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偷聽」大陸戲曲四十年

2021-03-03 圖啥美文

從1949年到1987年,臺灣與大陸的戲曲交流一直中斷。

這四十多年裡,臺灣的戲曲愛好者,只能靠偷聽,來欣賞大陸戲曲的名家名段。

 

有時通過廣播,臺灣戲迷能收聽到大陸戲曲節目,但「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

 

另一個渠道,是臺灣戲迷通過在香港的朋友,偷偷把大陸的戲曲錄音與唱片帶進臺灣。臺灣當時有兩家戲曲唱片行,偷偷出售這些「違禁品」。

 

為了能安全出售,這兩家唱片行把大陸的戲曲改了名字,比如,《楊門女將》改名《葫蘆谷》,《桃花扇》改名《李香君》,《李慧娘》改名《紅梅閣》。

審查方並不清楚這些新名字的奧秘,但戲迷一下子就明白了新名所指,這些唱片銷售非常火。

 

同時,一些戲曲名角的名字也不能公開,張君秋、馬連良等名字都不能出現,唱片行就直接寫出「張派」、「馬派」。

對一些當時的「新演員」,比如趙燕俠、童芷苓、杜近芳等,也一律被稱為趙派、童派、杜派。這就形成了臺灣的獨特稱呼。

 

由於只稱某派,所以很多臺灣戲迷並不清楚一些「新演員」的名字,比如杜近芳,就被稱過「杜靜方」、 「杜競芳」。

偶爾,從香港、美國傳來一鱗半爪信息,都被臺灣戲迷視為珍寶。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王安祈,直到1981年,從海外買到《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才知道杜近芳的正確寫法。

 

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臺灣的戲曲演員,半編半猜、東拼西湊地把大陸一些戲曲搬上了舞臺。唱腔自己琢磨,聽不清的唱詞自己發揮,但看不到的身段、臺步只能自己創作,

臺灣版的《紅梅閣》、《玉簪記》1963年在臺灣上演,連演多場,轟動一時,「黃牛」猖獗,以至於不得不出警解決。

審查方奇怪地問,這戲是誰教的?

演員們回答:陸老師!

 

所謂的陸老師,實際是錄音機。

 

1980年代以後,有了錄像帶,臺灣戲迷得以一見大陸戲曲演員的真容。

但這些非正規渠道出來的錄像帶,畫質模糊,人形扭曲,斷斷續續。

 

王安祈笑著說:「用這種方式,我對李少春的第一印象是,嘴巴是歪的。」

 

1987年,堅冰開始融化,1992年開始,大陸戲曲團體相繼赴臺演出,掀起了「大陸熱」。

 

大陸劇團意外地發現,臺灣觀眾戲曲素養如此之高,一時間有「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之說。

 

1993年杜近芳赴臺,《白蛇傳》中「殺出了金山寺」一出口,觀眾席中就傳來聲音「杜派!」「杜派!」

相關焦點

  • 一位臺灣京劇迷的四十年「偷聽史」
    當時,臺灣當局禁止1949年以後的大陸新編戲傳入,而大陸「戲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兩岸看似「隔絕」,但經不住臺灣戲迷孜孜尋求,新聲新戲暗中「偷渡」海峽。「電臺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在一場兩岸戲曲交流論壇中,我偶然遇上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
  • 大陸多部劇目將亮相臺灣戲曲藝術節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在9日舉辦的記者會上透露,四川省川劇院代表劇目《白蛇傳》等多部大陸傳統戲曲將亮相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據介紹,《白蛇傳》由旦角和武生分別穿插扮演,巧妙展現仙怪變形的法力,劇中包含多種高難度川劇絕活,諸如變臉、踢慧眼、吊打、託舉、站肩等。
  • 歌聲飄過四十年
    歌聲飄過四十年文/徐明黃昏的小村道上灑落一地細碎殘陽稻草也披上柔軟的金黃綢衫遠處有蛙鳴悠揚枝頭是蟬兒高唱《赤足走在田埂上》這首歌1979年在臺灣誕生,為臺灣校園歌曲。後傳入大陸,被歌唱家謝莉斯和王潔實翻唱,一夜間唱響大江南北。現在聽起來,仍溫存於心間。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國門打開,航船起航,文化事業復興。流行音樂興起,校園歌曲廣受歡迎。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教授說。  6日晚,蔡欣欣教授應邀到閩南師範大學開了一場題為「凝視臺灣歌仔戲的百年光影」專場講座。會後,蔡欣欣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成為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臺北木偶劇團走進校園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陸戲劇界熟識的朋友。這位長相和打扮都頗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戲曲、臺灣地方戲、民間遊藝與陣頭小戲著稱。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如魚得水與瀕臨失傳  除布袋戲之外,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於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的遷徒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是建立在閩粵曲藝基礎之上的。之後,京劇、崑曲、河南梆子等內陸劇種也陸續傳入臺灣。
  • 臺灣相聲瓦舍大陸首演 新《東廠》融入戲曲元素
    綠衣者宋少卿   12月23日晚,臺灣相聲瓦舍經典作品《東廠僅一位》在保利劇院首演。一桌二椅,三位演員,四個段子,給觀眾帶來了與傳統相聲不同的觀賞體驗。新段子《綠帽子》戲曲味十足,頭戴閃光帽的黃士偉也讓人眼前一亮。
  • 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石家莊8月27日電 題:熱愛戲曲的臺灣年輕人  中新社記者 高紅超  暑假就要結束,即將成為大一新生的林昱慈並沒有抓住餘下空閒時光出去玩耍,而是「窩」在練功房裡練功,她的最大夢想是有朝一日能與姐姐同臺演出。  林昱慈的姐姐林庭瑜是臺灣國光劇團青年新秀。在姐姐影響下,林昱慈也成為一名戲曲藝術的痴迷者。
  • 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3月舉行
    臺灣戲曲中心10日在臺北公布,將在3月29日至5月27日推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介紹,首屆戲曲藝術節將呈現「戲曲臺灣」「戲曲世界」「戲曲未來」三大主題,一則展示臺灣戲曲的魅力,二則與其他地方戲曲交流,三則鼓勵進行戲曲創新。
  • 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帶臺灣歌仔戲劇團到廈門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到農村演,全村斷了電省給我們用。臺上臺下都講閩南語,那種感情跟凝聚……就是一個劇種把我們連起來了。」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憶起帶臺灣劇團赴大陸交流的往事。
  • 戲曲‖臺灣歌仔戲中的語言雜多現象
    其中有大陸來的北方人,有臺灣本地人,包括從大陸遷徙到臺灣的客家人和閩南人,還有曾經在國外生活過的漢人和外國人。按戲曲藝術的規律和原則,他們完全可以在劇中按劇種的規範說閩南話,唱歌仔調,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採用雜多的語言和音樂,這就體現了一種自然主義傾向,或者說喜歡拼貼的後現代傾向。
  • 臺灣戲曲學子河北學藝「滿載而歸」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師生合演《黃鶴樓》。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中新社石家莊8月8日電 (記者 高紅超)京胡聲聲,絲弦繞梁。  「2016年臺灣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石家莊研習營」於7月12日至8月8日在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舉行。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戲曲學習之旅結束,很多臺灣學生表示此行「受益匪淺」。  「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的匯報演出時間,但凝聚著我們一個月來的學習收穫。」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戲曲專家:「26條措施」增加臺青就業機會
    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據王學彥介紹,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最主要的戲曲人才培養中心,但因此間劇團少,觀眾群有限,限縮戲曲市場,該校不少學生畢業後不得不轉行,而從事本行工作的,有的需跑不同劇團賺錢,有的則做兼職。  「26條措施」提到,臺灣文創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園區建設營運、參加大陸各類文創賽事、文藝展演展示活動。
  • 傳統戲曲在臺灣:京劇入臺沉浮70年的浴火重生
    1948年,梅蘭芳愛徒、僅有20歲的名伶顧正秋,從大陸帶著自己的「顧劇團」,應邀至臺北永樂戲院演出,京劇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寶島完整呈現。「顧劇團」在戲院一駐約5年,顧正秋等人也終於留在臺灣,成為京劇的播種者。「一曲蘇三驚四座」,著名的「四郎探母」選段更讓隨國民黨遷臺的外省人淚落沾襟,國粹成為老一輩鄉愁的慰藉。隨後臺三軍各自成立劇團,分別名為陸光、大鵬、海光,既有公演也有勞軍任務。
  • 臺灣夏日戲曲營 小朋友們歡樂多
    法海與你來交戰,卑人心中似箭穿……」4個10多歲的小姑娘席地而坐,她們被分到戲曲夏令營中的小生組。對著自己的手抄唱詞,她們正不亦樂乎地練習著京劇中經典唱段《白蛇傳·斷橋》折。   由臺灣藝術教育館和臺灣戲曲學院共同舉辦的「京採飛揚」戲曲夏令營22日在臺北開幕。在為期4天的活動中,4位戲曲學院的老師將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授課,以簡單易懂的專業教學方式讓學童練習京劇基本功。
  • 臺灣保健食品之父——三多吳昭雄四十年創業歷程
    三多(SENTOSA)創立於1978年,經過四十年的沉澱與積累,現已發展為臺灣保健品領軍品牌;具有創新的研發能力、完善的供應鏈布局,以及良好的用戶口碑。三多於臺灣在售門店已超七千家,與知名賣場大潤發、屈臣氏、康是美等均有合作。為更好地貼近用戶需求,三多多年來合作多達一百家臺灣知名醫療機構,深得專業醫生、營養師認可,成為臺灣90%以上醫院優先指定品牌。
  • 偷聽甜美聲音上道,駕機轉場韓國叛逃,這名叛徒在臺灣結局如何?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這個人就是叛徒,發生的時間在1982年,離我們並不遙遠。吳榮根走上這條路還要從偷聽甜美的聲音說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當局對於大陸的輿論和文化滲透一直是非常頻繁的,最顯著的手段就是利用電臺,宣傳臺灣的「美好」,開出高規格「待遇」誘惑人員叛逃,甚至赤裸裸指點所謂的去臺「路線」。為了更好的達到誘惑的效果,臺灣當局專門挑選聲音甜美的女播音員在電臺進行誘惑、鼓動、宣傳。
  • 那些年,臺灣對大陸的空飄和廣播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一個很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對大陸的「心戰」,其中開展最多的就是對大陸的廣播與空飄作業。到了蔣經國時代,兩岸武裝衝突大抵平息,不過國民黨對大陸的宣傳工作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之下,愈演愈烈。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四十年演唱會宣傳活動歌手齊聚。   資料圖片   臺灣民歌四十年展覽現場。   資料圖片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1949年,他率「中國國劇團」赴臺,其後憑個人之力創辦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之一「復興劇校」。七十載風雨兼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簡稱臺灣京劇團)作為全台歷史最悠久、唯一的傳統戲曲學府附設京劇團,不僅肩負起培養京劇科班人才的重任,還於近年改名「臺灣京崑劇團」並演出崑曲大戲,在海峽兩岸引發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