳統戲的觀眾表示難以接受?

  王安祈:我有個朋友是香港的老觀眾,現在已經快80歲了,他看過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均為大陸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演出。每年「國光」劇團演新戲,他和妻子就從香港來臺灣看。他說香港演的大都是傳統戲,他們覺得不過癮,想看到新鮮的現代劇場的戲,雖然唱得可能沒有大陸各地戲曲名家好,但整體作品很好看。

  我帶「國光」新戲去香港演出前有點擔心,因為那是大陸的京劇名角常去的地方,香港觀眾怎麼會接受臺灣的京劇團?結果發現他們喜歡我們整個的節目。我們今天看的節目,拿來比較的不一定是國家京劇院、上海崑劇團,而可能是香港芭蕾舞團、香港管弦樂團,是所有的表演藝術節目,現在應該是廣泛的相互吸納的概念,而不是限於純粹京或昆的劇種。

  記者:您在編創新戲時主要的出發點是什麼?

  王安祈: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的精緻藝術。今天京劇是什麼?雖然是古典形式的,但卻是現代劇場的戲。「國光」劇團新編京劇《快雪時晴》到香港去演,香港觀眾非常喜歡。他們說沒想到傳統戲曲能以這樣現代的面貌來呈現,西皮二黃能跟交響樂、合唱團結合得這麼好,舞臺上還有水墨投影。

  選擇什麼題材,該用什麼方式,比如《快雪時晴》展示了王羲之的書法,當然用水墨投影,這點就不用去批評。科技要不要加到戲曲裡來,不是形式上的問題,而是出於內在的必要性。

  藝術其實是相通的

  記者:臺灣現在只有溫宇航(原大陸知名小生演員,後加入「國光」劇團)出自崑曲科班,京劇演員演崑劇,也是臺灣的戲曲界比較突出的現象。

  王安祈:臺灣沒有崑曲科班,所以京劇演員要跨行去學崑曲。臺灣戲曲學院畢業的年輕人考進「國光」劇團後,還要接受在職訓練。劇團每年會請幾批大陸名家來教,或者把團員送到大陸去學。

  「國光」基本上是京劇團,我努力把溫宇航找來,是叫他學京劇的,可因為我自己也很喜歡崑曲,所以希望劇團有些戲能實現京昆融合。我考慮的是作品的概念,它怎麼能更好地呈現,怎樣把適合表現的手段放進去,而不是糾纏於劇種的概念。

  大陸的崑曲名家梁谷音的「鬼步」令人稱道,大家都覺得崑曲的「鬼步」是最好的,但其實她是從京劇學的。劇種間相互學習吸收,藝術本來就可以互通。「國光」劇團新編戲的票時常售罄,臺灣觀眾可能是出於對廣泛藝文的熱愛,沒有說只喜歡哪個固定劇種,有好的演出都會去支持,這批愛好者的數量比較多。

  記者: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去年底在臺灣演出《西樓記》,導演是臺灣人,他也為「國光」劇團排過新編崑劇。兩岸在導戲的思路上是否有不同?

  王安祈:去年「國光」劇團和日本合作的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結合了日本的三味線音樂,看來一切極簡,卻通過細節處理讓整個戲情味深厚,體現了臺灣導演王嘉明的功力。王嘉明本來是臺灣現代劇場界的鬼才頑童,卻成了崑曲的知名導演。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會找王嘉明排戲,他有很多時間都待在南京。

  大陸的戲曲導演以內行演員為主,屬於圈內人,他們可以把戲排得很好,不過導演還是更多需要進行視覺處理和其他調度。大陸有點排斥話劇導演來排戲曲,臺灣這邊不會排斥,而是很歡迎現代劇場的導演加入,從他的視角來呈現戲曲的另一種面貌。

相關焦點

  • 國光劇團王安祈:不排斥話劇導演排戲曲,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如同廟裡的和尚終日在念自己的經,別人關心不關心、懂得不懂得、理解不理解根本沒有必要去強求,你把你自己的經念好就行了,不願意聽你念經的人,你把交響樂隊拉近廟裡來他們也不會進來的。「一輪明月幹我什麼事?」好比京劇是一個人,他叫京先生。難道京先生20歲和40歲長一個模樣?除非你認定京先生活到25歲就死了,以後的都不是他。如果都不是他了,你們作為京劇迷還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王安祈王安祈在臺灣眷村長大,村裡的叔叔伯伯要麼愛聽河南墜子、河北梆子,要麼愛聽越劇、滬劇,王安祈的媽媽愛聽京劇。
  • 名家講座 王安祈: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將邀請兩岸三地活躍在創作、評論、研究等領域的多位戲劇名家匯聚羊城開闢講壇,為廣州的戲劇戲曲愛好者帶來既緊貼舞臺實踐又富有學術涵養的精彩活動,活躍廣州戲劇評論氛圍,聚集本地的青年戲劇愛好者。第一次名家講座,我們邀請的是臺灣國光劇團的藝術總監,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王安祈老師,為我們演講「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傳統戲曲在臺灣:京劇入臺沉浮70年的浴火重生
    與吳興國「大破大立」地將傳統戲曲視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編戲不同,臺灣公立京劇團「國光」由三軍劇團遭裁撤後整並而成,身肩延續傳統戲劇和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如今傳統戲和新編戲演出佔比約為7 3。「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對記者說,劇團1995年成立,成團的第一齣戲是《新編陸文龍》,在「國軍文藝中心」演出,「真的都是白頭觀眾。作為京劇工作者,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
  • 《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微博、微信「俠客島」商標遭惡意註冊
    來源標題:「俠客島」商標遭惡意註冊 「俠客島」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官方微博、微信名稱,但一上海廣告公司卻將其申請註冊為自己的商標。
  • 王安祈:《長生殿》的當代改編與挪用
    中國傳統戲曲的高潮,往往不在衝突矛盾的當時,事過境遷後痛定思痛的回憶反省,才是更常被渲染強調的場次。  結  語傳統戲曲不僅是應保存的文化資產,更該推動前進。戲曲不是完成式、過去式,它是現在進行式,更是未來式。即使以「全本復原」為製作目標,在摺子的揀選組合中也會產生嶄新視角。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在北京,古琴的錚錚之音響徹天空,道盡古老文明的輝煌和滄桑;在江蘇南京,崑曲的柔美之音千迴百轉,低吟淺唱出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在安徽安慶,黃梅戲的腔調活潑俏皮,一曲《天仙配》唱出感天動地的人間真情;在祖國的寶島臺灣,布袋戲的吟唱之聲慷慨激昂,抑揚頓挫間飽含深沉的家國情懷……  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這些傳統藝術的傳承者們,用自己的人生演繹出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 本報記者 張 盼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耄耋之年,臺灣布袋戲藝師陳錫煌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只要有人肯學,他就願教,並且毫無保留。在以陳錫煌為主角的紀錄片《紅盒子》裡,他催促導演以影像留存自己的操偶技藝,「我可以一直重來,沒有關係」。  記者不久前在臺灣戲曲藝術節發布會上見到了陳錫煌,同行的還有他最年輕的藝生徒弟、不懂閩南話卻熱愛布袋戲的日本人金川量。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藝術沙龍】
    【小劇場‧大夢想】,透過劇場元素、美學思維、技術製作、經營概念等多面向的鋪陳,打破意識型態的藩籬,共同在劇場裡孵育創作的夢想。此番獲邀參加首屆北京小劇場戲曲藝術節,透過兩岸共同創意的發想與激蕩,勢必可激起更多元的火花,透過此次講座,將促進兩岸文化創意的充分交流,在戲曲藝術上將可以帶出更為深度的創作內涵。【主講者簡介】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一帶一路」之歌成為新「神曲」
    這首聽起來「正經又魔性」的「神曲」,正是人民日報推出的《「一帶一路」之歌》。5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題為《「一帶一路」之歌成為新「神曲」》的文章。同期,新華社、中新社兩大通訊社也各自發布了「神曲」,用不同的曲風歌唱「一帶一路」,把政策傳播與民眾生活完美結合起來。
  • 戲曲‖臺灣歌仔戲中的語言雜多現象
    大陸的理論家們認為,大陸眾多的劇種構成了一種戲曲的生態系統,一旦劇種喪失了各自的個性,那麼,這個生態系統就會遇到破壞,劇種的個性和劇種之間的差異一旦消失,實際上意味著戲曲的衰亡。所以,要充分的研究和珍惜劇種個性。像《鴨母王》這樣的劇目如果出現在大陸,可能會招來尖銳的批評。第二,臺灣文化的多元性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 駐新潟總領事孫大剛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及《日本新...
    駐新潟總領事孫大剛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及《日本新華僑報》聯合專訪 2020-12-21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名家講戲 王安祈:曹七巧不值得被歌頌,卻值得我們為她寫戲
    王安祈老師說,在那時她發覺國光劇團幾乎所有的戲都有鏡子,鏡子不只是梳妝,更重要的是照見本心。張愛玲的《金鎖記》被翻譯家傅雷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由王安祈新編的京劇版於2006年在臺北首演,其筆下的《金鎖記》虛實交錯,時空迭映,輝煌,陰沉,喧囂,荒涼,擁有,空虛,華麗,蒼涼……本篇講座實錄,我們一起來看國光劇團新編京劇《金鎖記》的「照花前後鏡」。
  • 臨海這家咖啡店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臨海攜手在臨臺企同心戰「疫」目前在臨臺企有序復工復產3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了
  • 兩岸攜手助傳承 傳統藝術煥新顏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岸崑曲人還共同推動了崑曲的國際化。崑曲《醉心花》就將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搬上了崑曲舞臺。該劇來源於臺灣製作人林愷的創意,並由臺灣導演李小平和大陸編劇羅周創作,將莎翁的這部愛情經典作品融入傳統崑曲語境之中,用中國的戲曲去表達全人類共通的對愛情的理解。在此之前,李小平和羅周曾聯手打造了崑曲《我,哈姆萊特》。
  • |人民日報社|文化部|雜誌社|報導組_網易...
    在各基層黨團組織和武漢前方報導組臨時黨團組織推薦的基礎上,經報社團委研究、機關紀委審核,並報社領導和機關黨委批准,決定命名評論部等11個集體為人民日報社青年文明號,決定張武軍等50名同志為人民日報社第十二屆青年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