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座 王安祈: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2021-02-11 廣州青年劇評團

名家講戲是廣州青年劇評團品牌活動。

將邀請兩岸三地活躍在創作、評論、研究等領域的多位戲劇名家匯聚羊城開闢講壇,為廣州的戲劇戲曲愛好者帶來既緊貼舞臺實踐又富有學術涵養的精彩活動,活躍廣州戲劇評論氛圍,聚集本地的青年戲劇愛好者。

第一次名家講座,我們邀請的是臺灣國光劇團的藝術總監,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王安祈老師,為我們演講「照花前後鏡──以京劇版張愛玲《金鎖記》為例」。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6日上午9:30至11:30講座地點:廣州大學城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3樓會議室

主講人: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

講座名額:100人


報名方法: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填寫表格報名,或者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報名界面報名,待獲得主辦方確認審核後,在活動當天憑電子票入場。

掃描上方二維碼


【王安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

曾獲:曾獲2005年臺灣文藝獎、臺灣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連獲四屆)、臺灣金鼎獎作詞獎、臺灣文藝創作獎(連獲四屆)、編劇學會魁星獎、1988年十大傑出女青年、2010年金曲獎最佳作詞獎。學術研究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臺大胡適學術講座榮譽。

劇本創作:1985年起為雅音小集郭小莊、當代傳奇吳興國、陸光京劇隊朱陸豪、盛蘭京劇團馬玉琪、魏海敏等編劇,創作《再生緣》《孔雀膽》《紅綾恨》《問天》《瀟湘秋夜雨》《王子復仇記》《淝水之戰》《通濟橋》《袁崇煥》《紅樓夢》等京劇,1994年與果陀合作編《天龍八部之喬峰》。2002年起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修編《閻羅夢》《繡襦記》《李慧娘》,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此二劇與趙雪君合編)《青冢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冬》《百年戲樓》(與周慧玲、趙雪君合編)《水袖與胭脂》(與趙雪君合編)《探春》《十八羅漢圖》(與劉建幗合編)等。2010年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新編歌劇《畫魂》。2012年受邀修編「白描清透版」《牡丹亭》崑劇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由史依弘與張軍主演)。

 

劇本集:《京劇新編──王安祈劇作》(文建會出版,1991)、《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3)、《絳唇珠袖兩寂寞》(印刻出版社,2008)、最新出版《水袖‧畫魂‧胭脂──王安祈劇本集》(獨立作家秀威信息,2013)。學術著作多本,新近出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大出版中心,2011)、《崑劇論集》(大安出版社,2012)。

【國光劇團】

京劇融合戲曲百家之長

歷經兩個世紀薈萃;流傳臺灣超越百年

成為當代文化資產的重要瑰寶

邁入新世紀  融合多元文化思潮的洗禮

立基傳統  銜接當代  激勵創新

建構臺灣嶄新劇藝美學

國光劇團成立於1995年,由原本隸屬於國防部三軍劇隊的菁英份子嚴格甄選組成,隸屬教育部,2008年改隸文建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2年5月文化部成立後,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團務使命及目標在於維護傳統經典,延續文化回憶,觸發當代思潮,激勵想像探索,推展藝文創新,搭建文化脈動的分享平臺。

傳統是創新的基礎,國光熔鑄古雅傳統與現代意識,藉由「主題規畫」推出傳統經典劇目,結合時代脈動,有效喚醒文化回憶,獲得觀眾高度認同。此外,更致力於京劇現代化與文學化的藝術走向,激勵想像開創嶄新劇藝美學,彰顯富含人文氣息的「臺灣創意」,新編作品與現代文化思潮相互呼應,從劇壇挺進文壇,備受各界肯定,深度引發學術界及兩岸重視。

京劇代表著傳統藝術的養分,源自中國古典文化基因的傳遞與運用,已於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共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光立基傳統,積極散播基因,提供現代藝術創意養分,開拓寬廣的藝術探索;與交響樂(2007年《快雪時晴》)、現代舞、打擊樂、視覺劇場(2009年《歐蘭朵》)、莎士比亞劇作(2012年《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的跨界交流,更顯現積極創新的多元活力。

文化是通往世界最好的鑰匙,好作品永遠不寂寞。國光近年不斷推出高質量劇藝佳作,吸引國際與兩岸關切目光,多次應邀前往法國、德國、荷蘭、瑞士、義大利、捷克、俄羅斯、斯洛伐克、丹麥、匈牙利、波蘭、巴西、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香港等地演出,參加多項重要國際表演藝術節,並配合文化部全球行動方案,持續將新編京劇及經典新老戲推廣到大陸及國際藝文市場,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樹立臺灣識別形象、建構文化外交網絡,積極將臺灣藝術創意的文化軟實力展現於世界舞臺;尤其「臺灣製造」的京劇新美學作為文化創意輸出,已博得大陸知識菁英的高度認同,以多元的創作自由引領兩岸人文思維趨勢。

為落實京昆戲曲文化在臺灣的生根與傳播,國光致力於校園及偏鄉藝術教育巡迴演出、提升人力素質,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欣賞趣味,推行活潑多元的各類藝術教育推廣活動、出版教材,增進國家藝術創意的競爭力。並藉由藝術教育擴展欣賞人口,活化京劇演藝的多元渠道,激勵偏鄉普享藝文,搭建在地人才培育的展演平臺,朝向泥土化政策目標邁進。

國光推陳出新的新編劇目與優秀藝術人才,多次獲得各類藝術獎項殊榮,歷年重要作品獎項包括《大將春秋》獲電視金鐘獎,《天地一秀才-閻羅夢》獲電視金鐘獎及第1屆臺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獲第2屆臺新藝術獎九大表演節目,《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4屆臺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電視金鐘獎,《金鎖記》、《青冢前的對話》同時榮獲第5屆臺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百年戲樓》獲第10屆臺新藝術獎十大表演節目、《十八羅漢圖》獲第14屆臺新文藝獎年度五大節目。個人獎項包括:藝術總監王安祈獲第9屆國家文藝獎,當家旦角演員魏海敏獲第11屆國家文藝獎,導演李小平獲第15屆國家文藝獎,當家老生演員唐文華獲第15屆臺北文化奬及日本SGI文化賞,京昆小生溫宇航獲金曲獎與薪傳獎,琴師李超獲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傳統,是永恆的時尚!國光正致力於傳統戲曲的永續經營,堅持藝術質量,不斷地推陳出新;我們堅信:戲曲不是過去式,而是我們積極打造的現在進行式!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6日上午9:30至11:30講座地點:廣州大學城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3樓會議室

主講人: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

講座名額:100人


報名方法: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填寫表格報名,或者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報名界面報名,待獲得主辦方確認審核後,在活動當天憑電子票入場。

掃描上方二維碼

關於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名家講座

戲劇事業要發展,推廣戲劇文化、提升大眾興趣是關鍵。在廣州市財政項目「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的支持下,自2016年起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推出了以廣州青年劇評團為主體的一系列戲劇推廣普及活動。該項目及組織擬通過開展戲劇觀摩座談、戲劇影像資料的放映分享,邀請各地戲劇名家來穗講座,從而達到引導廣州戲劇觀眾、引航廣州戲劇評論、培育廣州戲劇氛圍的目標。其中,「名家講戲」系列活動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邀請兩岸三地活躍在創作、評論、研究等領域的多位戲劇名家匯聚羊城開闢講壇,為廣州的戲劇戲曲愛好者帶來既緊貼舞臺實踐又富有學術涵養的精彩活動,活躍廣州戲劇評論氛圍,聚集本地的青年戲劇愛好者。

主辦: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

協辦:劇場摩天輪

相關焦點

  • 名家講戲 王安祈:曹七巧不值得被歌頌,卻值得我們為她寫戲
    王安祈老師說,在那時她發覺國光劇團幾乎所有的戲都有鏡子,鏡子不只是梳妝,更重要的是照見本心。張愛玲的《金鎖記》被翻譯家傅雷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由王安祈新編的京劇版於2006年在臺北首演,其筆下的《金鎖記》虛實交錯,時空迭映,輝煌,陰沉,喧囂,荒涼,擁有,空虛,華麗,蒼涼……本篇講座實錄,我們一起來看國光劇團新編京劇《金鎖記》的「照花前後鏡」。
  • 名家講戲 王安祈:如何選戲?為誰寫戲?
    我選了這個題目「照花前後鏡」,就是《金鎖記》,可是我今天想講的也不僅是《金鎖記》,那我為什麼用這個題目呢,因為「照花前後鏡」我們都知道是一句詞,「花面交相映」,可是我覺得這個句子,是我們在創作金鎖記的時候的結構,是完成它的一個結構手段,用的是「照花前後鏡」,所以我以它為主來談金鎖記。
  • 【京劇名家】王安祈:綻放臺灣京劇之美
    《孟小冬》劇照《孟小冬》首演成功,讓王安祈覺得伶人的故事並沒講完。聽京劇、崑曲長大,在戲曲中獲得最初文學與藝術滋養的王安祈想為伶人代言。2011年,國光劇團接到邀約,創作一個以百年風云為主題的劇目。王安祈決定避開積極正面的宏大敘事,以「輝煌下的陰暗」、「背叛與贖罪」、「藝術和政治」為落腳點,戲名定為《百年戲樓》。
  • ——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臺灣大學中文博士(1985),現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王安祈,國光劇團客席藝術總監。1985至2009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學術專書多本,學術研究獲國科會傑出獎,胡適學術講座,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1985年起為郭小莊、吳興國等編劇,《孔雀膽》、《袁崇煥》、《紅樓夢》、《王子復仇記》等十餘部京劇輯為《國劇新編》《曲話戲作》兩本劇本集,多次獲編劇獎。
  • 王安祈:傳統戲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時隔十年再登場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金鎖記》受追捧
    中新社臺北6月29日電 (記者 路梅)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梅葆玖臺灣弟子魏海敏領銜演出的新編京劇《金鎖記》,時隔10年將再度在臺灣登場,所有場次門票均已售罄。《金鎖記》2006年在臺北首演,此後在臺灣連續演出至2008年。
  • 名家推薦∣王安祈∣一部有聲京劇史
    此書共包括1501段錄音,2000多段唱詞,共收錄男老生、女老生、票友106位,裡面的很多錄音、考證、圖片為首次披露。《京劇大戲考》系列以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的基礎母版為依託,作者歷時二十多年的資料考證而成。本期推出臺灣大學王安祈教授為《京劇大戲考•老生部》所作的序。
  • 臺灣劇作家王安祈:什麼是京劇的正統?
    劇作家 王安祈口述:王安祈採訪、整理:石
  • 國光劇團:臺灣京劇團的突圍
    尤其是與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著名劇作家王安祈的合作更是珠聯璧合,魏海敏的梅派底蘊和精湛演技讓王安祈為國光的發展方略找到了立足點,王安祈的銳意創新,又讓魏海敏獲得自我挑戰的機會。除了《孟小冬》以外,此次國光還將 《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帶到上海,三部戲合稱「伶人三部曲」。除了演繹梨園的悲喜人生,更是展示了京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性蛻變。
  • 會員福利⊙王珮瑜「文圖會」發布會&魏海敏「京劇的傳承與創新」講座
    內容摘要:第十屆東方名家名劇月期間,著名京劇坤生王珮瑜將攜手馬氏相聲掌門人馬志明帶來「戲·曲」跨界大戲《文圖會》,以傳統藝術為憑鑑,延續「修舊如初」的理念,通過京劇與相聲兩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融入創意十足的新元素,在重現經典的同時給觀眾以全新的視聽感受。
  • 張愛玲中篇小說《金鎖記》(二)
    點擊以下藍色文字,收聽張愛玲《金鎖記》1:張愛玲中篇小說《金鎖記》(一)《金鎖記》無疑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作品
  • 一位臺灣京劇迷的四十年「偷聽史」
    採訪中,我慣性地提問,王安祈老師從什麼時候開始了解大陸戲曲、參與兩岸交流,沒想到問出一段長達四十多年的「偷聽史」。今年7月,「國光劇團」版《楊門女將》在臺灣上演。圖為王安祈(左)與穆桂英飾演者黃詩雅合影。
  • 國光劇團王安祈:不排斥話劇導演排戲曲,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 京劇《孝莊與多爾袞》為您演繹清宮疑案
    清宮大戲《孝莊與多爾袞》為您演繹清宮疑案,孝莊太后下嫁背後的故事。《孝莊與多爾袞》演繹清朝孝莊太后與攝政王多爾袞入主中原的故事,由京劇天后魏海敏主演孝莊太后(玉兒)、臺灣第一鬚生唐文華主演攝政王多爾袞、京崑王子溫宇航主演洪承疇,三大名家同臺飆戲,加上中生代青衣王耀星、武生戴立吾、新生代青春美旦黃詩雅、林庭瑜、凌嘉臨等攜手演出。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1966年8月31日,張愛玲給夏志清的信中,再次提到《怨女》:「今天收到王敬羲的信,才知道《怨女》已在《星島晚報》連載,實在頭疼萬分。」並說她又有一版改正本。 1966年9月14日,張愛玲給平鑫濤的信中,提到不要按照連載版出單行本。
  • 張愛玲作品|金鎖記
    1943年文學體裁中篇小說作者張愛玲《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張愛玲另闢蹊徑,講述了一個母親對自己親生兒女迫害摧殘的傳奇故事,從而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的「吃人者」。
  • 陳思和談張愛玲《金鎖記》
    也許這些評價都有些過分,但《金鎖記》是張愛玲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感到心靈震顫的一部,大約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對《金鎖記》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先講一個故事:十多年前,《金鎖記》曾經被改編成話劇搬上舞臺,當時編演都希望一位著名表演藝術家來主演曹七巧,這位藝術家是我的朋友,沒想到她認真讀了劇本以後卻婉言謝絕了。為此我特意問她為什麼不願意演這個角色?
  • 【名著導讀】《金鎖記》張愛玲
    《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 京劇新美學 國光劇團
    王子雍介紹「伶人三部曲」的編劇,王安祈都親自參與其中,完成了從點到線到面的鋪陳。在魏海敏主演的《孟小冬》中,當大部分人都對孟小冬的感情世界好奇時,王安祈另闢蹊徑,她選擇用聲音的追尋來回溯孟小冬的一生。一幕到底的布景,幾乎是孟小冬一人的獨角戲。為強化聲音這一主題,她甚至將整個中樂團搬到了舞臺。
  • 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金鎖記》 7月來渝
    7月8日,由張愛玲名作《金鎖記》改編的同名話劇將登陸重慶。此次來渝的話劇版本由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導演執導,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編劇,香港舞臺劇女王焦媛出演女主角。據悉,此劇曾在香港創造了連演14場的轟動效應。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演出仍然座無虛席,備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