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到1987年,臺灣與大陸的戲曲交流一直中斷。
這四十多年裡,臺灣的戲曲愛好者,只能靠偷聽,來欣賞大陸戲曲的名家名段。
有時通過廣播,臺灣戲迷能收聽到大陸戲曲節目,但「雜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斷若續。可還是聽到了一些名角兒、一些新戲,然後興奮得不得了。」
另一個渠道,是臺灣戲迷通過在香港的朋友,偷偷把大陸的戲曲錄音與唱片帶進臺灣。臺灣當時有兩家戲曲唱片行,偷偷出售這些「違禁品」。
為了能安全出售,這兩家唱片行把大陸的戲曲改了名字,比如,《楊門女將》改名《葫蘆谷》,《桃花扇》改名《李香君》,《李慧娘》改名《紅梅閣》。
審查方並不清楚這些新名字的奧秘,但戲迷一下子就明白了新名所指,這些唱片銷售非常火。
同時,一些戲曲名角的名字也不能公開,張君秋、馬連良等名字都不能出現,唱片行就直接寫出「張派」、「馬派」。
對一些當時的「新演員」,比如趙燕俠、童芷苓、杜近芳等,也一律被稱為趙派、童派、杜派。這就形成了臺灣的獨特稱呼。
由於只稱某派,所以很多臺灣戲迷並不清楚一些「新演員」的名字,比如杜近芳,就被稱過「杜靜方」、 「杜競芳」。
偶爾,從香港、美國傳來一鱗半爪信息,都被臺灣戲迷視為珍寶。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王安祈,直到1981年,從海外買到《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才知道杜近芳的正確寫法。
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臺灣的戲曲演員,半編半猜、東拼西湊地把大陸一些戲曲搬上了舞臺。唱腔自己琢磨,聽不清的唱詞自己發揮,但看不到的身段、臺步只能自己創作,
臺灣版的《紅梅閣》、《玉簪記》1963年在臺灣上演,連演多場,轟動一時,「黃牛」猖獗,以至於不得不出警解決。
審查方奇怪地問,這戲是誰教的?
演員們回答:陸老師!
所謂的陸老師,實際是錄音機。
1980年代以後,有了錄像帶,臺灣戲迷得以一見大陸戲曲演員的真容。
但這些非正規渠道出來的錄像帶,畫質模糊,人形扭曲,斷斷續續。
王安祈笑著說:「用這種方式,我對李少春的第一印象是,嘴巴是歪的。」
1987年,堅冰開始融化,1992年開始,大陸戲曲團體相繼赴臺演出,掀起了「大陸熱」。
大陸劇團意外地發現,臺灣觀眾戲曲素養如此之高,一時間有「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之說。
1993年杜近芳赴臺,《白蛇傳》中「殺出了金山寺」一出口,觀眾席中就傳來聲音「杜派!」「杜派!」