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臺灣京劇迷的四十年「偷聽史」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當時,臺灣當局禁止1949年以後的大陸新編戲傳入,而大陸「戲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兩岸看似「隔絕」,但經不住臺灣戲迷孜孜尋求,新聲新戲暗中「偷渡」海峽。

「電臺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在一場兩岸戲曲交流論壇中,我偶然遇上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採訪中,我慣性地提問,王安祈老師從什麼時候開始了解大陸戲曲、參與兩岸交流,沒想到問出一段長達四十多年的「偷聽史」。


今年7月,「國光劇團」版《楊門女將》在臺灣上演。圖為王安祈(左)與穆桂英飾演者黃詩雅合影。王安祈供圖


京劇流傳到臺灣,通常認為肇始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母祝壽時,特從北京邀請京劇班來臺表演。到二十世紀初,每年都有上海、福州的戲班到臺灣大小城鎮巡演,演期可達數月不等。京劇逐漸為臺灣民眾熟知、喜愛。


1949年兩岸因政治原因分隔,至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1992年上海崑劇團成為首個赴臺演出的大陸戲曲劇團,兩岸戲壇藝文交流中斷四十餘年。


王安祈的母親是蘇州人,也是一位戲迷;幼年住在天津,曾以記者身份到後臺訪問京劇名角,還有一張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籤名照。那張照片跟著王安祈母親一路來臺,後來不幸在一起火災中燒毀。


1955年,王安祈在臺北出生,受母親影響,從小愛聽戲,母女閒談間常提及戲曲。她說,當時臺灣能看到的戲屈指可數,和母親一起幾乎沒有錯過一場戲,但還是覺得不夠;結果,就是去「偷聽」。


當時,臺灣當局禁止1949年以後的大陸新編戲傳入,而大陸「戲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大量新戲、新角兒、新腔湧現。


兩岸看似「隔絕」,但經不住臺灣戲迷孜孜尋求,新聲新戲暗中「偷渡」海峽。


通過廣播,戲迷有時能收聽到大陸戲曲節目。「電臺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王安祈說,像是楊秋玲、王晶華主演的《楊門女將》電影錄音裡,飾演「採藥老人」的畢英琦,言派唱腔特別棒,就一直記著他的名字,反覆地聽。「哪怕是個配角,都是一輩子的情人。」


還有不少職業演員和戲迷,通過在香港的朋友偷偷將1949年以後的新戲錄音與唱片帶進臺灣。而當時臺灣兩家著名戲曲唱片行「女王」與「鳴鳳」,擔負起半公開售賣「違禁品」的「重任」。


圖為2016年「國光劇團」演出《春草闖堂》時,王安祈(左一)與大陸著名京劇編劇範鈞宏的妹妹(中)的合影。《春草闖堂》是範鈞宏、鄒憶青整理改編的京劇,王安祈說,當年「偷聽」範先生編的戲,而後「國光」演這齣戲時,竟逢範先生妹妹拄著拐來看,於是有這張合影。王安祈供圖

為了在審查中矇混過關,唱片行在包裝上稍加「喬裝」。王安祈後來寫文章回憶,唱片行先是對劇名略作改動,有改以劇中主角或關鍵場景為題,如《楊門女將》改名《葫蘆谷》,《桃花扇》改名《李香君》,《李慧娘》改名《紅梅閣》。這些戲都是古代背景,只看劇名,主管單位分不清老戲新戲。敏銳的戲迷卻慧眼識戲,一有發現便在同好間口耳相傳,新戲唱片隨即暢銷。


戲曲演員也是審核對象。張君秋、馬連良等名角都屬臺方登記在案的所謂「附匪伶人」。唱片行不能直接印出演員姓名,於是改注「某派」。王安祈玩笑道,當時的趙燕俠、李玉茹、童芷苓、杜近芳等新起之秀,均早早被臺灣唱片行老闆「冊封」為趙派、李派、童派、杜派。


也因為這樣,只見姓氏的臺灣戲迷搞不清「杜派」到底是「杜靜方」還是「杜競芳」,偶有香港、美國傳來的一鱗半爪信息,就彌足珍貴。王安祈得知「杜近芳」的正確寫法,已是1981年從海外買到《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時的事了。


臺灣的職業戲曲演員,也循聲音線索,半編半猜地將一些新編戲搬上舞臺。唱腔可以琢磨,聽不清的唱詞只能自己發揮,看不到的身段、臺步只能自己創作,卻也排出許多好作品。新戲《紅梅閣》《玉簪記》於1963年、1964年在臺灣上演時,連演多場,轟動一時,「黃牛」猖獗到必須動用警力的程度。王安祈笑稱,當時劇團被審問「戲是誰教的」,就回答是「錄老師」,「錄音機教的嘛!」


圖為王安祈收藏的「偷聽」年代臺灣戲迷整理、贈送給她的大陸戲曲節目電臺整理目錄。王安祈供圖


1980年代以後,錄像帶逐漸普及。耳朵裡聽了多年的人物,終能一睹真容。王安祈說,當時臺灣戲迷圈偷偷「走私」的大陸錄像帶,極模糊,又扭曲。播放中常常畫面暫停三分鐘,所有人屏息以待,等三分鐘後畫面再次跳出,演三分鐘又沒有畫面。


「可就是用這種方式,看到了李少春的《野豬林》,它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演員整個臉還扭過去歪過來。所以我對李少春的第一印象是,嘴巴是歪的。」王安祈笑說:「可我們是滿懷著興奮跟尊敬,去看這些聽過、卻沒看過的戲。」


1987年,臺灣「解嚴」,兩岸藝文交流逐步重啟。1992年年底開始,上海崑劇團、北京京劇院、中國京劇院相繼來臺演出,掀起「大陸熱」。大陸劇團意外地發現,臺灣觀眾戲曲素養如此之高,一時間有「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之說。王安祈回憶,1993年杜近芳來臺時,演的是臺灣觀眾「熟透了」的《白蛇傳》,「殺出了金山寺」一出口,觀眾席中就傳來聲音——「這就是杜派!」


圖為《中國戲劇》1993年第7期對當年北京京劇院、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盛況的報導(片段)。


王安祈說起自己去看中國京劇院演出時,「好興奮好感動,看的時候淚漣漣,隱形眼鏡都掉出來。」


「可是看到採藥老人不是畢英琦,就到處問畢英琦呢?他們告訴我,他早就過世了。我好難過,我後來想起還覺得難過。」二十多年前的事,王安祈和我聊到這裡,又湧出淚來。「我想我從聲音到影像迷戀了一輩子的一個人,怎麼在我能夠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過世那麼久了。」


如今,王安祈已65歲。開放交流以來,她一直奔走兩岸戲壇間,熱心參與戲曲交流,與大陸同行合作編戲。她說,大陸戲曲傳承綿綿不絕,名角如雲、觀之不盡;臺灣戲壇則擅長突破傳統創新,演員綜合能力強。同一種表演藝術,一定是交流觀摩、彼此啟發,沒有深厚寬廣的涵養,必定陷入枯竭。


但她也說,如今,終於等到正式交流,卻感到難掩的寥落滄桑。兩岸觀劇熱情均已不如往昔,新作之中也少見能與往日爭輝的裡程碑式傑作。回顧那四十多年「偷聽」「偷渡」的歷史,反覺有「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的勁頭。


近年,王安祈創作了不少實驗新劇: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新編京劇《金鎖記》、以女性視角改編老戲《御碑亭》的《王有道休妻》、述說近百年時代巨變中伶人遭遇的《百年戲樓》……她說,崑曲不能永遠是《牡丹亭》,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創作。


戲曲,這個兩岸共享、共同珍愛的傳統藝術,願能繼續在兩岸民眾和戲曲藝術家的愛戲之心中,歷久彌新。


原標題:《「偷聽」對岸,兩岸開放交流前的戲曲「秘密交流史」》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

作者:李晗雪

編輯:樸麗娜

責編:王珊珊


相關焦點

  • 臺灣「偷聽」大陸戲曲四十年
    從1949年到1987年,臺灣與大陸的戲曲交流一直中斷。這四十多年裡,臺灣的戲曲愛好者,只能靠偷聽,來欣賞大陸戲曲的名家名段。
  • 臺灣劇作家王安祈:什麼是京劇的正統?
    好比京劇是一個人,他叫京先生。難道京先生20歲和40歲長一個模樣?除非你認定京先生活到25歲就死了,以後的都不是他。如果都不是他了,你們作為京劇迷還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王安祈王安祈在臺灣眷村長大,村裡的叔叔伯伯要麼愛聽河南墜子、河北梆子,要麼愛聽越劇、滬劇,王安祈的媽媽愛聽京劇。
  • 【京劇名家】王安祈:綻放臺灣京劇之美
    本期《海峽藝術名家》對話臺灣劇作家王安祈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兩岸知名戲劇學教授,臺灣「新京劇」的代表人物,劇本曾獲臺灣金鼎獎、文藝獎、魁星獎多種重大獎項,由她新編的京劇她創作的「伶人三部曲」幾乎是國光劇團「京劇新美學」的集中代表。2010年「伶人三部曲」第一部《孟小冬》在臺北上演,王安祈寫孟小冬的念頭在電影《梅蘭芳》拍攝之前,她想寫孟小冬是因為迷戀她的聲音。
  • 聽史姐姐說京劇!京劇演員選拔,除了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竟然還要...
    現場,史姐姐說,「前幾天碰到一個好朋友,他說自己小時候特別想進戲校,老師後來一摸他的腦門兒,就說不要了。」史姐姐的話讓大家哈哈大笑。史姐姐揭秘:原來,「京劇表演要勒頭,如果是平頭,是勒不進去的。」史姐姐回憶自己第一次演《打焦贊》時,勒好頭在後臺還沒有演就吐了,天旋地轉,徹底暈了。
  • 時代顯影:戰後臺灣京劇身份的多重轉換(1945-1995)
    影響彼時京劇多重身份轉換的原因及作用力為何?外來/本土劇種二元論述之外有無其他的言說可能?各種身份形象的轉變對當時及之後的京劇發展有何影響?上述問題意識的分析討論,相信對臺灣京劇史、中國(大陸)京劇史、京劇傳播史的相對完整建立及延伸研究當有所幫助。
  • 名家推薦∣王安祈∣一部有聲京劇史
    京劇盛行時期,戲考是大眾生活必備品。甚至可以說,戲考可分兩類:一類是收錄舞臺演出本,例如民國四年起連續出版四十冊的《戲考》(1990年上海書局合訂為五冊精裝出版 時改名《戲考大全》);另一類是唱片的唱詞記錄,例如創刊於民國十八年(1929)由蘇少卿、 「梅花館主」鄭子褒先後主編的《大戲考》;第二類未必只有個別唱段,也有全劇,因為唱片也有灌制全劇的。本書即屬第二類,為唱片戲考。舞臺演出本和唱片唱詞有什麼差別?
  • ——王安祈談臺灣的京劇改革
    很多大陸專家愛問我們:你們這麼唱,京劇還姓不姓京?這問題很討厭。好比京劇是一個人,他叫京先生。難道京先生20歲和40歲長一個模樣?除非你認定京先生活到25歲就死了,以後的都不是他。如果都不是他了,你們作為京劇迷還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王安祈王安祈在臺灣眷村長大,村裡的叔叔伯伯要麼愛聽河南墜子、河北梆子,要麼愛聽越劇、滬劇,王安祈的媽媽愛聽京劇。
  • 2019 每周享買一本書丨《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
    活動時間:11月19日--11月25日活動書目:《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活動價格:原價248元驚喜價:198元出版發行: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573284444編者:於善祿、林於竝包裝:平裝出版時間:2019-02-01頁數:567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六講: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京劇走向海外和京劇史研究的開端(上)
    第六講: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京劇走向海外和京劇史研究的開端(上)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李莉薇主講人介紹:李莉薇,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戲曲史專業文學博士。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 傳統戲曲在臺灣:京劇入臺沉浮70年的浴火重生
    在不少戲迷看來,傳奇人物的離去,似乎意味著傳統藝術世界中的歷史斷裂,有關京劇的「美好時代」仿佛正漸行漸遠。「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大陸京劇名家非常關心臺灣年輕演員的成長,讓他們非常感動,更深受鼓舞。  李寶春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京劇推展小組,1997年發起成立臺北新劇團。多年來,他始終銘記父親在藝術上嚴格精益的指點和要求,以傳統為基礎,融入時代新意,創立「新老戲」品牌,通過「串折戲」「以老為新」等方式,為老戲注入新活力。
  • 《中華民國史》歷時四十年終於出齊
    耿雲志說,「《中華民國史》完全建立在佔有資料的基礎之上,所用資料大部分是來自檔案、報紙、期刊以及當事人的記述。在有些方面,例如有關立憲運動的研究,所用原始資料是從沒有人用過的。這跟以往的近代史著述是迥然有別的。」不是政治行為是學術行為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公開出版以後,曾在臺灣引起了震動。
  • 聊點臺灣腔:京劇在臺灣,唱出不一般
    近日,臺灣最大的京劇團國光劇團迎來25周年團慶,在兩岸戲迷中人氣頗高的「梅門大師姐」魏海敏登臺演出,不少大陸票友都大呼過癮。京劇傳入臺灣的歷史很長,最早是由劉銘傳花費重金聘請戲班入臺演出,讓京劇在臺灣走紅。
  • 【友情推薦】京劇界「泥石流」, 臺灣國光劇團《賣鬼狂想》贊贊贊
    但是每一位買羊者,都相信演員所創造出的真實嗎?定伯一再賣鬼,多重變奏,表面都是賣鬼,確能有截然不同的內裡?11月2日起,讓我們同臺灣國光劇團一起溯源故事到定伯那一天,且看三位丑角說學逗唱,一邊看一邊笑,一邊忍不住嘆息,回味窩藏在笑聲裡那些充滿意蘊的醒世箴言。
  • 國光劇團:臺灣京劇團的突圍
    除了演繹梨園的悲喜人生,更是展示了京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性蛻變。京劇從「曲」到「劇」魏海敏1957年出生在中國臺灣。當時,看京劇還是當地民眾主要的文化娛樂,票友遍地。她回憶其父,會票花臉,也會拉琴,常教她和兩個姐姐唱些段子。魏海敏人生中學會的第一個戲,就是父親教的《起解》。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在報紙上讀到一則僅5釐米長度的告示:「小海光,招收學生」。
  • 歌聲飄過四十年
    歌聲飄過四十年文/徐明黃昏的小村道上灑落一地細碎殘陽稻草也披上柔軟的金黃綢衫遠處有蛙鳴悠揚枝頭是蟬兒高唱《赤足走在田埂上》這首歌1979年在臺灣誕生,為臺灣校園歌曲。後傳入大陸,被歌唱家謝莉斯和王潔實翻唱,一夜間唱響大江南北。現在聽起來,仍溫存於心間。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國門打開,航船起航,文化事業復興。流行音樂興起,校園歌曲廣受歡迎。
  • 民謠演唱會細說「臺灣民歌四十年」
    在臺灣民歌40年之際, 一臺民謠盛宴「走江湖音樂節
  • 一位動漫迷影少女的成長史
    繼續「迷影女生」系列,我認識瀟已經是影迷微信群時期了,也早忘了是哪個影迷群加的好友了,當時只覺得是個資料館老影迷就加上了
  • 京劇神童「囚禁」史被揭秘,陶陽轉發並感恩,郭德綱欣慰回應
    (摘自《快資訊》,作者:娛文娛視)2019年4月7日下午,德雲社相聲演員、麒麟劇社京劇演員陶陽通過他的微博「陶陽雲聖」發文:「願你『莫愁前路』[心]在此謝謝爸媽,謝謝郭爸郭媽,也謝謝一路支持我的親朋好友」。
  • 杭州西湖京劇茶座臺灣訪問雜記
    西湖京劇茶座臺灣訪問團去年就有訪問臺灣的設想,當然是以京劇交流為主。恰好今年民革浙江省直四支部也有赴臺慰問抗戰老兵的安排,於是我們就組成了一個團,以「唱京劇」作為慰問老兵的方式,西湖京劇茶座9位成員和省民革省直四支部的黨員一起完成了一次跨越海峽兩岸的特殊京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