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戲是廣州青年劇評團品牌活動。
將邀請兩岸三地活躍在創作、評論、研究等領域的多位戲劇名家匯聚羊城開闢講壇,為廣州的戲劇戲曲愛好者帶來既緊貼舞臺實踐又富有學術涵養的精彩活動,活躍廣州戲劇評論氛圍,聚集本地的青年戲劇愛好者。
第一次名家講座,我們邀請的是臺灣國光劇團的藝術總監,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王安祈老師,為我們演講「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6日上午9:30至11:30講座地點:廣州大學城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3樓會議室主講人: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
講座名額:100人
報名方法: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填寫表格報名,或者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報名界面報名,待獲得主辦方確認審核後,在活動當天憑電子票入場。
掃描上方二維碼
【王安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
曾獲:曾獲2005年臺灣文藝獎、臺灣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連獲四屆)、臺灣金鼎獎作詞獎、臺灣文藝創作獎(連獲四屆)、編劇學會魁星獎、1988年十大傑出女青年、2010年金曲獎最佳作詞獎。學術研究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臺大胡適學術講座榮譽。
劇本創作:1985年起為雅音小集郭小莊、當代傳奇吳興國、陸光京劇隊朱陸豪、盛蘭京劇團馬玉琪、魏海敏等編劇,創作《再生緣》《孔雀膽》《紅綾恨》《問天》《瀟湘秋夜雨》《王子復仇記》《淝水之戰》《通濟橋》《袁崇煥》《紅樓夢》等京劇,1994年與果陀合作編《天龍八部之喬峰》。2002年起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修編《閻羅夢》《繡襦記》《李慧娘》,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此二劇與趙雪君合編)《青冢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冬》《百年戲樓》(與周慧玲、趙雪君合編)《水袖與胭脂》(與趙雪君合編)《探春》《十八羅漢圖》(與劉建幗合編)等。2010年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新編歌劇《畫魂》。2012年受邀修編「白描清透版」《牡丹亭》崑劇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由史依弘與張軍主演)。
劇本集:《京劇新編──王安祈劇作》(文建會出版,1991)、《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3)、《絳唇珠袖兩寂寞》(印刻出版社,2008)、最新出版《水袖‧畫魂‧胭脂──王安祈劇本集》(獨立作家秀威信息,2013)。學術著作多本,新近出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大出版中心,2011)、《崑劇論集》(大安出版社,2012)。
【國光劇團】
京劇融合戲曲百家之長
歷經兩個世紀薈萃;流傳臺灣超越百年
成為當代文化資產的重要瑰寶
邁入新世紀 融合多元文化思潮的洗禮
立基傳統 銜接當代 激勵創新
建構臺灣嶄新劇藝美學
國光劇團成立於1995年,由原本隸屬於國防部三軍劇隊的菁英份子嚴格甄選組成,隸屬教育部,2008年改隸文建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2年5月文化部成立後,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團務使命及目標在於維護傳統經典,延續文化回憶,觸發當代思潮,激勵想像探索,推展藝文創新,搭建文化脈動的分享平臺。
傳統是創新的基礎,國光熔鑄古雅傳統與現代意識,藉由「主題規畫」推出傳統經典劇目,結合時代脈動,有效喚醒文化回憶,獲得觀眾高度認同。此外,更致力於京劇現代化與文學化的藝術走向,激勵想像開創嶄新劇藝美學,彰顯富含人文氣息的「臺灣創意」,新編作品與現代文化思潮相互呼應,從劇壇挺進文壇,備受各界肯定,深度引發學術界及兩岸重視。
京劇代表著傳統藝術的養分,源自中國古典文化基因的傳遞與運用,已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共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光立基傳統,積極散播基因,提供現代藝術創意養分,開拓寬廣的藝術探索;與交響樂(2007年《快雪時晴》)、現代舞、打擊樂、視覺劇場(2009年《歐蘭朵》)、莎士比亞劇作(2012年《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的跨界交流,更顯現積極創新的多元活力。
文化是通往世界最好的鑰匙,好作品永遠不寂寞。國光近年不斷推出高質量劇藝佳作,吸引國際與兩岸關切目光,多次應邀前往法國、德國、荷蘭、瑞士、義大利、捷克、俄羅斯、斯洛伐克、丹麥、匈牙利、波蘭、巴西、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香港等地演出,參加多項重要國際表演藝術節,並配合文化部全球行動方案,持續將新編京劇及經典新老戲推廣到大陸及國際藝文市場,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樹立臺灣識別形象、建構文化外交網絡,積極將臺灣藝術創意的文化軟實力展現於世界舞臺;尤其「臺灣製造」的京劇新美學作為文化創意輸出,已博得大陸知識菁英的高度認同,以多元的創作自由引領兩岸人文思維趨勢。
為落實京昆戲曲文化在臺灣的生根與傳播,國光致力於校園及偏鄉藝術教育巡迴演出、提升人力素質,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欣賞趣味,推行活潑多元的各類藝術教育推廣活動、出版教材,增進國家藝術創意的競爭力。並藉由藝術教育擴展欣賞人口,活化京劇演藝的多元渠道,激勵偏鄉普享藝文,搭建在地人才培育的展演平臺,朝向泥土化政策目標邁進。
國光推陳出新的新編劇目與優秀藝術人才,多次獲得各類藝術獎項殊榮,歷年重要作品獎項包括《大將春秋》獲電視金鐘獎,《天地一秀才-閻羅夢》獲電視金鐘獎及第1屆臺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獲第2屆臺新藝術獎九大表演節目,《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4屆臺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電視金鐘獎,《金鎖記》、《青冢前的對話》同時榮獲第5屆臺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百年戲樓》獲第10屆臺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十八羅漢圖》獲第14屆臺新文藝獎年度五大節目。個人獎項包括:藝術總監王安祈獲第9屆國家文藝獎,當家旦角演員魏海敏獲第11屆國家文藝獎,導演李小平獲第15屆國家文藝獎,當家老生演員唐文華獲第15屆臺北文化奬及日本SGI文化賞,京昆小生溫宇航獲金曲獎與薪傳獎,琴師李超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傳統,是永恆的時尚!國光正致力於傳統戲曲的永續經營,堅持藝術質量,不斷地推陳出新;我們堅信:戲曲不是過去式,而是我們積極打造的現在進行式!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6日上午9:30至11:30講座地點:廣州大學城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3樓會議室主講人: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
講座名額:100人
報名方法: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填寫表格報名,或者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報名界面報名,待獲得主辦方確認審核後,在活動當天憑電子票入場。
掃描上方二維碼
關於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名家講座
戲劇事業要發展,推廣戲劇文化、提升大眾興趣是關鍵。在廣州市財政項目「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的支持下,自2016年起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推出了以廣州青年劇評團為主體的一系列戲劇推廣普及活動。該項目及組織擬通過開展戲劇觀摩座談、戲劇影像資料的放映分享,邀請各地戲劇名家來穗講座,從而達到引導廣州戲劇觀眾、引航廣州戲劇評論、培育廣州戲劇氛圍的目標。其中,「名家講戲」系列活動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邀請兩岸三地活躍在創作、評論、研究等領域的多位戲劇名家匯聚羊城開闢講壇,為廣州的戲劇戲曲愛好者帶來既緊貼舞臺實踐又富有學術涵養的精彩活動,活躍廣州戲劇評論氛圍,聚集本地的青年戲劇愛好者。
主辦: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
協辦:劇場摩天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