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臺灣當局禁止1949年以後的大陸新編戲傳入,而大陸「戲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兩岸看似「隔絕」,但經不住臺灣戲迷孜孜尋求,新聲新戲暗中「偷渡」海峽。
「電臺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在一場兩岸戲曲交流論壇中,我偶然遇上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採訪中,我慣性地提問,王安祈老師從什麼時候開始了解大陸戲曲、參與兩岸交流,沒想到問出一段長達四十多年的「偷聽史」。今年7月,「國光劇團」版《楊門女將》在臺灣上演。圖為王安祈(左)與穆桂英飾演者黃詩雅合影。王安祈供圖
京劇流傳到臺灣,通常認為肇始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母祝壽時,特從北京邀請京劇班來臺表演。到二十世紀初,每年都有上海、福州的戲班到臺灣大小城鎮巡演,演期可達數月不等。京劇逐漸為臺灣民眾熟知、喜愛。
1949年兩岸因政治原因分隔,至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1992年上海崑劇團成為首個赴臺演出的大陸戲曲劇團,兩岸戲壇藝文交流中斷四十餘年。
王安祈的母親是蘇州人,也是一位戲迷;幼年住在天津,曾以記者身份到後臺訪問京劇名角,還有一張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籤名照。那張照片跟著王安祈母親一路來臺,後來不幸在一起火災中燒毀。
1955年,王安祈在臺北出生,受母親影響,從小愛聽戲,母女閒談間常提及戲曲。她說,當時臺灣能看到的戲屈指可數,和母親一起幾乎沒有錯過一場戲,但還是覺得不夠;結果,就是去「偷聽」。
當時,臺灣當局禁止1949年以後的大陸新編戲傳入,而大陸「戲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大量新戲、新角兒、新腔湧現。
兩岸看似「隔絕」,但經不住臺灣戲迷孜孜尋求,新聲新戲暗中「偷渡」海峽。
通過廣播,戲迷有時能收聽到大陸戲曲節目。「電臺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王安祈說,像是楊秋玲、王晶華主演的《楊門女將》電影錄音裡,飾演「採藥老人」的畢英琦,言派唱腔特別棒,就一直記著他的名字,反覆地聽。「哪怕是個配角,都是一輩子的情人。」
還有不少職業演員和戲迷,通過在香港的朋友偷偷將1949年以後的新戲錄音與唱片帶進臺灣。而當時臺灣兩家著名戲曲唱片行「女王」與「鳴鳳」,擔負起半公開售賣「違禁品」的「重任」。
圖為2016年「國光劇團」演出《春草闖堂》時,王安祈(左一)與大陸著名京劇編劇範鈞宏的妹妹(中)的合影。《春草闖堂》是範鈞宏、鄒憶青整理改編的京劇,王安祈說,當年「偷聽」範先生編的戲,而後「國光」演這齣戲時,竟逢範先生妹妹拄著拐來看,於是有這張合影。王安祈供圖
為了在審查中矇混過關,唱片行在包裝上稍加「喬裝」。王安祈後來寫文章回憶,唱片行先是對劇名略作改動,有改以劇中主角或關鍵場景為題,如《楊門女將》改名《葫蘆谷》,《桃花扇》改名《李香君》,《李慧娘》改名《紅梅閣》。這些戲都是古代背景,只看劇名,主管單位分不清老戲新戲。敏銳的戲迷卻慧眼識戲,一有發現便在同好間口耳相傳,新戲唱片隨即暢銷。圖為王安祈收藏的「偷聽」年代臺灣戲迷整理、贈送給她的大陸戲曲節目電臺整理目錄。王安祈供圖
1980年代以後,錄像帶逐漸普及。耳朵裡聽了多年的人物,終能一睹真容。王安祈說,當時臺灣戲迷圈偷偷「走私」的大陸錄像帶,極模糊,又扭曲。播放中常常畫面暫停三分鐘,所有人屏息以待,等三分鐘後畫面再次跳出,演三分鐘又沒有畫面。
「可就是用這種方式,看到了李少春的《野豬林》,它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演員整個臉還扭過去歪過來。所以我對李少春的第一印象是,嘴巴是歪的。」王安祈笑說:「可我們是滿懷著興奮跟尊敬,去看這些聽過、卻沒看過的戲。」
1987年,臺灣「解嚴」,兩岸藝文交流逐步重啟。1992年年底開始,上海崑劇團、北京京劇院、中國京劇院相繼來臺演出,掀起「大陸熱」。大陸劇團意外地發現,臺灣觀眾戲曲素養如此之高,一時間有「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之說。王安祈回憶,1993年杜近芳來臺時,演的是臺灣觀眾「熟透了」的《白蛇傳》,「殺出了金山寺」一出口,觀眾席中就傳來聲音——「這就是杜派!」
圖為《中國戲劇》1993年第7期對當年北京京劇院、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盛況的報導(片段)。
王安祈說起自己去看中國京劇院演出時,「好興奮好感動,看的時候淚漣漣,隱形眼鏡都掉出來。」
「可是看到採藥老人不是畢英琦,就到處問畢英琦呢?他們告訴我,他早就過世了。我好難過,我後來想起還覺得難過。」二十多年前的事,王安祈和我聊到這裡,又湧出淚來。「我想我從聲音到影像迷戀了一輩子的一個人,怎麼在我能夠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過世那麼久了。」
如今,王安祈已65歲。開放交流以來,她一直奔走兩岸戲壇間,熱心參與戲曲交流,與大陸同行合作編戲。她說,大陸戲曲傳承綿綿不絕,名角如雲、觀之不盡;臺灣戲壇則擅長突破傳統創新,演員綜合能力強。同一種表演藝術,一定是交流觀摩、彼此啟發,沒有深厚寬廣的涵養,必定陷入枯竭。
但她也說,如今,終於等到正式交流,卻感到難掩的寥落滄桑。兩岸觀劇熱情均已不如往昔,新作之中也少見能與往日爭輝的裡程碑式傑作。回顧那四十多年「偷聽」「偷渡」的歷史,反覺有「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的勁頭。
近年,王安祈創作了不少實驗新劇: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新編京劇《金鎖記》、以女性視角改編老戲《御碑亭》的《王有道休妻》、述說近百年時代巨變中伶人遭遇的《百年戲樓》……她說,崑曲不能永遠是《牡丹亭》,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創作。
戲曲,這個兩岸共享、共同珍愛的傳統藝術,願能繼續在兩岸民眾和戲曲藝術家的愛戲之心中,歷久彌新。
原標題:《「偷聽」對岸,兩岸開放交流前的戲曲「秘密交流史」》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
作者:李晗雪
編輯:樸麗娜
責編: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